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447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育社会学 第17章 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docx

体育社会学第17章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

第十七章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体育

本章要点对妇女的压迫与歧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

从法律上和事实上以全面的、持久不懈的行动谋求男女平等的实现,是当代世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当代中国的妇女权益保障事业,逐步地由不完善走向比较完善。

妇女权益保障事业得到了法律的系统、全面的支持。

妇女的生活方式取决女性天然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长期社会历史原因。

妇女解放运动促进了女子思想和身体的解脱,促进了妇女体育的大发展。

而妇女体育的兴起,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国际体育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等国际赛事的女运动员人数、女子项目数不断增加,国际竞技体坛已出现了性别平等化趋势1949年以来,女子竞技水平长期超过男子,而中国妇女在参加大众健身活动方面与男子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经过多年的艰苦的努力,妇女们终于在这些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家体育管理机构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妇女体育的发展得益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所提供的更多的机会,妇女解放运动对妇女社会形象的改变,妇女体育的法律保障,妇女自身健身意识的增强,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妇女体育的关注等因素。

妇女体育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还没有完全实现男女平等的今天,妇女还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在体育方面的创造才能。

第一节妇女解放运动概述

一、妇女压迫与妇女歧视的长期存在

人类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父权社会以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

在远古的原始社会,女性不仅在人口生产而且在物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由此使原始社会成为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

但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共同生产、互相依存、不可能有特殊的利益要求,因而,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不是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相对独立性的社会阶层面存在的。

男女不平等和性别歧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妇女始终处于依附于男子的第二性的地位,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阶级根源、宗教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封建主义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两三千年之久,一切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十分强调男女、夫妻之间的尊卑、主从之别。

妇女被排斥于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之外。

即使在家庭生活领域,妇女也完全从属于男性。

所谓“三从”,即“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正说明了妇女的一生,从生到死,都是在男权支配下度日的。

封建法律甚至在刑事责任上也公然维护夫权统治,夫犯妻须减等处刑,妻犯夫须加等处刑。

这一切,又被一整套有关乾坤、天地、阴阳的伦常观念蒙上了强烈的宿命论的色彩,似乎男尊女卑

是天然合理、不可更易的。

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私有制社会的出现打破了人类的平衡,使历史的天平更偏向于男性,女性则成为男性的依附物。

这是因为,就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这两种生产来说,物质生产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离开了物质生产,人口就不可能生存。

同时,人口生产一般是在家庭这种初级的社会空间形式内进行的;而物质生产则是以多人联系的较高层次的社会空间形式进行的,更具有社会性。

在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私有制社会里,特别是在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发达的封建社会里,男子由于其体力的发达和不承担人口生产的重负,而在物质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在家庭而且在整个社会都居主导地位。

同时,由于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发达,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女性有可能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而主要从事生育子女和家务劳动。

这样,在物质生产进而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看来,生育子女和从事家务没有任何社会价值,女性只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只是受男性支配,成为男性满足性欲和为丈夫繁衍后代的工具。

女性作为依附者,丧失了平等的社会权利,更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要求,成为没有任何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真正起点,从此改变了男人走向社会——属于群体;女人滞守家庭——属于男人,这个男人和女人都默认的“契约”。

女人开始向“人”回归。

在长达二百年的时间里,围绕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性别平等,开始了全球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近代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的出现,为人类重新恢复平衡提供了可能、这就是,妇女从家庭四壁的圈围中解放出来,进入公共劳动和社会生产的广阔天地。

女性参与物质生产,创造社会价值,获得自己的生活来源,因而成为社会中一分子;开始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

男性再不能以完全蔑视的态度看待妇女厂,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也开始得以变革,向着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迈进。

从法律上和事实上以全面的、持久不懈的行动谋求男女平等的实现,是当代世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979年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3条指出:

“缔约各国应承担在所有领域,特别是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一切适当措施,包括制定法律,保证妇女得到充分发展和进步,其目的是为确保她们在与男子平等的基础_行使和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

