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189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1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一个人按照别人的节奏奔跑,别人做什么你做什么,别人不做什么你不做什么,生存压力反而少些;

而若选择特立独行,按照自己的节奏奔跑,那些批评、指责你的声音突然像苍蝇一样冒出来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有勇气坚持自己,你要相信自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经得风吹雨打阳光暴晒的,你要继续自己计划实施的行程,将没有跑完的路程一段段跑完。

如此做了,你的世界才会与众不同,生活也才会最终给你最美的微笑。

⑩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论点是:

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

B. 

第⑧段举曾国藩的例子,并将他的结局与吴三桂进行对比,具体突出地论证了“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得有足够的智慧”的观点。

C.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在文坛也好,官场、商场也好,不能追求“快节奏”,不然这样的奔跑是一定会出事的。

D. 

第⑨段的论证思路是:

首先列举一个奇怪的现象——按别人的节奏跑压力小,按自己的节奏跑被批评指责,接着交代如何做到按自己的节奏跑,最后展望按自己节奏跑的美好结果。

(2)下面选项中不是朋友故事的作用的是(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作事实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证明朋友锻炼方式的智慧。

(3)作者说:

“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答案】

(1)C

(2)D

(3)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去调整自己的人生步伐,比如在背诵这件小事上,有的人适合睡前背,有的人适合清晨背,各人的习惯和身体状况不同,不能依样画葫芦,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解析】【分析】

(1)C项与原文“在我看来,一个人在文坛也好,官场、商场也好,完全不思进取当然是不好的,但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快节奏”,以至让肉体跑在灵魂前面,这样的奔跑是一定会出事的。

”不符。

(2)朋友锻炼方式的智慧,是为了引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锻炼方式”,进而证明论点“按自己的节奏奔跑(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

(3)开放性试题,围绕论点“按自己的节奏奔跑(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语句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

【点评】

(1)此题考查的议论文的知识点,主要是阅读过程中能否找到中心论点与论证方法。

(2)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中引用的作用,引用也是为论点服务的。

(3)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要围绕文本的中心去谈感想,不要忘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相关联的事例,语句通顺即可。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话糙理会糙

①有句话叫“话糙理不糙”,意思是,有些话即使听起来不怎么中听、雅观,但是道理却很正确,很耐人寻味。

这句话乍一听起来颇有些“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事实上是这样吗?

②古人云:

“言为心声”。

“口者,心之门户也。

”口与心,就好比是苗与根的关系,苗全坏了,根又能好到哪里?

③佛经上说:

“嘴巴不好的人,心再好也不能算作是一个好人。

”意思是嘴上不留口德,内心或许也丧失了道德。

《庄子·

人间世》中也有这样一句话:

“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可见,惟有自己多留口德,才会播种美德。

惟有我们心存善念,好言淙淙如温泉,若是要嘴尖皮厚,霜刀雪剑势必伤人颜面。

让别人颜面扫地,别人轻则把你扫地出门,重则把你忌恨在心,这样的忌恨就如同一个小炸弹,终究有一天会炸伤彼此的心灵。

④有位富家子弟终日烦恼,因为自己没有信仰,就去拜见一位禅师,禅师在静修,小徒弟就把富家子弟拦在了外面。

富家子弟悻悻地说:

“我每月供奉给你们庙里这么多香火钱,你们的衣食住行都靠我来养,见见你们师傅却这么难!

”听到外面的争吵声,禅师让小徒弟放行了。

富家子弟进了禅师的门就直抒胸臆:

“我不快乐,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在何方?

