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88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医师考试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docx

执业医师考试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

第6章运动系统疾病

本章重点

本章较为重要,2000~2009年约考过l93题。

其中,骨折概论(约40题),上肢骨折(约25题),下肢骨折(约19题),脊柱和骨盆骨折(约15题),运动系统慢性疾病(约38题)每年2~5题;关节脱位(约ll题),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约10题),骨与关节感染(约2题),骨肿瘤(约15题)每年l~3题。

考生应重点掌握: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上肢骨折的并发症;成人股骨头的血供;脊柱和骨盆骨折的急救搬运方法;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等。

第1单元骨折概论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40题,骨折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l4题,骨折并发症8题,骨折的急救及治疗10题,骨折的愈合8题。

本单元几乎每年必考,题量3~5题。

出题点主要集中在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方面,其次是急救与治疗,考生应该重点掌握,并发症与治疗也应了解。

考点串讲

一、骨折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1.全身表现

(1)休克:

主要原因是出血,多见于骨盆、股骨骨折(2002)。

(2)发热:

体温一般正常,血肿吸收时可低热,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高热,应考虑感染。

2.局部表现

(1)一般表现:

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特有体征:

①畸形。

②异常活动(2000、2004、2005、2007)。

③骨擦音、骨擦感。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凡疑为骨折者均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置的X线片(2001、2002、2003、2008)。

二、骨折的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

可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发绀,甚至昏迷和死亡(2004)。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①肝、脾破裂。

②肺损伤。

③膀胱和尿道损伤:

骨盆骨折所致。

④直肠损伤:

骶尾骨骨折所致。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①重要血管损伤,如胭动脉、肱动脉等;②周围神经损伤,如桡神经、腓总神经等;③脊髓损伤,多见于脊柱颈段和胸腰段。

(5)骨筋膜室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2007)。

2.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长期卧床所致(2006)。

(2)压疮:

长期卧床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

(4)感染:

多见于开放性骨折。

(5)损伤性骨化:

又称骨化性肌炎,关节扭伤、脱位及关节附近骨折。

特别多见于肘关节(2007)。

(6)创伤性关节炎:

见于关节内骨折(2005)。

(7)关节僵硬。

(8)急性骨萎缩:

好发于手、足骨折。

(9)缺血性骨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2007)。

三、骨折的急救及治疗

1.急救及急救固定的目的

(1)急救的目的:

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转运,以便尽快得到妥善处理。

急救过程包括(2002):

①抢救休克。

②包扎伤口:

开放性骨折,伤口出血绝大多数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大血管出血,采用止血带止血。

③妥善固定(2007)。

④迅速转运。

(2)急救固定的目的:

①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损伤周围重要组织。

②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疼痛。

③便于运送。

2.骨折的治疗治疗原则(2000、2001、2004、2005、2008)如下。

(1)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

(2)固定:

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骨折愈合的关键。

(3)康复治疗:

早期功能锻炼。

3.常用的复位及固定方法

(1)常用的复位方法:

①手法复位:

又称闭合复位。

②切开复位。

(2)常用的固定方法:

①外固定。

主要用于手法复位后。

小夹板固定,石膏绷带固定,外展架固定,持续牵引,外固定器。

②内固定。

多用于切开复位后。

4.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

骨折段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

(2)功能复位:

骨折段虽未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但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影响。

其复位标准是:

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下肢缩短在搬以内时,可自行矫正(2009)。

③成角移位:

下肢骨折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时,可自行矫正;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时,须完全复位。

上肢骨折时肱骨干稍有畸形,不影响功能;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2009)。

④长骨干横行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2006、2007、2009)。

5.开放性骨折的治疗(2009)

(1)术前检查与准备。

(2)清创时间:

原则上越早越好,一般认为在伤后6~8h,少数病例可在伤后12~24h,甚至个别病例超过24h还可进行清创。

(3)清创的要点:

①清创。

清洗;切除创缘皮肤1~2mm:

切除损伤严重的关节韧带和关节囊;尽量保留骨外膜;处理骨折端;再次清洗。

②组织修复。

固定;重要软组织修复;创口引流:

硅胶管,24~48h后拔除。

③闭合创口。

直接缝合;减张缝合和植皮术;延迟缝合;皮瓣移植。

四、骨折的愈合

1.骨折的愈合过程

(1)愈合过程:

