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11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docx

第二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

第二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

  第二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案

  从容说课

  第一,本框讲矛盾普遍性原理,使学生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

  第二,本框教学理论上的难度并不大,所以采用以读、议为主。

以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

为增强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显示漫画、图示,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一分为二”的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原理和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了解“两分法”“一点论”的基本含义,并能运用“两分法”去说明怎样对自己“一分为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两手抓”。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并结合教材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论述,使学生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点,观察、思考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坚持两分法、两点论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自己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教学难点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教学方法

  本框题教学理论上的难度不大,所以主要采用以读、议为主,以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

  关于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教学,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议论,然后教师讲授、总结。

关于正确对待矛盾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阅读,然后边讲边议。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有四大美人,同学们能说出她们是谁吗?

  [生]西施、王昭君、貂婵、杨玉环。

  [师]那她们享有什么美誉?

  [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誉。

  [师]但四大美人也都有生理缺陷:

西施耳朵特中,王昭君脚特大,貂婵有狐臭,杨玉环形体过于丰满,以至于走路时的响声不堪入耳。

人无完全人,金无足赤,四大美人是如此,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如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讲授新课]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说矛盾具有普遍性。

那么,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呢?

  同学们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

  [生]不可能,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

  世界。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师]为什么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呢?

桃花源中有些什么矛盾?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9最后1自然段到P90页第4自然段,然后再议一议桃花源中可能有哪些矛盾)

  学生阅读,教师引导:

注意世界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组成,请同学们用笔画

  出这三大领域,然后看看这三大领域中存在着哪些矛盾,有哪些矛盾不易理解、有哪些矛盾需重点理解,请作标记。

读完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人的思维领

  域也充满了矛盾。

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师]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或者说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板书)用图表示就是:

(多媒体显示)

  在这众多的矛盾中,哪种矛盾不好理解或应当重点理解,请提出来。

  (学生提出,教师可根据情况解释说明)比如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

  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教师可作如下解释: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的绝对运动的一面。

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和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恩格斯曾说:

“既然简单的机械位移本身已经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运动。

”至于诸如吸引和排斥、化合与分解、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同学们比较熟悉,就不再赘述了。

  人类社会中也充满了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经济发展中如果只讲数量、速度而忽视了质量、效益,这就夸大了质量和数量、速度和效益的对立,否认了二者的统一,这在实践中危害是极大的。

“十五”期间,我们要的是讲求质量、效益的速度,是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实现较快的发展速度。

也就是说要努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样,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它们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

  三大领域的矛盾在桃花源中是否存在呢?

  (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大概有了一些了解,可简单议一议,教师总结)

  [师](总结)这个世外桃源中的矛盾也很多。

如:

水流、小船的运动是机械运动,那么

  就有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的矛盾;小船滑行是物理运动,其中就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山石风化是化学运动,就有化合与分解的矛盾;这里原始的生产关系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是矛盾;桃花源中的人们“只知有汉,无论魏晋”,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这是思维领域中知与不知、知多知少的矛盾。

总之,桃花源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

可见,就空间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

(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

  之间都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2)人们尚未认识或者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

不易觉察是因为矛盾处于缓和状态。

  一切领域的事物都包含有矛盾,那么对于同一个事物讲,在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不

  是有时有矛盾,有时就无矛盾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0第1自然段至P91第4自然段,回答以上问题。

时间大约三分钟。

阅读时请注意,如果说前面分析的是空间上充满了矛盾,那么这则是从时间上看矛盾的存在。

  [生]不是,每一领域中的事物自始至终都有矛盾。

可是,真的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

  状态也不存在的吗?

  [师]我们以大家刚读到的有机体的矛盾运动为例,从出生到死亡都存在着同化和异化的

  矛盾。

这种矛盾运动一旦停止,生命即告终止,死亡随即到来,但矛盾运动并未终止。

  因为同化和异化的矛盾运动虽然终止了,而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仍将继续进行。

  见,每一事物从它的产生、发展到灭亡,整个过程中都充满了矛盾,旧的矛盾一旦解决,新的矛盾就会出现,在新旧矛盾之间哪怕是一刹那的功夫也没有无矛盾的状态。

  这就是: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或矛盾无时不有)(板书)

  (用图表表示如下,多媒体重现)

  (教师简单解释,多媒体闪显有关项目)

  两者合起来,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1个问题。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

  学生齐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无时不有。

  [师](引导过渡)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客观的,矛盾的客观性是指什么呢?

  2.矛盾的客观性(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

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师]对。

就是说不管人们认识未认识,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矛盾都

  客观存在着,它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而改变,也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

  [生]老师,有的时候我们说某某挑拨离间,专门制造矛盾,那么这是不是说矛盾有的时

  候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如果不是的话,那又该如何理解?

  [师]矛盾是不能“制造”或创造的。

像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并不是人们制造出来

  的。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灌溉需要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库水对河坝的压力同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

压力同支持力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存在的,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的矛盾。

  人类社会中也如此,尽管社会生活是有意识的活动,但社会矛盾同样也不是由人们有意

  识的制造出来的。

比如: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既不是无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制造出来的,而是社会生产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

  至于日常生活中本来“没有”矛盾,有人挖空心思“制造”矛盾,应做这样的理解:

  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处于非常缓和的状态,后来出现了某些条件,矛盾激化了,于是似乎制造出了矛盾;至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生拉硬扯,为所欲为地“制造”出来的根本不存在的“矛盾”,已经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现实的矛盾了。

总之,矛盾的产生与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既然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矛盾呢?

(或:

  学习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有什么指导意义?

