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352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8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讲义.docx

《心理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讲义.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讲义.docx

心理学讲义

第一次课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心理现象(注意)意志过程:

倾向: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

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1、看到花的红色。

2、看到红色的花。

3、积累经验。

4、科学家追根溯源。

5、设计未来发展的宏图。

6、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8、想花钱,没钱花。

9、希望通过这次考试。

10、喜爱音乐。

11、自己将来一定成为一名教师。

12、国家会越来越强盛。

13、世界上没有神。

14、过目不忘。

15、脾气暴躁。

16、热爱集体。

17、聚精会神。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

1、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徳,能量驱动,人对潜意识尤其是在性方面的潜意识压抑过度或不当会导致心理障碍。

行为主义

华生和斯金纳,行为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未来的行为。

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认识与信息加工,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接收、存储和利用信息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潜能挖掘,以正常人为对象,不能用实验证实。

摸象图

2、应用任务(揭示各个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

教育、医学、咨询、工业、管理、广告、消费、环境、法律

3、心理学分支学科

(1)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学科

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中

2、实验法,严格控制条件,引起要观察的现象

3、调查法,确定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态度

4、测验法,运用心理测量工具

5、个案法,源于医学临床,收集尽可能详细资料

相关知识点

研究的价值

(1)描述

(2)解释(3)预测(4)控制

●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吴天敏,许政援采用录音和文字记录的方法曾对五个婴儿从初生到3岁期间的言语发展作了记录。

记录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隔一定时间(一周或更长些日子)作一次记录,每次约半个小时;另一种是在和儿童日常生活接触中随时作观察记录。

对记录的整理分析得出了3岁前儿童一些言语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如,1岁到1岁半婴儿主要还是发展一些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和少数模仿发音,后来开始能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

某婴儿1岁7天那天,记录下的16个音中,大都是无意义的连续音节,近似词的音有ba-ba,教他模仿发“弟弟”的音,他没发;在1岁20天那天,所发的32个音中,似词的音有ba-ba、jia-jia、ma-ma、nie-nie、nai-nai等16个音次。

●莫菲特(Moffitt,1971)曾利用心脏节律变化作为指标,测量了幼婴的言语知觉。

他选了三组五个月的幼婴作被试。

第一组被试,在熟悉期间听音节“bah”,在测试时听音节“gah”;第二组被试则相反,在熟悉期间听音节“gah”,而测试时听音节“bah”,第三组为控制组,始终听音节“bah”。

这个时期的幼婴,如果听到一个新的声音,心脏节律就会变慢。

但是,同一个声音不断重复,习惯化就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就恢复常态。

因此,可以推论,如果幼婴确实能辨别bah和gah这两个音节,那么,当实验者呈现其中一个音节多次后,习惯化就会出现;而突然从一个音节转换到另一个音节,心脏节律就会出现变慢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幼婴能够辨别这两个音节。

例如,第一组幼婴在首次听到音节“bah”时,心脏节律变慢,然后,逐渐习惯化,心脏节律恢复。

在音节“bah”呈现60次后,突然转而呈现音节“gah”。

结果婴儿的心脏节律又一次慢下来。

这表明,幼婴把音节“gah”认为一个新的声音,是能够把上述两个音节区别开来的。

四、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提高未来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教学、德育、教育科研、学校管理。

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人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发展要先行。

2、促进现时自身发展。

科学有效,心理健康,自我意识

五、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脱胎于哲学,与物理学和生理学密切相关

2、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思想科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心理学的学府,早在1900年即开设心理学课程。

1917年创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开端,是由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倡导的,他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修习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教授的心理学课程,为把科学心理学引入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此,北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原中科院上海脑生理所所长张香桐院士,已故的原中科院心理所所长潘菽院士。

●一九五二年全国院校调整时,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心理学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合成为哲学系心理学专业,云集了国内一大批著名心理学家,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心理学研究、教学机构,其中有唐钺教授,孙国华教授,程廼颐教授,周先庚教授,吴天敏教授,沈廼璋教授等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1977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恢复心理学,成立了当时国内第一个心理学系,并归入理科,1978年招收第一批学生。

六、学习评价

1、举例心理现象?

2、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心理学研究什么?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4、科学心理学是何人、何时、何地建立的?

七、参考书及杂志

1、《心理学》郑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4、《心理学新论》,李铮姚本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心理学杂志: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大众心理学》,《心理辅导》

6、《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美国心理协会(www.apa.org)

2、美国心理学会(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

3、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4、中国心理学会(www.cpsbeijing.org)

5、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成绩评定

1、平时表现

2、平时作业

3、结课考试成绩

第二次课

第一章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精神、灵魂、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实质观: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辩证性与唯物性如何理解?

