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10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docx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

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崇脉诊

大家好!

我是鲍艳举,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崇脉诊》

 脉诊的重要性 

脉诊对于中医大夫来讲,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脉诊也恰恰是我们取得患者信任的最主要的办法。

也是值得每个中医大夫都应该认真钻研的,因为老百姓都知道中医是要会摸脉的,也就是“平脉辨证”的。

但是,我们在上学期间,老师们一致的回答都是四诊合参、整体辨证,不会单纯强调脉诊,对于“平脉辨证”更是批驳有加。

随着临证的深入,我发现脉诊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呢?

因为临床上主要靠问诊得到的信息有时候是假的,比如有些患者你问他是否胸闷?

他说没有,但是下次就诊的时候会说:

“大夫,上次您问我是否胸闷,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胸闷,但是那天从您的诊室出来后,我就感觉特别胸闷,喘不过来气”,类似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很多人还不知自己是否经常头痛,是否口苦,是否胃脘不适。

而脉诊和舌诊是相对客观的,对于比较疑难的病例,脉诊有时占了重要的决断作用。

其实,《伤寒论》里面早有平脉辨证的例子,

第16条提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51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45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表,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曾经有个朋友给我带了一个患者,也没有告诉我什么病,让我摸摸脉。

女性,48岁,那个脉象,一摸就会极其难忘,脉细涩,沉细,重按沉着附骨,这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20条提到的非常相似,条文提到:

“问曰:

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

师曰:

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

诸积大法:

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出现了这种脉象多是有形之肿物积聚所致。

我当时想可能是妇科肿瘤,结果患者非常惊讶地说是乳腺癌术后。

这种脉象还出现于一些没有恶性肿瘤的女性患者,你一摸她的脉,什么特点呢?

也是沉、细、涩、附骨,我称之为“容易长东西的体质”,这些患者往往全身都是良性肿瘤,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胆囊息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良性肿物、肿瘤,他都可能有。

这种体质对应的脉象:

沉、细、涩、附骨,多是气滞血瘀痰凝的体

质状态。

还有一个朋友带了一个患者,让我摸摸脉,看有没有问题,男性,42岁。

这个患者脉象什么特点呢?

尺脉沉细涩。

当时我在想患者尺脉细涩,应该是下焦有瘀血或蓄血,假如是女性患者的话,应该是盆腔有瘀血,妇科可能有问题。

而这是一个男性患者,盆腔一般有问题的不多,我推断患者可能腰部有外伤,有瘀血,于是我就说:

你是不是腰伤了,是不是腰痛?

当时患者就非常惊讶,说确实是前几天搬重物,不小心扭伤了,刚拍了片子,没有大问题,就是腰有点痛,刚开了些膏药。

患者可能会认为你比较“神”,但是我们知道,这就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只要把病机通过脉诊搞明白了,很多疾病、症状是可以“猜”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取得患者信任的重要一步。

当然,脉诊也不能搞得太玄。

听说有些同道通过摸脉能摸出患者冠状动脉哪根血管堵塞,肺上有几个结节,有多少个囊肿,大小多少,有没有肺癌,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等等,摸个脉至少要30-45分钟,摸个脉像是在做B超和CT。

居然还有些人通过摸脉能够摸出这个人的财运、命运,还有祖上八代的事,江湖上的人士啥样的都有,我们从中医的角度,仅做参考,我们要做正统的中医。

每个人对脉诊的体悟是不一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喜欢双手同时摸脉,有些人摸脉非常吃力,要摸半天,还有些人摸脉是在做样子,摸着脉想着别的什么的,一会儿就走神了。

我们六经体系的脉诊一定是“触手可得”,一摸脉,一般在半分钟之内,就要判断出患者大概的六经病机归属。

这样再结合望诊和简单的问诊,综合辨析,处方,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辨析清楚。

这样的功夫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平时门诊量大,一定要提高效率。

有些患者可能会有疑问,大夫,您怎么看一下就开方了,是不是没有好好看啊?

我这个时候会跟患者说:

我看病的时间越短,把握性越大,对你的病了解更多,经验更丰富;看病时间越长,说明我对你的病情不是很了解,没有把握。

总之,无论怎样,脉诊是一定要过关的,不然至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患者是肯定看不好的,这部分患者主要是通过平脉辨证才能解决的。

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也会向大家详细介绍临床常用几种脉象,以及临床运用体会。

以上包括今天的三讲就是我快速取得患者信任的三板斧,这仅仅抛砖引玉,只是从大体上和大家交流一下,里面的很多具体的问题在未来的一年里将和大家详细解析。

课后思考题

你相信平脉辨证吗?

