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781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贝克特《默剧一》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剧的开始,剧中男人每次听到哨声后,都会做出某种反应。

如看到树,他走到树荫下坐下;

看到剪刀,他用它剪指甲;

看到盛着水的瓶子,他第一反应就是去够瓶子;

发现不能够着时,则利用哨声过后降落到舞台上的任何东西去够。

不可否认,贝克特的《默剧一》受到了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

但很明显,贝克特并不同意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

剧中男人为够标有“水”字样的“长颈大肚玻璃瓶”而将不同大小的立方体摞起来的行为,很明显不是受到外部刺激而自动做出的反应,而是经过思考对现有工具的创造性使用。

事实上,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

科勒的《人猿的智慧》书中提到:

猿像人一样会思考,为了够到悬挂在高处的香蕉,把几个箱子摞起来[4](283)。

显然,贝克特曾读过科勒的这本书,而剧中摞立方体的灵感就来自于科勒。

与行为主义实验不同的是,剧中男人始终在思考。

剧末,在够水瓶无果后,男人则干脆放弃了任何的尝试,不再对外部的任何变化做出反应。

因而,贝克特的《默剧一》描述的绝不是一个行为主义实验那么简单。

从深层意义上看,同贝克特的其他作品一样,这是一个探讨人的存在的默剧,是一部存在主义的象征之作。

该默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和坦塔罗斯的故事。

西西弗因为得罪了希腊诸神,被罚将巨石推到山顶。

然而每当他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手中滑落,滚到山底。

于是他又从山底开始重新将巨石推向山顶,如此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加缪在其哲理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中,认为西西弗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

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象征。

与西西弗荒诞的存在类似,坦塔罗斯的存在面临着同样荒诞的境遇。

因得罪众神,坦塔罗斯被打入地狱,备受苦难和折磨。

虽然他身处一池深水中间,可他却要忍受着烈火般的干渴,因为只要他弯下腰去,想用嘴喝水,池水立即就从身旁流走,水池也变成一块空地。

不仅要忍受干渴的折磨,他还要忍受饥饿的难忍。

虽然他身后的湖岸上长着一排结满了果实的果树,吊在他的额前,可每当他踮起脚来想要摘取时,大风就会把树枝吹向空中。

所以人们用“坦塔罗斯的苦恼”喻指能够看目标却永远达不到目标的痛苦。

贝克特《默剧一》中人物的生存处境恰如西西弗和坦塔罗斯的处境,舞台上不断降下各种物品,给人以希望,却无论如何也让人得不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水瓶)。

不断给人以希望,又不断打破人的希望,如此周而复始。

因而,从根本上说,《默剧一》是一部探讨人的存在的剧作,是对存在的追问和思考。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美的根源只能从对存在的追问中获得。

贝克特正是通过向观众呈现人的存在及对存在的感悟,给观众带来哲学的思考和艺术的美。

3.0“被投掷”的存在

《默剧一》可以看做是贝克特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对人以及人的存在的拷问历来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

海德格尔把人称为“此在”(Dasein),指出此在的存在是个过程,此在只要生存,就已经寓于世界。

换句话说,此在的存在只能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只有存在于世界之中才谈得上有所为或者有所不

为,其存在的种种状态才能得以揭示和阐明。

此在的存在也就是生存(existenz),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5](49)。

只要他存在者,他就已经处身于世,而且不得不存在。

因此,海德格尔指出,此在不是自己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而是不由自主被抛到世界上来的,即“此在作为被抛的此在被抛入生存。

它作为这样一种存在者生存着:

这种存在者不得不如它所是的和所能是的那样存在”[5](316)。

海德格尔将这种无可逃避的生存实际称为“被抛状态”(Geworfenheit/throwness)。

很显然,贝克特深受海德格尔关于被抛入世的思想。

《默剧一》开场就是一个人“倒退着从舞台右侧的后台抛出来”,听到右侧的哨子声,他打算从右侧下场,但是“立刻被抛到舞台上”;

听到左侧哨子响,他尝试从左侧下场,可也“立刻被抛到舞台上”[6]79。

可见,剧中男人并非自己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他是被抛掷到这儿来的。

他的存在就是一种“被抛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被抛状态,不仅不是一种‘既成事实’,而且也不是一种已经结束的实际情形。

在这一实际情形的实际性中包含有:

只要此在作为其所是的东西而存在,它就总是在抛掷状态中而且被卷入常人的非本真状态的漩涡中。

”可见,“实际性(Faktizitä

t)的这一被抛状态属于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此在。

”[5]217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永远是一种在世(Dasin-der-welt-sein)的存在者。

存在的基本形式不是以一种主体或客体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在世的统一形式,此在以在世的展开状态中领会存在本身。

因而,所谓在世就是如骰子一般被投掷在世界中而不知何去何从的存在,只有当被投掷到这个世界上时,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剧中的男人就是被投掷到世界中的,并且也是在被抛状态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剧中,每次被投掷到这个世界,那人都是“步履踉跄,摔倒,立刻又爬起,掸去尘土,思索”[6](79),他的摔倒、爬起以及思索就是他在被投掷对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

此在的本质是生存,他没有任何先验的本质,他的本质是在他的存在过程中获得的。

人作为实存,他的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而美只发生于这个“此在”或实在向其真正的存在谋划的过程中。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实存的人并不具备任何有意义的内容,他所拥有的只有诸可能性。

只有当这诸可能性与真正的存在相遇时,美才发生,艺术才是艺术。

换句话说,艺术和美只有在实存显现和敞开并朝着真正的存在而转化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的。

剧中的男人,“他始终在思考”[6]80,81,82,说明他在存在的展开状态中一直在领会存在本身。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是超越自身的东西。

此在就是从他的生存来造就自身,生存等于说能在,此在生存着实现的各种可能性都是通过不断超越完成的。

此在不仅仅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且是一种能够领会其自身存在状态的存在。

能够显示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的就是人的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对其现身的“被抛掷性”的根本情绪是“怕”,而“怕”是现身在世的潜在可能性。

此在现身的这种“被抛掷性”和“怕”揭示了此在本身的荒诞性。

《默剧一》中,舞台上每次出现新的情况,人物都会“思索”或“思考”,据统计,整个剧本中,“思索”和“思考”这两个词出现了不下30次。

这说明,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是不断展开的,换句话说,此在在在世的展开状态中领会存在本身。

每一次的思考都是对自身存在领会的加深,也是对各种可能性的不断超越。

4.0“无以逃脱”的荒诞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荒诞是人存在的一种必然状态。

这不仅体现在人的被抛性,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人存在的无可逃脱性,存在于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断裂。

西西弗的存在是荒诞的,他不断往山上推送巨石,然而每到山顶,由于重力的作用,巨石就滚落下来,于是他再次往山上推,巨石再次滚落。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尽头。

坦塔罗斯的存在也逃不掉荒诞,食物和池水明明唾手可得却永远也得不到。

与其类似,贝克特的《默剧一》中男人所经历的又何尝不是如此荒诞的存在呢?

面对沙漠中的水瓶,他想尽办法一次次尝试去够到水瓶,然而,正如西西弗的巨石一样,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正是在一次次无果的尝试中,他体验到了现实的荒诞性。

而这种荒诞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世界的封闭性和人的行为的重复性。

加缪认为,世界是“密闭无隙”的,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只是限于我们预先设定的种种表象和轮廓”[7](17),然而,世界终归要变回它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世界总是在逃离我们,使我们感到陌生和孤独。

而“世界的这种密闭无隙和陌生,这就是荒诞”[7](17)。

荒诞就如一堵墙,把人围在墙内,无处可逃。

《默剧一》中所设置的背景是一片沙漠。

沙漠往往被看做是苍茫、荒芜、炎热和死亡的象征。

剧中的男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片沙漠之中,除了炎热和沙子之外,什么也没有,其孤独可想而知。

他好几次试图逃离这个地方,每一次都被狠狠地再次抛回,好似有一堵无形的墙和一双无情的手,强迫他回到这里。

可以这样认为,沙漠代表了世界的密闭无隙,代表了生存的荒诞。

人不管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这种存在的荒诞性。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会经历一些事,不断有希望和幻想产生,可终究会发现,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幻想或破灭,世界终回还原回它自己,犹如风暴过后的沙漠,满目呈现的是一望无际的沙子一样,表象和幻想破灭后的人,面对的也是无法逃脱的荒诞。

