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56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问题研究剖析文档格式.docx

第三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

3.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9

3.1.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9

3.1.2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要对策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摘要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如何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以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课题.本文,探讨了适合东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综述了关于东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提出通过健全国家制度政策、加快城市化水平、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充分开发利用地缘优势等策略,促进东北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有序转移。

进而推动东北城乡经济建设,加快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失业人口激增,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外的相关理论成果,通过对地方政府和大量数据的实证考察,依据东北地域特征,对东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东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对策建议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中国农村劳动力20年转移历程

2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两个高潮。

一个是从1979-1997年,主要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转移;

再一个是从1998年我国农产品进入丰年有余、多数农产品由短缺进入相对过剩以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激活内需,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乡镇企业转移的主渠道逐步向加速城镇化建设、建立要素市场和扩大基础设施、治理生态环境等多渠道转移。

这20多年的历程可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1983年向农业深度发展转移阶段。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释放出巨大能量,广大农民由从事农业的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移,加快进入二、三产业。

第二阶段是1984年-1988年的高速转移阶段。

198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4号文件,确立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政策、舆论、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高潮”,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黄金时期”。

第三阶段是1989年-1991年的整顿提高阶段。

乡镇企业由于治理整顿等原因进入低潮,另一方面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了“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内地大量的劳动力。

第四阶段是1992年-1996年的超常转移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乡镇企业率先活跃起来,大量地吸纳了农村劳动力。

第五阶段是1996年-1997年调整重组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部分工业和农业产品相对过剩,加上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实行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面积滑坡。

在一部分乡镇企业走向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的同时,也有很多乡镇企业跌入低潮。

第六阶段是1998年-2000年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大中小城镇多层次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促使劳动力得到了第三次解放,由农民变市民,加速转移将进入黄金时期。

1.1.2东北乡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及就业结构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

在乡村劳动力为城镇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大大挤压了城镇人口的就业空间。

为消除乡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人口就业的影响,必须努力为乡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增加乡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主要从乡村消化和外部转移两个方面进行。

乡村消化可以通过鼓励创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来实现;

向外转移可以通过从向城镇、省外、国外转移等多渠道实现东北乡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及就业结构分析1.东北乡村劳动力资源基本状况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201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1.3%4、7.5%、46.9%①,三省合计为44.8%,低于全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50.1%的比例。

1.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尽管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业,但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人为滞留,使得中国大批劳动力被长期禁固在农业而处于隐性剩余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两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7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1480万人,比上年的10973万人增加了507万人,增长4.62%。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外出就业总量增幅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1994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

1994~1997年,平均每年转移540万人左右。

1997~1999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

1999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999~2006年年均转移400万人,年均增长约4%左右,2006~2008年增幅更是达到500万人左右。

而到2008年的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到了2009年的下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增幅却只在3%。

2、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2009年,外出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

福建省47.0%、江西省42.5%、安徽省35.6%、重庆市32.2%、河南省31.8%、四川省31.2%、湖北省30.1%。

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

河南13.3%,四川11.2%,安徽9.8%,江西8.6%,江苏6.9%,湖南6.7%,湖北6.6%,山东6.1%,重庆4.6%。

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3.8%。

3、省内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的大中型城市相对工资收入比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调查显示,2007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有42.3%的人在自己的省内打工,而其中到省城打工的占20.7%。

此外,分别有20.9%、11.6%和11.9%的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打工。

与2006年相比,到环渤海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到长三角地区、闽东南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分别下降了1.8和1.1个百分点。

4、就业方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2008年进城务工人员所在行业的比例是:

建筑施工业17.3%、电子电器业12.5%、制衣制鞋业12.7%、住宿餐饮业9.8%,这四个行业就占了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

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务服务业6.1%、机械制造业5.8%商、食品制造业4.9%、居民服务业4.5%、交通运输业4.3%等。

5、外出农村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相对较高的年轻人2006年,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65.5%和14.6%,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16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2008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67.7%和15.8%,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17.6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2006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5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28.6岁、26.1岁。

2008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28.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8.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7.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0.4岁。

第二章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况及特点

2.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界定及转移原因

2.1.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

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2.1.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是因为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而非城市化率低

2、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是因为就业岗位的稀缺与就业技能的贫乏

3、解决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技能贫乏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

4、基于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数字鸿沟是制约我国信息化进程的突出因素

2.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

2.2.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根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仍高达40%多,农业从业劳动力要降低至10%,则仍有数量庞大的劳动力需转移(钟德友,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截至2007年,一些学者使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不同的方法得到的估算结果均不尽相同,但即使是最保守的估算,从农村剩余劳动力静态规模来看,也显示出了巨大规模的数量。

如蔡昉(2007)估算出目前农村只有不到1.2亿剩余劳动力,剩余比例是23.5%,其中一半超过40岁,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5800万,剩余比例只是11.7%。