你觉得脉诊在四诊中重要性的比重是多少?

 

什么是太阳病?

大家好,我是鲍艳举。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什么是太阳病》,在后面的六次课中,我会依次向大家介绍六经体系中六经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先让大家对六经体系有个整体的认识,方便以后的案例解析和病例探讨。

今天先和大家分享太阳病。

 太阳病的困惑 

从学医以来,我总有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其中,太阳病是个困惑我很长时间的病症。

以前提到太阳病,我就知道《伤寒论》第一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感觉太阳病就是外感病的范畴。

后来接触到了一些患者,有太阳病的表现,比如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痛等症状,但是按照太阳病的治法又效果不好,有些病例反而加重了。

有时候在读医案的时候,我感觉医案中的患者明明是内伤病,没有很明显的太阳病的表现,但是医案的作者用了一些疏风解表药,效果也是不错的。

所以这些貌似矛盾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经过不断的理论探索,不断的临床实践,我才逐渐对太阳病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全新的认识。

六经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我的六经概念和其他人的可能都不一样,即使是同门师兄弟,估计六经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这都没用关系,只要这种理解能够很好地解释临床问题,并且能指导临床用药,就是好的体系。

 太阳病的定义 

我所理解的太阳病属于“表阳证”,是除表虚寒之少阴病之外的表证,即寒邪、痰饮水湿、瘀血等病邪在表,表现出的表的阳性证。

那么什么才算是表阳证呢?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具体的诊断标准。

只要看到这五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到是否是太阳病。

为什么呢,因为这五个方面来判断太阳病的几率非常大,当然,这里所说的诊断标准只是相对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标准,需要临床辨析。

我们前面也提到了,中医的特点就是没有绝对的A=B的直线思维,它都要有辨析的过程。

 太阳病的诊断标准 

1、恶寒、恶风;

2、脉浮;

3、周身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

4、眼睑及面部浮肿;

5、身痒。

下面我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五个方面的标准:

 标准一:

恶寒、恶风 

刚才讲了,这个标准只是相对的标准,并不是一看到恶寒、恶风就一定是太阳病。

但患者出现了恶寒、恶风,一定要排除是否是太阳病,为什么呢?

因为恶寒恶风属于太阳病的几率非常大。

古人云: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就是这个道理。

 标准二:

脉浮 

外邪侵犯人体,正邪交争,导致人体大量体液充斥于体表,表现为表阳证,即太阳病,此时血管向外扩张,故表现为浮脉,此外还多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

因此,典型的太阳病多表现为脉浮。

但是,患者素体有湿热、瘀热、痰热等实热证,又有气虚、津液虚、血虚,亦可引起血管向外扩张搏动,亦可表现为浮脉。

比如:

有些高血压的患者,这样给我说“大夫,您不用摸脉,一看就是看到的脉”,我一看果然能够看到患者寸关尺脉的搏动,这当然也是浮脉,但不是太阳病。

我在临床上总结出一个规律,典型的太阳病表现出浮脉是相当有一部分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太阳病患者并不是表现为浮脉,大多表现为沉脉,为什么呢?

因为体内致病因素非常多,导致气血不能向外扩展血管,出现浮脉。

但也表现出表证,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标准三:

周身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 

外邪直接侵犯人体,引起体表经气不利,可见头痛、身痛、关节疼痛等症状,而且多伴有恶寒、脉浮、发热等,这些疼痛症状多属于太阳病。

患者体内有水湿、痰热、湿热、痰湿、瘀血等致病因素、或伴有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火上炎等病理情况,在外邪诱导下亦可导致机体营卫不和或经气不利,出现周身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这时患者多无明确的外感史,那也是太阳病,属于表的阳性证。

治疗时除了治疗里证外,需要兼顾解表。

所以周身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的太阳病,与患者是否有外感或病程长短没有关系。

很多人认为太阳病就是外感病,而且是病程短的急性病,说白了就是感冒,这样认识非常片面,导致大家认为伤寒论或经方,无法治疗内伤杂病,认为太阳病就是感冒发烧,这样就严重限制了经方的应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

临床上我们治疗了一些病程非常长的慢性的疼痛患者,从太阳病考虑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比如头痛10余年的患者,用麻黄汤加减治愈;长期慢性腰痛患者、关节痛的患者,用葛根汤加减治愈。

所以周身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属于太阳病,与患者是否有外感或病程长短没有关系。

 标准四:

眼睑及面部浮肿 

这里的眼睑和面部浮肿,相当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说的风水的特征: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伏”。