①血肿机化演进期。

伤后6~8h,凝血系统被激活,骨折断端的血肿凝结成块。

骨折端释放内源性生长因子,向成骨细胞转化。

肉芽组织内发生纤维连结,约在骨折后2周内完成。

骨外、内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形成骨样组织,并逐渐延伸增厚(2003、2004)。

②原始骨痂形成期(2002)。

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内成骨,分别称为内、外骨痂。

软骨内成骨,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即连接骨痂;其与内、外骨痂相连,形成桥梁骨痂,标志着原始骨痂形成。

一般需4~8周(2007、2008)。

③骨板形成塑形期。

死骨清除、新骨形成,原始胃痂被板层骨替代,在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需8~12周。

(2)临床愈合标准:

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口巳蚩痘。

②局部无异堂适兹。

③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接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

④拆除外固定点萎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min,下肢能平地连续步行3min并不少于30步,连续2周骨折处不变形。

2.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

①年龄(2005)。

②健康状况。

(2)局部因素:

①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螺旋形和斜形骨折愈合快,横形骨折愈合慢。

②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两骨折端血液供应均较好,多见于干骺端骨折,愈合快。

一端供应较差,如胫骨干中、下1/3骨折,滋养动脉断裂,愈合较慢(2006)。

两骨折端血液供应均差,如胫骨中、上段和中、下段同时骨折,则上段较下段愈合快。

完全失去血液供应:

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③软组织损伤程度。

④软组织嵌入。

⑤感染。

(3)治疗方法的影响:

①反复多次手法复位不利于愈合。

②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童。

③清创时过多摘除碎骨片。

④持续牵引力过大致骨折端分离。

⑤固定不牢固(2007)。

⑥过呈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

历年经典试题

1.对开放性骨折正确的处理是(C)

A.切除一切污染组织

B.骨折端未外露可按闭合性骨折处理

C.伤后超过8h不宜行内固定

D.骨折碎块均应保留

E.首先应将外露的骨折端复位

2.骨折的复位标准是(E)

A.长骨干横行骨折对位至少达到3/4

B.成人下肢短缩移位在3cm之内

C.必须完全矫正旋转移位和成角移位

D.儿童骨折必须解剖复位

E.前臂双骨折要求对线、对位均好

3.骨折的专有体征是(D)

A.局部疼痛

B.局部肿胀

C.局部瘀斑

D.反常活动

E.功能障碍

4.运动系统最主要、最基本的检查方法是(A)

A.X线片

B.CT

C.MRI

D.理学

E.肌电图

5.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有(B)

A.疼痛刺激

B.感染

C.休克

D.失血

E.组织液丢失

6.骨折引起脂肪栓塞是由于(C)

A.病人肥胖

B.脂肪肝

C.骨筋膜室压力过高

D.创伤的应激作用

E.静脉压力增高

7.属于骨折早期并发症的是(D)

A.关节僵硬

B.坠积性肺炎

C.缺血性骨坏死

D.骨筋膜室综合征

E.创伤性关节炎

8.关节扭伤、脱位及关节附近骨折晚期最易发

生(B)

A.骨肉瘤

B.损伤性骨化

C.骨结核

D.骨髓炎

E.腱鞘炎

9.属于骨折晚期并发症的是(E)

A.肝脾破裂

B.血管损伤

C.脂肪栓塞

D.重要神经损伤

E.创伤性关节炎

10.骨折的急救不包括(E)

A.一般处理

B.创口包扎

C.妥善固定

D.迅速运输

E.开放骨折复位

11.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是(D)

A.复位后固定,促进骨折愈合

B.手法复位,外固定,给予活血化瘀药物

c.切开复位,内固定,给予抗生素

D.复位后固定,并开始功能锻炼

E.复位后固定,待解除固定后开始功能锻

12.符合骨折功能复位的是(B)

A.10岁女孩干骺端骨折对位达l/4

B.6岁儿童股骨骨折短缩1.5cm

C.20岁女性肱骨干骨折分离移位0.5cm

D.45岁女性股骨骨折短缩2cm

E.青年男性胫腓骨骨折侧方成角20°

13.骨折愈合的第二期是(A)

A.原始骨痂形成期

B.血肿机化演进期

C.骨痂改造塑形期

D.膜内化骨吸收期

E.软骨内化骨吸收期

14.骨折血肿机化演进期一般需要(D)

A.3d

B.5d

C.1周

D.2周

E.3周

15.影响骨折愈合的全身因素是(A)