剧中的人物被抛到沙漠后,先是看到了降下的一棵小树,“树上只有一根离地三米的树枝,树梢上几片稀疏的棕榈叶投下淡淡的阴影”[6](80)。

棕榈树在埃及和阿拉伯文化中是生命之树的象征,在希伯来文化中,棕树象征着希望与得胜。

《圣经》中记载,神在摩西死前,将他带到尼波山,指给他看应许之地与耶利哥城,而耶利哥城又被称为“棕树之城”(申命记32:

49)。

因此棕榈树有提醒犹太人进入应许之地的希望以及要来的弥赛亚。

耶稣进耶路撒冷时,犹太人手持棕树枝出去迎接他(约翰福音12:

13)。

启示录中,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的人们朝上帝朝拜时,“手拿棕榈枝”(启示录7:

9)。

因此,棕榈树象征了希望和信仰。

随着棕榈树的到来,剧中男人也就有了生存的希望,他“向树走去,坐在树荫下”[5](80)。

然而,随着剪刀的降落,他捡起剪刀,用它来剪指甲,“棕榈叶压倒树干上,阴影消失了”[6](80)。

剪刀意味着剪断东西,它的到来寓意着希望和信仰的破灭。

如果说棕榈树代表的是精神上的希望,那么接下来降落的写着“水”字的大肚玻璃瓶则可以看成是物质上的希望。

身处炎热的沙漠,水无疑是生命的希望,而剧中男人也想紧紧抓住这一希望。

他费尽心思,利用降落的大大小小的立方体以及后来的绳子,想尽一切办法去够这代表生命的水瓶,然而,就像坦塔罗斯一样,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点就能够到,最后长颈大肚玻璃瓶也消失了。

就连那课小树,这个时候也“树枝压下来,贴着树干”,失去了生机。

最后,舞台上又空空如也,仿佛世界回归了它本来的样子,一切又复归荒芜和寂寞。

当长颈大肚玻璃瓶再次出现,树枝重又翘起,棕榈叶重又展开,阴影重又回来,剧中的人物只是在那里保持不动,默然地看着它们出现和消失。

可以说,剧中男人从最初的竭尽全力获取生命之水到最后的无动于衷,这一变化来自于他自己对世界和存在的认识。

换句话说,经过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他认识到了世界的密闭无隙,世界的荒诞。

加缪说,“荒诞在于人,也同样在于世界。

它是目前为止人与世界之间唯一的联系”[7](26)。

被投掷到一个他既无法存在也无法逃脱的环境,这种存在本身就是荒诞。

如果说戈多的存在是不确定的,那么本剧中,不断响起的哨声是一种无可置疑的外力,它宣告着环境的每一次变化,诱惑着人的每一次动作,却又预示着每一次的失败。

或许艰难地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才终于意识到了这一切的虚无和荒诞。

促使他得出这种意识的根源就在于他的成长与思考。

很显然,剧中的人物自从被抛掷到存在,就是个思考者。

他每次听到提示有变化的哨声、看到新的变化、采取每个行动,都是经过思考的。

有个会思考的大脑,这也是人却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剧中表示思考的词出现了有30次之多,自始至终,他都是在思考。

随着他的思考,他学会利用自然所赋予他的基本工具,手、剪刀、立方体和绳子。

他用剪刀剪指甲,他将三个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摞起来,他剪开绳子,做成套索。

会思考的头脑和会创造的手成了他在残酷环境中所赖以生存的东西,而这两样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剧中自一开始,他就会用手掸去尘土。

坐在树荫下,他“看着自己的手”,裁衣剪刀从空中降下时,“他始终看着他的手”[6](80),剧终时,他依然“看着他的手”[6](85)。

他很自然地为剪刀找到了它的用处,剪指甲。

他用手搬立方体去够水瓶,他不断地尝试立方体的放法,在不断尝试和思考中,终于找到了把小立方体放到大立方体上的安全方法。

虽然没有成功地够到水,但在不断尝试和思考中,他变得成熟起来,找到了剪刀的另一个用途,剪断绳子,并成功地创造出了套索,准备用套索去套那个长颈大肚玻璃瓶。

玻璃瓶消失后,他又试图用套索去套那个树枝。

在从类似于刺激-反应的动作到创造性地创造工具这一过程中,人的思想逐渐形成。

而随着思想的形成,他对他所生存的世界就产生了厌倦。

“厌倦产生于一种机械麻木生活的活动之后,但它同时启发了意识的运动。

它唤醒意识并且激发起随后的活动。

随后的活动就是无意识地重新套上枷锁,活着就是最后的觉醒。

觉醒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产生结果:

自杀或者恢复旧态。

”[7](15)剧中男人在长颈大肚玻璃瓶消失后,

他回转身,思考。

他手里拿着套索走向那棵树,看着那颗树枝,回转身,看着那些立方体,重又看那根树枝,丢下套索,走向立方体,拿起那个小的,把它放到树下,回转身取那个大的,把它搬到树下,想把大的放在小的上面,改变主意,把小的放在大的上面,检查是否平稳,看那根树枝,回转身,俯身去取那个套索。

[6](83)

从这里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在屡次够水瓶不得的情况下,已经意识到这个世界的荒诞性,开始觉醒。

正如加缪所言,觉醒的结果是他决定用它所有的东西(立方体、套索和树枝)自杀。

按照加缪的说法,“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自杀。

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7]

(2)剧中男人不仅有了思想,而且已经触及哲学的根本问题。

可生活再次给他开了个玩笑,“树枝压下来,贴着树干。

”[6](83)他的套索无法套到树枝上,自杀失败。

加缪认为,自杀与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自杀的行动是在内心中默默酝酿着的,犹如酝酿一部伟大的作品。

”[7](4)一个人的经历早已为他自杀的行动“设下了伏雷”。

“开始思想,就是开始设下伏雷。

”[6](4)剧中男人的不断思考使身处荒漠中的他有了思想,意识到了生存的荒诞,活着毫无意义可言。

舞台上,他再次试图退出舞台,却同前面几次一样,立刻又被扔回舞台。

至此,他的第一次自杀宣告失败。

看到剪刀,他又开始了第二次自杀行动。

“他看着他的手,用眼睛寻找那把剪刀,看见了,走过去捡起来,开始修剪指甲,停下,思考,手指在剪刀刀锋上划过,用手帕擦拭刀锋,走去把剪刀和手帕放在小立方体上,回转身,解开领子,解放脖子,并用手触摸。

”[6](84)很显然,他打算用剪刀割破脖子来自杀。

同第一次一样,这次自杀同样失败了。

因为当他回转身想再去拿剪刀时,发现剪刀连同套索和小立方体都不见了。

加缪认为,荒诞是存在的必然状态。

这种荒诞性犹如一堵墙,又像一个密封的网,将人置身于其中,给人以希望的表象和幻想,却又将其击得粉碎;

想要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种好与意义的存在,却又被剥夺了自杀的可能性。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就是在这样的荒诞状态中生存,无以逃脱。

5.0“自由选择”的存在

默剧的结尾非常令人沉思。

在自杀未成之后,剧中男人一反前面对外界降落事物的积极主动,采取了完全默然的态度。

那个长颈大肚玻璃瓶降下,停在距他身体半米处。

他不动。

高出传来哨子声。

长颈大肚玻璃瓶又下来了些,在他脸的四周晃悠。

长颈大肚玻璃瓶重又升起并消失在舞台上空吊布景的部位。

那棵树的树枝重又翘起,棕榈叶又展开,阴影又回来了。

空中传来哨子声。

那棵树重又升起并消失在舞台上空吊布景的部位。

他看着他的手。

[5](84-85)

表面上看来,剧中男人之所以保持不动是因为他被环境所击败,决定不为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反应,选择只是躺在炎热荒芜的沙漠上。

如果用行为主义的理论来解释的话,就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刺激-反应之后,剧中男人由于一再得不到相应的反馈而对外界刺激不再产生任何反应。

不像贝克特的其他剧本中的人物一样,《默剧一》中人物的不动不是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是对荒诞的清醒意识后的选择,是一种对现存世界的反抗。

虽然加缪认为,人的最终目的是死亡,但他同时也否定了自杀与死亡,认为反抗才是生命存在的动力,是人类尊严的体现,是充实自身的过程。

萨特认为,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只有在事物面前按照个人的意志作出“自由选择”,才真正拥有了个性和自我,才算是真正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后人物的不动是经过他自己思考后作出的自由选择而不是简单地被外界力量所打败,是有意识地反抗,是人有意地拒绝去听从外界的力量。

如果说《默剧一》中的人物一开始是被抛掷到这个世界而开始存在的话,那么结尾时的他已经完成了他的自我创造,成为萨特心目中自由的人。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

