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455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docx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

二、角度不同,对社会工作有不同的理解

1.社会工作也常称为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

指一种非营利性、利他性的和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

2.F.Lander:

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来协助个人达到社会与个人的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

3.Fink:

一种艺术和科学,通过助人服务来增强个人或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功能。

4.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相互适应(联合国,1960)。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一、我国的三种不同理解。

1.普通社会工作:

业务的、公益性的活动,相对于本职工作而言。

2.行政性社会工作:

政府部门或群众团体,专门从事的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

是国家正式人员承担的,但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

3.专业社会工作:

专业人士承担的助人活动,有专业理念为指导,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困难人群开展服务。

二、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问题的决定》。

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

结合国内外经验,有以下全面理解: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

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

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三、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职业性助人活动

任务艰巨,国家与社会要求较高,务必职业化。

(二)注重专业价值:

社会工作的灵魂。

平等之爱。

助人为快乐,助人为职责。

(三)强调专业方法

助人不易。

要解决复杂的问题,需要有专业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四)注重实践

本质上是实践的,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需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双方合作:

“助人自助”宗旨的要求。

助人者和受助者互动过程,需要共同面对困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多方协同或支援。

◆三、社会工作的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次的目标

1、解救危难

危难即遭遇生存威胁状态,难以自主。

如大灾,极度贫困,精神危机,自杀倾向,吸毒成瘾等。

能提供的帮助:

物质支持,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心理支持,送温暖;促进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

2、缓解困难

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但当事人应付能力有限,社会支持不足,需要外界专业帮助。

如网瘾、家庭问题、单亲家庭、就业困难。

3、促进发展

人是有潜能的,社会工作要发现、强化这些能力,帮助其通过发展走出困境。

◆四、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

1什么是功能?

它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牧歌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它部分所发挥的影响。

2功能的基本类型

正功能和负功能。

福利国家的”福利病“:

养懒汉,不生育。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解决社会问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改良主义本质。

2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

◆五、社会工作的对象及其要素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一)基本对象

最值得帮助的人:

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如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陷入危难中人(贫困者,弱势群体)。

(二)扩展对象

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所有遇到困难而难以自行解决的人。

社会公众。

社区。

各类组织。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一)服务对象

(二)社会工作者

助人行动的主体,设计并引导助人行动的进行。

往往指一个团体或机构。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

利他主义

乐观主义

(四)专业助人方法

科学的助人方法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微观工作领域尤其重要。

(五)助人活动

将以上要素结合起来,是社会工作最为核心的部分。

围绕困难和问题的持续互动。

◆六、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一)儿童及青少年服务

(二)老年人社会服务

(三)妇女社会服务

(四)(残障人士)康复服务

物理治疗和精神康复两部分。

有机构内康复、社区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几种方式。

(五)社会救助

是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最初级、最基本的部分。

(六)就业(促进)服务

就业辅导、就业培训、职业设计等内容。

◆七、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

平等的,而非怜悯和慈善。

复合的、持续的服务。

2、支持者

鼓励者、支持者。

增权,激发潜能。

3、倡导者

以合适方式倡导合理行为,而非强求。

(二)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的角色

1、管理者

社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科学管理。

控制、设计、协调、安排。

2、资源争取者

3、政策影响人

4、研究者

◆八、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一)理论方面的知识

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

(二)政策方面的知识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

(三)技术方面的知识

尤其是调查研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四)文化知识

服务对象多样化,问题多样化,为“同情地理解”所需要。

◆九、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一)技术能力

(二)文化能力

如少数民族的沟通协调

边缘化群体的亚文化。

(三)心理素质

沉稳、冷静,良好的判断力和快速的反映能力,乐观,有同情心又不感情用事,耐压力。

(四)持续学习能力

服务对象和问题复杂而有变化。

经验积累之外,还要不断学习,自我超越。

◆十、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

基础是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用社会服务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恢复和改善人们的社会功能)。

2.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和内容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含义(非大纲内容)

价值观是一种哲学信念。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一种专业群体的价值观,而不是个人的价值观,需要训练和学习。

主要含义:

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

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十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

1、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2、是确定社会工作使命或目标的根据。

不相信就不会认真去做,就做不好。

3、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成否形成稳定的、内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衡量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成败的关键标准之一;与专业价值观冲突时候,必须调整个人价值观。

◆十二、实践价值

1、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

2、可以通过专业伦理标准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

走出伦理困境。

3、是促进社会工作者的成长的有效力量。

4、是维系社会期望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之间关系的关键。

社会工作者必须在服务过程中展示专业价值信念,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

对于一个新专业的发展,尤其重要。

◆十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一)戈登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1.个人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怀。

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3.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

4.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5.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地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应当通过社会参与尽到其社会责任。

6.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二)比斯台克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人的潜能

2.人的责任

3.人的权利

4.人的基本需要

5.社会功能

6.社会的责任

7.社会的权利

8.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9.人的自我抉择权利

(三)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服务。

2、社会公正。

3、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4、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5、诚信。

