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3126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常识计算题.docx

经济常识计算题

经济常识中常见计算题

一、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1、明确有关商品价值量的几对关系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使用价值量(产量)成正比。

 

(2)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使用价值量(产量)成正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使用价值量(产量)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数量成正比

2、识记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几个公式

(1)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使用价值量(产量)

(2)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产量

(3)现在的价值量=原来的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

(4)现在的价值量=原来的价值量∕(1-货币贬值的幅度)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总时间∕总产量

(6)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原价/(1+X%)=现价

(7)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

原价/(1-X%)=现价

(8)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原产品数量*(1+X%)=现产品数量

(9)现产品数量*现价值量=现价值总量

(10)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

原产品数量/(1-X%)=现产品数量

(11)现产品数量*现价值量=现价值总量

3、特别提醒:

 解此类题首先转通俗表达为专业术语,如

(1)单价、售价、价格水平、某商品的价值——价值量;

(2)商品的件数,数量,产量,销量——使用价值量;

(3)某部门、某行业的价值,总价格——价值总量;

(4)某商家,某生产者,某企业——个别;

(5)某部门,某行业,全社会——社会;

4、典型例题

例1(2008年·北京文综·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

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①先解读材料,弄清设问要求计算09年的价值量;②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③与商品价值量相关的公式一:

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公式二:

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④分别分析08年和09年的条件,08年有价值量,09年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所以我们选用公式二。

⑤根据公式计算:

09年的该商品的价值量=1∕(1+25%)=0.8元。

例2:

假定2009年我国某服装企业生产一件品牌服装价值人民币1938元,2010年服装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8%。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为扩大内需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量比实际需求量多发行8%。

2009年1美元可兑换6.8元人民币,假定2010年美元贬值5%,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2010年该品牌服装价值用美元表示为:

   A.300美元            B.299美元          C.310美元           D.326美元

【解析】①首先明确该题设问要求计算服装价值,而且用美元表示;②根据1美元=6.8元人民币,把2009年的服装价值用美元表示,即:

1938元∕6.8=285美元;③分别罗列2010年的三个条件并计算出相应的服装价值。

第一个条件:

服装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8%,根据前面公式,服装价值应为:

285∕1+8%美元;第二个条件:

货币发行量比实际需求量多发行了8%,根据题意和理论分析,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则服装价值也应上涨8%,所以服装价值为:

(285∕1+8%)×1+8%=285美元;第三个条件:

美元贬值5%,根据前面公式,2010年该品牌服装价值为:

285∕1-5%=300美元。

例3:

(2008·全国卷Ⅰ)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

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①先解读材料,弄清设问要求计算08年的价值量;②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货币本身价值与价格成反比;③本题相关的公式一:

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公式二:

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货币价值贬值的幅度);④分别分析07年和08年的条件,07年有价值量,08年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货币贬值幅度两个条件,所以我们选用公式一和二。

⑤根据公式一计算: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08年的M商品的价值量=15∕(1+50%)=10元;根据公式二:

08年的M商品的最后价值量=10∕1-20%)=12.5元。

例4:

如果以前1部手机 =2个mp4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生产mp4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一部手机可以换mp4:

  A.4个                 B.6个                C.8个                 D.10个

【解析】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所以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即手机的价值量增加一倍,意味着手机贵了一倍,那么在生产mp4所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等式应是:

1部手机=4个Mp4。

而实际生产MP4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mp4的价值量减少一半,意味着MP4更便宜了,那么,此时的等式应是:

1部手机=8个mP4。

领悟:

分环节各个击破。

明确什么情况下是贵还是便宜;明确倍数是应该怎样换算公式。

 

二、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

1、识记几个公式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次数或速度

(2)纸币购买力=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3)通货膨胀率=(超发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100%

(4)货币贬值率=(超发货币量∕实际纸币发行量)×100%

(5)物价上涨幅度=(现在的价格-原来的价格)∕原来的价格×100%

(6)货币升值:

原币值/(1+X%)=现币值

         货币贬值:

原币值/(1-X% )=现币值

(7)CPI上涨(纸币贬值):

原价/(1-X%)=现价

         CPI下降(纸币升值):

原价/(1+X%)=现价

(8)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9)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100%

=纸币超发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100%

=(现物价水平-原物价水平)/原物价水平

   现商品价格=原价格*(1+通胀率)

(10)货币贬值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纸币超发量/纸币发行量*100%

 =(现物价水平-原物价水平)/现物价水平

      现商品价格=原价格/(1-纸币贬值率)

(11)通货紧缩率(物价下跌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100%=少发行的货币/实际需要的货币量*100%

     现商品价格=原价格*(1-通货紧缩率)

(12)货币升值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纸币发行量*100%

                   =纸币少发量/纸币发行量*100%

     现商品的价格=原价格/(1+纸币升值率)

(13)设原来M国与N国汇率比为:

M:

      ① 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

M(1+X%):

② 若M国币值不变,N国通货膨胀率为X%,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

M:

N(1+X%)

③ 若M国通胀率为X%,N国通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

M(1+X%):

N(1+Y%)

④若M国币值不变,N国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

M:

N/(1+X%)

⑤若M国币值不变,N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

M:

N/(1-X%)

⑥若M国货币升值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

M/(1+X%):

⑦若M国货币贬值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

M/(1-X%):

注意:

通常通货膨胀率与物价上涨幅度是一致的。

2、典型例题

例1 某国待售商品10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0元,据测定该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当年该国流通中需要货币量是______亿元,当年该国政府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______元纸币,物价上涨率为______,这会引发______。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下列答案正确的是:

A.4000    0.25    100%     购买力降低

B.2000    0.5     100%     通货膨胀

C.2000    2       50%     纸币升值

D.2000    0.5     50%      购买力提高

【解析】分步计算①由公式可知,这一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000×10)/5=2000亿元。

②这一年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4000亿元,为实际需要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根据公式纸币购买力=纸币超发部分∕实际纸币发行量,此时1元钱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0/4000=0.5元。

③物价上涨率=(20-10)∕10×100%=100%。

例2 2008年某国待售商品2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售价15元,该年度货币流通次数为3次。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该国政府多发行了250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当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幅度分别是:

  A.25%  25%           B.30%  35%            C.80%  75%         D.20%  25%

【解析】①首先明确该题设问是货币贬值率和物价上涨幅度;②公式货币贬值率=(超发货币量∕实际纸币发行量)×100% ;物价上涨幅度=(现在的价格-原来的价格)∕原来的价格×100%;③根据分析需要计算出实际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超发货币量,又根据条件计算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200×15)/3=1000亿元,所以实际纸币发行量为1250亿,根据,所以该国当年当年货币贬值率,=250/1250=20%;物价上涨的幅度=18.75-15/15=25%。

(原来的价格为15元,当纸币发行量为1250亿元是,价格上涨为(1250×3)∕200=18.75元)

例3假定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待售商品数量增加10%,价格水平下跌4%,货币平均流通次数由5次减为4次。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若该国要保持币值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应:

  A.增加32%            B.增加26.4%           C.增加40.8%          D.减少6%

【解析】①首先明确设问需要计算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幅度。

那么只需计算增加了的货币量与原来货币量之间的比值即可。

②根据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或速度;再根据题中条件,需要假设之前的待售商品数量为X,价格水平为y,那么之前的货币量=XY∕5,则之后的货币量为=X(1+10%)Y(1-4%)∕4,那么要计算增加幅度=之后的货币量-之前的货币量∕之前的货币量×100%,计算结果为32%。

注意:

在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

 

三、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的计算

1、明确几种收入的范围

(1)劳动收入:

包括按劳分配、按劳动力分配、管理劳动(经理)等。

其中按劳分配包括:

公有制中的工资、奖金、岗位津贴等。

(2)非劳动收入:

包括利息收入、红利、风险收入、租金(财产收入)、福利分配、社会保障收入等。

(3)财产性收入:

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2、典例:

某国有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年薪6万;存款利息1万;利用业余时间在私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技术转让费3万;房产出租1万;购买股票分红利2.5万。

据悉收入均合法,其中按劳分配、按财产性分配和非按劳分配的收入分别为:

 A.8万、3.5万、7.5万                                 B.6万、4.5万、9.5万

C.8万、4.5万、7.5万                                 D.6万、7.5万、9.5万

【解析】某国有科研单位年薪6万为按劳分配;存款利息1万、房产出租1万、购买股票分红利2.5万为按财产性分配,共4.5万; 私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劳动收入)、技术转让费3万(技术要素分配)、存款利息1万、房产出租1万、购买股票分红利2.5万为非按劳分配的收入,共9.5万。

 

四、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

    1﹑公式

(1)经济效益 = 生产总值 / 生产成本 =1+ 利润 / 生产成本

           

(2)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3)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4)销售利润率=利润/销售*100%

2、典型例题

例1:

某企业2009年的生产成本是600万元,总产值是1000万元。

假如2010年企业利润与2009年保持不变,经济效益比2009年提高20%,则2010年的投入和产出应当是:

     A.480万元   880万元                               B.800万元  12000万元

C.400万元   800万元                               D.600万元  1000万元

【解析】①首先明确设问投入即生产成本,产出即生产总值;②根据上面公式先计算出2009年的利润=1000-600=400万元,经济效益=1000∕600=5∕3;③根据题中条件,2010年企业的利润为400万元,经济效益=5∕3(1+20%)=2;③根据公式一经济效益=1+ 利润 / 生产成本,计算2010年投入即生产成本=400万元;产出即生产总值=利润+生产成本=400+400=800万元。

例2下表是某年份内两家制造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几组数据比较。

 

产量

活劳动与物质消耗总量

单位产品平均售价

售出产品数

甲企业

1万台

300万元

400元

0.7万台

乙企业

0.5万台

300万元

550元

0.6万台

注:

活劳动与物质消耗总量=总成本;企业利润=总收益(平均售价×销售量)-总成本

请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该年份内哪家企业经济效益较好?

A.一样高            B.甲企业          C.乙企业           D.无法判断

【解析】甲企业经济效益=400×0.7÷300=28/30;乙企业经济效益=550×0.6÷300=33/30。

所以乙企业经济效益好。

 

五、关于股票价格的计算

    1、公式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预期股息/银行利率×股票票面金额×股数

2、典型例题

例1:

股票W的票面金额为1元,预期一年后可获得5%的股息,同期银行存款年利率为4%。

一投资者若以10000元购买股票W,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理论上最多能够购买股票W的数量为:

   A.12500股            B.10000股             C.8000股             D.7500股

【解析】根据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1×5%÷4%﹦1.25元。

那么10000元购买股票:

10000÷1.25﹦8000(股)。

例2:

某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种股票发行7200万股,当年每股预测收益0.48元,发行价7.34元,上市首日开盘价16.5元,最高价17元,收盘价15.2元,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为年息4%,据此回答1~2题。

1.假如在股票上市第一天就以最高价把100股原始股全部卖掉,可以获利:

A.966元                B.1200元              C.48元             D.786元

【解析】一定数量股票以一定价格(开盘价、最高价、收盘价)卖出的获利情况。

计算方法是:

收益=(卖出价格-发行价)×卖出数。

故(17-7.34)×100=966(元)

2.假如在该股票上市第一天就以最高价把100股原始股全部卖掉,总收入为:

A.966元              B.1200元             C.1700元             D.48元

【解析】解法为总收入=本钱+收益,即7.34×100+966=1700(元)

 

六、关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计算

1、公式

(1)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的价值

(2)人均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人口数

(3)社会总产值=C+V+M(C表示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V表示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等,M表示国民收入中支付给职工工资后的利润余额)=C+V+P(利润)+税(上缴税金)

2、典型例题

例1某国物质生产部门一年内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5000亿元,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为1000亿元,上缴国家的税金为400亿元,企业利润为150亿元,那么该国在当年创造的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是:

A.6550亿元  1550亿元                                 B.5000亿元  1550亿元

C.550亿元  550亿元                                  D.5550亿元  1500亿元

【解析】由此可知,题中C为5000亿元,V为1000亿元,M为(400+150)亿元。

因此,该国在当年创造的社会总产值:

C+V+M=5000+1000+(400+150)=6550(亿元)。

而国民收入则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现就是净产值。

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C+V+M)一C=V+M,它表示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

因此,该国在当年创造的国民收入=V+M:

1000+(400+150)=1550(亿元)。

例2:

某国的社会总产值为3000亿美元,当年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00亿美元,发放工资500亿美元,全国总人口为500万人,则该国当年的人均国民收入为:

   A.20000美元         B.40000美元         C.30000美元        D.10000美元

【解析】社会总产值=C+V+M。

根据题意分析得出,人均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人口数=(3000亿美元-1500亿美元)÷500万人=30000美元。

应选C项。

 

七、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     

1、公式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本月收入总额-个人所得税起征额)-(本月收入总额-个人所得税起征额)在相应税率级数中超出部分×对应的税率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是:

(1)企业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纳税金;

(2)本环节增值额×税率

增值税=商品销售额*增值税率-上一环节的商品销售额*增值税率=增值额*增值税率

个人所得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3500元) 

个人所得税应税额=个人所得-3500,然后将应税额对照个人所得税率表分段计算,再将分段所得税相加。

★    注意:

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利息税、出口退税等

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起征点为3500元)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X)

税率(%)

1

X≤500元

5

2

500元<X≤2000元

10

3

2000元<X≤5000元

15

4

5000元<X≤20000元

20

例1:

假如张老师2009年1月份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是60元,那么他该月的收入是:

A.2400元             B.2600元             C.2850元            D.3200元

【解析】解法一:

超额累进税率逆向思维。

1级工资500元,所缴个人所得税是500×5%=25元;2级所缴个人所得税是60一25=35元,所以2级工资为35÷10%=350元,所以张老师该月的收入是2000(起征点)+500(1级)+350(2级)=2850,故选C。

解法二:

速算扣除数法。

设张老师的月收入为X,因为25(1级)<60<150(2级),即扣除数定位2级。

所以(X—2000)×10%—25(速算扣除数)=60,即X=2850元

(2)假如李老师2008年3月收入是3500元,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后,李老师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少交

 A.165元                B.125元              C.40元               D.65元

【解析】解法一:

超额累进税率法。

2008年3月李老师超额为3500—1600=1900元,所以1级缴个人所得税为500×5%=25元,2级缴个人所得税为1400×10%=140元,所以2008年3月李老师上缴个人所得税为25+140=165元;同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后李老师上缴个人所得税为125元,因此李老师个人收入所得税少交165—125=40元。

解法二:

速算扣除数法。

2008年3月李老师上缴个人所得税为(3500—1600)×10%—25=165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后李老师上缴个人所得税(3500—2000)×10%—25=125元,所以李老师个人收入所得税少交165—125=40元。

故选C。

例2:

一般增值税税率为17%。

某厂购进一批蚕丝(假定这些蚕丝的生产者是第一个生产环节),支付货款850元,增值税款144.5元,10天后加工成绸缎以1500元卖给某商场。

请问,该商场应为此支付增值税款为:

   A.110.5元             B.1610.5元          C.255元          D.175.5元

【解析】解法一:

根据公式企业商品销售额×税率 - 上一环节已纳税金。

故该商场为此应纳增值税款为:

1500元×17%-144.5元=110.5元。

领悟:

增值税要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所以会扣除前面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款。

应选A项。

解法二:

根据公式本环节增值额×税率。

故(1500-850)×17%=110.5元

 

八、银行利润和存款利息的计算

    1、公式

(1)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费用

           

(2)存款利息=本金×存款年限×年利率

           (3)存款实际收益=利息收入-通胀损耗(当CPI>利率)

          (4)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若求本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本金 

若有利息税:

税后所得=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利息

2、典型例题

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