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44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简史。

它由四课组成,其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述的是儒家思想是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第3课宋明理学”讲述的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抓住一条主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形成并兴起;汉代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

传统儒学批判地继承,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在这其中,我们要重点抓住四个重要知识点:

一是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三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四是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极其历史影响。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预习导引】

一、学业水平要求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二、高考考纲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本课导学

(一)“百家争鸣”

1、概念:

2、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1)经济:

瓦解(根本原因)

(2)政治:

衰微

(3)阶级: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   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  的重用。

(4)文化:

贵族垄断   、   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     ,    

也开始接受教育。

出现一批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

3、表现

(1)道家学派:

和  。

(2)儒家学派:

、  和   。

(3)墨家学派:

   。

(4)法家学派:

   。

4、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观点

其它

孔子

仁、克己复礼

性相近

有教无类

孟子

荀子

君舟民水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智慧课堂】

一、研究探索

★1、了解什么是百家争鸣?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了解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儒家思想,并比较三者的同和异。

 

3、结合社会热点如建立和谐社会等思考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4、思考哪种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动荡和变革的社会状况,为什么?

 

5、思考儒家思想更适合怎样的社会状况,为什么?

 

二、课堂巩固

1、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出现了气势恢弘的“百家争鸣”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C.分封制的崩溃D.封建制的形成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礼”的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A.孔子思想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B.孔子力图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秩序

C.西周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D.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对民众的重视

3、“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而知新D.三人行必有我师

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5、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

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A.

统治者发善心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D.人性本善

6、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A.“制天命而用之”B.提出“人之性恶”

C.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D.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7、“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

8、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9、《环球时报》报道: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lOO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①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②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的进一步提高③有利于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认知④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欢迎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

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3、孟子认为: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

4、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下列各项明显符合道家主张的是()

A.“民为贵”,“君为轻”B.自然无为,祸福相倚

C.“性相近也”D.“兼爱”、“非攻”、“尚贤”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6、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说“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该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A.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

B.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

C.出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D.法家思想成为各诸侯国治国的指导思想

7、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主张“法治”。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B.代表的阶级不同

C.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D.所处时代不同

8、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庄子、韩非子B.老子、孔子  C.庄子、孔子D.孟子、荀子

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

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

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

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

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一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一儒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④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分)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2分)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

(1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典型事例。

(1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感想与建议】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预习导引】

一、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学业水平要求

了解汉

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三、高考考纲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四、重点难点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五、本课导学

1、汉武帝时期有怎样的政治需要?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所谓的正统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智慧课堂】

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

1.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

实行“”的思想,西汉国力日盛。

2.汉初发展迅速的同时,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①势力膨胀;

②剧烈;③为患。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内容)

董仲舒新的儒学思想:

(1)代表作:

(2)特点:

将、和的思想糅合到思想中,加以改造。

(3)主张:

政治上:

“”、“”、“”、“”

思想上:

“、”

道德观上:

“”

三、儒学成为正统(结果和影响)

1.汉武帝采用新儒学:

(1)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兴办和初步建立。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也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4、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

A.“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5、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杜会环境的变化D.其它学说的衰落

6、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C.为统治者服务D.反对苛政刑杀

7、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A.人定胜天B.贵贱有序C.君权神授D.实行仁政

8、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9、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君权神授思想  D.阴阳五行思想

10、关于董仲舒新儒家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学倾向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汉武帝后处于独尊地位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1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最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12、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4、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董仲舒上书说,火灾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武帝却赦免了他。

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机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

.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火灾天意说

15、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6、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17、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导致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的事件是()

A.汉武帝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B.兴办太学

C.汉武帝定“五经”和“五经”博士D.在各郡设立学校

19、太学的建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键因素是()

A.太学是官办学校B.太学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C.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D.一般地主子弟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

20、下列关于汉武帝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影响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B.儒学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

C.有利于“大

一统”局面的巩固D.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

材料: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勿使并进。

”这里的“臣”是谁?

 

(2)“邪辟之说”是指什么?

 

(3)为了“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朝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4)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汉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②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③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感想与建议】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堂巩固

1~5BBBBD6~10DBCAC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

1~5AAABA6~10DBCBA

二、非选择题

11、参考答案:

(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

“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

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12、参考答案: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巩固

1~5BAACB6~10DCCBB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

1~5DDACC6~10DBDAA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

(1)董仲舒。

(2)儒家六经范围之外的各种学术(3)一方面起用文学儒者数万人参与国家大政;另一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4)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2、参考答案:

①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③相同点:

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如能答出如下内容:

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可以加分。

不同点:

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第3课宋明理学

课堂巩固

1~5BACDB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

1~5AADDC6~10BDADA

二、非选择题

11、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老子主张“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古代的“治世”主要靠人治来维持,今天和谐社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古代“治世”局面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今天“和谐社会”主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堂巩固

1~5BAACA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

1~5ADDCA6~10CAACD

二、非选择题

11、参考答案:

(1)孔子。

(2)程颐、程灏、朱熹、陆九渊、王守仁(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4)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5)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