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276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3 第二章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docx

必修3第二章第6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6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

①狭义的珠江三角洲: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②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

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城市化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广州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经历的阶段

阶段

具体表现

夯实基础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

8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了轻

型工业体系

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基本实现了乡村工业化

2.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推动作用

(1)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2)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3)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分类

问题

解决对策

工业化问题

①大量占用耕地

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①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②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③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城市化问题

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②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③珠江水质恶化

④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特别提醒

 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其带来的问题均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占用耕地,二是环境污染,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城

镇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与进程

1.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2)题。

(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2)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答案 

(1)D 

(2)D

解析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

重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再加上城市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各项经济活动及人口、科技、文化、交通向城镇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城镇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这其中,工业化应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考向立意】

该题组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思维过程】

①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一直在下降,第三产业一直在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工业化的推动,而这正好是当地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误区警示】

一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不熟悉;二是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理解不到位。

【预测展望】

1.利用区域图考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考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优势

条件

优势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位于北回归线附近

海陆位置

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南海,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自然条件

地形

平原广阔

气候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

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交通

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捷

技术

技术先进,便于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经济腹地

覆盖珠江流域,可以延伸到西南地区

著名侨乡

利于招商引资

历史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历史经济基础好

,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易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管理方式,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

对外联系

对外联系方便,信息来源快、广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二者比较如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

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存在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减缓;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拓展深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1.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描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构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模式。

答案 

(1)该区域工业化的推进经历了两个阶段。

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慢;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快。

(2)外资企业建立 工业化

考点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2012·上海地理)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

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

“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

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案 

(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从产业结构业看:

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

 

(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与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

(任答三点即可) (3)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一“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可判断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产业结构变化图如下:

(2)题,根据上面产业结构变化图可以得出,乐清市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由材料二可以分析,“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垃圾集中处理”体现了环境建设加强,“健身苑”、“篮球场”、“免费义务教育和基础

养老金”等体现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

第(3)题,就地式城市化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其意义可以从对农村的影响和对城市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

【考向立意】

该题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了城市化产生的影响、意义以及城市化的应对措施。

【思维过程】

①由材料一(人口从业情况变化)→劳动人口结构变化情况;由产业结构变化图→产业结构的变化。

②由材料二和产业结构变化图→为实现就地式城市化应采取的措施。

③我国城市化进

程有两大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误区警示】

一是对问题分析不全面(不能充分利用图文资料所提供的信息);二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中忽略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

【预测展望】

1.利用一些图文材料来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利用某地城市化的有益经验,探索新的城市化措施。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主要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影响产业升级

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推进“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

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不相适应,“城中村”现象普遍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工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建设项目多,大量占用耕地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珠江水质恶化

工业废水和污水直接排放

提高污水处理率,实行达标排放

酸雨现象严重

火电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

大力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发展核电等新能源;节约用电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

2.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据此完成

(1)~

(2)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2)“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  )

A.工商业B.农牧业C.第一产业D.旅游业

答案 

(1)D 

(2)A

解析 

(1)产业转移日渐加强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A、B、C选项均是。

(2)“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是什么?

(3)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有何影响?

(1)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水网密布;三角洲有利的地形条件和肥沃的土壤条件;地理位置优越。

(2)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3)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迁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资金、技术也随之流入,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不同区域城市化模式的比较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甚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模式(如图)。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

读图完成1~2题。

1.1978~2007年,该省(  )

A.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第二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

C.第三产业产值基本不变

D.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2.1990年前和1990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

A.第二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三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该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产值也呈上升趋势。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1990年前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进程,1990年后第二产业推动城市化进程。

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

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

据此完成3~4题。

3.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 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

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 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 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广佛同城化对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规模影响不大,但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产业布局等的影响显著,同时也会使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4题,广佛同城化会促使生产成本下降、经济腹地扩大,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新浪网2012年8月28日电:

2011年,广东省经认定的326个省级专业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24.9%提升至2011年的31.1%。

形成了虎门服装、南庄陶瓷、小榄五金等享誉国内外的区域品牌。

回答5~7题。

5.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密集且经济发达,下面不是其发展区位优势的是(  )

A.平坦的地势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优越的地理位置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6.该地

区工业专业镇的兴起,反映了工业生产的(  )

A.转移B.升级C.专业化D.规模化

7.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故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

D.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答案 5.B 6.C 7.B

解析 第5题,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并不丰富。

第6题,工业专业镇的兴起主要反映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第7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等。

此外还有噪声污染、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

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至1986年以及1987年至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

据图完成8~9题。

8.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政策有意识地进行宏观控制

9.从1987到2000年间,图中一些国家城市化速度年增长率超过2.5%,它们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共性特征,下列表述最利于说明其城市化进程特点及成因的是(  )

A.均为沿海国家

B.均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

C.均为电子工业快速发展的国家

D.均为北半球的南半部和南半球的国家

答案 8.B 9.D

解析 第8题,英国在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是因为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已经到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可加速的空间不大。

第9题,从1987至2000年间,埃及、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年增长率超过2.5%。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

读图,回答10~11题。

10.由图判断,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  )

A.①B.②C.③D.④

11.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四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判断③阶段第一产业比例最大,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小,应该

处于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

第11题,由图示可判断①阶段第三产业比例最大,该阶段城市化水平应该最高。

目前,我国东、南、西、北都有了自己的“特区”,出现了老“特区”与新“特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促使深圳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推进工业化B.改革开放的政策

C.大量的外来民工D.香港的产业转移

13.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特区”,适宜重点发展

(  )

A.现代服务业与物流业

B.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C.原材料加工业和能源工业

D.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12题,深圳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政策优惠有利于其发挥自身优势,率先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13题,上海、天津是我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且原材料、燃料短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的制造业,形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头作用。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这有利于解决因不合理城市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健康”城市。

据此回答14~15题。

14.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15.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所产生的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第一大酸雨中心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 14.B 15.D

解析 第14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三废”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的。

第15题,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B、C属于环境污染,D属于生态破坏。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

除传统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

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推动城镇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如下表)。

影响因子

意义

第一因子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通干线公路网密度

反映人口乡村—城市流动、跨区域流动的强度和便捷程度

第二因子

港口吞吐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外商实际投资额

反映城镇化中非工业化的拉动因素,即工业化不高情况下的城镇化

第三因子

人均GDP、

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壮大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情况

(1)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2)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

据此推测这些省区(市)三次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

答案 

(1)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2)(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

解析 第

(1)题,影响城镇化的第一因子,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通干线公路网密度等方面,注意从工业结构入手,工业结构的差异影响经济的发展。

(2)题,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