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1406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8、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本章结构:

(以ppt形式首先介绍)

本章从静态上讲授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第二节讲授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一节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节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节讲授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下面进入第一节讲授。

(一)插入英国圈地运动的一段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

接着讲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建立的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

少数人积累了一定量的货币;

社会上存在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且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实现的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即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二) 从商品入手引入全章的内容,把商品作为切入点开始分析商品和劳动。

举例并提问:

什么是商品?

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是不是商品?

让学生回答并讨论原因。

(三) 为讲授清楚商品二因素,此处引出例子,举例说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与联系,例如一只羊和三把斧子的交换。

进而分析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属性分别形成商品的二因素。

(四)进入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的讲授,它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尤其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它积极与消极作用可以与实践现联系。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

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此处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解释经济生活实际,提问学生,分析近一二年的物价上涨与经济危机问题,并可以适时推动学生间的辩论和相互补充。

(五)进入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成为商品和货币两极,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讲授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作用,这样把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介绍清楚。

进一步分析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在当代的发展。

提问学生:

1、 你认为什么是商品,举几个例子。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用价值规律分析物价上涨问题,分析其原因。

3、 价值规律如何发挥作用,举例说明。

案例讨论一【也可放在第二节(三)后】:

案例名称:

北大方正界定资产构成中的价值创造争论案例适用:

关于劳动价值理论或剩余价值的生产

案例来源:

迟国维:

《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山西发展导报》1993年11月26日。

案例内容:

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应如何界定其资产构成?

北大方正晏总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一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

北大方正又叫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成立于1986年。

当时,北大从教学科研经费中挤出40万元作为发展基金,两间办公室,开始创业。

这点钱在企业行为中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玉潭乡给方正注入了420万元的资金,靠这420万元和北大作担保,方正从银行贷出1000万元。

这样,有了这1400多万元,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服务,方正很快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并组建成为企业集团,今年,他们可望创产值8亿元。

到目前为止,北大方正已向学校上缴了2500万元,是当时投资的62.5倍,他们上缴投入开发的费用,等于国家10个实验室的总投资。

眼下,方正集团正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造,一是为了使公司在目前的转换机制上有一个突破,和国际大型企业接轨;

二是从社会上筹集到一笔资金,作为发展资金;

三是使公司职工,既是公司的老板,又是打工的,增强责任感。

随着股份制改造的深入,方正也遇到了不少股份制改造企业所遇到的难题,即国家股如何测算,其中国家的优惠政策能不能算国家股?

比如,四通公司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有人提出,四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本来,国家应收33%的所得税,但国家只收了7.5%,剩下为26.5%国家没有收,现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这部分钱,应该属于国家股。

方正总裁认为,优惠政策当时并没有说是一种投入,免了就免了,不能算成国家股。

现在,只好把这一问题放在一边,说不清楚,先不说,不要争论。

北大方正进行股份制改造过是中碰到的又一难题是:

资本投入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

有人提出,方正是学校投资对40万起步的,不管现在是4个亿,还是8个亿,都是原先的40万投资创造的。

方正总裁在同记者谈到这一问题时说: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从1982年开始,一直争吵到今天,仍没说清。

如果说资本创造价值,那方正近千名职工都干什么啦,我们就不创造价值吗?

在这个问题上,不应有实用主义。

过去,国家搞建设,就强调宣传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世界”,共产党最重视人员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现在搞市场经济,又不讲劳动创造价值,而开始讲资本投入创造价值。

我觉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

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就一直扯不清?

记者认为,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对其资产构成的界定,就应该回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上来:

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

案例评析:

1、劳动价值论是说生产性的活劳动创造商品的新价值,这与商品价值的分配或企业资产的界定和归属是有联系的两回事。

北大方正的新资产价值肯定是该企业的劳动者(含管理者)创造的,这毫无疑问。

可是,依照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原则,作为国家所有制的北京大学出资,并相应地因此而享受减交企业所得税的特殊待遇,并且,企业员工按当时国有制的分配体制,已取得属于个人的劳动报酬,因而在重新界定企业资产的过程中是一个兼顾国家、企业与个人利益的问题,与价值创造没有直接的联系。

而以“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

为理由,试图将企业绝大部分新资产都界定给个人,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这对未进行量化到个人的国有企业员工来说,也是极不公平的。

2、有人以方正为例,认为劳动价值论过时了,主张科技、信息和知识创造价值。

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离开活劳动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本身无法创造价值。