风水多属于表里同病的范畴,里证指患者体内有湿热、水湿、痰湿等停水现象,表证多表现为眼睑及面部浮肿,患者无明显的发热、恶寒、身痛等太阳病表现。

对于眼睑及面目浮肿的治疗,除了用清热利湿、温化寒饮等治疗内在停水外,需要用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药治疗,常用的方剂有越婢加术汤或越婢汤。

给大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蒸馒头”的原理,水蒸汽上升到锅盖上遇冷就会化成水珠儿。

人体眼睑和面部浮肿也是一样,很多患者本身体内有湿热或湿气,遇冷后就会出现周身浮肿、眼睑面部浮肿。

当看到患者有眼睑和面部浮肿,大家可以追问一下患者,最近是否有受凉史,我想大部分都有明确的受凉史,这样的患者我们就用越婢加术汤,重点用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药治疗。

 标准五:

身痒 

包括周身瘙痒、皮肤粗糙,以及面部、全身痤疮等症状。

我在临床上遇到身痒、皮肤粗糙等慢性湿疹、牛皮癣、急慢性荨麻疹的皮肤病患者,除了治疗内在的致病因素外,还考虑一下太阳病表证的可能,加用一些解表药比如荆芥、防风、生麻黄、白芷等,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用的最多的方子就是消风散合麻杏石甘汤。

为什么这部分患者会表现为太阳病,用一些解表药,效果会好一些?

因为这部分患者体表有湿热、水湿浸蕴,或瘀血在表,会导致体表功能以及营卫失调,表现为表的阳性证,即太阳病。

所以遇到这部分患者,加用一些解表药疗效会更好一点。

以上就是我对太阳病的理解。

什么是太阳病?

看到上面五个诊断标准,判断出是表的阳性证,就是太阳病,这些概念一点都不高大上,就这么简单的辨析。

课程后面会有很多医案来佐证、阐释太阳病的临床应用,希望大家在临床上都能灵活掌握、运用好太阳病。

谢谢大家。

 课后思考题 

大家在临床上用太阳病的理论治疗过内伤杂病吗?

什么是阳明病?

大家好!

我是鲍艳举,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什么是阳明病?

自学习经方和六经辨证以来,我感觉六经中最容易辨析的就是阳明病,而且历代医家对阳明病的认识也是最没有“争议”的。

那么什么是阳明病?

《伤寒论》第180条提到了阳明病的提纲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一般阳明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阳明经证,常见的症状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所谓的四大证,也就是白虎汤类方证;另一个是阳明腑证,常见症状有“痞满燥实坚”,也就是承气汤类方证。

这些描述和诊断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只要学过中医和《伤寒论》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些概念。

但是,我在临床上发现很多医师应用白虎汤和承气汤的机会非常少,可能很多人认为在临床上很难见到典型的“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证和“痞满燥实坚”的表现,很多人还可能是认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药性比较凶猛,用不好怕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很多人为了稳妥起见,一般选用白虎汤和承气汤的替代方子和药物。

学医之初,我也是这么想的,一提到白虎汤和承气汤,就感觉这两个方的药性猛烈,一般多用于急危重症,而且还要将阳明四大证和“痞满燥实坚”症状全部出现了,才敢放心地用,有时候即使都出现了,也不会用,为什么?

主要还是辨证的功夫没有到。

还有什么原因呢?

主要还是对阳明病的内涵没有深入理解。

 阳明病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也即广义的里实热证,具体的表现形式有:

1、狭义的里实热证,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承气汤以及后世的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剂和药物;

2、里痰热证,代表方剂有小陷胸汤;

3、里湿热证,代表方剂有四妙散、八正散和三仁汤等;

4、里实热兼津液虚证,代表方剂有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

5、里水热互结证,代表方剂有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6、里瘀热证,代表方剂有抵挡汤、桃核承气汤等。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 

那么,阳明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看到什么症状就要考虑阳明病呢?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口干;

二、脉滑或数;

三、大便干。

 诊断标准一:

口干 

第一个诊断标准为口干。

里实热导致体内津液耗伤,出现口干,或伴有口渴,或不渴。

代表方子为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另外,口干亦可见于单纯的津液亏虚证,这样的口干就不是阳明病了。

此外,阳虚或气虚,水湿痰饮内停,津液不能上承,表现为口干,这种往往表现为干口但不渴,常见的方证有五苓散和理中汤等,这个也不是阳明病的范畴。

出现了口干,首先要考虑是不是里的实热证,只要是里实热证的,就是阳明病,如果不是,就不是阳明病,就是其他的病证。

 诊断标准二:

脉滑或数 

第二个标准为脉滑或数,阳明病里实热的脉象多为滑或数,是气血受邪热鼓动,出现运行加速,表现为滑或数脉,而且多为有力的脉象。

津液亏虚、阴虚所致的虚热亦可导致气血运行加速,出现滑脉或数脉,但这些滑脉或数脉多细而无力,就不是阳明病。

此外,痰饮水湿瘀血与实热结合时,亦可出现滑脉或数脉,是里实热证,就是阳明病。

 诊断标准三:

大便干 

第三个标准为大便干。

实热内结于里,耗伤肠道津液,出现大便干,表现为承气汤证的“痞满燥实坚”,就是承气汤证。

此外,气血阴阳亏虚、阴寒积滞亦可导致大便干。

临床上单纯由于气血阴阳亏虚,或纯阴寒积滞的导致的大便干比较少,大多会使大便燥结于里,郁久化热,合并有里实热证。

现在有不少中医大夫不会治疗便秘了,一方面开着中药处方,一方面又开着通便的中成药或开塞露灌肠剂等;还有一些大夫根本就不关注便秘,比如有些消化科的大夫,只管健脾益气;有些肿瘤科大夫,只管扶正抗癌;有些心血管科的大夫,只管活血化瘀,止疼祛湿,根本就没有关注到便秘。

这些都是非常不正确的辨证思维。

大便是驱邪的主要通道,假若便秘不解决的话,其他的治疗都可能是舍本逐末。

我见到有些患者住院前,反复叮嘱大夫,“大夫,我这次住院只想解决一下便秘的问题。

”其实,患者都非常清楚,假如大便不通的话,会非常影响患者其他的症状和疾病的,所以,大便干是我们要首先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还发现一些脑梗、心梗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的合并症就是便秘的问题;所以便秘的问题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

那么为什么大便干在临床上不容易解决呢?

主要是大便干牵涉到寒热虚实错杂的情况比较多,单纯实热导致的承气汤类的大便干、单纯气虚导致的黄芪汤类的大便干和单纯血虚导致的润肠丸类的大便干比较少,往往都是寒热虚实阴阳夹杂在一块的。

很多大夫一提到大黄、芒硝等承气汤类,都认为是虎狼猛药,不敢轻易运用,特别是合并有虚证的时候,往往更加谨慎,不敢用,不敢用就没法解决。

比如说一些年轻的小姑娘,她就是大便干,还有胃痛、胃炎,还有月经不调,手脚冰凉,这个时候你还敢用大黄吗?

临床上遇到这类复杂病症一定要精细辨证,大胆用药,方能取效。

还有一些患者,便秘非常严重,感觉他的病症不重,但是在便秘治疗上,用药要非常重才能取效,用大黄芒硝都要用到30-45g才能通大便,为什么呢?

这部分患者大多在早期服用了很多通便药,或者是长期服用减肥茶,导致的肠道麻痹,这类患者治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治疗时间相对也较长。

还有一些患者服上中药能够保证大便通畅,一停药就没有大便了,这些患者要怎么处理呢?

我的处理原则就是,让患者间断服用中药,就是服用一段时间中药,大便通畅,然后停一段时间,给肠道一个自动修复的时间,再服用一段时间,保持大便通畅,逐渐恢复肠道的功能,最后让患者能够停药。

以上就是我对阳明病的理解,临床上看到口干、脉滑或数、大便干,首先要考虑到是否是阳明病,只要是里的实热证,假如是里的湿热证,那就是阳明病,六经体系中的阳明病就这么简单。

 课后思考题 

今天给大家留的问题是:

你在临床上大黄和芒硝的用量最大用到多少?

什么是少阳病?

大家好!

我是鲍艳举,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什么是少阳病?

》。

刚学医的时候,我就听到了很多有关柴胡剂的故事,经常听到某一位专家一辈子就会用小柴胡汤,有些专家一辈子就会用逍遥散,就会用四逆散,而且也是疗效非凡。

比如胡希恕老师,临床上喜欢用大柴胡汤,人称“大茶壶”;东直门医院宋孝志老师,喜欢用逍遥散,据说已将逍遥散用的炉火纯青。

听到这些故事,当时我也很纳闷,中医的经方和时方那么多,那些名家为什么就独爱这一个柴胡剂呢?

难道中医就这么简单?

是不是我用柴胡剂也会有好的疗效呢?

当时我还真没有这种自信。

后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加上自己的临床实践,我才逐渐打开了柴胡剂以及少阳病内涵的真面目。

我现在在临床上用柴胡剂的几率非常大,有一天和同事聊天,同事问:

您问什么经常开柴胡剂?

