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217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7.知觉定势: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第5章意识和注意

1.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第6章记忆

1.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编码:

人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

2)存储:

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3)提取:

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2.记忆的作用:

1)记忆在使人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解决复杂问题有重要的作用。

2)记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3)记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记忆和学习,就没有人类文明。

3.记忆的分类: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者关系图见P238)

a.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b.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其功能是暂时地存储信息,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P248)。

c.长时记忆:

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P258)。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a.情景记忆:

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b.语义记忆:

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

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两者区别:

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提取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提取时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4.短时记忆相关内容

1)影响短时记忆编码效果的因素

a.觉醒状态(指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b.加工深度(认识的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c.组块(对记忆的内容组块化或者扩大每一个组快包含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记忆的编码效果;

在编码过程当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为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叫组块;

短时记忆容量为7

2)

2)复述:

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A.机械复述(保持性复述):

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

B.精细复述:

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3)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

A.消退:

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B.干扰: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收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5.长时记忆相关内容

1)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

A.编码是的意识状态。

B.加工程度

2)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A.组织有效的复习。

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遗忘进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图见P268)特点: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A时间因素

B.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C.学习的程度

D.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第7章思维

1.思维

1)定义: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最高形式

2)思维的特征:

a.概括性: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b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c.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3)思维的种类

A.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作为了解)

a.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b.形象思维:

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c.逻辑思维:

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

解决问题的思维。

B.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C.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

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D.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a.辐合思维:

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b.发散思维:

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

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E.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2.表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表象的特征

A.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B.概括性:

表象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C.可操作性:

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相关实验:

P285心理旋转实验的字母图形)

3)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A.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B.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3.1)概念:

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相互关系)

A.合取概念:

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最普遍的概,

概念中的事物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如毛笔。

B.析取概念:

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如好学生。

C.关系概念: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如高低。

4.层次网络模型理论

主要观点(P294层次网络模型示意图):

1)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

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位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他们的类属关系,形成概念网络。

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

2)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存储,即在每一层概念的结点上,只存储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层个概念共有的特征,存储在上一层的概念结点上。

3)提取概念的意义就是对网络搜索的过程。

搜索的距离越长,反应时间越长,搜索距离的长短通过连线的长短来表示。

5.三段论推理:

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6.线性推理:

又称关系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

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7.条件推理: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证实倾向:

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的现象。

8.问题解决:

是有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四位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9.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1)界定清晰的问题:

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

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晰的问题。

2)界定含糊的问题:

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两

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种问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10.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1)算法(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

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

A.手段-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

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B.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C.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

决的一种方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策略因素的影响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

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

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3)无关信息的影响;

4)问题表征的方式

5)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

7)动机与情绪;

8)人际关系。

12.创造性:

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3.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是一种高

级的认识活动。

14.想象的特征:

新颖性、形象性。

15.想象的功能:

1)预见作用:

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代替作用: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采用想象的方式。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16.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以下几种形式:

粘合、夸张(强调)、典型化、联想。

17.创造性的心理成分、测量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与创造性

相关的非智力因素(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吉尔福特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

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A.流畅性:

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B.变通性:

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范围越大、维度越强,变通性越强。

C.独特性:

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新颖的见解。

18.决策:

是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19.行为决策理论(西蒙)主要观点

1)决策是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直至最后选择的过程。

2)决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理性

3)决策的标准是满意性原则。

所谓“满意性”是指在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

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

3)决策要受时间、精力等其他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因此要考虑到决策的时效性

问题,决策还必须考虑决策的后果。

4)人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经验,即采取启发法,而不是采用严格

建立在数理逻辑推理基础上的、考虑各种条件后的算法策略进行决策。

第10章情绪

1.情绪:

是以个人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由独特额主观体验、外

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2.情绪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3.情绪的维度:

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具有两极性。

4.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5.情绪状态及其分类(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

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此情绪状态一般

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3)应激:

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6.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P433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图解)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A.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

而后才有情绪。

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

B.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C.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坎农-巴德学说

A.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

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B.产生情绪的神经活动过程: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

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7.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A.由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B.主要观点:

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A.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情绪的产生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第三,相应的环境因素。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P436情绪唤醒的一个模型)。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主要观点:

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8.情绪调节:

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

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包括具体情绪的调节、唤醒水平的调节和情绪成份的调节。

9.情绪调节的特征:

1)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是指维持适度的情绪体验和表情。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3)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10.情绪调节的维度(五个):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11.情绪调节的策略

1)回避和接近策略

2)控制和修正策略

3)注意转换策略

4)认知重评策略

5)表情抑制策略

6)合理表情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