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167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14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1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文档格式.docx

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

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

农村的发展是实现中国“三步走”战略最大的挑战,从而使“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三农”问题的负面影响。

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贫富差距拉大:

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

1(2006年为3.28:

1);

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

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

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

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

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

从短期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

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4.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部署和措施有哪些?

  推行农村税费改革。

2003年3月,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收入恢复增长,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解决制约中国发展的农业生产落后的瓶颈问题,中国政府在原有的于2000年首先在安徽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

国家领导人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时候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附注:

世界各国中已很少有国家征收农业税)

推行新农村建设目标。

2005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乡村道路建设,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6年总体工作要求中,提出“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取消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农民告别有2600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推出“农民工”维权方案。

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

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

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第二部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内容,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中国农业战线最基层的管理及核算单位。

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整体素质的农业基层组织,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

6.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大体说来,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需要。

“三农”现在问题很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上不去,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抓手可以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党的十六大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明确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议题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

再有,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这些都反映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较大差距。

还有,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显著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

因此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是缩小城乡差距。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

这是中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后所作的一个重大调整和历史跨越,表明中国将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

邓小平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为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探索了新经验、新路子,并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

在这一关键阶段,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也很明显。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已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滞发展或倒退。

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保障。

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国际经验看,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收入占GDP30%的时候,国家有条件由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开支。

2004年,国家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已经占到GDP的20%,如果把财政预算外收入计算在内,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

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势的论断”,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的阶段。

此外,从世界各国农村发展历程看,在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的发展时期,许多国都出现过防止乡村凋敝、振兴乡村的建设运动。

出现过“农村”向“乡村”的变迁过程。

在这一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从“以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为主”,逐步转向“在继续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基础上、以支持农村区域发展为主”。

目前,北京市经济总量达到6000亿元,超出统计结果近2000亿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已经到来,全市“三农”工作的重心也会相应进行一些新的调整。

主要是:

在继续强化农业基本功能的同时,向突出农业生态功能的方向延伸;

在继续支持和保护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向重点支持农村区域发展的方向延伸;

农村的建设也要在继续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同时,向兼顾社区性基础设施的方向延伸,城乡之间将在诸多方面发生重要的转折性变化。

六是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净出口、投资和内需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增加投入、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

启动农村市场,不但对农村自身发展非常必要,而且对启动中国的内需也至关重要。

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全,消费条件不充分,尤其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58.2%的农村地区,因为基础设施的限制,还有一个很大的具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没有办法实现消费的愿望。

七是巩固党的领导、坚强政权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班子水平,是广大农村干部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强班子,筑牢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

促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

7.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要真正建设新农村,我们应该完整准确理解这二十个字的内涵。

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这里面关键的任务,就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8.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点是什么?

调动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新农村建设最终要塑造新型农民,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任务,是新农村建设一个最高的标准。

农民富了难,真让农民成为一个新型农民更难。

因此,应该从农实际出发,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该我们政府干的政府干,但是该农民干的必须让农民自己干。

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点。

9.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

10、为什么说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广大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11.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什么

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自然村。

只要以现有自然村的公共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由农民参与决定、设计和监督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能够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日,必然也能同时完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一切从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出发,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发展活力;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搞好新型农民培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

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进步。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

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新农村建设在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应有明显的进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文化条件。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

乡风文明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

村容整洁是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要求;

管理民主是政治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

在实践中应当按照这些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搞好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建设新农村,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人文环境状况科学规划,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农业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让农村地区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最终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还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用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3.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提法上与以往的农村建设有什么不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党中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会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提法上与以往关于农村建设工作有所不同的,一是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二是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

三是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为将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示落到实处,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重要部署,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1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的基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菜。

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待“三农”问题,最突出的体现是城乡关系日益密切,但城乡差距仍在逐步扩大。

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工农产品“剪刀差”逐步消除,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农业弱质地位、农村的落后状况、农民的弱势处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等问题还很突出,城乡差别仍然十分明显。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郊区发展、全面推进首都现代化进程、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客观要求。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郊区发展有着特殊的背景,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北京占有独特位置。

可以说,没有郊区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首都全面现代化。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客观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妥善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

1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什么是新农村?

新农村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这是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我们现在讲的新农村是指国家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立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20个字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因此,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或者说新农村有三大特点。

一是城乡良性互动。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农村在发展问题上并不是很和谐,不是那么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房山的情况也是如此。

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化等等问题。

所以,我们建设新农村,“新”就新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机已经到来,使得农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得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

因此,新农村的“新”就应该“新”在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是农村全面发展。

过去,我们习惯于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民抓农民,使得农村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管理不能够协调发展;

农村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农村各种社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就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老人养老问题、五保户救助问题、残疾人问题、因病致贫问题、因学致贫问题等等还没有一个妥善的制度安排来逐步解决,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全面发展。

因此,新农村的“新”体现在既注重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注重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既注重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自主择业,也注重农村民主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既注重将城市文明要素导入农村,也注重民风民俗的塑造。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

农村在很多发达国家并不是像现在我们的这种意识,觉得留在农村就没有出息,农村就是一个相对比较衰败的环境,人们不愿意留在农村。

在很多比较发达的国家,农村是一个田园风光相当秀美,人们生活也明显有幸福感的地方。

因此,相当多的人出现了向农村的回流,避开大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

这就是所谓的“逆城市化趋向”和“城市移民现象”,城市人开始愿意更多地到农村去。

这点其实不仅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乃至于在日韩,包括我们国家台湾,都已经出现了类似像这样的趋势。

因此,新农村的“新”就是依托田园风光、生态优美的资源优势,通过环境和民风民俗的改善,建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祥和舒适的生态宜居场所。

归纳起来,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城乡之间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以及产业布局,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同步加速,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

17.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

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