马晓河采用农业所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的估算法估算值为1.14亿

Green(2008)在渣打银行所提出的特别报告中指出中国还远没有进入刘易斯转折点。

他利用5年全国统计局的数据进行预测,表明2005年20-30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只暂时的,2010年将达到1.9亿,2015年将达到2.15亿,未来一些年内中国依然为非农部门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为农村还有0.5-0.85亿剩余劳动力,当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步达到东部水平,将能转移更多的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在O.48-O.56亿之间,如果按照每年7-9百万吸收速度,也将持续到2013-2016年。

2.2.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趋势

“民工荒”是近几年珠三角地区企业春节后的主要问题。

经历了2008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那么,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

自从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多次出现“民工荒”,而近年尤为严重、用工缺口更大,以至于一些企业不得不放弃到手的订单。

有人认为是工资太低,生活成本太高;

有人认为是因为工作环境差,社会保障不完善,没有尊严和归宿感;

还有人往大了谈民工荒是因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等,不过我认为这个实在是太大了估计一般的个体不会考虑。

而与此同时的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其实这两种现象是有关系的:

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降低了进大学的门槛,使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去读大学,从而减少了大量的年轻民工。

而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人不愿意去当蓝领工人,现在中国又尚未完成产业升级,这样就导致中国一方面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

偏题了一下哈,即将面临毕业,所以有感一下。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问题。

我认为的导致“民工荒”的原因还在于,现在的外出务工的人有了更高的择业要求和更多的选择所以对于自身的权利和保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使得一部分人选择了别的方向和行业,导致了民工荒的现象。

第三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3.1.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目前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想转移或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有诸多制约因素。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有:

首先是观念性障碍。

农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安于现状,守摊吃饭,满足于温饱。

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浓厚,缺乏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

胆小怕事,自卑怯弱,没有敢闯、敢冒的进取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

 还有素质性障碍。

据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5.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到2%。

这说明,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

这将导致农民难以接受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农田管理知识,难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就业竞争力,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只有极少人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再就是体制性障碍。

一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国家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但仍需继续深化。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土地成为农村劳动力唯一的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地位,一旦失业,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三是教育制度的歧视。

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其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有的拒之门外,要么收取高价。

 另外还有市场性障碍。

全国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的体制尚未完全打破。

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传递、发布还不够及时,不能满足劳动力供求的需要,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管理、经营混乱,工作人员素质低,只管收费,不负责任,甚至有诈骗活动。

3.1.2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要对策应是:

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抓住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重组的有利时机,吸引技术、人才、资本和相关产业向小城镇转移。

发展特色块状经济。

结合小城镇特点,重点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形成一个一个的专业镇和特色镇,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植或加工基地,形成产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

发展“高、精、特、新、优”农业,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加快金融、保险、信息等新型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放活土地使用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明确流转的主体和受益人,通过有偿转让、转包、转租、股份等办法,使农村土地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之路。

 利用国外市场,扩大劳务输出。

我国每年劳务输出的数量有限,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人为地阻碍了劳动力的向外输出。

随着世贸的加入,要放宽出国就业的条件,简化出国手续,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劳务输出,把人口负担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优势。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保证。

户籍改革到位后,实际上有两层含义:

一是从政策法规上讲,国家允许或者不限制每个人的自由流动。

二是从市场上讲,市场会成为新的“门槛”,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把许多农民拒之城市之外。

 比如技术方面,农民有某种技术,想到某个城市工作,而该城市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农民就难以如愿,这是市场的作用,并不是政府的作用。

即使户籍限制完全取消了,也并非是谁想迁移到城市就能实现的,市场本身有其“屏蔽”和筛选功能

PowerbyYOZOSOFT

结论

随着我国今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当然这点不能和前面的区分独立开来。

比如前面提到的如转移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总体水平较低等也是转移中出现的问题。

但是我接下来说的是有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上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实相背离的或者阻碍其发展的地方。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纳入我国的就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把就业工作的中心放到城市,就业资源向城市居民配置,农民就业长期受到忽视,没有得到国家的扶持。

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就业登记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城镇职工就业和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

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游离于国家就业体制之外,不能分享国家就业资源和政策,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二,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也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个问题需要提下前面的重庆市了,2007年重庆市和成都成为我国的城乡统筹综

合改革实验区,率先在全国改革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

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

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

二元结构还使城

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

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

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收入的不平等。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的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的农村居民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

等。

最近有关于“民工二代”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难的问题和这个人群

到底是属于农村人口还是属于城市人口的归属问题引起的激烈争论可见这个问

题的现实性和严重性。

参考文献

1.张蓓芳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2009(19)

2.胡俊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比较研究[期刊论文]-理论月刊2009(11)

3.蒋满元.唐玉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特征、影响因素与贡献分析[期刊论文]-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曹丽杰.高文海.孔庆书。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6(12)

5.曹明贵农村工业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期刊论文]-农村经济2006(11)

6.胡俊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与政策调整[期刊论文]-

社会主义研究2006(5)

7.胡俊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规律

[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2006(3)

8.陈浩静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思考[学位论文]硕士2006

9.高娜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6

10.胡博论中国农村人力资本输出的主渠道[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200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