”禅师笑曰:

“不要再找信仰了,先找找你口中的修养再说吧。

等你口中有修养了,信仰自然也就回来了……”

⑤小时候,常听老年人念起这样的顺口溜:

“嘴巴不好,良心长草;

嘴巴嚼舌,居心叵测;

嘴巴不饶,误解如牢;

嘴巴刻薄,心地瘫瘸。

”仔细想想,这些话虽然来自乡间,却蕴含着朴素的哲学。

⑥话锋如笔锋,谈笑间,都记录在别人心灵的纸张上,譬如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话锋太过尖锐,就有可能戳破别人的心灵,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甚至会伤害你的形象。

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⑦不要光顾着自己嘴上说得欢,要小心别人气得心头冒青烟;

不要光顾着自己口无遮拦,要防止别人早已怨气泛滥;

不要老想着自己的嘴巴是出于“好”的出发点,殊不知别人的忍耐力早已到了终点站;

不能老想着自己一吐为快,不想着别人心里早已“反酸”。

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一句好听的话,就可能有一千句甚至更多的良言跟进,世间的事很多就如此,你以良言予他人,他人会以真心来报你。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需要一千句甚至更多句的好话去圆,但世间的很多事,如同一面镜子,一旦摔破了,就再也难以复原。

所以,切莫口无遮拦,弄不好就会丢份砸碗,切莫言语潦草,弄不好你会惹来一身烦恼。

⑨奉劝诸君,口蜜心也蜜,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因为这可能让你背负一辈子言语之祸的债。

⑩话糙理会糙,各位要记牢。

(作者:

李丹崖。

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第⑧段中任选一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请简要分析②—④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材料放在第几段后面最合适?

请说明理由。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这样婉拒过一位想拜见他的美国记者:

“如果你吃了一个好鸡蛋,你会一定要见见那只下了这只鸡蛋的母鸡吗?

(1)话糙理会糙。

(2)示例一:

对比论证。

用说一句好听的话和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的后果作对比,突出论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示例二:

比喻论证。

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3)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

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

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4)第⑥段。

因为材料写的是钱钟书婉拒记者采访的事,与第⑥段阐述的观点“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相一致。

(1)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

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

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

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

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如:

(3)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题方法: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这里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

(4)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

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①明确论据类型;

②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材料放在第⑥段,论证了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点评】本题考查选取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

古今中外的都可以。

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理论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但是不能选取小说中的比如保尔之类的。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或分论点的。

仔细阅读题干中材料,讲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用智慧的语言婉拒美国记者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拒绝人时,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这与文中第⑥段的观点一致,所以应放在第⑥段。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莫因“狼来了”流失善良

过去几天,温州11岁男孩黄某的“失踪”,一直牵动着大众关注的目光。

12月5日,许多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警方找到了孩子,并且确认平安无事。

不过,整起事件只是孩子母亲为测试丈夫是否在意自己和孩子,蓄意策划制造的虚假警情。

目前,孩子母亲已被刑拘。

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

当看到失联信息时,大部分人都会格外关注,媒体也会及时介入,在各类平台上发布消息,动员网友扩散信息、参与寻找。

这一点,从许多媒体平台的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

许多网友的朋友圈都被诸如《温州11岁男孩失联4天,翻遍全城的爸爸几近崩溃》《第五天了!

温州11岁男孩至今没有回家,家人重金50万苦求线索》的文章刷屏了。

还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志愿者投入到实际搜寻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

大众的关爱不难想象,真正想不到的是事件本身的虚假。

这竟是孩子母亲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

5天的全城搜寻、5天的牵肠挂肚,等来的却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事实的真相被揭穿,始作俑者向公众道歉,但事件的严重性绝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消解的。

从法律上看,报假警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从道德上看,对公众情感造成了伤害,对社会诚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说,道德层面的危害更大,“狼来了”透支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既为防患未然,也是以儆效尤,这起颇为荒诞也颇为典型的事件,最好能成为一堂公开的道德法治课,让“狼来了”的故事不再上演。

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网友没有因为被欺骗而指责谩骂孩子母亲,也没有后悔自己的一片善心付之东流。

这样的宽容弥足珍贵,这样的善良更值得呵护。

必须承认,人性也有善恶两面,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别人的伪善所蒙蔽,也很有可能被“狼来了”的故事所愚弄。

只有更多人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这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更有温暖。

如果再次看到“失踪”求助消息,相信绝大多数人依然会转发,依然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会因为一次“狼来了”就失去了对善良的那份坚守。

以善良守卫善良,以温暖呵护温暖,以诚信回报信任,既不能让“狼来了”透支社会信任,也不能因“狼来了”变得冷漠麻木。

人性的美好,就是如此简单。

(选自2018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阐释的?