”妇女占人类的半数,妇女的法律地位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权利的享有和行使的水平;是人权状况的显明标志,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马克思指出:

“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①二百年来的妇女解放史证明了这一论断。

三、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

绵延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充斥着男尊女卑的思想,造成了妇女顺从、导法的社会心理,传统的伦理观念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妇女的价值标准。

这种价值标准也无疑地反映在中国妇女对现代体育的认识,乃至参与等诸多问题上。

中国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发端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妇女运动的兴起与民族民主革命基本上是同步的;其动力固然来自中国社会内部,同“欧风东惭”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争取妇女权利的问题上,初始阶段的目标是极为有限的,甚至是由一些男性学者提出的,如康有为、林纤等人倡导的“不缠足”运动。

“兴女学”运动等。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历数“妇女之舌”,认为只有男女平等才能实现大同盛世。

辛亥革命前后,争取女权从过去少数人提倡发展成为具有相当群众规模的运动.当时一些妇女团体争取的目标,主要有妇女的交友权、婚姻自主权、受教育权和参政权等。

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自由、平等的观念开始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1915年,全国各类学校已有女生18万人。

在女性参政问题上,也有微弱的进展,成果并不显著。

1919年的“五四运办”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妇女解放和婚姻家庭制度改革是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

大革命时期,妇女运动蓬勃兴起,争取女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中国共产党提出:

“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

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

”1927-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中,在实行各项社会民主改革的基础上,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一切便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妇女地位全面提高的历史前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解放更受到法律的保护。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陵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1954年颁行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申并且进一步完善了上述规定。

1950年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行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

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和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利益,是该法的重要原则。

这一阶段颁行的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选举、劳动、教育等法律、法规,都是以男女平等为其立法原则,禁止性别歧视的、不仅如此,许多法律、法规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对妇女的权益加以特殊保护的条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大大地巩固和发展了妇女立法的成果。

现行宪法第48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第49条规定: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改革开放初期颁行的一些重要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在有关领域赋予妇女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

中国政府在《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中,列举了1985年以来使女性的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的法律、法规。

199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中国妇女立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制定《妇女权益保障法》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保护妇女权益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应当履行的条约义务。

作为《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缔约国,理应按照该公约的要求,“制定法律,保证妇女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进步”。

该法的宗旨是全面确立保障妇女权宜的法律机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男女平等。

这部法律通过各种保障性的、协调性的、制裁性的和补充性的条款,将现行宪法、法律中有关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的规定加以系统化、制度化和具体化,在各项妇女立法中处于基本法的地位。

总之,当代中国的妇女权益保障事业,逐步地由不完善走向比较完善。

妇女权益保障事业得到了法律的系统、全面的支持。

有关妇女权益保障的执法机制、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保障妇女权益的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比较严密的保障妇女权益的网络。

目前,国务院设有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妇女、儿童立法,做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

90年代以来,各地成立了不少旨在保障妇女权益的民间的、公益性的机构,一些让会团体对妇女权益保障问题较前更为关注。

妇女权益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中国的妇女权益保障事业又获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例如,在政治权利方面,妇女参政的规模较前有所扩大。

在1998年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妇女代表的人数已占代表总数的218%。

第九届全国政协的女委员,已占委员会总数的16%。

在地方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女性,也较前有所增加。

在文化教育权益方面,1999年全国各类普通学校女性在校生已达1135225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9175万人。

男童和女童在入学率上的差异已经基本消除。

第二节妇女生活方式

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阶层的妇女,在生活方式方面,必然有其特殊之处。

讨论妇女的生活方式及其生活方式的变迁状况,可以反映和揭示妇女生存状态及其对体育参与情况的影响。

妇女的生活方式首先取决女性天然具有的生理心理原因,其次取决于长时期社会历史原因。

这两方面的原因往往互相渗透,难以作严格的划分。

一、妇女生理心理特征形成生活方式特点

妇女的生活方式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吻合的。

与男性相比较,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确有一些特异之处。

一般来讲,由于肌肉不甚发达;女性的体力较男性弱;女性具有生育器官,在生命形式上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女性的形象思维较发达,具有细致、耐心、坚韧、情感细致、深沉等心理气质特点等。

