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40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6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床学复习资料.docx

矿床学复习资料

成矿温度(℃)

成矿深度(km)

成矿作用

控矿条件

矿化特征

典型矿床

与围岩的时间关系

矿体形态产状

矿石组构

物质成分

围岩蚀变

岩浆岩

构造

围岩

1500

 

700

nkm

几十km

结晶分异作用(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

熔离作用——熔离矿床:

台球模式

爆发作用——爆发矿床

岩浆、构造、围岩、挥发份

同生

矿体产于岩体内部

海绵陨铁结构、固溶体分解结构;豆状、浸染状、块状、角砾状、条带状、斑状

与母岩一致

无——弱

超基性、基性、碱性、酸性

岩体内部构造

伟晶岩矿床

1000

160

3km

8/9km

结晶作用

交代作用

岩浆、物理化学、围岩、地质条件

对于围岩——后生;

对伟晶岩——同生

产于伟晶岩体内

伟晶结构、文象结构、粗粒、似文象、细粒;带状构造

与母岩体相似

无、弱

酸性,也有基性和碱性

断裂、裂隙

液矿床

矽卡岩矿床

900

 

200

1km

3km

交代作用(渗滤交代、扩散交代)

岩浆、围岩、构造

后生

接触带附近

交代残余、骸晶、假象、自形粒状

与母岩体不一致

强矽卡岩化,方柱石化,石榴石化,绿帘石化

中酸性

断裂裂隙+岩性

矽卡岩,碳酸盐岩和中性岩浆岩

热液矿床

550

 

50

1km

4.5km

充填-交代

大地构造、岩浆岩、围岩

后生

从近接触带——远离接触带

内生矿床

自上而下

成矿温度:

由高到低

成矿深度:

由深到浅

成矿作用:

岩浆作用——热液作用

围岩作用:

小到大。

对于热液矿床来说,可以提供成矿物质和水(地下水——非岩浆热液矿床:

MVT型铅锌矿和卡林型金矿)

控矿因素

一、浆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1、岩浆条件

(1)岩浆的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成矿专属性

⑵、岩浆的分异程度

①岩浆的成分

②岩体的规模

③岩浆侵入的深度

④岩浆的围岩

⑤大地构造条件

(3)岩体的规模

(4)岩体的形状、产状

2、构造条件

3、围岩条件

4、挥发份的存在降低了岩浆的粘度组成络合物

5、岩浆的多次侵入活动

二、伟晶岩矿床的形成条件

1、岩浆岩:

1)、岩浆的成分:

能形成矿床的伟晶岩有酸性花岗岩浆和碱性岩浆

2)、岩体规模:

岩体规模越大,形成的伟晶岩矿床也越大。

与伟晶岩矿床有关的是岩基、岩株

3)、空间关系:

伟晶岩与岩体的关系密切,而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2、物理-化学条件:

(1)温度:

由于伟晶岩矿床的形成是一种缓慢的结晶-交代过程,因此其温度变化范围较大,大约从1000℃~300℃之间。

但伟晶岩的主体则是在600℃~400℃的范围内形成的。

(2)压力:

由于伟晶岩矿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保持一定的围岩压力,才能使挥发份不致逸散,结晶作用充分进行。

因此伟晶岩的形成是在较大的压力(8000~1000×105Pa)条件下,即在离地表较深的条件下形成的。

浅成:

1.5~3km

中深成:

3.5~7km

深成:

7~11km

极深:

>11km

3、围岩条件:

伟晶岩矿床不仅产于岩浆岩母体之中,也常常产于母岩体顶部的围岩中,因此,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伟晶岩矿床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围岩的物理性质:

围岩的物理性质影响裂隙的性质及其发育程度,从而也影响到伟晶岩矿床的产状和形态。

例如在片理化发育的片岩类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渗透性强,常形成规模较小的但十分密集的伟晶岩矿脉,岩脉中带状构造不发育,矿物晶粒也细小。

而在渗透性不好的岩石中如块状的基性岩、中性岩、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这些岩石可塑性小,刚性强,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封闭性系统,使伟晶岩有一个较长而缓慢的结晶分异过程,结果能形成结晶粗大的晶体,岩脉内部的分带性完好,尤对稀有金属的矿化富集有利。