6、能力。

◆十四、操作层面的基本原则

1、接纳。

服务于所有群体,宽容、尊重所有服务对象,不因特殊因素歧视、排斥或拒绝服务。

类似于医生。

2、尊重。

不仅是符合文化习俗的称谓,而且是一种减少社会不尊重待遇的实践过程。

3、个别化。

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

个案方法最重视这一原则。

4、自决权和知情同意。

社会工作者有义务提供必要信息,服务对象一般有权自我选择,在利益攸关的事情中发挥主动作用。

服务对象无能力时,需要依法由他人代行决定。

5、保密。

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信息时候,需向机构或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必要性和有关保护措施。

紧急情况,事后应该提供证据。

6、不批判。

保持中立,倾听,可分享感受、提供建议,但不强求于人。

◆十五、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本土化

结合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设中应该注重:

(一)强调社会和谐。

相对于重视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西方传统。

(二)保持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主流观念。

(三)注重服务的“人情味”。

(四)重视道德建设。

(五)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十六、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伦理的含义:

伦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原则,它包括个人的自我行为控制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行为期望标准。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主要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和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保密等。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

3、社会工作者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

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的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要求等。

4、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责任:

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

此外,还有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

员的伦理责任等

◆十七、我国社会工作者伦理标准的制定原则

1、现实原则与发展原则相承职业化初期,有大量的基础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不易面面俱到,要留有发展空间。

2、文化原则和政治原则互补

3、本土原则和国际原则并重

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原则

伦理难题

1、保密问题

2、情理法关系问题

3、价值中立或介入的问题

4、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

5、自决原则与知情同意

◆十八、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一、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含义

它是社会工作者在栓也服务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一套规则,它是有关社会工作者

“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一些规定。

二、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由社会工作界(专业团体)制定的,具有以下特点:

1、权威性

2、规范性

3、目的性

4、相对稳定性

社会工作守则的作用

1、保障按照专业要求开展工作;

2、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

3、有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社会形象;

4、有利于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十九、工作守则的内容

一、工作专业守则的内容

1、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

2、严守服务对象的秘密;

3、公平服务大众。

4、重视同事的工作;

5、共同执行守则;

6、公私分明。

7、信守机构政策;

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

9、促进专业发展;

10、约束不当行为;

11、增进公众福利。

12、维护社会正义。

二、工作专业守则的分类

1.对服务对象的态度与行为

2.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

3.处理与机构之间的关系

4.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责任

5.对公众的责任

◆二十、人类需要

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行为驱动力的源泉,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人的行为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

指向一定对象。

可以是过程也可以是结果,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2、动力性:

满足而不终止,或带有周期性特点。

3、独特性:

与个性密切相关。

4、社会性:

与动物有差别。

需要的层次

20世纪中叶,由马斯洛提出,需要是有层次的,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满足,越来越弱。

1、生理需要。

饮食、睡眠、性欲等本能需要。

2、安全需要。

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合群性。

4、尊重的需要。

权利与权力。

5、认知需要。

好奇心。

6、审美需要。

展现创造性。

7、自我实现的需要:

实现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现创造性。

◆二十一、不同的层次划分

一、1969年,Alderfer提出ERG理论,即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1、生存需要。

2、关系需要。

3、成长需要。

二、特点:

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有一定对应关系,但没有后者递进的满足次序,而且某些需要满足后不一定会减弱,反而会增强。

其他划分类型

1、根据需要的起源和性质,可以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物性需要:

饮食、睡眠、性欲等。

(2)社会性需要:

交往、成就、权力等。

2、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划分为: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3、按照需要产生的方式,可划分为:

(1)原发性(先天性)需要。

(2)继发性(习得性)需要。

◆二十二、人类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一)含义: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类型

1、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行为主义只关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

2、按照起源划分:

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

◆二十三、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划分的常用标准

(1)统计规律。

(2)社会规范与价值。

(3)行为适应性标准。

(4)个体主观体验、经验。

人类行为的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

◆二十四、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与人类遗传、心理状态、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点:

1.多样性是主要特点。

2.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3.动与静的平衡。

社会环境的构成

(一)家庭

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朋辈群体

对个体发展的有直接影响:

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

(三)学校和工作单位

(四)社区是人们交往中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地域社区和非地域社区,如网络社区。

(五)社会(社会系统)

(六)文化

(七)大众传媒

传播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了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尤其大。

◆二十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社会功能

人作为社会成员,扮演社会角色,发挥社会功能,获得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人的社会功能是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与人们所期待的社会角色有关。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中介点、联结点,是社会工作的有效观察视角。

◆二十六、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

一、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的,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者大众的一致性行为,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尤为可观。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辨证关系: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遗传禀赋需要依托社会环境才能发展。

4、人类行为也能改变社会环境。

5、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十七、社会环境系统与人类行为:

1、家庭

根据感情纽带和行为控制两个变量,划分为四种家庭教养模式:

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疏离型。

2、朋辈群体:

青春期影响较大。

越轨行为。

3、组织

4、文化:

通过群体行为表现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一种文化中人们共同的心理特征,称为群体人格。

人生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一)

人的发展包括:

生理发展,

认知和心理发展,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等层面。

◆二十八、人生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4、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