(3)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莫因‘狼来了’流失善良”?

【答案】

(1)第一段开篇简明概述事件及其起因与后果,引出后文的议论。

第一段所述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后文内容是对第一段所述事件意义的揭示和引发的深层思考。

第一段内容又是一个事实论据,证明了作者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

(2)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

先以“媒体的及时介入”“网友的信息扩散”“志愿者的实际搜寻”等事实,说明公众和社会对孩子失踪格外关注来进行阐释,再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这句话进一步肯定和强调这一观点。

(3)首先要将“狼来了”一类事件作为公开的道德法制课,以儆效尤,让其不再上演。

其次要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不因一次“狼来了”就失去对善良的坚守。

三是都以善良守卫善良,以温暖呵护温暖,以诚信回报信任,做到防患未然。

(1)文章第一段概述“温州11岁男孩黄某的‘失踪’”的事件,引出后文的人们的评述和议论(论题),引发人们对问题的深层思考;

同时,又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证明了作者所提出“人要保持善良”的观点。

(2)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观点;

接着以“媒体的及时介入”“网友的信息扩散”“志愿者的实际搜寻”等事实,阐述了公众和社会对孩子失踪格外关注;

最后,再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这句话强调这一观点。

据此理解作答。

(3)本题可依据“既为防患未然,也是以儆效尤,这起颇为荒诞也颇为典型的事件,最好能成为一堂公开的道德法治课,让‘狼来了’的故事不再上演”“只有更多人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这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更有温暖。

……不会因为一次‘狼来了’就失去了对善良的那份坚守”“以善良守卫善良,以温暖呵护温暖,以诚信回报信任,既不能让‘狼来了’透支社会信任,也不能因‘狼来了’变得冷漠麻木”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⑴第一段开篇简明概述事件及其起因与后果,引出后文的议论。

⑵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

⑶首先要将“狼来了”一类事件作为公开的道德法制课,以儆效尤,让其不再上演。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的,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弄清文段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⑵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段,找准关键语句,即中心句,分析段落层次,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关键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尽量用文中的语言进行回答。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

为什么?

【答案】

(1)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

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2)①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

②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4)赞同。

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

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1)读第三段可知,本段是提出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

首先提出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2)读四段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不求甚解”的意思在于告诫,第二部分指出“不求甚解”指出了读书的方法。

理解了语段内容,答案自然就明确了。

(3)读第五段可知,列举了诸葛亮和徐庶等人读书的例子,并把他们的不同读书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此观点根据语段的第一句即可知道。

(4)这是开放性题目,赞成或不赞成取决于对词语的理解角度。

因此,要大胆拟答,不管赞同还是不赞同,都要有充足的理由,如赞同,可从读书应该前后贯通的角度回答。

如不赞同,可从不深入理解,便不能读懂读透的角度写理由。

⑴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

⑵①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

⑶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⑷赞同。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

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

特别要指出此文的总分总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⑶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⑷评述观点。

对观点的评述要做到言之成理,紧扣住文章中论证观点的有关论据,结合自己的理解,正确评述,不可言辞过激。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的手,我的眼

许闲

二月,春寒料峭,两个残疾人互相搀扶着走向他们的“战场”。

无臂男子用肩膀艰难地顶着失明的男子爬上了一棵杨树。

失明男子爬上树后,按照无臂男子的指示,摸索着砍下树枝,然后小心翼翼、慢慢地溜下了树。

接着,他又按照无臂男子的指示,捡起地上的树枝放到无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