因此,妇女比较适合于从事那些体力强度较小,较多运用形象思维,需要细致、耐心、有节奏的职业活动。

例如,妇女从事医护、教育、新闻、文艺、秘书、保育、商业服务、养殖、采集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妇女从事这些职业活动不仅是妇女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其整个生活方式的质量基础。

由于妇女特殊的生理特点以及在人口生产中的特殊作用,妇女有着特殊的劳动生活条件以及相应的劳动活动方式,如妇女需要特殊的劳动保护。

妇女的消费生活结构与男性有所不同,女性的消费活动方式,特别是在穿着打扮等生活外观表现形式上更丰富多彩一些。

由于女性的审美特点及其表现美的能力都比男性要强,这就为她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装扮自己,表现自己的存在提供了基础。

妇女的生活方式对于家庭生活方式和人类文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家庭首先是生命生产的空间。

由于妇女具有生育功能和细致耐心等特点,在生育子女,操持家务等家庭生活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妇女作为母亲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任,和子女有着最为直接的血肉联系。

子女在走向社会之前的大部分家庭生活时间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母亲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因此,母亲的生活方式如何,直接关系和影响子女的生活方式,并关系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进程。

二、长期社会历史原因给妇女生活方式带来的特点

长期社会历史原因,也给妇女生活方式带来的一些特点。

在劳动生活领域,妇女的择业活动就有可能受到很多限制,在进入劳动生活后往往要比男子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

妇女在劳动生活中往往还得承受传统社会偏见的压力,如妇女从事一些交往较多的职业活动,会被认为是“抛头露面”而受到贬抑。

在进行劳动分配时,妇女与男子往往不能同工同酬,传统偏见往往不能对妇女所从事的劳动作出正确的价值估量,因此直接影响她们的消费水平的高低,甚至影响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在家庭中的生活地位。

由于长时期社会历史影响,妇女的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从而使她们在社会上实际并非享有与男子一样平等的社会权利,使她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方式表现特殊之处。

由于妇女心理气质一般较沉稳,与男子相比,妇女的交往活动方式往往要含蓄一些人有男子那样直露。

封闭性日常生活又使妇女形成疏于交往的生活态度,担心与人交往会受到社会的指责。

这种疏于交往的态度造成妇女生活方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在精神生活领域,妇女的心胸往往不如男子宽广,眼界不如男子开阔。

同时,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中,妇女要比男子受到更多一层限制,即来自男子方面的限制,从而处于依附于男性的地位。

长时间依附性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妇女特有的自卑观念——总以为自己不如男子。

狭小的心脑和自卑意识限制了妇女和男子一样以积极、进取、开拓的态度对待生活,其精神状态往往表现出较大的消极性和惰性。

妇女的闲暇时间往往比男子少,近代工业文明出现后的几百年以来,职业妇女的闲暇时间比职业男子少这一不平衡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变,影响了妇女队多样化的生活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由于妇女的心理特点一般趋于沉静,加上生育子女和家务劳动的重负,妇女的闲暇活动方式也往往与男子不同,一般表现为接受型的静态形式,如职业妇女的闲暇时间常常用手编织、缝纫、种花、听音乐等,活动空间大多在室内,而较少像职业男子那样从事室外剧烈的竞技娱乐活动。

第三节体育与妇女解放

一、体育中的妇女歧视

在母系社会里,妇女是很能干的。

相传3400年前,在地中海的克里特文化繁荣的时代,妇女不仅从事纺纱。

织布、磨面、制造陶器等劳动,也参加驾车、狩猎等活动,甚至还参加斗牛。

在古希腊的传说中,妇女能骑马、狩猎、游泳和赛跑,男人能做的事,她们也能做。

在古埃及由原始部落向文明古国转变的时候,法律规定,体育运动正式列入教育课程,那时的体育运动包括体操、摔跤、举重、游泳和球类运动,还有各种舞蹈,女子经常参加这些运动。