围岩的化学性质

因此总的说来,有利于伟晶岩矿床形成的围岩主要是区域变质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以及一些火成侵入岩。

地质构造条件不仅能决定侵入体埋藏深度、形状、体积以及在空间上的位置,还能决定能否有伟晶岩产生。

因为当埋藏较浅时,挥发物质由于内压力超过外压力,挥发份易逸出而分散掉;埋藏较深,由于外压力超过内压力,挥发份则不易集中。

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产出的伟晶岩,一般形态简单、规整,产状稳定,内部分带性好,脉内一些板状柱状矿物定向生长,在规模较大的脉体中较交代作用强烈。

在不稳定的构造环境下产出的伟晶岩,形态复杂,通常成分枝、交叉等不规则状,产状变化很大,内部分带性差模块外无定向排列,常见矿物被挤压、破碎、弯曲等现象,交代作用无一定规律性。

三、热液矿床

1)、成矿大地构造环境

  侵入岩浆热液矿床主要与中、酸性侵入岩体有关。

因此,中酸性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利成矿。

此种构造单元主要是各地质时期的大陆边缘弧及岛弧,其次是大陆板块内部的构造-岩浆活动带。

侵入岩浆热液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各种破裂性构造均可能构成热液活动的通道和沉淀成矿的场所。

控制矿体分布的构造主要是断裂、破碎带、裂隙及侵入体的原生节理、接触带构造、围岩中的褶皱、层间滑动带等。

 

2)、岩浆岩条件

  与侵入岩浆热液有关的岩浆岩主要是酸性、中-酸性、中性岩浆岩及碱性岩类。

与接触交代矿床相比,侵入岩浆热液矿床的矿种与岩浆岩之间也显示类似的成矿专属性,这是因为这两种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相同只是围岩条件和成矿方式的差异。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一般都富含相关元素。

例如,不含锡的花岗岩其Sn的丰度一般小于5×10-6,含锡花岗岩其Sn的丰度可达(10~60)×10-6;不含钼的花岗岩其Mo的丰度一般小于2×10-6,含钼花岗岩其Mo的丰度可达(4~14)×10-6。

3)、围岩条件

  与侵入岩浆热液矿床有关的侵入体围岩及矿体围岩一般都是化学性质不很活泼的非碳酸盐类的岩石。

这并不是因为碳酸盐岩不利于成矿,而是此种围岩存在时多形成接触交代矿床。

当侵入体与两种不同性质的围岩接触时可能形成接触交代型和侵入岩浆热液型两种矿床的成矿系列,如瑶岗仙钨矿床。

此外裂隙发育、渗透性较好的围岩有利于成矿。

围岩蚀变

矽卡岩:

矿体的围岩主要是矽卡岩,碳酸盐岩和中性岩浆岩,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方柱石化,石榴石化,绿帘石化…钠化…

岩浆高温热液矿床:

强烈。

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电气石化

岩浆中文热液矿床:

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硅(石英)化

岩浆低温热液矿床:

高岭土化、白云石化、明矾石化、玉髓化及蛋白石化。

非岩浆热液矿床

碳酸盐岩地层中的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

MVT型矿床特征

A、多数矿床主要产于碳酸盐地层中,尤以白云岩地层常见;

B、成矿时代:

前寒武到白垩除志留外均有发育;

C、矿区分布范围大;

D、多数矿区见不到岩浆岩的出露;

E、大多数矿床中矿物成分较简单,主要有PbS、ZnS有时伴有FeS2及其他金属硫化物,其他矿物有:

重晶石、萤石。

其中PbS含Ag低,ZnS含Fe较低。

F、矿床按金属比值不同分为;富Pb型、富Zn型或者富Pb、Zn型,矿体中Pb+Zn品位8~10%;

G、成矿温度较低,200℃~80℃,一般100℃~150℃,含矿流体多是富Na、Ca的热卤水;

H、具有特殊的矿石构造“屋顶落雪”

碳酸盐岩地层中的金矿床

矿床特点:

品位低、产量不很大,但储量很大

A、大地构造环境:

大陆板块(地台盖层及褶皱带晚期)沉积岩系。

B、含矿岩系特征:

(a)含炭质或泥质碳酸盐岩,包括含炭质粉砂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条带状灰岩及角砾岩等。

