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3469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基础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防灾科技学院地科资源勘查

矿床学资料

矿石:

指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从中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脉石:

泛指矿体中无用的物质,包括围岩碎块、夹石以及无工业价值的矿物集合体。

矿石矿物:

指矿石中可被利用的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

指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

夹石:

指夹在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可能会造成矿石的贫化。

矿源层:

仅指层控矿床地层中的成矿物质已初步富集,但未成矿,经受后期地质作用导致成矿元素活化、迁移成矿的岩石或岩层。

矿产:

泛指一切埋藏于地下的或分布于地表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矿产与岩石区别在于它能否被人们所利用,有无经济价值。

矿床:

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有用矿物的数量和质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矿床学是地质学科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及措施:

1.人口多资源少,人均资源位于世界100位之外;

2.资源配置不合理:

少富铁矿、富铜矿、金刚石、钾盐、铝土矿等,稀土矿较为富。

措施:

向海洋进军,向地壳深部进军,开发优势能源换取稀缺能源。

矿床=矿体+围岩矿体=矿石+脉石矿石=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矿石矿物=有用部分+无用部分

矿体:

它是矿产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矿山开采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地质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一个矿床由一个或多个多个矿体组成。

矿点:

规模不清或者是比小型矿床还要小的矿床。

矿化点:

指仅有矿化作用显示,但无成矿价值的地质点。

围岩:

指矿体周围的岩石。

母岩:

在成矿作用中,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

主岩:

指后生矿床的围岩。

同生矿床:

指矿体和围岩基本上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

指矿床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矿体和围岩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中所形成。

叠生矿床:

指在先期形成的同生矿床之上,又叠加了后期形成的后生矿床。

再生矿床:

指先形成的矿床,在后来不同成因的一种地质作用或者多种地质作用中受到改造,使其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重新富集形成的新矿床。

矿石结构:

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包括其大小、形态以及相互之间的接触关系。

矿体的空间位置用倾伏角和侧伏角来确定。

倾伏角是矿体最大延伸方向与走向之间的夹角。

侧伏角是矿体最大延伸方向与自己的水平投影线的夹角。

矿体的地质环境:

(1)、矿体的埋藏情况

(2)、矿体与岩浆岩的空间关系(3)、矿体与围岩的空间关系

(4)、矿体与地质构造的空间关系。

矿石构造:

指矿石中组成矿石的集合体的特点,包括集合体的大小、形态及相互之间的接触关系。

品位:

矿石中有用组分的百分含量或单位含量。

(1).边界品位:

确定矿与非矿的最低品位。

(2).工业品位:

据以划分可采矿体或矿段的最低平均品位。

(3).总平均品位:

衡量可采矿体或矿段内贫富矿体的平均品位。

品级:

为了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而提出的矿石质量指标,包括矿石中的有益组分、有害组分含量、品位、物理性质、加工方法等因素。

矿石的有益组分:

凡是在采矿、选矿、冶炼过程中能够回收或者是能够改善产品性能的组分。

矿石的有害组分:

在矿石中绝对数量不多,但对产品的质量有害,起到降低矿石质量的组分。

矿体的形态:

(1).等轴状矿体:

三轴在三维空间内,均匀延伸

Ⅰ.矿瘤:

直径(d)>10m或达数十米。

Ⅱ.矿巢:

1m

d<1m

(2).板状矿体:

指三维空间内两向延伸较远,第三向延伸短。

Ⅰ.矿脉:

产在各种岩石裂隙中的板状矿体,属后生矿床。

Ⅱ.矿层:

指沉积形成的板状矿体,属同生矿床。

(3).柱状矿体:

一向延伸较长,另外两向延伸较近。

迁移:

指元素在一定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改变其存在形式的,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过程,即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的过程。

富集:

指元素经过迁移过程之后,导致元素的聚集。

元素的存在形式:

A、独立矿物B、类质同象C、固溶体分离D、包裹物E、吸附F、天然溶液中存在。

元素的成矿方式:

1、岩浆结晶作用2、升华凝华左右3、蒸发作用4、气体化合作用5、液体化合作用6、交代作用

7、离子交换与类质同象作用置换作用8、胶体化学作用9、生物作用

矿床以成矿作用作为主要分类依据,在分类中适当考虑环境,同时在分类时再结合考虑成矿来源,分三大类:

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1).内生矿床包括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接触交代矿床、热液矿床。