古代黄河流域,妇女也曾有过和男子同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

据史料推断,女子原始舞蹈和石球游戏,曾很流行过一段时间。

当人类由母权社会进入父权社会,妇女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了,妇女的文化地位衰落了,妇女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被剥夺了,她们在运动场上受到歧视,这种文化倒退影响至今,直到近一二十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世界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才有了较大的突破。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

”(恩格斯语),这种“失败”在人类文化史上持续了几千年,不仅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女子不应该和男子一样参加体育运动的成见,而且造成了对女子生理特点的种种错误的观点,造成了长期的低估妇女运动能力的偏见。

体育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文明,在父权仅社会中,男人更看重体育,体育更青睐男人。

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偏移,遗留至今,更为重要的是它造成了体育这一人类文明在整体框架上的残缺不全。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尤为低下。

三钢、五常,三从、四德束缚了妇女的个性解放。

特别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规定,要求妇女行动规矩、严守礼教、唯唯诺诺、勿论是非、打扮整齐、勤于家务,把妇女作为男人的私有财产而束缚起来。

特别是到了南唐以后,强令妇女缠足,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终于把妇女推出了体育的大门。

同样,欧洲中世纪的妇女也是男人手中的玩物,女人只能追求所谓的温柔典雅的外形,这种社会风尚视参加体育运动的妇女为“病癫”,加上当时提倡的帝国式长裙(胸衣小而紧、裙身庞大深重、下摆垂地),使妇女更加与体育疏远。

直到20世纪初,人们仍对妇女参加体育运动持怀疑态度。

在现代奥林匹克恢复之初,女子项目寥寥无儿,每增加一个项目都要经历一番激烈的辩论和争吵。

1967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时,跑道上出现了第一位女运动员,她的名字叫凯西·斯威泽(Kathy’Swit。

er人负责人发现了她,立即跑上去,企图撕掉她背上的号码布,但凯西避开了,成功地跑完了马拉松全程。

凯西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

她问全世界宣告,妇女被排除在体育大门之外的历史已经结束。

二、与体育中的妇女歧视进行斗争

女性主义者介入体育领域始于北美19世纪70年代。

体育女性主义致力于帮助女运动员识别和抵制歧视,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机会。

作为妇女运动的后来者,它关注的核心不是体育与娱乐范畴中的文化争议,而是法律、政治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

女性主义者对体育的关注迅速获得来自多方面支持;到19世纪80年代,更多具理性思考、富理论含量的妇女体育著作相继出版。

体育女性主义不仅在北美,也在西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迅速发展。

19世纪90年代是女性主义体育社会学理论长足发展的时期。

女性主义者介入体育社会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体育中男性支配女性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它对男性特权发起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双重质疑,性别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基础领域使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体育理论和实践中充满复杂矛盾的两性关系。

体育女性主义运动的重要动力来源于对妇女权利和需要的关注。

体育女性主义不是单一的运动或观点,也不能简单地用文化传统、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激进主义、社会主义者中的任何一个来概括它多样的形式特征。

体育女性主义的精髓是:

体育运动是一种内容丰富而又过程艰苦的经历,具有使妇女获得身体的自信、娱乐和满足感的多方面作用。

因而体育女性主义主张应该动员妇女参与体育运动。

当代妇女解放运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起初女权活动家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体育运动上。

对年代后,妇女体育成为妇女运动的一个关注点。

于是,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逐渐加强,参加人数急剧增加。

西方的妇女体育激励了日本的妇女。

女性体育人口从1957年的6%骤增到1979年的62%O1984年,女子马拉松比赛成为奥运会项目。

接着女子足球、女子柔道、女子举重、女子撑杆跳高、女子三级跳远等项目都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有些已经成了奥运会的表演项目。

女子与男子平分天下的格局已在国际体坛逐步形成。

1994年5月5日一8日,在英国体育理事会主办的首届妇女与体育国际大会上,来自82个国家的280位代表就如何迅速改变妇女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签署了促进妇女更广泛地参与体育运动的行动纲领——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