(b)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质凝灰岩、角砾岩。

C、受一定岩性控制明显(薄层粉砂质、白云质灰岩或者钙质页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炭(表面有吸附金的性质;是金的良好沉淀剂);

D、矿体受地层层间裂隙、破碎带或其他裂隙构造控制;

E、矿物成分:

金的颗粒很细,小于0.2微米,伴生的矿物为低温矿物;

F、围岩蚀变较弱,常见有:

硅化、泥化、白云石化。

沉积岩为容岩的喷气沉积型铅锌矿床(sedex)

a、矿体特征

矿体可分为喷流-沉积成因和热液充填-交代成因两类。

前者为主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凸镜状整合地产于上述容矿岩层中。

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的矿体仅在部分矿床中可见,为沿热液上升通道分布的不整合矿体。

b、矿石矿物组合

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是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次为黄铜矿,还可见少量其他一些铁、铜、铋、钼的硫化物及硫砷化物等矿物。

主要脉石矿物是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重晶石、白云石及菱铁矿

c、矿石组构

矿石多为细粒结构,次可见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条带及条纹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细脉及网脉状构造。

d、围岩蚀变

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电气石化、钠长石化、白云石化及铁白云石化、重晶石化、菱铁矿化及绿泥石化。

(3)矿床成因

封存于沉积物中的地层水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增温和压实脱水,这些水溶解了沉积物中的盐分而使其化学活动性增强。

同时在膨胀粘土矿物向云母类矿物的转变过程中可有大量金属析出的铁、铜、铅、锌及钡等元素均可以硫氢络合物和氯络合物的形式溶于温度和盐度较高的弱酸性热卤水中。

当成矿热卤水沿同生断裂上升到浅部时会因减压沸腾卸载而形成细脉及网脉状、浸染状不整合矿体,甚至冲破盖层形成角砾岩。

当其冲出海底时会因较大的密度流向洼地构成热卤水池并形成局部的强还原环境,形成铁、(铜)铅、锌的层状矿体及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层。

当钡离子游离到热卤水池边部时与海水中的硫酸根离子结合形成重晶石的沉淀

 

火山成因矿床

岩浆作用

无伟晶岩矿床

热液作用

主要讲了陆相次火山热液矿床

斑岩铜矿在成因以及时、空关系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小侵入体有关的铜矿床,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

(1)控矿构造

●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常呈带状分布矿体受次级构造控制,即岩体与围岩的微裂隙、节理。

(2)母岩

年轻的斑状结构中-酸性的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

(3)成矿作用:

气水热液的交代-充填

(4)围岩对成矿影响较大,若为硅铝质岩石,则矿体往往集中于岩体的顶部;围岩为碳酸盐岩,在接触带边部或裂隙中有矿化,形成斑岩——矽卡岩型复合矿床

(5)矿化与围岩蚀变分带

从斑岩中心、接触带到围岩

A、蚀变:

核心带→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B、矿化:

钼(铜)矿化→铜(钼)矿化→铅锌矿化→金矿化

C、矿化类型:

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5)矿体的产状与形态受侵入体的形状、接触带的情况、角砾岩筒、构造裂隙带等因素控制。

(6)矿石为细脉浸染状构造(浸染状、角砾状),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

(7)成矿时代;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中生代以燕山期为主;

(8)矿化共生类型:

与脉状铜矿或矽卡岩型铜矿床相伴生。

在同一个矿区范围内,斑岩型矿床常常与矽卡岩型矿床以及与热液脉型矿床密切共生,但是也存在单一的斑岩型矿床和单一的矽卡岩型矿床;

矿化类型除铜是主要的成矿元素之外,还常常伴生钼、铅、锌、金、银等;这些矿床往往形成一组矿床组合系列,其形成与斑岩有成因联系。

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因认识

此类矿床的成因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俯冲至较深部位的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上升至大陆板块陆壳,并引起陆壳部分熔融产生中酸性及酸性岩浆。

此种岩浆上升到中间岩浆房后分异出富含挥发组分铜和锡等成矿元素的长英质岩浆,当其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冷凝结晶,随后上升的流体发生减压沸腾使已结晶的岩体及其围岩蚀变并以充填-交代方式成矿,也可能发生隐爆而形成爆破角砾岩筒。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晚阶段也可能有循环大气降水的混合。