萨特将存在区分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

所谓“自在存在”指的是未被意识所意向之前存在的东西,是意识之外的存在,是其所是;

“自为存在”是被意识活动所意向的存在,它是以对“自在的存在”的内在否定来规定自身的,是“意识面对自我的在场”[8](111)。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为”,即个人的主观性;

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

“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

因而,人其实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

贝克特的《默剧一》很好地说明了萨特的这一思想。

首先,剧中的人物M被抛掷到这个世界,这是他在世界上的出场,意即自我的存在。

这个时候的他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因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特征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应对外界力量的各种动作中,他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不断地运用自身的基本工具(双手)和外界的简单物体(剪刀、立方体、绳子、树)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动作,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人而非一般动物的本质:

有思想意识和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剧中的男人在被抛入世的时刻起,就在思考,就具有了自为的存在,而人之为人的规定性即本质则是在之后的选择和行动中造就的。

听到哨声,他意识到外界有事情发生;

经过思考,他对外界产生的变化采取行动;

他对双手的凝视是他对自身本质的意识;

他对工具的直接使用和创造以及他对行动的选择;

这一切使他具备了人的本质。

从被抛之刻起,人就要面对自身所处的世界。

而这个世界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没有理性,没有秩序,纯粹是偶然、混乱、不合理,人的行动也处处受到限制和阻碍。

剧中男人为了获得象征生命的水瓶,采取了各种行动,却总是面临与西西弗和坦塔罗斯一样的窘境。

面对这样的结果,剧中男人最终做出了选择,主动终止了这荒诞的游戏,选择保持不动。

所以,最后的不动其实是他自由选择后的行动。

萨特认为,人从根本上是自由的,人的自由也先于人的本质,但萨特所说的自由指的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意味着达到目的和是否成功。

换句话说,只要可以选择,即是自由,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也是自由。

面对诸神的惩罚,西西弗选择了接受,不停地进行着推巨石上山这种无效又无望的劳动。

加缪说,西西弗是位荒诞的英雄,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受的磨难”[6](157);

西西弗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6](160)。

换句话说,不停歇地推巨石上山是他自己命运的行动,他的命运是他自己创造的,这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

萨特说,人的绝对自由只是说明人被抛入尘世是孤立无依的。

因为什么也决定不了他。

他就只得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

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

《默剧一》中的人物同样是自由的,他被抛入的世界是一片炎热荒芜的沙漠,他是孤立无援的。

面对这样的生存世界,他充分发挥自身的头脑和双手的作用,进行各种选择,采取各种活动,不断创造着自己的本质,进行自我造就。

最终由大写的M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Man)。

因而。

《默剧一》的结尾,虽然看起来没什么新奇之处,但是从存在主义哲学的高度来看,它其实象征了人的新生,是真正意义上人的开始。

剧中男人在经历了各种选择和行动后最终选择了不行动,虽然不行动会导致死亡,但面对孤立无援而又荒诞的世界,行动同样会导致死亡。

不管如何,这是一次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由存在到本质的蜕变。

6.0结语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它构成了荒诞派戏剧思想基础。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贝克特无疑深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其中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戏剧的《等待戈多》就是一部典型的主张存在主义学说的剧作。

篇幅很短只有一个人物的《默剧一》,虽然看似行为主义的实验,但却蕴含了有深刻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

全剧舞台上除了水瓶上的“水”字,没有任何语言,全靠人物的动作来呈现。

剧中男人的一再被抛上舞台体现了海德格尔被抛入世的哲学思想,每次伸手去够水瓶只差一点就能够着其实就是西西弗生活状态的写照,呈现的是荒诞是无可逃脱的存在,剧终男人的不行动是他作为自由的人做出的选择,体现了萨特的自由选择的思想。

可以说,在《默剧一》中,贝克特通过最直接的动作以极简主义的方式向读者/观众传递了丰富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毛德信,姜跃,韦胜杭译.诺贝尔文学颁奖演说集[M].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2]王雅华.不断延伸的思想图像:

塞缪尔·

贝克特的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Ackerley,C.J.&

Gontarski,S.E.TheFaberCompaniontoSamuelBeckett[M].London:

FaberandFaber,2006.

[4]沃尔夫冈·

苛勒.人猿的智慧[M].陈汝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二版)[M].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

[6]萨缪尔·

贝克特.贝克特作品选集7·

戏剧集[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