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431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宿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宿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B.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C.诸侯国内部政权争夺激烈D.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材料中“公元前386年”该制度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田氏代齐”的故事,恰恰反映了原有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大夫出身的田氏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自立为国君,故C项正确;齐国是周早期的封国,只是田氏代齐,不存在基础扩大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2.“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持此种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思想主张

【解析】孔子讲求“仁爱”,以血缘为基础,有等差的爱,与材料“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不符,故A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无等差的爱,与材料“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相符,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性恶论、礼法并施,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论,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3.据古代文献记载:

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技术

【解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项错误;精耕细

 

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4.宋代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

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B.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

C.致使皇权达到顶峰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监察制

【解析】根据材料“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无需证据确凿”“奏弹不实……不必受到惩罚”“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可知,谏官、御史奏弹不实不罚,不奏弹则受罚,易导致权力滥用,故A项正确;宋代相权分归二府三司,不涉及监察权,故B项错误;皇权达到顶峰,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故C项错误;宋代谏官、御史不是直接监察地方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5.读下表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  )

史实

结论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

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唐)《汴路即事》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正月敕》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

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陆游《入蜀记》

南市是大规模的草市

A.1个B.2个C.3个D.4个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的发展演变

【解析】材料“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不能得出这是关于草市的最早记录,结论与史实不符;材料“草市迫江货”,“迫”有近之意,且唐代草市多见于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故可得出江边码头有草市,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诸州镇郭下及草市……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可以看出草市也是征税的重要来源,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城外南市亦数里,……隐然一大都会也”,宋代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故结论与史实相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黄宗羲在《自序》中说:

“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B.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D.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思想主张

【解析】根据材料“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作者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思想僵化,盲目随从,故A项正确;材料反对的是“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以水济水”,而非反对思想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学问之道”,而非批判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清朝选拔官吏时的一种科考方式,材料并未体现批判八股取士,故D项错误。

【答案】A

7.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8.严复在《原强》中说“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其目的是(  )

A.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B.主张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对君主制,主张君民平等D.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招贤纳士

【考点】维新思想——严复思想主张

【解析】根据材料“君不甚尊”,可知不是宣扬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可知宣扬的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彼西洋者”,可知严复主张学习对象为西方,西方只有两种近代政体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不存在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可知材料论述近代民主政治,而非招贤纳士,故D项错误。

【答案】B

9.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一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意在(  )

A.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D.拓展洋务领域,实现富国强兵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实业救国主张

【解析】根据所学,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受挫后,才走上革命之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意即不完全在船坚炮利,所并非完全否定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尽在船坚炮利”“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所以不单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C项错误;同理,故D项正确。

【答案】D

10.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解析】仅一篇《平等》的课文,不能说明教育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平等观念树立的过程,而非强调结果,故B项错误;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材料中《平等》正是对这种认识的一种普及教育,故C项正确;材料不体现“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11.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记载,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

……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

据此分析其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B.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为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战时金融”强调“战时”这一特殊时期的金融政策,不突出官僚资本的垄断性,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论述战时经济,不涉及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重点是工矿业贷款”“大后方”“1943年已增至375”,无论从工业的种类、范围还是速度,都不能推动工业的协调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战时金融”“重点是工矿业贷款”“1938年”,结合所学,可知是在抗战特殊条件下,所进行的努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12.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五年前增长26%。

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C.贯彻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

【解析】1951年冬,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与材料“1956年”“1957年”不符,

 

故A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其中包含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极大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始于1958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答案】B

13.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一幕: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田源为代表的大量知青返回城市,为解决就业问题,田源联合几个云南知青偷摸卖鸡蛋、卖煎饼,后来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

A.国家经济所有制结构有所突破B.国家已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体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突破D.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突破

【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允许私有制的存在,表明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而不是允许开办个体企业,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涉及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对外开放,“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不足以表明整个改革开放有重大突破,故D项错误。

【答案】A

14.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

“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

”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是指(  )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B.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