玢岩铁矿

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的地区,与辉长闪长玢岩侵入体有成因及时、空上有密切联系的以铁为主、还有磷、硫、石膏等的一组矿床,叫玢岩铁矿。

玢岩铁矿一般特点

1、成矿母岩:

辉长闪长岩、辉长闪长玢岩,主要为富碱、富钠,SiO2偏低的岩石;

2、矿体形态:

复杂多样

•角砾岩体、角砾岩筒状矿体

•产于钟状构造的钟状、环状和半环状矿体

•产于岩体顶部及邻近围岩中受裂隙控制的“脉状”矿体

•岩体中原生裂隙控制的似层状矿体。

3、围岩蚀变

早期蚀变主要形成一些不含水的铁镁硅酸盐矿物,即“类矽卡岩化”。

如方柱石化、辉石化、石榴子石化。

中期蚀变为“青盘岩化”,主要形成含水硅酸盐矿物

晚期蚀变主要以泥化、碳酸盐化为主

上部:

浅色蚀变带:

泥英岩化

中部:

深色蚀变带:

方柱石、辉石、石榴子石岩相带

下部:

浅色蚀变带:

为碱性长石岩相带(高温蚀变)

4、矿物组合

透辉石(阳起石)——磷灰石——磁铁矿为基本组合,以及富含钒钛元素是这类矿床的特征标志。

5、矿化类型

次火山岩体从内到外

岩体中心:

浸染状或细脉状矿化:

高温气液交代——充填矿床,矿物组合:

钠柱石(钠长石)-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陶村式)

岩体顶部及边部:

脉状、网脉状、角砾状矿化:

伟晶岩高温气液交代——充填矿床,矿物组合:

阳起石(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梅山式)

岩体与安山岩、凝灰岩的接触带:

块状及脉状矿化:

接触交代——充填矿床及矿浆贯入矿床,矿物组合:

透辉石-石榴石-磷灰石-磁铁矿;(凹山式)

岩体与(前火山岩系)沉积岩接触带:

块状、角砾状、脉状、网脉状矿化,接触交代——充填矿床,矿物组合:

(透辉石-阳起石-碱性长石)-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凤凰山式)及矿浆贯入矿床(姑山式),伟晶岩高温气液交代——充填矿床(凹山式)

岩体附近火山岩中:

脉状矿化,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石英-镜铁矿组合(龙虎山式)及层状似层状矿化:

火山-沉积矿床(龙旗山式);

 

岩浆热液矿床主要特点

高温热液矿床中温热液矿床低温热液矿床

物化条件T:

500℃(600℃)~300℃T:

300℃~200℃T:

200℃~50℃

H:

3~4.5km,深成高温热液矿床H:

1.5~3km,中温中成热液矿床H:

几百米~1.5km,低温浅成热液矿床

与侵入体关系极为密切,矿体直接产于岩体顶部较为密切,与中小型侵入体有关,矿距离岩体很远,甚至很大空间围岩内见

少数产于顶部围岩中体产于掩体附近地层中不到岩体,或仅有小的岩枝、岩脉

矿体围岩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岩石(砂岩、粉砂岩、各种类型的岩石。

若化学性质活泼者,交代各种类型的岩石。

以充填作用为主

页岩、老的岩浆岩、片岩、板岩、片麻岩)最为明显,否则,以充填作用为主

围岩蚀变强烈。

主要有:

云英岩化、钠长石化、比较强烈。

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发育。

石髓化、蛋白石化、高岭石化、

电气石化、霞石化、钠辉石化黄铁绢云岩化、硅化明矾石化、重晶石化、碳酸岩化

矿物共生组合黑钨矿、白钨矿、锡石、辉钼矿、辉铋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黝铜矿、辰砂、辉锑矿、雄黄、雌黄、金、银金

磁铁矿、赤铁矿、磁黄铁矿、黄玉、电气石、砷黝铜矿、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矿、碲金矿、碲银矿、石髓、蛋白石、

绿柱石、方柱石、黑(白)云母蛇纹石、石棉方解石、白云石

矿体形态受构造(导、运、储)控制明显。

呈脉状同左同左

成矿作用交代为主,充填次之交代与充填同样重要充填为主,交代次之

矿产资源W、Sn、Mo、Bi、B、稀土Cu、Pb、Zn、石棉、菱镁矿、水晶、金Hg、Sb、As、Au、Ag、Te、萤石

 

第2章有关的基本概念

1、何谓矿床、同生矿床、后生矿床和叠生矿床?