其主要目标是促使妇女在平等的环境中全方位参加体育运动。

宣言指出:

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少于男性,在体育决策层的人数明显低于男性,因此,国家和政府机构应尽一切努力促使负责体育的组织遵循《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关于消除一切形式的妇女歧视留言中关于男女平等的条款》,在体育的资源、权力、责任等方面不带性别歧视地平等分配。

宣言还指出,体育运动中如果没有女性领导者、决策者和决定性人物,妇女的平等机会就不可能取得。

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全面增加女性决策者、领导者、管理者和教练的人数。

宣言还就体育资源、体育比赛、学校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研究等方面如何给妇女平等的权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1996年,国际奥委会组织的第1届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在洛桑举行,包括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和其他国际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联合国及一些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大会对妇女在体育中的地位和权利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该会的举行,对推动体育领域中男女平等的理想变成现实,及全世界妇女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妇女解放运动促进了女子思想和身体的解脱,促进了妇女体育的大发展。

而妇女体育的兴起,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妇女体育不仅在竞技体育领域率先得到发展,在大众体育领域也同样有广阔的天地。

在当今的大众体育世界潮流中,妇女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许多职业妇女视参加体育运动为自身的权利,和男人一起在马路上跑步、一起到健身房去发达肌肉,去登山、旅行,去享受各种身体娱乐;许多家庭妇女也离开锅台,迈出门槛,勇敢地参加大众体育行列,她们不仅是为了让丈夫觉得自己更好看、更年轻,而且是为了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把参加体育运动视作妇女独立的象征。

第四节妇女的体育参与

广大妇女在积极投入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人类情感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保卫世界和平、主持人类正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推动国际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一、妇女的运动参与

在全世界争取男女平等的潮流中,在国际体育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等国际赛事的女运动员人数、女子项目数不断增加,国际竞技体坛已出现了性别平等化趋势。

(-)女子参赛人数急剧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女运动员的参赛人数逐渐增加,夏季奥运会女运动员占运动员总数的百分比,由1948年第14届奥运会的95%上升到1996年钢26届的351%,男女运动员的比例数已由10、6:

1变为2、81。

冬季奥运会女运动员占运动员总数的百分比也由1948年的11、5%上升到1998年的38%,男女运动员的比例数已由8、7:

1变为2:

1。

1996年第26届夏季奥运会被誉为妇女体育取得突出进展的奥运会,并有3626名女运动员参加了这届奥运会,比参加第2届奥运会的女选手增加了近190倍。

中国、加拿大、丹麦等国的女运动员人数超过了男性,列支登、黎巴嫩代表团中全部是女选手。

(二)女子比赛项目逐渐与男子相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进步使妇女的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到从战争炮火中走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妇女的社会价值。

国际体育组织对女子参赛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积极致力于参赛项目L的四支平等,努力扩充女子参赛项目。

1948年,奥运会共设大项17个,女子参赛大项为5个(游泳。

击剑、田径、体操、皮划艇)占该届大项总数的29%。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排球成了奥运史上第1个女子集体项目,其决赛的精彩程度超过了男子。

1972年,女运动员们对她们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未被列入当届奥运会而感到气愤,她们向国际奥委会报出了抗议,从而导致1976年奥运会将女子赛艇、篮球和手球列为了正式项目。

奥运会虽然向女子开放了一些项目,但相当长的时间内中长跑却是女子的禁区。

经过人们的努力,女子800米赛跑项目终与在1960年出现在奥运赛场。

1972年在第20届奥运会上,女子1500米跑成为比赛项目,36名世界优秀选手参加了激烈角逐。

1979年,美国运动医学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女子从事长跑的效果之后,建议“女子可以与男子一样,参加K跑比赛。

’随后,英、日、德等同的运动医学专家也指出,女子的有氧代谢能力。

热适应能力和持久性耐力均不亚于男子,甚至有可能超过男子O1984年后,女子3000米和女子马拉松等项目终于成为奥运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