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514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10%

44

4

(2)按行业主要类别分:

房屋建筑

设备安装

装饰装潢

其它

22

3

16

117

7

29

81

136

35

101

(3)产值超亿元企业:

产值超亿元

其中1—2亿

其中2—3亿

其中3—5亿

其中5亿以上

个数

占总产值比例%

51.2

16.1

8

10.8

13.5

2

(4)按市场布局分:

本地市场

国内市场

国外市场

人数

完成产值

上海

北京

南京

其他

产值

8.95

81.5

1.09

11.0

2.83

15.5

1.30

11.1

3.6

41.4

0.05

注:

人数(万人);

产值(亿元)

2、建筑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十五”以来,我市建筑业经济总量保持在15%左右速度增长,2002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5.4%。

其余主要指标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处于中等水平。

2002年常州建筑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与上年对比

指标名称

企业

总产值

建筑业总产值

建筑业增加值

利税

总额

利润

利润率

劳动

生产率

技装率

动装率

计量单位

亿元

%

万元/人

千元/人

千瓦/人

2002年

165.0

160.5

40.7

6.30

2.6

1.62

9.01

8.11

4.22

20001年

141.6

129.1

33.66

5.17

2.0

1.56

7.65

6.85

3.56

同期对比

16.5%

24%

19%

22%

30%

3.8%

17.6%

18.4%

18.5%

2002年全省排列

3、建筑企业结构合理调整。

至2002年底,全市已有408家建筑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占全市有资质等级企业的88.5%。

国有企业有望在今年实施改制,部分集体企业也将在今年内完成改制任务。

经过企业新资质就位,企业以资质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和联合,发展壮大了骨干企业,虽然企业总数比原来减少28家,下降了6%,但产业集中度提高了。

2002年占企业总数7.6%的企业完成了建筑业总产值的50%以上。

4、建筑市场管理逐步规范。

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行为监督的若干规定》、《常州市建筑工程施工承发包计价暂行规定》等12个规范性文件。

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应公开招投标的项目公开招投标率达100%,受监工程覆盖面达85%以上。

工程质量稳步提高,2002年获省扬子杯项目13个,我市第二人民医院门急诊住院楼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文明施工程度稳步提高,2002年获省级文明工地31项,芦墅广景苑施工现场获全国建筑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荣誉称号。

(二)建设特大城市为我市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常州正加快从中等城市向建设特大型城市发展。

市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扩大到1864平方公里,大规划、大发展、大开发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2003年,我市GDP计划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此外,我市城市化水平在三年内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

到2005年,我市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将达到20平方米,预计每年的住宅建造量在200万平方米以上。

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沿江开发,加快培育特大型企业,将推动一大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上马,这一切都为我市建筑业发展创造了空前的良机。

(三)国内国际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创造了建筑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十五期间,随着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新的一轮建设高潮已经到来。

加入世贸组织后,建筑业将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市政府实行的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策,为我市建筑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创造了条件。

我市建筑业出市、出国参与建筑市场竞争的内外部条件更加成熟。

(四)我市建筑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筑行业特色和优势不明显。

综合经济指标在全省13个辖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拉大,与常州市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我市进入全省综合实力40强的企业仅有两家,且位居第22、38位。

建筑之乡在全省建筑之乡中地位不高。

境外市场开拓偏少,境外完成的产值仅占施工总产值的1.6%。

二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与形势发展不适应。

企业改制步伐不快,体制性障碍还未完全消除。

企业的多元化格局未形成,多元经营产值和营业额总计不足建筑业产值的5%。

产业的集中度低,指数为60%,低于全省76.23%水平。

利润偏低,产值利润率仅为1.62%。

人才匮乏,管理粗放,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更快发展。

三是建筑市场主体的行为与建筑市场规范化要求有差距。

比较突出的有:

业主不依法执行工程建设程序、肢解发包、不合理设置标段,与承包单位签订“阴阳合同”,盲目压价、拖欠工程款等;

承包企业违法分包、转包、挂靠,非理性竞争;

勘察、设计等方面在市场交易、工作质量上也有不少问题;

工程监理工作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仍时有问题发生;

建筑市场的监管模式和监管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常州市建筑业三年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要求,抓住新机遇,推进新跨越,以发展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推动体制、机制、技术、管理创新,以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强势企业和特色企业为重点,提升建筑行业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使常州建筑业迈进全省第一方阵。