(2).外生矿床包括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

(3).变质矿床包括区域变质矿床、接触变质矿床和混合岩化矿床。

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的确定:

(1).矿产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及加工处理技术的发展;

(2).矿区的经济因素;

(3).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对矿产的要求。

矿石的构造:

有用矿物<10%星点状构造

有用矿物>70%块状构造

有用矿物≈30%稀疏浸染状构造

有用矿物30%-50%稠密浸染状构造

岩浆矿床:

各类岩浆在地壳深处,经过结晶分异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主要形成于岩浆阶段。

岩浆:

是在地下形成的、含挥发份、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岩浆矿床的特点:

三同、两高、一多。

同时(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同时形成或近于同时形成)、同地(矿体多产于岩体中,母岩就是围岩)、同源(矿石的物质组分与母岩物质组分完全相同)。

两高指高温和高压。

一多指岩浆起源和成矿方式多样化。

岩浆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

Ⅰ.超基性岩:

若Mg/Fe>6.5,比值相差越大,则矿化越好,Fe、Al、K、Na越少;(世界上最大的超基性岩矿床是南非阿扎尼亚布什维尔德铬铁矿矿床)

Ⅱ.超基性~基性岩:

2

Ⅲ.基性岩:

Mg/Fe<2,Fe、Al、Ca、Ti增多;(四川攀枝花、河北大庙钒钛磁铁矿矿床)

Ⅳ.金伯利岩:

具斑结构和角砾状结构;(南非临沂金刚石矿床)

Ⅴ.中性岩;形成霞石-烧绿石-稀土元素矿床;

Ⅵ.酸性岩:

绝大多数形成岩浆热液矿床。

(2).大地构造条件:

Ⅰ、造山带(地槽褶皱回返)

岩浆矿床一般呈线型,超基性岩为主,超基性-基性杂岩体为辅

Ⅱ、地台区,在地槽晚期和地台期容易形成较大的岩浆矿床

构造运动造岩浆宁静分异利矿床构造成矿多样化应找适当应力场

(3)同化作用:

岩浆在形成和向上运移过程中融化或溶解一些外来物质从而使岩浆的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

混染作用:

不完全的同化作用。

(4)挥发组分的作用:

A、增加岩浆的活动性,携带了有用的物质,有利于成矿

B、挥发组分参加了晚期岩浆的形成,使岩浆变为矿浆

C、由于挥发组分的存在和富集在适当的构造条件下可使岩浆喷发自蚀变增加

(5)岩浆的多期次侵入。

岩浆成矿作用:

指在岩浆结晶和冷凝过程中,有用组分聚集成矿的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

在岩浆冷凝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持续下降,导致不同的矿物组分从岩浆中按一定的顺序晶出、沉淀,并导致液相组分不断改变的作用。

由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矿床就叫岩浆矿床。

它分两种:

(1).有用组分较早地从岩浆中结晶出来,指的是岩浆中熔点高、比重大的矿物首先结晶或者与硅酸盐矿物同时结晶,有用矿物呈细粒、自形、层状、似层状。

(2).有用组分较晚的从岩浆中结晶出来,在岩浆结晶的晚期,挥发份大量集中,金属矿物与挥发份结合,形成易熔化合物,降低了结晶温度,他们一直在岩浆熔融体中存留到主要硅酸盐矿物结晶之后,才从晶体之间的残余熔浆中结晶出来,充填于早期结晶的硅酸盐矿物颗粒之间。

有用矿物呈海绵陨铁结构。

(岩浆矿床独有)

海绵陨铁结构:

矿石矿物主要充填于硅酸盐矿物晶粒间或胶结了硅酸盐矿物的结构。

重力分异作用:

指的是在岩浆结晶早期,比重大、熔点高、晶体化学能大的矿物优先形成,由于重力规律,在岩浆体下部形成偏基性、超基性岩相,并且形成相应的金属矿物富集带的作用。

压滤作用:

在岩浆结晶晚期,由于岩体的自重或应力作用,存在于晶间之间的熔浆被挤出分离的作用。

扩容作用;由于岩浆体的热应力或者构造应力作用,使周围的岩石产生裂隙,导致体积扩大,压滤出来的熔浆充填于裂隙中,形成脉状体的作用。

流动分异作用:

指岩浆结晶过程,如果地壳的构造活动频繁,侵入体规模小,岩浆冷凝快,先晶出的有用矿物在岩浆流动过程中,形成不规则的条带状异离体,停积在岩浆流速减慢或者流动受阻的地方富集的作用。