一、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一)心理是反映

1、反映,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2、反映发展演化成心理

无机物机械、物理、化学反映

植物感应性

低等的专门化的感官动物感觉

脊椎动物知觉

哺乳动物思维萌芽

人意识

(二)心理依赖于客观世界(现实)

1、客观现实是指主体以外的一切客观实际存在的事物,包括自然条件、社会影响以及主体以外的他人的言行等。

2、所有的心理现象对客观现实依存

视觉梦

正常心理离不开社会影响

(三)心理是主观能动反映

1、分析:

心理过程主观世界

2、体现观点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对同一事物,同一人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看法。

有更好的认识。

克服困难,实现目的。

更好改造世界。

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神经系统概述

1、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构造示意图

3、人脑的主要结构

(二)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性活动。

(反应)

2、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机构或通路。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环(反射圈)

(三)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不学而能的反射,通过种族遗传获得。

(食物反射、性反射、防御反射)

2、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后天学习获得。

(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示意图)

(三)大脑皮质与心理

1、大脑皮质分区,

2、大脑半球

左半球,言语中枢,抽象概括思维

右半球,感性认识,直观形象思维

3、大脑的结构、机能决定着心理,而非形状、大小(脑重和脑量系数)、

学习评价

1、如何理解心理是反映和反应?

2、名词解释

心理,反映,反应,反射,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画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示意图

4、大脑左右半球功能主要有哪些?

第三次课

第二章注意

第一节注意概述

第二节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第三节注意特征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一)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非心理过程,而为心理特性

注意听、看、记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大脑额叶、边缘叶

注意

觉醍(脑干网状结构)

睡眠

第二节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标准:

目的和意志努力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一)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强度(强与弱)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有对比与无对比)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与静止)

4、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与不新异)

(二)人的内部因素

1、需要和兴趣(有与无)

2、情绪状态(积极与消极)

3、知识经验(丰富与不丰富)

二、怎样保持有意注意(举出生活实例?

(一)消除干扰

(二)加深理解,组织活动

(三)利用间接兴趣

(四)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有意—有意后—有意

第三节注意特征

一、注意范围

(一)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二)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特点,对象排列得集中、有规律、被知觉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范围越大。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任务越少范围越大,经验越丰富范围越大

二、注意稳定性

(一)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二)狭义注意稳定性和广义注意稳定性

1、狭义注意稳定性,对象,简单。

注意起伏

2、广义注意稳定性,活动,复杂。

(三)注意分散

心理活动离开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1、单调刺激

2、主体状态

三、注意分配

(一)定义,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于两个及其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一心二用”。

(二)条件,同时指向的活动中只有一项是生疏的。

(三)练习逐步形成

四、注意的转移

(一)定义,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影响因素

1、原来专注程度

2、新对象特点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学习评价

1、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3、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4、如何理解注意的特征?

指向,即选择,是心理活动从众多对象中选择出一个对象。

集中,即抑制,是心理活动抑制未被选择出来的其他对象。

注意是心理特性,保证心理过程的进行

比喻图,注意是心理过程发生的条件

第四次课

第三章认知理论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概念

1、感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多个属性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物的来源不同)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温度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2、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中哪种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

物体知觉、社会知觉(个人知觉和人际知觉)

(3)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4)特殊知觉(幻觉和错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

(1)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

(二)感受性的变化

1、同一感觉中的感受性变化

(1)感觉的适应,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痛觉)

(2)感觉的对比,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性因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强烈刺激而减弱,因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微弱刺激而增强。

(黑白色背景上的灰色方块)(月明星稀)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噪音听觉使明暗视觉的感受性降低到受刺激前的20%。

断续的闪光使声音的响度产生起伏变化。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尝

盲人。

聋哑人。

三、知觉的特性

1、知觉相对性,对象和背景

个体总是把感觉系统提供的一些刺激选择出来,当作对象,而把其余对象当作背景。

2、知觉的整体性过去经验

在知觉过程中,神经系统对来源于感觉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将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意义和语词

个体对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经验予以解释并力求用词来标示它。

4、知觉的恒常性,外界条件

当知觉条件(距离、角度、光线明暗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形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与个体成熟和经验积累有关。

1.感觉.知觉.适应

2.根据刺激物来源如何对感觉进行分类?

3.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如何分类知觉?

4.简述韦伯定律?

5.感觉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6.知觉有哪些特性?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

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的手上套上长至肘部的棉手套,蒙上眼罩。

他们的头套在一个U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激,同时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

这些被试者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的还产生幻想。

4天以后对被放出来的被试进行了各种测验,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受到损害。

而他们要恢复正常状态,则需要1天左右的时间。

心理学家在其他大学做了类似的剥夺感觉实验,其情形也是如此。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Sensationisthestimulationofsenseorgans.