矿床:

是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

内生矿床:

由内力(地球内部能量)地质作用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矿床(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热液矿床、火山成因矿床)。

外生矿床:

由外力(太阳能)地质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形成的矿床(如风化矿床、沉积矿床)。

叠生矿床:

指有用组分由同生期富集和后期有用组分的叠加再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2、何谓矿石矿物、脉石矿物及脉石?

矿石:

是矿体的组成部分,是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所含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矿物)达到工业要求的矿物集合体。

矿石矿物:

是指可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

矿体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和岩石(岩石碎块、夹石、矿物)。

通常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被废弃掉。

实际上就是脉石矿物与夹石的统称。

脉石矿物:

是指矿体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3、矿体的产状应包括哪些内容?

4、矿石的结构和构造各表示矿石的哪些特征?

研究它们有何意义?

矿石的结构:

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

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等所显示的形态特征(矿石结构是微观概念)。

矿石结构的研究意义:

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意义:

标型结构直接指示矿石形成条件;可以指示成矿方式;可以指示成矿温度;可以帮助确定矿物的生成顺序;指示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矿石技术加工方面的研究意义:

帮助确定矿石的可选性及加工流程;帮助确定矿石的碎矿粒径;帮助研究有益、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

矿石构造:

是指组成矿石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合体的形状、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反映出来的形态特征。

5、矿石品位、边界品位及工业品位的概念及应用。

品位:

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

边界品位:

用于圈定矿体边界的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

用来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分界品位。

工业品位:

是指在单个工程中(钻孔、探槽等)单矿层或者储量计算既定块段中,有经济效益有用组分的最低平均含量即。

当前能供开采的矿体或矿段的最低平均品位。

6、一般影响矿石品级的因素有哪些?

矿石品级:

是指矿石的质量分级。

主要根据矿石的品位及有用和有害组分的含量来确定的。

一般矿石品级的划分依据如下:

a、矿石的品位;b、伴生组分;c、工艺性能。

第三章成矿作用总论

 

第4章岩浆矿床

第五章伟晶岩矿床

1、伟晶岩矿床多形成于何种大地构造环境?

其分布有何规律?

多受何种构造控制?

伟晶岩主要分布在褶皱带内的区域断裂带附近、古陆边缘或内部的基底出露区、不同构造单元的交界地段。

伟晶岩体总体的延展、分布方向往往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一个伟晶岩矿田内部一个具体伟晶岩脉体的分布方向也常与区域构线方向一致。

(矿田:

由一个统一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在成因上相似,在空间上接近的一组矿床。

伟晶岩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受到构造控制,常成群出现,成带分布。

在区域范围内,伟晶岩矿床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大地构造的控制,伟晶岩带的总体延展方向也与大地构造方向一致。

矿田内部,各伟晶岩体的分布受更次级的断裂、裂隙、层理、片理及岩体内部次生裂隙等控制。

2、分异完全的花岗伟晶岩内部常可分为哪些带?

各带的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有何特征?

(1)边缘带(长英岩带)

该带与围岩接触,故岩体冷凝时温度下降较快,带内矿物结晶不好,具典型的细粒结构(<1㎝),厚度一般不大,约几厘米,且断续不连,或局部缺失。

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有时可见少量的石榴石、电气石、绿柱石、偶见稀有元素矿物。

其中金属矿物不具工业意义。

与围岩界线清楚截然,有时为渐变的。

(2)外侧带(文象伟晶岩带)

厚度较前者大,矿物颗粒也较大,矿物组成与边缘带基本相同,即主要为长石(斜长石、微斜长石)、白云母、石英组成。

但含量比例不一样。

除此以外,还有黑云母、磷灰石、绿柱石、电气石等。

这一带内绿柱石(Be)、白云母常具工业价值。

矿物主要呈粗粒和文象结构。

(3)中间带

带中矿物颗粒较外侧带更大,呈粗粒结构、似文象结构和块状构造;此带厚度也大,常构成岩脉的主体部分。

矿物成分复杂,除主要矿物之外,还含有大量金属矿物等有用组分,如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物等、绿柱石、锂辉石,因此此带是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化最为集中的部位,具较大的工业价值,为伟晶岩的主体部分。

(4)内核

位于伟晶岩体的中心部位,结晶特别粗大。

由石英、石英-长石或石英-锂辉石组成,或仅由石英以及电气石、锂辉石等组成致密块状内核。

有时亦可构成晶洞,可有质量较好的水晶产出。

3、含矿的伟晶岩多具哪些特征?