其中,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活劳动的复杂性,从而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

因此,把握这一关系就成为理解全部问题的枢纽。

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活劳动的复杂程度来实现的。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者在相同的时间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即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起着自乘是作用,它可以等于多倍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

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决定性作用,正是通过把科学技术这一要素融进其他生产要素来实现的,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就会使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够得到自乘,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所以,直接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活劳动,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或者说,从广义文化角度观察,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主体只能是劳动者。

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价值的源泉在于高复杂和高效率的活劳动。

劳动者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始终是和劳动者的活劳动效率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即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劳动者活劳动效率的提高。

因此,对问题的分析是不能跳过劳动者活劳动效率提高这一环节的。

如果把人活劳动抽象掉以后,就看不到劳动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剩下的只是科学技术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这样,也就很容易陷入科学技术自身也创造价值的误区。

从逻辑上分析,如果认为科学技术也能创造价值,实际上也就否认了不同劳动生产率的活劳动对价值创造的重要性。

因为科学技术能够自动创造价值的话,活劳动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无关紧要的了。

第二,说科学技术本身不创造价值,并不等于否认科学技术对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是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的必要条件。

没有科学技术的运用,就不会有日益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也就不可能创造出日益丰富的使用价值。

同样,没有科学技术的运用,也不可能创造出日益增多的价值。

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创造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突出、更加重要。

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劳动价值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

但是,在这同时也必须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自身性质并没有改变,因而它本身也不能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主体。

科学技术对价值创造具有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不能赋予它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

在现实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并不是以独立的形态存在的,大量的是与生产工具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它是包含在先进的机器设备之中的。

因此,运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二者是一回事。

如果说科学技术能够创造价值,那么,由此推论的逻辑结论必然是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能够创造价值。

所以,实际上主张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观点与机器设备创造价值的观点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总之,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要素中,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本不论其存在的形式如何,不管它是以物质形态存在,还是以知识形态存在,作为这一要素的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

他们只是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身的价值,从而成为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但却不能成为创造的新价值的源泉。

案例讨论二:

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案例适用:

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案例来源:

21世纪经济,2001年7月30日,易秋霖的文章案例内容

多年以来,我们始终把根治“散乱差”作为汽车行业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从80年代初的封车节油,到后来始终坚持实行的项目审批,限制投资,许可证和目录管理,限制生产,实行控办,高税费限制购买,手续繁杂和名目繁多和禁行,限制使用,可以说汽车从生到死的每一环节,无不遭遇限制。

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已是多次循环反复,人们在遇到问题总是希望由政府出面“宏观调控”,依靠行政措施限制发展,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政府部门也自认为责无旁贷,纷纷出台办法和措施,甚至承诺“X年内不再批一个新项目上”,但是新项目仍然层出不穷,于是治理“散乱差”就成了汽车行业,以至全国人民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

政府部门始终强调“规模经济”,强制要求各企业起步就要达到所谓“经济规模”。

2001年7月份,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对于华晨、吉利、锐达等众多汽车生产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一<<目录>>的发布意味着上述企业将被限制参与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竞争。

国家经贸委的有关人士称,发布这一<<目录>>的目的在于将中国的汽车生产限制在目前的规模排在前十几位的那些厂家,以解决汽车企业“小而散”,重复建设的现状,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但此种做法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人们有不同的认识。

案例点评

近几年来,我国各行业普遍地存在着重复建设问题。

不少人认为,重复建设必然导致价格大战。

价格大战,恶性竞争,其背后必然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缩水。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效益,政府应该制止企业的重复建设,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实行“市场准入”、“清查”和“裁减”等方面的行政计划干预,使经济处于均衡状态,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

一些同志认为,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重复建设。

反重复建设,所要反对的是拿国有资金用行政计划手段去搞重复建设。

因为它是完全违背市场经济要求的。

中国汽车制造业“散、乱、差”,重复建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市场竞争而是行政计划。

在行政计划手段的支配下,全国各地都把汽车行业作为支柱产业,争相上汽车项目,并投入大量资金,但对投资后果却无人真正负责。

当这些企业建成后出现经营不善、效益不好,亏损严重时,又是得“益”于各地各部门行政计划的干预,它们可以照常开工,而无倒闭之忧。

如此也就形成了如今中国汽车行业重复建设的现状。

如果继续用行政计划手段解决市场经济的发展问题,不仅不能收到成效,而且可能走入更大的误区。

我们并不反对用民间资金所搞的“重复建设"

,因为这是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它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

因为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竞争,而竞争肯定会有重复建设。

厉以宁教授指出:

“我们反对的是投资主体不承担风险的重复建设,这种重复建设,反正赔钱我也不管,这是浪费资源,……但是如果重复建设的投资主体承担风险,你干嘛去反对它呢?