(二)奋斗目标

1、主要经济指标提速增长。

建筑业施工总产值年增长率18%,2005年达260亿元。

建筑业增加值年增长率19.8%,2005年达7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

建筑业利税总额年增长率20%,2005年达10.9亿元。

2、行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积极稳妥地引导企业资产重组,倡导企业兼并,到2005年,年施工总产值达30亿元的企业1-2家,20亿元的2-3家。

3、加快拓展国内境外建筑市场。

全市建筑业外出施工总产值达105亿元以上,年增长率10%,国际市场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营业额2005年比2002年翻一番。

4、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管理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工程竣工合格率达到100%,每年创建示范精品工程5个左右,市双创工程10个;

创省“扬子杯”优质工程15个左右;

至2005年,争创“鲁班奖”国优工程1—2个。

5、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专家。

至2005年,全市建筑业中、高级专门人才占职工数达8%,占管理层的30%,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主要措施

(一)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开放、公平、健康的市场秩序

1、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治业。

重点修订和制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招投标制度,加强质量、安全、工程造价、建材使用管理及有关市场要素的规范性文件。

加大对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业主、施工单位和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行为执法监察的力度。

通过有效途径增强广大从业人员学法、守法和用法的自觉性。

2、进一步规范工程发包和承包行为。

严格项目法人资格审查,推行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

完善工程项目招投标办法,推进勘察、设计、监理和材料设备采购的招投标制度;

推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手册制度,建立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二级招投标市场,加强对劳务企业和劳务人员的管理;

加强承包企业资质管理,严格按资质等级承包相应的工程项目,禁止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

3、改革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改革工程造价计价模式,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定期测算发布工程造价指数和有关价格信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新机制。

4、加强工程合同的履约监管,建立工程建设担保制度。

倡导诚实经营,信守合同的企业行为,加强工程合同履约的监管,实行不良行为的记录,建立诚信机制。

尽快研究由银行和专门的担保公司为业主和承包方提供担保制度,以保证工程承发包合同的顺利履行。

5、培育和发展市场要素和中介组织。

提高建材、机械设备租赁、技术、信息、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完善建筑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和严格规范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检测等中介服务组织。

(二)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建筑业发展的重点,是做大、做强、做特、做精我市建筑业的主要举措。

按照政府指导、政策鼓励,市场培育的原则,加快组建一批建筑骨干企业。

1、通过行业结构调整,形成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种类别的企业组织格局,大的做强,专的做特。

实施办法:

一是优化施工总承包企业。

对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结构雷同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和联合,组建若干个资金雄厚、人才聚集、综合能力强的项目总承包企业和强势企业,成为我市建筑业核心企业。

具体目标是:

建筑总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5个,20亿元以上的企业2—3个,30亿元以上的企业1—2个。

二是在专业承包企业中做强一批专业特点鲜明的园林绿化、装潢、幕墙、起重安装、钢结构、防腐、防水等骨干企业,专业水平和施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出企业和工程品牌特色。

三是培育发展一批劳务分包企业。

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抓好劳务基地和企业的建设,大力培养能工巧匠。

四是积极推行施工总承包方式,对开发小区、群体项目以总承包方式进行招标,提高集中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五是对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引导他们以技术和装备为核心走重组、联合之路。

到2005年,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企业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和协作机制。

2、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格局。

一是有实力的骨干建筑企业向两头延伸,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同时向电力、燃气、能源、道路等建设领域拓展。

二是向建材产品、建筑机械、建筑制品等与建筑业相关的产业发展。

三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向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延伸发展。

四是有道桥资质的企业抓住发展机遇、扩大能力,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施工。

3、通过市场布局结构调整,扩大国内外市场。

继续巩固原有市场,大力开拓新市场,特别是面向西部大开发,创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市区企业争取市外市场的比重上升到30%。

4、多途径并用,做强、做特一批企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寻找合作伙伴,通过与国内国际大集团的联合,借船出海,抢占海外市场。

现有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守法经营,注重诚信,健康发展。

1、按照市政府要求,在2003年基本完成国有和集体建筑企业的改制,使建筑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到2005年,一级企业和大部分二级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企业内部配套管理机制。

实行劳动合同制竞争上岗,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

工资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紧密挂钩,形成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建立对经营者及员工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3、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