A.年龄

B.发热

C.休克

D.血压

E.肥胖

16.胫骨中下1/3处骨折易发生延迟愈合的原

因是(C)

A.骨形态转变处

B.骨皮质薄,强度差

C.骨营养动脉损伤

D.前内侧位于皮下有棱角

E.骨干下l/3处肌肉丰富

第2单元上肢骨折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25题。

锁骨骨折3题,肱骨干骨折5题,肱骨髁上骨折6

题,桡骨下端骨折5题。

本单元几乎每年必考,题量2~5题。

出题点主要集中在骨折的并发症方面,其次是分类与典型体征,考生应该重点掌握,并发症与治疗也应了解。

考点串讲

一、锁骨骨折

1.临床表现肿胀、瘀斑,肩关节活动使疼痛加剧,病人常用手托住肘部,头部向患侧偏斜。

检查时,可扪及骨折端,有局限性压痛、骨摩擦感。

无移位和儿童青枝骨折,上胸部正位x线拍片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2003)。

2.治疗

(1)成人无移位和儿童青枝骨折,仅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2005、2008)。

(2)有移位的中段骨折,手法复位,横形8字绷带固定。

(3)以下情况,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①不能忍受8字绷带固定的痛苦。

②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

③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④开放性骨折。

⑤陈旧骨折不愈合。

⑥锁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

1.解剖概要肱骨外科颈为肱骨大、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部位,骨松质和骨密质的交接处,解剖颈下2~3cm,有臂丛神经、腋血管经过(2000、2002、,2003、2007)。

2.分型与治疗

(1)分型:

①无移位骨折。

有裂缝骨折和嵌插骨折。

②外展型骨折。

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手掌着地,患肢处于外展位。

③内收型骨折。

间接暴力引起。

④粉碎性骨折。

多于强大暴力所致。

(2)治疗:

①无移位骨折。

不需手法复位,三角巾悬吊上肢3~4周即可开始功能锻炼。

②外展型骨折。

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

⑧内收型骨折。

以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为主,手法复位失败、陈旧骨折不愈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007)。

④粉碎性骨折。

严重粉碎性骨折,若病人年龄过大,全身情况很差,三角巾悬吊,任其自然愈合。

难以手法复位时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4~6周开始肩关节活动(2005)。

青壮年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可做尺骨鹰嘴外展位牵引,辅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三、肱骨干骨折

1.并发症

(1)神经损伤:

以桡神经损伤为最多见,出现垂腕,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2000、2007、2008)。

(2)血管损伤。

(3)骨折不连接。

(4)肩肘关节功能障碍。

2.治疗大多数肱骨干横形骨折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1)手法复位,外固定:

①麻醉。

②体位:

仰卧位。

③牵引。

④复位。

⑤外固定:

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2)切开复位,内固定:

①手术指征。

反复手法复位失败,骨折端对位对线不良,影响愈后功能;有分离移位或软组织嵌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陈IH性骨折不愈合;影响功能的畸形愈合;同一肢体有多发性骨折;8~12h内污染不重的开放性骨折。

②手术方法。

麻醉;体位:

仰卧位;切口与暴露;复位与固定。

(3)康复治疗:

早期锻炼,复位2~3周后主动运动,6~8周后加大活动量,可配合理疗、体疗及中医、中药治疗等。

四、肱骨髁上骨折

1.好发年龄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2.分型及临床表现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检查时,局部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及骨折端。

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肘后三角关系正常(2005、2007)。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局部疼痛、肿胀,肘后凸起,皮下瘀斑,检查时肘上方压痛,后方可扪及骨折端。

X线拍片发现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

可形成开放性骨折,可出现尺侧、桡侧移位。

3.并发症

(1)前臂肌筋膜综合征:

即Vo1kmaIul缺血挛缩症(2007)。

(2)肘内翻畸形。

(3)神经损伤:

以正中神经损伤多见(2000)。

五、桡骨下端骨折

1.分型及典型体征

(1)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

多为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

型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

x线拍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掌侧(2000,2001,20002)。

(2)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或反Colles骨折):

常由腕关节处于屈曲位、手背着地受伤引起。

x线拍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掌、桡侧移位,近端背侧移位(2007)。

(3)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Barton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

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前臂旋前受伤时,表现为与Colles骨折相似的“银叉”畸形及相应的体征,x线拍片可见桡骨下端掌侧关节面骨折及腕骨向掌侧移位。