”也就是说,重复建设中,仅仅是由政府计划投入、且不承担风险的那部分才应受到大家责难。

如果说由政府行政计划造成的重复建设,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话。

那么由企业自担风险而进行的重复建设却是利弊兼具的。

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

另一方面,它也有其功能和作用。

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就必须付出重复建设的代价。

重复建设的优点在于:

一是重复建设有利于市场竞争。

重复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是有效竞争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

只有重复建设,经济发展处于供过于求的过剩状态,才能够有效地促进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使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加速了产品结构升级,新式样,新规格的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

技术创新往往是在重复建设中出现的。

二是重复建设有利于消费者实现福利最大化。

由于重复建设的存在,同一行业的制造商多了,产品丰富了,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

而且重复建设和生产过剩促进了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了消费者福利。

也正是由于重复建设的存在,才实现了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

因为,制造商之间的“价格大战”能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三是重复建设能抢先填满市场,赢得赶超国外产品的时间。

我国手机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市场开拓者是国外商家,等领地被占领的时候再反击,想胜利很困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平衡,是短暂的,从长期看,市场总是处在由不均衡向均衡转变的动态过程中。

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中,重复建设也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就会有重复建设的土壤和条件。

资源是否值得投入主要看投资回报率。

不能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投资者是不会去投资的。

有较高回报率的投资是谁也挡不住的,人们会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而去投资。

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是吸收和激励生产者投资的动力。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投资利润率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个行业。

当某个行业有较高的投资利润率时,往往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而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该行业的供给存在大量过剩时为止,这时该行业就处在充分竞争状态。

通过市场激烈的竞争,市场随时淘汰投资回报率低的企业,筛选出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企业,使得资源配置效应在动态中达到整体最优化。

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由于技术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不断变化,会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的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一些新兴的技术行业在发展初期,由于产品短缺,投资回报率高于平均利润率,这就决定了重复建设的必然性。

为了使重复建设适度有效,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引导,但绝不是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

要改变中国汽车制造业重复建设的现状,运用行政手段,发布一项公告,给某几个厂家的产品以“准生证”,将其它企业的产品排除在市场之外,从而让这些企业无法生存,这种方法从表面上看是十分有效的,可并非是最佳的选择。

因为消除重复建设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减少汽车企业数量,而是为了扩大汽车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些并非仅靠减少企业的数量就可以做到的,即使单个企业的规模上去了,但其产品质量及竞争力也并不一定能提高。

我们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

汽车行业作为竞争性行业的一部分,也要贯彻这一原则。

如果按现有的政策看,汽车行业又将形成单一的所有制结构。

因为,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前十几家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

这种产权结构是不利于营造市场竞争环境和发展市场经济的。

民营汽车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的强大竞争力和巨大潜力以及良好的势头也将被扼杀。

总之,非国有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市场的路却不应被堵死,相反要给他们留出一条路,让它们有机会参与竞争。

案例拓展:

1、 重复建设应不应该存在,为什么?

2、 如何看待政府对行业的宏观调控。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本节讲授剩余价值理论,它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实现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 了解雇用劳动制度形成的条件,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所有者有人身自由;

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二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二) 展开的是对资本的认识,并插入关于资本的视频短片,了解我国对资本的认识变化过程,让同学们理解资本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

(三)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部分讲授并比较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重点理解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

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四)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家之所以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目的是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五) 进入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解。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C:

V。

C与资本积累的增进成正比;

V与资本积累的增进成反比。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示了m产生的源泉:

V;

第二,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m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m'

=m/vX100%或剩余价值率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

举例来计算资本有机构成是如何逐渐提高的,比如用手工作业与机器工业相比,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在自然形态上和价值形态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而使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并最终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

实质:

不是绝对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六)在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部分重点考察资本的运动。

从个别资本到社会总资本,分析两种运动形式的运动速度和运动实现的实现条件。

1、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即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相应地,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II)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叫社会总价值,包括c+v+m。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也要求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因而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种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