●Perceptionistheselection,organization,andinterpretationofsensoryinput.

第五次课

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二、记忆过程的分析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定义,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3、记忆是学习基本要素

(二)记忆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

2、根据信息处理顺序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定义,感觉器官进入到登记器的各种刺激不是立即消失,以映象形式保存下来。

特点,储存信息映象,时间短,容量大,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

典型,视觉后像与电影

  

(2)短时记忆,

定义,对注意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操作的过程。

特点,保存时间短,容量有限,有意加工,听觉编码为主,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定义,在记忆中储存超过1分钟。

特点,保持时间长,容量极大

主要编码,言语编码(按意义、语法、系统分类等把言语材料组成组块)和表象编码(利用形象材料组织材料)

(4)记忆系统模式图

(三)记忆表象

1、什么是记忆表象

(1)定义,保存在头脑中的事物的形象。

(2)种类,相应的感觉通道。

2、记忆表象特征

(1)形象性,与知觉形象相比,模糊、片断

(2)概括性,与思维概括相比,记忆表象对某一类事物的形象(外部特征)的反映。

3、记忆表象作用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二、记忆过程分析

(一)识记

1、定义,获得事物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识记“蜻蜓”

2、分类,

(1)目的: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方式: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Englishlong-distance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

(1)保持,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

(2)规律,数量,减少与增加

质量,概括和简略,完整合理,详细具体,突出了某些部分。

2、遗忘

(1)定义,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2)分类,暂时性和永久性

(3)原因,

a.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消失的结果。

b.干扰说,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c.提取失败说,一时失去线索或线索错误不能提取。

(4)规律

A.影响遗忘的因素

a.时间

艾宾浩斯研究,自己做被试(严格控制自己),无意义音节(ZEH、HAB、DOQ),重学法(在下页)

重学法,被试不能完全无误的背诵原来识记过的材料时,要求被试重新学习原来识记过的材料,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然后根据初学与重学所用的时间或次数来计算保持量,即以重学比初学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来计算保持量。

公式。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

b.识记材料的性质

意义性,形象性,熟练性

c.识记材料的数量

d.识记材料的学习程度

e.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三)再认和回忆

1、再认,过去经历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2、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地组织识记

1、明确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使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

3、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二)有效的组织复述与复习

1、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复习时间

2、复习要适量

3、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第六次课

第三节思维

一、思维概述

二、思维与语言

三、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四、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五、问题解决的策略

六、想象

一、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1、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概括反映。

想一想,考虑,思考

2、间接性和概括性

(媒介),(表面特征到本质特征,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

3、思维过程: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发展水平)

(1)动作思维,动作,0-3岁

(2)形象思维,表象,3-6岁

(3)抽象思维,概念,6-

艺术家科学家高级技师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1)聚合思维:

集中思维,辐合思维

聚合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得到一个答案的思维。

如果A>C,AC,B

(2)发散思维:

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具有流畅性(单位时间发散项目数量)、变通性(发散项目的维度)、独特性(很少有人这样想)三个基本特征。

如何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说出纸的用途?

案件侦查、新产品研制、广告设计等

3、是否具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及其清晰意识

(1)直觉思维,无

领悟性

(2)分析思维,有

数学难题

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1)常规思维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习惯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思维

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的思维。

二、思维与语言

1、语言与言语不同

2、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一种工具

3、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1)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反映与被反映,标志与被标志

(2)构成的基本要素不同,概念,词

(3)规律的性质不同,无民族性,有民族性

4、思维的形式

(1)概念,一般、本质特征的反映

(2)判断

(3)推理

三、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传统的观点

1、提出问题。

找出问题本质,抓住问题核心。

求知欲和知识水平。

2、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

3、提出假设,已有知识经验,前一阶段问题是否明确

4、检验假设,新假设提出有赖于先前假设错误的总结

(二)认知心理学观点

1、初始状态

2、中介状态

3、目标状态

四、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迁移和负迁移,知识概括化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2、原型启发,原型是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照相机发明以眼睛为原型,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共同点。

3、定势,心理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阻碍问题解决。

陆钦斯量水实验

4、情绪,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

5、尝试性动作,技术性问题

6、个性特点和动作状态

勤劳、乐观、自信、坚定、勇于探索

五、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是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精确地指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2、启发法,凭借经验进行问题解决的方法

六、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根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解、图样、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新形象新颖、独创、奇特。

(三)幻想

指向个人所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

理想

空想

思考题:

1、思维、想象

2、根据凭借物(发展水平)思维分为哪几类?

3、解决问题思维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

“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

“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

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人物故事]战国时期,孙膑初到魏国,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

一天,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对孙膑说:

“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

“可在大王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