腕关节处于屈曲位、手背着地受伤引起时,与上述表现相反。

2.治疗

(1)伸直型骨折:

以手法复位外固定(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为主,部分需手术,早期进行手指届伸运动。

(2)屈曲型骨折:

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

复位后不稳定者行切开复位,钢板或钢针内固定。

(3)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首先采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复位后不稳定者行切开复位,钢板或钢针内固定。

历年经典试题

1.幼儿锁骨青枝骨折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B)

A.八字绷带固定

B.三角巾悬吊

C.锁骨带固定

D.手术钢板固定

E.外固定架固定

2.肱骨外科颈骨折的部位是(B)

A.肱骨大、小结节交界处

B.肱骨大、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处

C.肱骨头周围的环形沟

D.肱骨头与肱骨干的交界处

E.肱骨上端干骺端处

3.拇指不能外展和对掌,手掌桡侧三个半指感

觉障碍,可能损伤的神经是(C)

A.正中神经

B.尺神经

C.桡神经

D.肌皮神经

E.臂丛神经

4.符合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特点的描述是(C)

A.肘后三角异常改变

B.骨折线由前上斜向后下

C.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

D.常伴有正中神经损伤

E.患肘向前突出呈后伸位

5.不属于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表现是(C)

A.肘部疼痛肿胀

B.肘部皮下瘀斑

C.肘后三角异常

D.手部皮肤苍白、皮温较低

E.前臂缺血性肌坏死

6.易发生神经和血管损伤的骨折(B)

A.骨盆骨折

B.肱骨髁上骨折

C.股骨颈骨折

D.锁骨骨折

E.Colles骨折

7.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畸形是(B)

A.垂腕型

B.银叉型

C.尺偏型

D.爪型

E.僵硬型

8.中年。

男性,不慎跌倒摔伤右肩。

以左手托

右肘部来诊。

头向右倾。

查体见右肩下沉,

右上肢功能障碍。

胸骨柄至右肩峰连线中点

隆起,并有压痛,其可能的诊断是(B)

A.肩关节脱位

B.锁骨骨折

C.肱骨外科颈骨折

D.肩胛骨骨折

E.肱骨解剖颈骨折

9.男,54岁。

因外伤造成右肱骨外科颈骨折,

臂不能外展,三角肌表面皮肤麻木,考虑是

损伤了(C)

A.桡神经

B.尺神经

C.腋神经

D.正中神经

E.肌皮神经

10.女,80岁。

摔伤致右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

伴有高血压、肺心病。

其最佳治疗方法是(C)

A.三角巾悬吊

B.肩关节融合手术

C.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D.切开复位髓内针固定术

E.手法复位外固定术

11.女性,75岁。

肩部摔伤,杜加征阴性。

x

线片见肱骨外科颈骨折对位2/3,并有嵌

入。

其最佳治疗方案是(C)

A.仅用三角巾悬吊即可

B.切开复位钢板固定

C.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D.切开复位钢针固定

E.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12.男性,60岁。

左上肢摔伤,急诊来院。

x

线摄片显示肱骨干横形骨折,并有移位,经

手法复位不理想,后改为牵引治疗,又经x

线摄像见骨折端有分离,其最可能的后果是

(A)

A.桡神经损伤

B.肩关节强直

C.肘关节强直

D.损伤性骨化

E.骨折不愈合

13.6岁男孩。

摔倒时左手撑地,即出现左肘

部疼痛、肿胀,桡动脉搏动减弱(C)。

可能的诊断是

A.桡骨头半脱位

B.桡骨头骨折

C.肱骨髁上骨折

D.肱骨干骨折

E.尺骨鹰嘴骨折

14.女性,60岁。

不慎跌倒,右手背着地,当

即右腕肿痛,腕下垂,活动受限。

其首选的

诊断是(B)

A.Colles骨折

B.Smith骨折

C.尺神经损伤

D.桡神经损伤

E.腕关节脱位

第3单元下肢骨折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l9题。

股骨颈骨折11题,胫骨平台骨折8题。

本单元几乎每年必考,题量2~3题。

出题点主要集中在成人股骨头的血供方面,其次是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考生应该重点掌握。

考点串讲

一、股骨颈骨折

1.成人股骨头的血供

(1)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提供股骨头凹部的血液循环。

(2)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

(3)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旋股内侧动脉分为骺外侧、干骺端上侧和下侧动脉,其中骺外侧动脉供应股骨头2/3~4/5的血液,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致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旋股外侧动脉供应股骨头小部分血液循环(2001)。