C.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D.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上合组织形成“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所以无反殖反霸的精神,故A项错误;上合组织虽然也有经济方面的内容,但更偏重军事政治集团,故B项错误;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与材料“另一种温和的选择”相符,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15.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的解说词中这样说道: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这说明(  )

A.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B.罗马法导致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考点】罗马法

【解析】罗马法具有进步性“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同时它又有局限性,未实现“人被进一步解放”,迎来“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是罗马帝国所不能达到的,故B项错误;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只强调了“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而未体现“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故C项错误;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与材料“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6.“它给我们开辟了多么广阔的前景,带来了多少经济利益,增加了多少知识,对那些遭到怀疑和否定的古希腊罗马理论做出了多么有利的证实!

”这段出自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之口的评论是针对(  )

A.文艺复兴运动B.开辟新航路C.宗教改革运动D.启蒙运动

17.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

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

”材料表明恩格斯的观点是(  )

A.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肯定加尔文的改革

B.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否定加尔文的改革

C.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

D.加尔文孕育的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考点】宗教改革——加尔文思想主张

【解析】恩格斯针对“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一事上,持反对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仅论述了恩格斯在新教徒迫害科学家一事的态度,并未全面否定加尔文改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可知两者的态度没有本质的区别,故C项正确;“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不属于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故D项错误。

【答案】C

18.美国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

”华盛顿说:

“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

”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们希望(  )

A.立法决策更加审慎严谨B.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C.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D.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参议院

【解析】根据材料参议院“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证明美国制定立法非常审慎,双重把关,故A项正确;美国三权分立,国会享有立法权,参众两院不存在分权制衡,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参众两院制定立法的流程,不能体现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可知参众两院院共享立法权,故D项错误。

【答案】A

19.下图是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对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欧洲总人口(百万人)

1500

5.6

154

22

61.6

1650

8.3

197

31

74.6

1800

10.0

364

34

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公元960—2030年》

A.“圈地运动”的开展B.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工业革命的完成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考点】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

【解析】根据材料1800年,城市人口较前面又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应为工业革命所致,而非“圈地运动”,故A项错误;1500年前后的世界,差别就在于世界范围内开放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

这种制度变革(  )

A.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B.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D.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到来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可知材料充分肯定该制度积极的一面,未有继续推进下层民众革命的意愿,故A项错误;材料意在肯定“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未体现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故B项错误;材料与政党政治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个“平等的舞台”,改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拥有了广泛的政治权利,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政治上的障碍,故D项正确。

【答案】D

21.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影响了启蒙运动。

到今天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

材料反映的科学理论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

C.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D.牛顿的力学体系

【考点】经典力学

【解析】哥白尼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与工业革命无关,故A项错误;达尔文进化论,发表于1859年,与工业革命无关,故B项错误;电磁感应诞生于1831年,与工业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结合材料“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影响了启蒙运动”,故D项正确。

【答案】D

22.学者叶书宗说: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是指(  )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B.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C.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斯大林模式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故A、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与发展,而斯大林模式“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斯大林农业集体化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取消,故D项错误。

【答案】B

23.罗斯福说,政府应当使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有事可做,让人民免于挨饿,有房子住,生活过得还不错,有适当的教育水平,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关心的事。

由此看出罗斯福的执政理念是(  )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发展

B.摆脱经济危机,大力发展经济

C.政府要关注民生,对国民要有责任意识

D.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国家干预主要体现在建立国有企业、经济计划、货币、财政、税收等方面,材

 

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生和社会保障问题,并未提及大力发展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有事可做……免于挨饿,有房子住,生活过得还不错,有适当的教育水平”都是民生问题,“都是政府应该关心的事”体现了政府主动担责的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政府帮扶弱势群体,未体现缩小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等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4.有史学家指出,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

……(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

……(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是(  )

A.多元文明模式同时并存B.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

C.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曲折前进D.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方向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文明史观)

【解析】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横向上,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和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根据材料“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

……(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

……(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可见强调文明的多样性,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其中25题16分,26题16分,27题10分,28题10分,共52分。

25.(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

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考点】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朝贡贸易;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贸易

(2)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