常见相关矿种多产于伟晶岩的何种部位?

(1)产出的地质位置

伟晶岩矿床的产出与构造的关系密切,伟晶岩矿床可以产在地槽区,也可以产在地台区。

但大多数规模巨大的伟晶岩矿床都分布于地槽区的褶皱带内。

(2)侵入体及围岩

有工业价值的伟晶岩矿床,其母岩侵入体大多数是花岗岩类,如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

少数为碱性花岗岩。

伟晶岩矿床常呈脉状产于花岗岩母岩侵入体顶部或附近的围岩中。

而伟晶岩脉的围岩多为化学性质不活泼、透渗性不好的岩石,如变质岩、片麻岩、片岩、花岗岩,很少产于未经变质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中。

(3)伟晶岩体的大小及形状

伟晶岩体的产出形态多为脉状体,故常称“伟晶岩脉”,少数呈串珠状、透镜状、囊状。

脉的大小变化很大,长一般几米~几百米,少数可上千米;宽一般几十厘米~几十米,个别可达百米宽。

(4)空间分布

伟晶岩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受到构造控制,常成群出现,成带分布。

(5)结构构造

伟晶岩矿床具有几种特殊的结构构造:

伟晶结构(巨晶结构):

晶体大小一般大于10㎝,也有十分巨大的晶体;

文象结构:

石英分布于长石晶体中,二者形成有规律的连晶,组成一种文字状图案(石英23%+77%长石);细粒(晶)结构:

石英、斜长石、微斜长石晶体<1㎝。

该结构为快速冷凝的结果;粗粒(晶)和似文象结构:

石英及长石等晶体10~1㎝;[构造——带状构造]:

由不同结构、不同成分的岩石在伟晶岩体中有规律分布而形成:

边缘带、外侧带、中间带、内核。

(6)物质成分:

花岗伟晶岩矿床的主要矿物成分与花岗岩母岩的差别不大,即主要由:

石英、长石(斜长石、微斜长石、钠长石、正长石)、

云母(黑云母、白云母)组成。

伟晶岩矿床常呈脉状产于花岗岩母岩侵入体顶部或附近的围岩中。

第六章气水热液矿床概论

1、热液中卤族元素、硫、二氧化碳等挥发组分的性状及其对成矿元素迁移和沉淀有何影响?

卤族元素(热液中主要卤族元素是F和Cl。

a、卤族元素的化合物(尤其是氯化物)是强电解质,电解后强烈影响热液的PH值;

b、大部分金属元素的卤化物都有较大的溶解度,很多金属元素均可与卤族元素形成易溶络合物,还有部分卤化物高温时具有挥发性质。

卤族元素的这些重要性质有助于热液中有用组分的迁移。

c、S

HS-常可与多种金属元素结合形成易溶络合物,有助于元素在热液中迁移。

S2-常与金属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的硫化物而沉淀成矿。

故气液矿床中,大量硫化物沉淀于中低温阶段,当溶液为碱性时,H+溶度降低,有利于形成金属硫化物。

d、CO2

高温条件下为中性分子,温度降低水合为H2CO3并解离,

H2CO3=H++HCO3-(利于矿质迁移),

HCO3-=H++CO32-(有利于形成难溶碳酸盐沉淀成矿)

与H2S性状相似,[HCO3-]和[CO32-]与热液的温度、压力和pH值有关,温度降低和PH值升高有利于成矿元素以碳酸盐沉淀。

2、金属元素在热液中可能的迁移形式有哪些?

各需何种条件?

(1)成络合物的形式

络离子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取决于络离于电离能力的大小。

络离子的电离能力越强,络离子则越不稳定,因而在溶液中出现简单的金属离子也就愈多。

这些金属离子就能通过化学反应形成难溶化合物而沉淀下来。

(2)以卤化物的形式

我们在许多矿床的矿石矿物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