早期岩浆矿床特征

(1).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在成分上一致,矿体与母岩无明显界线,呈渐变关系;

(2).它的矿石常呈自形、半自形结构,构造为侵染状;

(3).有用矿物在动力或重力作用下,主要集中在岩体的底部或者边部,矿体的形态呈矿瘤、矿巢、凸镜、似层状。

晚期岩浆矿床特征

(1).矿石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上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

(2).矿石一般具有海绵陨铁结构稠密侵染状构造或致密块状构造;

(3).矿体呈条带状或似层状,含矿岩浆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可形成脉状或凸镜状矿体。

岩浆熔离作用:

在高温高压下均匀一相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压力下降时,分离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互不混容的熔融体的作用。

岩浆喷发作用:

指地下岩浆经过地下通道到达地表的全过程,包括爆发和喷溢过程。

岩浆爆发矿床:

指的是深源岩浆经过结晶作用或熔离作用后的产物,岩构造通道由于剧烈减压而急剧上升,经过地壳物质的强烈混染,在岩浆通道或火山机构中形成的矿床。

岩浆喷溢矿床的地质特征:

(1).深源岩浆通过岩浆通道和火山机构较为宁静的溢出地表,其形成的矿床与熔岩流共生;

(2).在不同的母岩中,有不同的矿产,可分两类:

Ⅰ.和碱性、超基性岩浆岩有关的碳酸岩杂岩体中的Rb-Ree-磷灰石矿床;

Ⅱ.安山岩岩流中的磁铁矿、磷灰石矿产。

南美洲智利拉科铁矿是岩浆岩喷溢作用形成的。

伟晶岩:

矿物结晶颗粒粗大,具有一定的内部构造,常呈不规则的岩墙、岩脉或透镜状产出的火成岩岩体。

伟晶岩矿床:

伟晶岩中有用组分富集达到工业要求,便构成了伟晶岩矿床。

可分为岩浆伟晶岩矿床(花岗岩浆岩伟晶岩矿床、碱性岩浆伟晶岩矿床、基性,超基性岩浆伟晶岩矿床)和变质伟晶岩矿床。

伟晶矿床的物质成分特点:

一杂(化学元素种类多,矿物共生组合复杂),二浓(40多种元素高度浓集,本身的克拉克值低);种类齐全,稀有宝库(各个大类的矿物在伟晶岩中都找得到,稀有元素在伟晶岩中也找得到);继承母岩,阶段演化(矿物成分与母岩具有一致性,演化上具有继承性,具有早期成岩晚期成矿的特点)。

伟晶矿床的结构:

伟晶(巨晶)结构、粗粒结构、细粒结构、文象结构(此四种为伟晶岩特有)、交代结构;

伟晶矿床的构造特点:

带状构造。

(1).边缘带:

分布于岩体最外边,厚度不大,一般只有几个cm到几十个cm,形状不规则,不连续,一般与围岩界线清楚,但若围岩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则呈过渡关系。

矿物呈细粒,一般不成矿,以石英、长石为主,又称长英岩带、细晶岩带、速冷边缘带。

(2).外侧带:

位于边缘带之内,厚度比边缘带大,但不稳定,矿物为中粗粒结构,具文象结构,成分与文象花岗岩一致:

斜长石、钾微斜长石、石英、白云母,成分稳定,可见绿柱石、白云母的工业矿化,又称文象花岗岩带。

(3).中间带:

位于外侧带和内核之间,厚几m到几十m。

厚度、连续性、对称性都比前两带好,是伟晶岩矿床的主体部分。

矿物结构为粗粒、块状及似文象结构。

成分主要为钾微斜长石、石英、云母。

在整个空间带,交代作用强烈,因此有大量的稀有、稀土元素及放射性元素在此带富集,有的呈独立矿物存在,有的呈类质同象存在,又称稀有元素交代带。

(4).内核:

位于伟晶岩体膨大部分的中央,晶体特别粗大,中心部分有晶洞,晶体生长良好,有宝石、压电石英产出。

矿物成分单调,以石英为主还可能有锂辉石,又称石英内核。

伟晶岩矿床的形成条件:

(1).岩浆岩条件:

大多数伟晶岩都与花岗岩有关,常呈岩基状或巨大的岩株状产出,伟晶岩大多产于底部或边缘;