5、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二十九、人类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生的八阶段论:

除本能之外,引入社会文化因素。

人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心理-社会危机的解决。

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发展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在社会工作领域广泛应用。

以下就是按照他的理论理解人生各阶段。

◆三十、人生发展的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婴幼儿阶段

(二)儿童阶段:

儿童早期和儿童晚期

(三)青少年阶段:

青少年早期和青少年晚期

(四)成年阶段

(五)老年阶段:

挑战,问题,对策

◆三十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

1、理论假设

(1)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假设。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

有过去的、现在的和问题处理的三种压力。

心理困扰和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因此而来。

(3)人际沟通的假设。

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潜能的。

需要的是发掘潜能解决困扰,实现自身价值。

2、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有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技巧的区别。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受助方比较被动,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探索-描述-宣泄制让服务对象描述和解释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机会,从而减轻内心的冲突。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与服务对象有相互沟通,关注其感受和想法,是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身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

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间接治疗技巧,通过改善周围环境或者辅导第三方间接影响服务对象,往往也非常重要。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依据医学模式,将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

1、注重人际交往的场景了解服务对象。

研究。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诊断阶段,包括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分类诊断。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治疗阶段。

五个层面的介入:

降低服务对象的不安;减轻其系统功能失调;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改善其人际交往关系。

◆三十二、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1、危机介入理论

(1)危机的定义:

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状态。

通常分为成长危机和情境危机。

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开展的调适和治疗工作。

(2)危机的发展阶段:

有危机发生、危机应对、解决危机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2、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1)及时处理;

(2)限定目标;(3)输入希望;(4)提供支持;(5)恢复自尊;(6)培养自主能力。

(二)特点: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十三、接案和转介

接案过程中工作的重点:

1、了解救助对象的救助愿望。

了解并简要评估其求助需要。

2、促使有需要的救助对象成为服务对象。

赞赏语言。

3、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

解释本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范围,鼓励其积极配合。

4、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

建立口头或书面的契约关系,让服务对象成为服务机构的案主。

此外,对于那些需要帮助而本机构无法给予即使必要的帮助的服务对象,进行转介。

转介需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理由,通常只有两种情况需要转介:

一是问题超出本机构服务范围,二是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服务区域之外。

二、收集资料

三、制定计划

基本内容包括6个方面,包括案主的基本情况,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工作计划的目标,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主要方法,服务开展的期限,联系方式。

一个完备的计划要求社会工作者明确五点:

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服务机构的具体服务;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服务对象的资源。

四、签订协议

五、开展服务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使能者,治疗者,教育者,倡导者,联系人。

六、结案:

“五四三”

出现五种情况之一可以结案

社会工作者在结案时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可以采取三种常用形式。

七、评估

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二是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三是服务介入工作的资源投入情况。

评估方法:

服务对象评估,同行评估,服务机构评估。

综合评估。

八、追踪(跟进):

三方面任务,即巩固进步,增强社会支持,持续评估工作效果。

◆三十四、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一、会谈

1、支持性技巧:

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2、引领性技巧:

澄清,对焦,摘要。

3、影响性技巧:

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二、建立关系:

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合作关系

技巧:

感同身受,建立案主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营造气氛,积极主动(友善)。

三、收集资料:

会谈,调查表,观察,现有资料

四、方案策划

五、评估

1、正确运用评估类型;

2、合理选择评估的方法;

3、促使服务对象积极参与;

4、坦诚保密。

◆三十五、小组工作的类型

一、类型

(一)小组的分类

(二)小组工作的主要类型:

按照目标划分

1、教育小组

2、成长小组:

了解、认识、探索自我,开发自我的潜能,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健康发展。

3、支持小组:

同质性,交流思想和感情,相互支持,有社工参与组织。

如单亲家庭自强小组,癌症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组成的病友互助小组,等。

4、治疗小组:

创伤,不良状况影响正常生活。

如美沙酮治疗小组。

二、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原则。

(一)互助互惠原则。

(二)尊重组员权利和能力的原则。

(三)民主参与和决策的原则。

(四)增强权能原则。

(五)个别化原则。

◆三十六、小组工作的特点

(一)功能上的特点。

1、影响个人转变。

2、社会控制:

扮演一定积极意义的社会角色。

3、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4、再社会化。

5、预防。

(二)成效特点。

1、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对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2、运用团体动力。

3、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

4、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

更大范围支持网络的形成。

5、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

◆三十七、互动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一)理论基础(非大纲内容)

基本假设:

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提供了有效情景,成员的互动有助于发掘自身潜能,增加社会交往的信心、知识和技巧,以便更好

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特点

1、互动模式的小组目标是使组员在社会归属和相互依存中得到满足。

2、互动模式要求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3、其中,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中是中介者、使能者。

引领积极互动、自主发展。

(三)实施原则

小组工作者扮演协调者角色。

1、组织小组,说明小组的作用和自己承担的角色。

2、启发组员主动面对问题,澄清组员的需要期待,寻找所有组员的共同需求,挖掘小组的正向动力,动员组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强化发展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