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903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docx

山东省临沂市五县联合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

2009.11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谬(niù)种央浼(měi)付梓(zǐ)租赁(lìn)

B.笑靥(yè)撷(jié)取细胞(bāo)发轫(rèn)

C.刹(shā)车殷(yān)红岑(cén)寂角(jué)色

D.窠(kē)臼坍(tān)塌手帕(pà)恫(tòng)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销账辐射皇天后土莺歌燕舞

B.隔漠遐想纷至沓来统筹兼顾

C.涅槃耽误眉清目秀曲指可数

D.耗费坐落洗耳躬听沸反盈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鹿集团在婴幼儿奶粉中加入大量三聚氰胺以降低生产成本,这种做法无异于是杀鸡取卵。

B.2009年中国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C.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毕露,太过张扬,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D.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参与洗钱活动,并有贪污行为,现被羁押禁见,实属咎由自取。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总统大选之战飞短流长,真假难辨。

电视和报纸杂志给奥巴马贴上了“社会精英”“政治激进分子”等各种标签,把他变成了一个丑闻缠身的人物。

B.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曹植《美女篇》),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C.《悉尼先驱晨报》援引美国乔约翰·劳格斯顿的话说,神七飞船太空行走是中国太空计划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常符合逻辑的一步。

D.由20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入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国家发改委和美国贸易发展署,以及两国的进出口发展银行,将就共同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能源合作的十年规划签署相关的谅解备忘录。

B.事实上学术是一种帮助我们条分缕析,帮助我们尽可能认识事物本质或者真相,它本身不是目的,为学术而学术显然是忽略了学术本身的工具性。

C.由白先勇改编、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年奋斗版《牡丹亭》,全国巡演近百场,场场98%以上的座位爆满,赢得了年轻人对昆曲的关注。

D.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改进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既是中日两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期盼。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

俗语有云:

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

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

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

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

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

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

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

“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

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

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

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

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

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

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

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

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

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

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

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

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

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

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和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

《博物志》云:

“尧造围棋,丹朱善棋。

”虽不可信,但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

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

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

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

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厮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

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

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8年第七期,略有删改)

6.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

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人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7.下列对“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棋局小世界,围棋和象棋的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来对垒拼杀。

 B.下围棋就是要保有地盘,使地盘联成一片,而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这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C.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D.围棋表明中华文化体系存在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

象棋则表现出来先人的爱国情操和忠君行动,反映先人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优于马多多,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不少。

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

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有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20090505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

“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

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

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

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师:

师从、学习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B.①童子何用知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吾得其为人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①而公独不识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从那时起苏轼对范仲淹就心生仰慕,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尊敬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3分)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5分)

15.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形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2),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3)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

五、(12分)

16.在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你有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时间,请在提供的开头、结尾的基础上,从下面提供的语言素材中选择得体的必须要说的内容,按照连贯、通畅、合乎逻辑的要求排出顺序,填到横线上(答案写到答题纸上)。

(4分)

老师,您好!

谢谢!

①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

②我叫某某,今年18岁

③错过我这样的好苗子,相信老师您会后悔的

④我盼望今天能够通过面试,成为某某大学的一员

⑤我的家乡风景优美,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

⑥我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我的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

⑦我爱好音乐,也喜欢运动

⑧我身高某某,是一名阳光男孩(女孩)

⑨这次自主招生我一定能通过,我绝对相信自己的实力

⑩我坚强、乐观,从不怕困难

17.按要求扩写下面的句子。

要求: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个字。

(4分)

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

18.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这幅漫画的含义(30字以内)。

(4分)

要求:

思想健康,表意明确,语句连贯得体。

 

漫画的标题:

(2分)

漫画的含义:

(2分)

六、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

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

②我是弄不明白:

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

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

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

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

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

③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

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

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

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

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

有雾,东一团,西一团。

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

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

让我忘情啊,不似人间似天堂。

④是的,天路是清冷的、孤单的,山月并不愿去走,而更愿下到山中,呆在我们的村里不走。

一群村童疯玩,和山月捉迷藏。

山月躲了起来,有时在草垛后,有时在树林中,有时在屋顶上,有时在水井里,村童们怎能找到它呢?

为头的那个小家伙,累了,靠着草垛坐下,偶尔一回头,那样一轮山月,突然出现,妈呀,吓了他一大跳,甚至让他生气了,不再和山月玩了,召拢了伙伴们,捉萤火虫去。

好一群淘气的村童!

山月一笑,赶紧升至村庄的半空,照亮他们跑着,追着,别摔了跤儿。

⑤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道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偶尔,我还爱到李家屋的术坤家打牌。

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

山月还要去送很多人。

有人荷了锄头,去田里看水;有人背了竹篓,要出去钓鳝;还有人从外面归来,耽误了车船,深夜还没走到家里……这一个夜晚,山月要送多少人,或去,或归,哪一人能做得到呢?

山月不来的夜晚,也好,我们安心呆在家中,做点自己的事情。

不要问山月为何不来?

山月肯定也有它的事情。

山月会来,绝不会失约,我们又可邀了山月,去夜行、访友、观山中风景,这才让人更加珍惜,这才让人更加体会其中之美。

⑥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

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

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

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

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

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

⑦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篷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

(选自08年第10期《散文》,有删改)

19.文章以“山月曾是旧时友”为题,开头却从小城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0.在文章的③④⑤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山月与山、山里人相依相伴的?

(4分)

21.第⑥段中“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一句有什么含义?

结合文意加以阐释。

(4分)

22.纵观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郁达夫:

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

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

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

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

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

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

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

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

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

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

《还乡记》这样写道:

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

《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了实质性的改变。

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

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

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

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

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

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

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

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

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

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

“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

”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

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

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

只身去国,自我放逐。

“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

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

”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

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

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

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

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

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9.第一段中为什么说“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分)

20.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条概括。

(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22.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

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

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

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

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

“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

“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要求: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9—2010学年度高三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答题纸

题号

总分

得分

第四题:

13.

14.①

15.()

()

()

(),

(),

(),

 

第五题:

16.

17.

18.

 

第六题:

选()

19.

20.

21.

22.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15分)

1.C(Aniù-miùBjié-xiéDtòng-dòng)

2.A(B项,漠—膜;C项,曲—屈;D项,躬—恭)

3.B(“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4.A(B括号应放到引号后;C句末句号应在引号外;D“生命百科全书”应改为引号)

5.A(B成分残缺。

C“爆满”不合逻辑。

D搭配不当,将谓语“改进”改成“改善”或“发展”。

二、(9分)

6.B(象棋中将帅地位最高,车本领最大。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