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89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病理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知识点.docx

《病理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知识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知识点.docx

病理知识点

第四章炎症

第五章肿瘤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Barrett食管:

慢性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修复过程中,食管下段(食管贲门交界处的齿状线2cm以上)粘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腺上皮取代称之。

胃炎(gastritis)胃粘膜的炎性病变

(-)急性胃炎

1.病因:

理化因素及微生物感染,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过度饮酒,腐蚀性化学剂,严重应急和休克,细菌感染。

2.类型:

(1)急性刺激性胃炎或单纯性胃炎

(2)急性腐蚀性胃炎(3)急性出血性胃炎(4)急性感染性胃炎: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1.病因:

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②长期慢性刺激③自身免疫④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

2.类型:

(1)慢性浅表性胃炎好发部位:

胃窦、胃体粘膜

(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特点:

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肠化,固有层L、浆细胞浸润。

分型:

A型(自身免疫性):

罕见,常伴恶性贫血,好发部位-胃体、胃底。

B型(单纯性萎缩性):

常见,好发部位-胃窦黏膜。

【肉眼形态】(胃镜观察):

①正常粘膜橘红色→暗灰色或灰绿色;

②萎缩区胃粘膜明显变薄,周围正常粘膜隆起,两者界限明显;③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组织形态】1.病变处胃粘膜变薄,腺上皮萎缩,腺体↓,数目↓或囊性扩张;纤维组织↑2.固有层L,浆细胞浸润.

3.常见肠上皮化生:

胃粘膜上皮→肠型上皮细胞,可出现异型增生

4.假幽门腺化生:

胃底、体区腺体的主、壁细胞消失,代之以粘液分泌细胞

【分级】轻度:

胃固有腺体减少正常量的1/3以内者,中度:

减少1/3-2/3者,重度:

减少2/3以上。

【炎症状态】静止性萎缩性胃炎:

以淋巴、浆细胞浸润为主活动性萎缩性胃炎:

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伴随病变】⑴上皮化生:

①幽门腺化生(假幽门腺化生)

②肠上皮化生(肠化):

病变区黏膜表面上皮呈绒毛样突起,增生上皮内出现杯状C、吸收C

临床病理联系:

1.胃粘膜萎缩,腺体,壁、主细胞↓→胃液、胃酸↓→食欲下降、上腹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

2.A型:

壁细胞↓→內因子↓/缺乏→B12吸收障碍→恶性贫血3.肠化→细胞异常增生→癌变

(3)慢性肥厚性胃炎好发部位:

胃底、胃体、大弯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反酸、疼痛

(4)疣状胃炎

消化性溃疡病:

以胃、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常见病。

1.反复发作,慢性经过,与胃液自我消化有关2.十二指肠溃疡(70%消化性溃疡最好发区)>胃溃疡(25%)>复合性(5%)

3.临床表现:

周期性上腹疼痛、返酸、嗳气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

胃液消化作用:

高胃酸分泌、十二指肠梗阻

3.粘膜抗消化↓: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吸烟4。

神经内分泌失调5。

慢性胃炎、遗传易感性

1.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

胃溃疡-胃小弯近幽门(胃窦多见),直径<2cm十二指肠溃疡:

球部前/后壁,直径<1cm

【肉眼形态】:

圆形/椭圆形(多为一个);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深浅不-;切面呈斜漏斗状;

周边粘膜皱壁常向溃疡处集中——呈放射状。

【镜下形态】:

溃疡底部从内到外可分四层:

(1)炎性渗出物层(最表层):

WBC+纤维素;

(2)坏死层:

坏死细胞碎片

(3)肉芽组织层(新鲜);(4)瘢痕层(陈旧肉芽组织)。

2.结局和并发症

(1)愈合:

渗出、坏死物吸收、排出,肉芽增生填补,周围上皮再生、覆盖创面愈合。

(2)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3.临床表现:

上腹痛——周期性疼痛;返酸、暖气。

胃溃疡疼痛——餐后半至两小时之内,下次餐前消失。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餐后3~4小时)进餐后缓解。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

甲、乙、丙、丁、戊、己六种

基本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

(1)细胞水肿:

因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

LM:

胞浆疏松化:

肝C体积↑,胞浆疏松网状,半透明。

气球样变:

肝C肿大呈球形,胞浆完全透明。

EM:

内质网扩张,囊性变;线粒体肿胀;核蛋白脱颗粒。

(2)脂肪变:

肝细胞中脂肪空泡↑,小囊泡或大空泡。

(3)嗜酸性变:

肝C胞浆→脱水→浓缩→嗜酸性↑累及单个/几个肝C。

细胞死亡前兆。

2.肝细胞坏死

(1)嗜酸性坏死:

坏死细胞核固缩→消失,浆浓缩→红染圆形小体→入窦周或窦中→嗜酸性小体——细胞凋亡。

(2)溶解性坏死:

①点状坏死(spottynecrosis):

单个或数个肝C的坏死。

②碎片状坏死(piecemealnecrosis):

肝小叶周边界板肝C的灶性坏死和崩解,界板呈虫蚀状缺损。

见于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bridgingnecrosis):

指肝细胞带状融合性溶解坏死,中央V-汇管区,汇管区-汇管区,中央V-中央V之间的连接坏死带。

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④大片坏死:

亚大快坏死大块坏死

3.炎细胞浸润

4.再生与增生

病毒性肝炎:

普通型(急性慢性)重型:

急性亚急性

1.急性(普通型)肝炎无黄疽型:

HBV;黄疽型:

HAV。

临床表现:

①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②血清谷丙转氨酶↑③黄疸

病变:

【大体】:

肝体积↑,被膜紧张。

【镜下】:

①肝C变性——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②坏死——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

③汇管区及小叶内炎细胞浸润。

结局:

1.痊愈:

半年~1年可恢复2.转为慢性:

丙型(50%)、乙型

2.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程>半年分型:

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徙性肝炎

病变:

轻度慢性肝炎:

点/灶状坏死,碎片状坏死轻,汇管区纤维↑,小叶结构完整。

中度慢性肝炎:

坏死↑灶性坏死碎片坏死重桥接坏死

重度慢性肝炎:

坏死广泛严重,重度碎片状坏死,大片桥接坏死,肝C不规则再生,纤维间隔分割,假小叶形成

毛玻璃样肝细胞:

LM:

肝C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含大量HBsAg),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EM:

线状或小管状物质积存于内质网池内

IHC:

HBsAg阳性

分布:

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发展迅猛,病死率高。

病理变化:

【大体】肝体积↓↓(左叶),重量↓,质柔软,被膜皱缩。

切面呈黄或红褐色(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

【镜下】:

①坏死:

严重、广泛。

肝索解离,溶解→大块坏死。

②小叶中央开始坏死→四周,残留肝C少。

③肝窦扩张充血、出血;枯否C增生肥大。

④小叶内及汇管区L和M浸润。

⑤肝C再生不明显。

(2)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理变变:

【大体】:

肝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镜下】:

亚大块坏死+肝C结节状再生;原小叶结构丧失;小叶内外炎细胞↑。

周边小胆管增生+胆汁淤积→胆栓。

结局:

坏死后性肝硬化。

肝硬化(livercirrhosis)多种原因→肝C变性、坏死、纤维组织↑+肝C结节状再生→反复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及血液循环改建→肝脏变形、变硬→肝硬化。

临床病理类型:

1.门脉性肝硬化(portalcirrhosis):

最多见。

病理变化:

【大体】:

早-中期:

肝体积正常/略大,质稍硬。

后期:

肝体积↓,重量↓质硬。

弥漫性小结节(最大<1.0cm),大小相近,薄层纤维包绕。

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

【镜下】:

(1)假小叶(pseudolobule):

正常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广泛↑+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2)假小叶周纤维组织↑+慢性炎C浸润,小胆管淤胆。

(3)原有肝损害的病变形态改变可同时存在。

2.坏死后性肝硬化(postnecroticcirrhosis):

1)病因:

乙、丙型亚重肝转变而来;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引起。

2)病变:

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

【大体】:

肝体积不对称性↓,重量↓,质地↑变硬。

结节较大且大小不等;结节间纤维条索宽大。

结节呈黄绿或黄褐色。

【镜下】:

正常小叶结构破坏,代之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假小叶。

假小叶内:

肝C变性、坏死+胆色素沉着。

假小叶间:

纤维间隔较宽,厚薄不均+显著炎性细胞浸润、小胆管↑。

3.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1)临床表现:

①脾肿大②胃肠淤血③腹水

④侧支循环形成所致并发症:

食管下段V丛曲张:

破裂→引起大呕血。

直肠V(痔V)丛曲张:

破裂→便血→贫血

脐周及腹壁V曲张:

→“海蛇头”。

2.肝功能不全:

(1)睾丸萎缩、男子乳腺发育症:

雌激素灭活↓→雌激素↑

(2)蜘蛛状血管痣(3)出血倾向

(4)黄疸(5)肝性脑病(肝昏迷)

食管癌

【病理变化】:

 好发于食管中段,下段次之、上段较少。

可分为早期癌和中晚期癌。

 

1.早期癌:

肉眼:

分四型:

①隐伏型②糜烂型③斑块型④乳头型。

 镜下:

病变较局限,仅累及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未侵及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2.中、晚期癌:

   肉眼:

分四型①髓质型②蕈伞型③溃疡型④缩窄型    

镜下:

组织学类型-①鳞状细胞癌:

最常见②腺癌③未分化癌,较少见,恶性程度高。

胃癌(carcinomaofstomach):

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一)病理变化

1.早期胃癌:

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无论其面积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起源于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

2.进展期胃癌1)定义:

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以下者,或称中晚期胃癌。

2)肉眼分型:

(1)息肉型或蕈伞型:

癌组织向粘膜表面生长,呈息肉状或蕈状,突入胃腔内。

(2)溃疡型:

癌组织坏死脱落→溃疡,呈皿状,边缘隆起,如火山口。

(3)浸润型:

癌组织向胃壁内呈局限或弥漫浸润→革囊胃

原发性肝癌:

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

病理变化

1.肉眼类型:

1)早期肝癌—小肝癌(smalllivercancer):

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直径的总和<3cm

2)中晚期肝癌:

(1)巨块型

(2)多结节型(3)弥漫型

2.组织学类型:

(1)肝细胞癌

(2)肝内胆管细胞癌由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癌,多为腺癌或单纯

(3)混合细胞型肝癌

病因:

1.病毒性肝炎:

HBV,HCV2.肝硬化:

坏死后性肝硬化3.真菌及其毒素: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

4.亚硝胺类化合物5.寄生虫感染

大肠癌;好发部位:

直肠

分类:

(1)早期大肠癌:

指癌组织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一般无淋巴结转移,5-10%的粘膜下层癌可伴局部淋巴结转移。

类型:

息肉隆起型扁平隆起型扁平隆起伴溃疡型

(2)中晚期大肠癌:

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胶样型

组织学类型:

(1)腺癌:

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2)未分化癌(3)腺鳞癌(4)鳞状细胞癌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功能:

排泄代谢产物、毒物;调节机体水和电解质含量;维持酸碱平衡;产生内分泌激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

肾脏基本结构功能单位----肾单位(nephron):

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

滤过膜:

内皮细胞-有孔,带负电基膜-内、外疏松层及中间致密层脏层上皮-足突,滤过隙

肾小球肾炎:

一类与多种原因有关的原发于肾脏的独立疾病,肾为唯一或主要受累脏器,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及肾衰

GN的发病机制:

致肾小球损伤的主要原因:

抗原-抗体复合物(IC)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非G可溶性Ag+Ab在循环血流中形成IC→G内沉积→G损伤

2.肾小球内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Ab+G固有/植入Ag→IC沉积→G损伤

¡抗肾小球基膜肾炎:

Ab+肾小球基膜AgIF:

抗体沿基膜沉积→特征性的连续的线形荧光

¡Heymann肾炎:

HeymannAg→Ab+肾小管上皮刷状缘、足细胞小凹→IC上皮下沉积

IF:

沿基膜弥漫颗粒状分布IC或补体的沉积→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细胞↑:

系膜细胞、内皮及上皮细胞+N、M及L浸润

2.基膜增厚、系膜基质↑:

GBM本身增厚或蛋白样物质的沉积→基底膜↑→通透性↑→代谢↓→血管袢或肾小球硬化

3.炎性渗出和坏死:

N、纤维素渗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

4.玻璃样变和硬化:

肾小球内出现均质红染物质堆积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上皮变性、管型等。

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重者肾小球滤过率↓→氮质血症。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

起病急,进展快,水肿、血尿、蛋白尿→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快速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肾病综合症:

“三高一低”:

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血尿,轻度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症:

起病缓,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变伴N、M浸润的一种急性肾炎。

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儿童多见,发病急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

大体:

肾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光滑→大红肾表面与切面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蚤咬肾

LM:

1.病变呈弥漫分布2.肾小球体积增大,G内C数目↑↑3.系膜C与内皮C显著增大,肿胀→肾小球缺血状

4.肾小球内多数炎细胞浸润5.严重病例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6.球囊腔内纤维素渗出及红细胞漏出7.肾小管上皮变性、管型8.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EM:

1.系膜C、内皮C增生,肿胀2.上皮下驼峰状、小丘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IF:

呈颗粒状荧光,主要成分为IgG、C3

临床病理联系:

1.尿的变化:

(1)少尿或无尿:

G内细胞增生、肿胀→毛细血管管腔狭窄、闭塞→G缺血→GFR↓→尿量↓↓

(2)血尿、蛋白尿:

GBM受损,通透性↑→RBC、血浆蛋白漏出(3)管型尿

2.水肿:

①GFR↓→Na+、H2O潴留②变态反应→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

3.高血压:

①GFR↓→Na+、H2O潴留→血容量↑②肾组织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细小A收缩→血压↑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一组病情快速发展的GN,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壁层上皮增生,新月体形成,临床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好发年龄:

中、青年为主

病变特点:

肾小球内大量新月体形成

临床特点:

病变严重,进展快,血尿,少尿,无尿,高血压,氮质血症

I型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疾病。

在GBM内出现IgG和C3的线状沉积。

部分病例出现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II型为免疫复合物性疾病III型为免疫反应不明显型

病理变化:

大体:

肾体积增大,苍白,皮质内散在点状出血

光镜:

1.大部分肾小球(50%)内有新月体形成。

壁层上皮细胞↑↑,堆积成层→新月体或环状体(细胞性新月体,细胞-纤维性新月体,纤维性新月体)

早期:

壁层上皮C↑+M→细胞性新月体成纤维C→纤维↑→细胞-纤维性新月体

晚期:

纤维化→纤维性新月体

2.增生的上皮C间可见RBC、N和纤维素性渗出物3.可见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和出血

4.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轻度增生5.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6.肾小管上皮变性、萎缩至消失

EM:

(1)GBM致密物沉积,BM外侧、膜内或内侧

(2)GBM厚薄不均,裂孔或缺损

(3)新月体内,可见纤维蛋白条索

IF:

(1)连续线形荧光

(2)颗粒状荧光(不规则)(3)很少或不见荧光

临床病理联系:

1.血尿、蛋白尿、显著水肿2.少尿、无尿→氮质血症→肾衰3.G受压、缺血→肾素↑→高血压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syndrome)特点:

肺出血+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年龄:

多见于青壮年,男>女临床表现:

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少尿等

(三)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原因。

病变特点:

早期肾小球炎性改变不明显,后期-弥漫性的毛细血管壁增厚,并在上皮下出现含有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沉积物。

病理变化:

大体:

肾肿大,色苍白→大白肾

LM:

1.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均匀、弥漫性增厚2.六胺银染色:

GBM示钉突形成,梳齿状

3.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4.肾小管上皮变性,管型

EM:

1.GBM外侧(上皮下)多数小丘状突起2.GBM钉状突起插入小丘状突起之间

3.钉状突起与GBM垂直相连4.钉状突起包绕沉积物、融合→GBM高度增厚

IF:

沿GBM表面呈颗粒状荧光。

IgG、C3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

高度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

(四)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病变特点: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G病变轻微

临床:

肾病综合征;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发病年龄:

小儿

病理变化:

大体:

肾脏肿胀,苍白,切面皮质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着而出现黄白色条纹

LM:

G仅有轻度节段性增生;肾小管上皮玻璃样变,脂类沉积,透明管型

EM:

弥漫性G脏层上皮足突消失;内质网↑,脂滴

临床病理联系:

肾病综合征,高度选择性蛋白尿

(五)IgA肾病:

发病年龄: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临床病理联系:

复发性镜下或肉眼血尿、轻度蛋白尿、少数可出现肾病综合征

病变特点:

LM:

肾小球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EM:

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

(六)慢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硬化性GN)不同GN发展的终末阶段病变特点:

大量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

病理改变:

肉眼:

颗粒性固缩肾

LM:

(1)大量G纤维化,玻变,相互靠近,残余G肥大(3)间质内小A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小

(2)部分肾小管萎缩,纤维化,消失;部分肾小管上皮增生、管型(4)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L、P浸润

临床病理联系:

(1)肾对尿的浓缩功能降低→多尿、夜尿、尿比重↓

(2)大量肾单位纤维化→肾缺血→肾素分泌↑→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

(3)大量肾单位破坏→代谢废物潴留→氮质血症→肾衰

肾盂肾炎:

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肾小管、肾盂、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性质:

化脓性炎症年龄:

任何年龄分类:

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的全身症状:

发热、寒战、乏力2.膀胱-尿道刺激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腰酸、腰痛

3.尿常规异常:

菌尿、脓尿、蛋白、管型尿

感染途径:

1.血行(下行性)感染:

双肾受累2.上行性感染(最常见):

单侧受累(多见)

一.急性肾盂肾炎

病变大体:

肾肿大,充血,表面散在小脓肿

光镜:

(1)肾盂粘膜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肾间质化脓性炎(3)肾小管腔充满脓细胞,细菌

(4)血源性感染者,间质小脓肿

临床病理联系:

1.起病急,发热,寒战,WBC↑等全身症状2.尿的改变:

脓尿、菌尿、蛋白尿、管型尿等

3.膀胱刺激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等

二.慢性肾盂肾炎

病变特点:

大体:

1.两侧不对称,大小不等,体积小,质地硬,表面高低不平,有不规则凹陷形瘢痕

2.肾小管,间质活动性炎→肾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肾盂,肾盏变形3.病变分布不均,呈不规则灶状或片状

LM:

(1)瘢痕区肾间质破坏,肾间质,肾盂粘膜纤维组织增生

(2)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

(3)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4)部分肾小管萎缩、坏死、纤维化,部分管腔扩张,管型

(5)病变区肾小球多萎缩,纤维化,玻变(6)部分肾单位代偿性肥大

临床病理联系:

1.蛋白尿、管型尿、脓尿2.肾小管浓缩功能↓→多尿,夜尿

肾细胞癌:

来源:

起源于肾小管的腺癌

病理变化:

大体:

两极多见,上极最多

形状及大小:

单个圆形,大小差别大,分界清,有假包膜;内有出血、坏死、钙化、囊性变,呈多彩性

镜下:

根据癌细胞形态和排列分为:

透明细胞癌。

乳头状癌。

嫌色细胞癌

1.透明细胞癌:

最常见,癌细胞体积大、多角形、胞浆丰富,几乎呈透明状,胞界清楚,癌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条索状

2.乳头状癌:

呈现高分化腺癌,癌细胞排列成乳头状结构

3.嫌色细胞癌:

癌细胞胞浆弱嗜碱性,核周常有空晕,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预后较好

临床病理联系:

1.无痛性血尿2.肾区肿块3.异位内分泌肿瘤

肾母细胞瘤:

小儿腹腔内最常见的原发性的恶性肿瘤

病理变化:

大体:

多发生在单侧肾脏的上下极,单个,巨大球形,边界清,切面呈多彩性。

光镜:

三种主要成分:

1.未分化肾母细胞2.原始上皮细胞成分,排列成胚胎性小管和小球样结构3.梭形细胞间质

膀胱移行细胞癌:

部位:

膀胱侧壁和膀胱三角区临床病理联系:

无痛性血尿

内分泌系统疾病

垂体腺瘤来源:

垂体前叶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是鞍内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第2位

大体:

生长缓慢,大小不一,境界清楚,包膜有/无(侵入周围组织者,称之为侵袭性腺瘤).质软、色灰白、粉红或黄褐;可有灶性出血、坏死、囊性变、纤维化和钙化。

光镜:

肿瘤失去了正常组织结构特点;瘤细胞异型性及多形性不明显,多数腺瘤由单一种细胞构成,少数可由几种瘤细胞构成,有的瘤细胞有异型性或核分裂;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间质内有丰富的血管和血窦

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病因:

①缺碘:

碘摄入量减少;生理需求量增加②致甲腺肿因子③高碘④遗传与免疫

本病主要是颈部甲状腺肿大,少数病人甲状腺功能障碍,后期可引起压迫、窒息、吞咽和呼吸困难。

病理改变

1)增生期-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

大体:

甲状腺弥漫、对称性增大,一般不超过150g,表面光滑。

光镜:

滤泡上皮弥漫性增生,上皮变高,可有乳头形成,滤泡内胶质少。

2)胶质贮积期-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

大体:

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显著增大,200-300g,表面光滑,切面淡棕或褐色,半透明胶冻状。

光镜:

部分上皮增生,小滤泡或假乳头形成,大部分滤泡上皮复旧变扁平,滤泡腔高度扩大,贮积大量胶质。

3)结节期-结节性甲状腺肿:

后期滤泡上皮增生与复旧或萎缩不均衡地交替进行,分布不均→结节形成。

大体:

甲状腺不对称结节状增大,结节大小不一,有的结节境界清楚(但无完整包膜),切面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和疤痕形成。

光镜:

滤泡大小不一,大者腔内充满类胶质,上皮扁平;小者滤泡上皮增生,向腔内呈乳头状突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间隔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状病灶。

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血中甲状腺素过多→全身各组织临床综合征:

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神经兴奋性、T3T4↑

病理改变:

大体:

甲状腺弥漫对称增大,表面光滑,较软,切面灰红呈分叶状,胶质少。

光镜:

①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高柱状,有乳头形成,②腔内类胶质减少,有吸收空泡。

③间质有淋巴滤泡形成,具生发中心。

(一)亚急性甲状腺炎:

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病因:

病毒感染临床:

起病急,病程短,可有短暂性甲状腺功能异常。

病理改变:

大体:

甲状腺呈不均匀结节状轻度增大,质实。

切面灰白或淡黄色,可见坏死或疤痕,常与周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