我说:

患者有柴胡证啊,有少阳病啊,我才开了。

同事又说:

我在临床上很少用柴胡剂,我感觉很少柴胡证啊。

我说:

主要是您对少阳病和柴胡剂的内涵没有深入了解。

 少阳病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少阳病?

我的理解,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性证。

胡希恕老师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也提到:

“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的一种阳性证,就是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也就是胸腹腔间,它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

热邪在这个地方,只能循孔道往上涌,往上来,所以口苦、咽干,都是孔窍的地方发生热象。

”这是少阳病的总体概念。

那么少阳病有什么具体的诊断标准呢?

主要有以下四个标准:

 诊断标准一:

口苦 

《伤寒论》第263条提到少阳病提纲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作为少阳病的判定标准,现在大家基本上也是公认的了。

胡希恕老师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提到:

“少阳病见口苦,最常见不过了,临床上病人口苦肯定是柴胡证。

刘渡舟老师在临证时,只要见到口苦一证,亦必用柴胡类方,刘老曾说:

“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

以上两位经方大师在诊断少阳病和应用柴胡剂的时候,口苦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而且是“金标准”,只要一见到“口苦”,就可以“但见一症便是”,就可以诊断为少阳病。

这么明确的诊断标准,应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很多大夫根本就考虑不到这个症状。

还有些患者在就诊时,反复多次强调自己口苦,可是大夫始终是无动于衷,根本就没有往少阳病和柴胡剂上考虑,有时候可能疗效就欠佳,很多时候会无效的。

 诊断标准二: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中医诊断学》教材里面解释这些症状的原因为邪热郁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故可见往来寒热。

现在大多数《伤寒论》教材认为胸胁为少阳经脉的循行部位,邪热郁于半表半里,故可见胸胁苦满;少阳胆木受邪,势必影响脾胃,脾胃之气不畅,则神情默默,不欲饮食;胆火内扰则心烦,胆胃气逆则喜呕。

 

胡希恕老师认为半表半里为胸腹腔间的诸脏器所在,邪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于胁下,故可见胸胁苦满;邪热扰于胃,故可见默默不欲饮食、呕吐;邪热扰心,故可见心烦。

以上无论哪种解释都是在告诉我们,胸胁苦满是判断少阳病的一个重要指证,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采纳,临床上灵活运用即可。

 诊断标准三:

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 

实热郁于半表半里,它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只能循孔道往上涌,热冲至眼可见眼干涩、眼肿胀、疼痛;热冲至耳可见耳聋、耳鸣、听力下降、外耳溃疡、肿胀、流脓、渗液;实热冲至鼻可见鼻塞、流涕、鼻肿胀;实热冲至头部,可见头晕、头痛;此外,实热冲至淋巴管道,可见双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上面出现的诸孔窍疾患均有少阳病的可能,需要综合辨证分析。

 诊断标准四:

脉弦 

脉弦,这个大家比较熟悉。

肝胆之气郁滞不畅多出现弦脉,弦脉为少阳病之主脉,但因挟邪之不同,临床上可见弦细、弦滑、弦紧、沉弦等脉象。

弦脉在诊断少阳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需要与其他少阳病的诊断标准相结合。

特别是在无证可辨或很少症的时候,脉诊的地位尤其重要。

 病例举隅 

失眠的患者,女性,26岁。

主诉:

间断失眠半年。

半年前,患者因为朋友去世,伤心悲痛,后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每晚仅睡2-3小时,患者服用酸枣仁膏、枣仁安神液等中成药,疗效欠佳,后又服用过安定,因害怕其成瘾性,不敢再吃。

经人介绍,前来诊治。

患者就诊时诉说:

大夫,我除了失眠,什么症状都没有。

我先摸了患者的脉象,脉象弦细,重按无力,加之舌淡红,苔薄白腻,我推断患者为肝气不舒的少阳病,加上患者是悲伤过度所致,应该有口干或口苦,脉细重按无力,考虑有肝气犯胃存在,患者应该存在食纳少、偶有腹胀的症状。

但患者可能过分关注失眠一症,而忽略了其他的症状。

当时我就根据患者的脉象,诊断为少阳病,予小柴胡汤加夜交藤。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结果:

患者服完七剂后,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原来能睡3小时,现在能睡5-6小时。

上方加减继服十四剂,已能正常入睡,无明显不适,遂停药。

总之,以上少阳病的四个标准要灵活掌握,综合评估,有时候只需其中一个或两个标准,有时候四个同时都有,有时候仅仅就有一个即可,大家临床上应注意。

 课后思考题 

你是如何理解“但见一症便是”和“但见一症什么也不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