2.分类

(1)按骨折部位分:

①股骨头下骨折。

易并发缺血性骨坏死(2000、2003、2005)。

②经股骨颈骨折。

③股骨颈基底骨折。

(2)按x线表现分:

①内收骨折。

Pauwells角>50°不稳定型骨折。

②外展骨折。

Pauwells

角<30°,稳定型骨折(2004)。

(3)按移位程度分:

①不完全骨折,骨完整性仅有部分出现裂纹。

②完全骨折但不移位。

③完全骨折部分移位。

④完全移位骨折。

3.临床表现中老年人有摔倒受伤史,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患肢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若达到90°,应怀疑转子问骨折。

患肢短缩,伤后少有髋部肿胀及瘀斑,可有局部压痛及轴向叩击痛(2002)。

4.治疗

(1)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稳定性骨折,年龄过大,全身情况差,或合并严重疾病者。

穿防旋鞋,下肢皮肤牵引,卧床6~8周,进行功能锻炼。

(2)手术疗法:

①指征。

内收型和有移位骨折;65岁以上,股骨头下骨折;青少年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陈旧骨折不愈合。

②手术方法。

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

适用于全身情况尚好的高龄病人,已合并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者(2008)。

二、股骨干骨折

1.并发症

(1)神经、血管损伤:

胫神经、腓总神经,胭动脉、胭静脉。

(2)休克(2008年)。

(3)下肢感觉障碍。

(4)感染。

(5)骨不连。

2.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于稳定的骨折,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持续牵引。

成人采用Braun架固定或Thomas架平衡持续牵引,3岁以内儿童采用垂直悬吊皮肤牵引(2000)。

(2)手术治疗:

①指征。

非手术治疗失败;多处骨折(2000);合并神经、血管损伤(2000、2006、2007);不宜长期卧床的老年人(2000);陈旧性骨折或畸形愈合;无或污染轻的开放性骨折。

②方法。

切开复位,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2000)。

三、胫骨平台骨折

1.分型

(1)单纯胫骨外髁劈裂骨折。

(2)外髁劈裂合并平台塌陷骨折。

2.治疗

(1)单纯劈裂骨折无明显移位,采用下肢石膏托固定4~6周;移位明显者,切开复位,骨松质螺钉内固定或支撑钢板固定。

(2)伴有平台塌陷的劈裂骨折,应切开复位,植骨,骨松质螺钉内固定。

(3)胫骨髁中央的塌陷骨折,1cm以内的塌陷,下肢石膏固定4~6周;超过lcm或有膝关节不稳定者,手术切开复位,植骨,石膏固定4~6周。

(4)无移位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只需石膏固定4~6周;伴骨折塌陷,合并韧带损伤者,应切开复位,植骨,石膏固定4~6周。

(5)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用螺栓或骨松质螺钉内固定。

(6)不稳定骨折,非手术疗法难以奏效,切开复位,用髁钢板或T形钢板固定。

四、胫腓骨骨折

1.解剖概要胫骨位于皮下,胫骨干横切面呈三棱形,在中、下1/3处,变成四边形,二者交界处是骨折的好发部位(2002、2003、2005、2007);胫后大动脉、胭动脉、腓总神经经过。

胫骨上下端关节面平行;小腿的肌筋膜、胫骨、腓骨、胫腓骨间膜构成四个筋膜室;营养血管从上、中1/3交界处进入骨内,同时下1/3胫骨几乎无肌肉附着,由胫骨远端获得的血液较少(2001、2004)。

2.并发症

(1)失血性休克。

(2)神经、血管损伤。

(3)创伤性关节炎。

(4)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5)关节僵直。

(6)慢性骨髓炎。

(7)深静脉血栓形成。

(8)骨筋膜室综合征、肌缺血坏死:

胫骨中1/3骨折易发生(2001)。

3.治疗

(1)无移位者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2)有移位者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3)不稳定的胫腓骨干双骨折,根骨结节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4)不稳定的胫腓骨干双骨折在以下情况下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①手法复位失败。

②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双段骨折。

③污染轻,受伤时间短的开放性骨折。

(5)单纯胫骨干骨折,石膏固定6~8周;伴胫腓上、下关节分离时,石膏固定3~4周。

历年经典试题

1.股骨头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是(A)

A.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

B.股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

C.股骨干的滋养动脉升支。

D.闭孔动脉

E.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