(2).温度压力:

T300。

C-1000。

C,主要位于400。

C-600。

C。

Ⅰ.P位于100-800Mpa,P外

P外>P内,且相差不多,才形成伟晶岩矿床

P外»P内,花岗岩重熔,不形成伟晶岩矿床

Ⅱ.伟晶岩形成深度较大(3-9Km),近地表不利于其形成。

(3).构造条件:

伟晶岩在空间上受构造条件限制,伟晶岩矿床位于构造活动带上(地槽褶皱带、古地块边缘断裂带、不同构造单元接触带)。

大构造控制伟晶岩带,次级构造控制伟晶岩田,小构造控制伟晶岩体。

(4).围岩条件:

围岩大多数为区域变质岩、基性、超基性岩,可塑性弱,渗透性差,刚性强。

.金兹堡的伟晶岩矿床形成过程:

伟晶作用的地球化学演化,主要表现在一些碱金属被另外一些碱金属所替代:

(1).Ca-Na

(2).K(3).Li

(4).Na(5).K-(Rb)(6).Li-K-Rb-Cs

(1)-(3)为原始结晶作用阶段;(4)-(6)为交代阶段

五阶段十一个相(费尔斯曼):

他认为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是具有阶段性的,这些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压力、浓度的作用。

伟晶岩成矿作用:

挥发组分作用、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混染作用。

伟晶岩分类(符拉索夫分类):

根据花岗伟晶岩矿床中,矿物的共生关系和结构特征,将其分五大类型:

(1).第一类型-文象和等粒型伟晶岩;

(2).第二类型-块状型伟晶岩,为云母和陶瓷原料的主要来源;

(3).第三类型-完全分异型伟晶岩,为云母和陶瓷原料的主要来源;

(4.)第四类型-稀有金属交代型伟晶岩,多种稀有金属的主要来源;

(5).第五类型-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多种稀有金属的主要来源。

气水热液矿床

气水热液:

泛指一定深度下形成的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气态和液态溶液。

气水热液的研究意义:

在内生成矿作用过程中,气水热液能够深部的矿质及分散在岩石中的成矿元素萃取出来,形成热液的初步富集。

并且气水热液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气水热液来源:

岩浆热液、地下水热液、变质热液、地幔热液、复成热液。

气水热液的主要成分:

(1).H2o:

为气水热液的基本成分;

(2).基本元素:

K、Na、Ca、Mg、卤族元素及各种酸根;

(3).金属成矿元素:

亲铜元素、过渡元素、稀土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

(4).气态元素组合:

水蒸气、H2S、CO2。

(5).微量元素

成矿物质的运移形式存在的运移假说:

1、硫化物真溶液2、卤化物的形式3、胶体形式4、络合物形式

成矿物质的沉淀影响因素:

a、温度,b、压力,c、pH值,d、氧化还原反应,e、不同性质溶液混合。

气水热液的运移原因:

热液自身的能量、压力差、浓度差、底部热液。

气水热液的运移通道(原生空隙,次生空隙):

(1).导矿构造:

热液从深部地段进入矿田范围的构造,本身不含矿,只有某些矿化现象。

(2).配矿构造:

指矿液从导矿构造出来以后向成矿构造运移的构造。

(3).容矿构造:

使矿体定位,并决定矿体形态、产状、大小的构造。

若配矿构造与容矿构造分不清,则统称散矿构造。

气水热液矿床成矿方式有交代作用和充填作用。

(1).交代作用:

指矿液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或置换反应,而造成矿床的聚集。

(2).充填作用:

热液中的成矿物质由于T、P的变化或其它因素的影响,直接沉淀在围岩的孔洞中或裂隙中的这种作用。

气水热液的围岩蚀变是指围岩在热液作用下发生的种种变化。

包括化学成分、物理结构、结构成分的变化等。

影响围岩蚀变的因素:

原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气水热液的化学成分、浓度、pH、Eh、温度、压力。

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

接触交代矿床:

指在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类的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由于气水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形成的矿床。

矿床的产出部位:

一般位于接触带附近100m内,外带比内带重要。

矽卡岩矿床与矽卡岩关系:

同生、继承、叠加等。

矽卡岩矿床的规模:

其规模变化较大,从小到特大型都有。

呈矿瘤,通常情况下,以小型为主。

其形态复杂,不规则。

常呈透镜状、扁豆状、囊状。

矽卡岩矿床的围岩若为灰岩为主,则形成的矽卡岩矿床称Ca矽卡岩矿床;若围岩以白云岩为主,则形成的矽卡岩矿床呈Mg矽卡岩矿床;若围岩以硅酸盐岩石为主,则形成的矿床称为Si矽卡岩矿床。

矽卡岩矿床可分两个带:

内带和外带。

氧化物主要在内带,硫化物主要在外带。

(1).内带:

形成矽卡岩的过程中,交代岩体形成的带是内带。

形成早,温度高,常见辉石、石榴子石、磁铁矿、赤铁矿,其次可见含水硅酸盐,方柱石、符山石。

(2).外带:

交代围岩形成的带称外带。

其又分两个亚带:

Ⅰ.第一亚带:

产在紧靠接触带的硅酸盐类矿物中,以中温为主,富含水的硅酸盐类矿物;

Ⅱ.第二亚带:

产在距接触带较远的围岩中,温度较低,发生硅化(及矽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重晶石化及硫化。

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条件:

(1).大地构造条件:

Ⅰ.地槽中最发育,可发育于各个时代的地槽中,褶皱回返可带来大量岩浆;

Ⅱ.活动地台边缘、断陷带都有较复杂的多期岩浆活动,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地壳下降,有大量硅酸盐类岩石,故形成较多矽卡岩矿床。

(2).岩浆岩条件:

Ⅰ.根据大量资料表明,中酸性钙碱性岩浆岩对形成矽卡岩矿床最为有利;

Ⅱ.多次侵入的复式岩体对形成矿床有利;

Ⅲ.它有一定的专属性:

若K+Na>20%,则形成以Fe、Cu为主的矽卡岩系列;

若K+Na<20%,且K

若K+Na≈10%,K或Na高,则形成W、Sn、Mo矽卡岩矿床.

Ⅳ.岩相学标志:

多数和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体,都是中深或深成相的燕山期的小岩体;

(3).围岩条件:

Ⅰ.传统观点:

围岩碳酸盐岩石富含Ca,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占95%以上,有不同的岩石化学组成的围岩形成的矽卡岩矿床类型、含矿性都不同;

Ⅱ.现在观点:

矽卡岩矿床的形成与一定的地层层位有关;形成矽卡岩矿床需要特殊配方:

当[围岩(MgO+CaO)]/[岩浆(SiO2+Al2O3)]位于0.75-1.24之间时,是形成矽卡岩矿床最为有利的围岩条件;

(4).构造条件:

Ⅰ.接触带的形态、产状对矽卡岩矿床的控制:

a.“整合”接触:

火成岩接触体与围岩平行产出。

不利于交代作用;如果围岩活动性大,则可形成层状、似层状矽卡岩矿床。

b.“不整合”接触:

接触面与产状与围岩产状不平行,其利于矿床形成。

Ⅱ.围岩层理、层间破碎带及构造裂隙:

若层理发育,特别是不同岩性岩层之间的层间剥离、层间破碎带有利于矿床形成。

Ⅲ.断裂裂隙构造切开接触带,比较发育,有利于其形成,使距离接触带较远的地方也可以成矿;

Ⅳ.褶皱构造的倾伏端及褶皱方向、性质发生变化的地方利于矿床形成。

Ⅴ.捕掳体,岩捕掳体边缘或裂隙也可以形成矽卡岩矿床;

(5).矽卡岩成矿的物化条件:

Ⅰ.温度:

变化范围较广,从简单的矽卡岩岩化开始到矿化结束,温度不断下降,从900 C开始,氧化物形成温度大于硫化物形成温度。

Ⅱ.压力:

处于中深条件下,几百米到三四千米,压力从100atm到1000atm。

溶液性质:

在矽卡岩不同的形成阶段,溶液性质不同,pH可从4到9,一般中到弱酸性条件最有利于形成Ⅲ.矽卡岩矿床。

若溶液为酸性,则易使围岩或岩体中成矿物质溶滤,发生迁移。

矽卡岩的形成过程(毕利宾科-卡尔波娃的两期五阶段说)

(1)矽卡岩期(分三阶段):

主要形成各种Ca、Mg、Al的硅酸盐类矿物,无石英出现。

Ⅰ.干矽卡岩阶段:

以岛状、链状的无水硅酸盐矿物,是一种超临界态流体,呈酸性无矿化现象

Ⅱ.湿矽卡岩阶段:

挥发份组分富集,溶液为弱酸性或中性,是气成到高温阶段流体,以双链、带状、复链构造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又称晚矽卡岩阶段、磁铁矿阶段

Ⅲ.氧化物阶段:

是呢矽卡岩期与石英-硫化物期的过渡阶段,为高温热液阶段,温度降到水的沸点一下,形成层状、架状硅酸矿物。

(2)石英-硫化物期:

SiO2不再与Ca、Mg、Al、Fe形成矽卡岩矿物,而是独立地形成大量的石英,并有典型的热液矿物(绿泥石、方解石),有大量硫化物出现。

Ⅰ.早期硫化物阶段:

硅酸盐矿物为高温交代所形成,形成脉石矿物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硅酸盐等矿物。

矿石矿物有Cu、Fe、Al、Be等硫化物矿床。

Ⅱ.晚期硫化阶段:

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锌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

主要为中低温阶段的产物。

矽卡岩的成矿作用:

(柯尔仁斯基的渗滤-扩散说)

(1).接触渗滤交代作用(单交代作用)

指含矿气水热液沿着被交代的岩石的裂隙系统渗滤而引起,其动力主要为压力差,在有裂隙的横切接触面部位,深部上升的含矿溶液沿着裂隙、断裂,把下层的活性组分带到上层,并与之发生交代作用,又称单交代作用。

其特点是下部交代作用强烈,愈往上温度愈低,反应愈缓慢,一般情况下,交代作用产物呈“火苗”状。

(2).接触扩散交代作用(双交代作用)

发生在岩体和围岩两侧,在构造不发育的情况下,停滞的粒间溶液,在矿物颗粒中由于溶液浓度差引起的在岩浆岩与灰岩的接触面流动时,原接触带灰岩的粒间溶液为CaO、MgO所饱和,岩浆岩粒间溶液为SiO2、Al2O3所饱和,两边都发生交代作用,称双交代作用。

Ca系列矽卡岩:

Ca/Mg>2;Mg系列矽卡岩:

Ca/Mg<2。

热液矿床

热液矿床:

指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和交代等成矿方式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热液矿床的特点:

(1).成矿热液多来源;

(2).含矿热液成分复杂;

(3).形成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一般在400。

C以下,1.5-4.5Km;

(4).构造控制作用极为明显;

(5).成矿作用时间一般晚于围岩,为后生矿床;

(6).成矿方式以充填和交代作用为主;

(7).矿石物质成分复杂:

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为主;非金属矿物以含氧盐和石英为主;

(8).矿床形成具有多期多阶段性,成矿过程复杂。

热液矿床的分类:

分类原则:

简明扼要,首先考虑成矿地质环境,兼顾矿液来源,适当考虑温度、压力等条件。

据此将其分四类:

侵入岩浆热液矿床;

火山喷气热液矿床;

地下水热液矿床;

变质热液矿床。

(侵入)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

Ⅰ.专属性:

不同性质的岩浆形成不同的矿床;

Ⅱ.时间上:

主要发育在地槽构造岩浆期

Ⅲ.空间上:

岩浆热液矿床与岩浆岩分布于同一构造单元中

Ⅳ.矿床主要分布于岩浆体内部及附近围岩中,不同类型的矿床可围绕侵入体呈带状分布。

(2).围岩条件:

非钙质围岩(若为钙质则形成矽卡岩矿床);围岩也要参加成矿作用,使成矿专属性不明显;围岩性质(脆性、塑性)也有影响。

(3).构造条件:

容矿构造成矿,可通过导矿构造找容矿构造。

岩浆热液矿床的地质特征(见表1)

表一:

岩浆热液矿床的地质特征

分类

特征

高温岩浆热矿床

中温岩浆热矿床

低温岩浆热矿床

和岩浆岩的关系

母岩多为深成相的花岗岩、闪长岩、碱性岩,主要分布与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最近距母岩1-1.5Km

围岩主要为中酸性和偏基性岩,形成矿床比高温要远,产在侵入体附近的变质岩或沉积岩体内,极少产在侵入体内

母岩多为浅成岩,形成矿床最远,周围基本上无深成岩浆岩出露。

物化条件

一般位于1.5~4.5Km深的范围内,压力小于2Kbar,温度在300~500 C内气水热液阶段,溶液呈酸性、强酸性

距地表1~3Km,温度200~300 C,溶液中酸性到弱酸性

一般位于几百米至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