充分发挥内部和外部管理专家作用,对企业发展战略、重大决策的可行性研究、重大投资决策等开展咨询和评估。

成立建筑行业专家咨询组,为企业提供服务。

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

积极筹建计算机网络网站,与全省联网,使我市企业能够借助网站实现更多商务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4、强化企业管理。

(1)严格执行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继续开展质量体系认证。

进一步加强对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保体系。

(2)完善财务管理。

企业建立健全集中的资金管理体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周转率。

建立企业定额和内部价格体系,制定目标成本。

坚持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

抓好工程竣工结算,减少和防止工程款拖欠。

(3)搞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认真贯彻《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继续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活动,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装备和新的管理改造传统的建筑业,是我市建筑业三年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提升我市建筑业技术平台,实现建筑业超常规发展。

1、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机制。

发挥我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鼓励组建“产、学、研”技术开发实体,结合我市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和新技术示范工程项目,组建课题组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聘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开发能力。

2、建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级企业成立本企业的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二级企业设立本企业新技术应用推广部门。

负责制订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组织课题攻关、成果评价、技术交流,搞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改进施工方法和管理方法,组织职工参与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等。

二级以上企业每年创1项市级以上获奖科技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

全行业技术开发投入不少于行业增加值的2%。

一级企业以每年利润的10%左右,二级企业以5—8%作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投入。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其它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资新机制。

4、加快推广新技术。

全面推广十项新技术成果,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引导,把我市目前已经应用的新技术成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大力发展建筑节能、节地、节水、防水、隔热等技术研究。

以设计为龙头,发展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努力提高我市建筑工业化和机械化水平。

把项目的新技术推广运用水平与科技创新的水平作为参加评选市金龙杯、推荐省扬子杯优质工程的突出条件。

进一步发挥新技术推广应用机构作用,认真做好新技术应用的计划制定、应用实施,新技术的成果申报、评审鉴定、推广等工作。

5、落实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企业,可按直接经济效益的10-30%奖励有关人员。

企业可以从净资产增值部分划出一定份额,设立技术股,也可以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3~5%作为技术创新基金。

建立市建筑业科技进步奖励资金,用于激励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行业队伍素质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制定吸引、用好人才的机制,从提高队伍素质入手,提高行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人才培养。

制定行业三年人才培养、开发计划,保证行业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内,全行业接纳引进本科生300名以上,研究生10名以上。

培养和引进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项目经理向建造师资质转换的继续培训。

对现有的管理技术队伍,进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新知识的“六新”教育,提高其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

2、建立完善企业人才培养的机制。

(1)抓好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因人而宜,因地制宜,缺什么补什么,不断为企业管理人员补充新知识,提高现有岗位业务水平。

认真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人才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2)建立职工培训考核晋级机制。

每年对高级技师和高、中级技工进行一次考核晋级。

结合施工生产实际,开展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对成绩优异者给予提前晋级。

至2005年,规模企业建立起以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工为骨干、以中级技工为主体、工种配套的工人队伍。

(3)增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专款专用。

一、二级企业职工教育经费逐步提高到职工工资总额的5%以上。

3、抓好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培训教育基地和教育培训中心建设的扶持和引导,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实际的效果,提高培训水平。

4、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

强化对人才的激励机制,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方式引进高级人才。

可以试用年薪制和制定各类补贴政策,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工作业绩显著的人员,可实行项目成果奖、项目成果新增利润提成、技术作价入股等分配方式。

(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监督与服务

市、辖市(区)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化促进行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意识,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抓好建筑市场管理、建筑行业管理,抓好建筑业发展规划的实施与落实。

强化行政推动力,打响常州企业、工程和行业的品牌。

提高常州建筑业的知名度、荣誉度和市场认可度。

2、从严治政,依法行政。

加快行政管理法制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行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3、为企业开拓外埠市场提供条件。

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需要出发,整合驻外办事处资源,在重点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地区设立办事机构。

4、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对国外经营权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加快招商引资,为我市建筑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信息,搞好服务。

5、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和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为建筑企业与金融企业牵线搭桥,探索“银”“企”合作的路子,制订建设工程担保实施办法,有效缓解建筑企业资金不足的矛盾和困难。

6、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把行业协会办成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建立行规行约,推动我市建筑业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