  3.正确对待矛盾(板书)

  (多媒体播放《扁鹊见蔡桓公》的动画故事)

  [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议论、互相交流、然后回答)

  [生]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是病情加重导致死亡。

  [生]疾病和健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疾病影响健康,如能积极

  治疗,可以消除疾病,恢复健康。

  [师]蔡桓公确实由于讳疾忌医,结果病入膏肓导致死亡。

但这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不

  是给予我们的启示。

故事中确实反映了疾病和健康这个矛盾,但主要反映的是蔡桓公对待矛盾的态度:

他害怕矛盾、回避矛盾。

所以对我们的启示是:

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

现实生活中也总有人不能正视矛盾、遇到矛盾绕道走的情况,这是极端错误的。

况且,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因而是回避不了的。

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1)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板书)

  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实质上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

  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因而,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是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

  比如,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冷静地对待GDP,因为GDP的增长不反映环境的破坏、资源消耗、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方式、经济效益和实际国民财富状况、资源的配置等。

我国政府之所以冷静地对待GDP,是因为我国政府有承认矛盾、面对矛盾的勇气,也是我国勇于承认矛盾,正确对待矛盾,敢于解决矛盾的精神体现。

  实际上,从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即幻想国小,人

  少,没有矛盾,没有战争,老百姓定居在一个闭塞的小天地里,彼此孤立,自给自足,安于现状,虽“鸡犬之声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

)都是不敢承认矛盾、害怕矛盾的表现,所以,老子的构想只能是幻想,是根本行不通的。

  那么,请同学们“议一议”,在现实生活中,你见到或听到过哪些害怕矛盾、回避矛盾

  或掩盖矛盾的具体事例?

其后果如何?

  学生谈到这样几点:

学习中取得成绩就看不到问题和困难;有了困难和挫折就看不到光

  明;一次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就觉得自己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只爱听表扬的话,不爱听批评的话;只愿意在“减负”的呼声中尽量少做些作业,而不管自己是否增长了知识与才干等等,这都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师](总结)总之,害怕矛盾、回避或掩盖矛盾不仅无助于解决矛盾,而且还常常会因

  此而造成严重后果。

但仅仅承认矛盾还不够,还要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2)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板书)

  什么是两分法?

为什么要坚持两分法?

  [生]两分法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板书),既要看到事物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

  面。

  坚持两分法是因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

  而不是一点,所以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的话,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师]一分为二的分析法是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的起点。

与两分法相反的

  思想方法是一点论。

一点论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板书),即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或看了那一面又丢了这一面。

一点论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有人“为看问题片面者造像”,样子是这样的:

(展示漫画)——见教材P93。

  漫画以高度夸张的手法讽刺了某些“一点论”者,他们看人尚且如此,看事就更可想而

  知了。

到底“一点论”的思想方法有何危害?

现实生活中有何表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2第1自然段。

  表现有:

对人对事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在工作、学习中只看见顺利条件或只看到困难

  因素;在生产中只重数量、速度而忽视质量、效益,只重经济发展而不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

  [生]危害是:

会犯以偏概全、好走极端、割裂事物联系的错误,难以明白事理,难以搞

  好工作。

  [师]所以,我们应当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4.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板书)

  

(1)首先对自己要一分为二(板书)

  让学生明白三点:

①人的一生充满着矛盾;②矛盾有:

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

  人生道路上的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等;③正确对待矛盾: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顺境中不骄傲,逆境中自奋起。

只要能正确分析矛盾,有效地解决矛盾,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社会做出贡献。

  

(2)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板书)

  首先要全面理解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简明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如何全面理解?

有人认为:

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就能实现国家富强(多媒体打出此观点),这正确吗?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主要是重点讲解。

  用两点论来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

  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是二者之间的对立。

同时二者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够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又有利于巩固立国之本。

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任何只强调一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只强调改革开放必然会导致改革开放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不利于实现国家富强。

  其次要全面理解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

所谓“两手抓”,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用来说明必须同时做好的两件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工作。

比如: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

  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怎样。

  [生]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法治和德治也是对立统一的。

法治与德治是对立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生境界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法治与德治是统一的:

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则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修民族的道德水平。

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动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所以,我们要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

  [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具体内容见如下图示:

  

  矛盾存在于—切事物中

  

  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反对回避掩盖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意义

  

  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分析矛盾→反对—点论

  矛盾贯穿于每—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矛盾的普遍性是说…………………………………………………………(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事事处处有矛盾

  c.事事时时有矛盾

  D.在一般情况下,事物内部是包含矛盾的

  2.毛泽东说:

“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

总之,是

  两点而不是一点。

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段话表明

  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B.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

  c.矛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无条件

  3.“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这首打油诗………………………………………………………………………………(

  )

  A.幻想世间无矛盾

  B.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c.肯定矛盾的客观性

  D.看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矛盾

  4.疲称为“水中狼族”的“食人鲳”近日在广州、南宁等地的花鸟鱼虫市场露面。

有专家警告:

“食人鲳”一旦流入某一流域达到一定规模时,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XX年12月25日,国家渔政渔港监督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严查“食人鲳”。

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坚持适度原则

  ④任何事物都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有益的信息,也带来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

这启示我们……………………………………(

  )

  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c.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D.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答案:

1.c

  2.B

  3.A

  4.c

  5.A

  二、非选择题

  6.简答题:

蔡桓公讳疾忌医,一误再误,以致病入膏肓,成了不治之症。

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必顺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像蔡桓公那样害怕矛盾、回避矛盾、掩盖矛盾。

  疾病和健康是一对矛盾,只看到疾病而看不到健康,或者只看到健康而不正视疾病,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矛盾是客观存在,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随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蔡桓公认为有疾病就是坏事,害怕矛盾、回避矛盾、掩盖矛盾,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7.辨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

有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得其反。

  板书设计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客观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正确对待矛盾

  

  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首先对自己要一分为二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