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种植技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009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天麻种植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麻种植技术.docx

《天麻种植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麻种植技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麻种植技术.docx

天麻种植技术

天麻的地下块茎的形成与生长

    发芽后的原球茎,靠原共生萌发菌提供的营养,不管其能否接上蜜环菌,当年都能分化出营养繁殖茎,开始第一次无性繁殖并形成原生小球茎。

天麻种子发芽形成的原生小球茎,只有与蜜环菌建立了营养关系后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形成健壮的新生麻,否则自行消亡。

在种子播种后30~40天,7月中下旬原球茎开始明显看到乳突状苞被片突起,营养繁殖茎突出苞被片生长,如未接上蜜环菌,新生的营养繁殖茎细长如豆芽状,在其顶端生1个小米麻后消亡,此时只有极少的原生球茎能在8月份前后与蜜环菌建立起营养关系。

这样的原生球茎,便称为接菌的原生球茎。

这些球茎所分生出的营养繁殖茎短而粗,长0.5厘米左右,其顶端一节迅速膨大,11月份就能观察到约长2.6厘米、宽1.4厘米的小米麻,最大的如小指大。

蜜环菌以菌索形态侵入营养繁殖茎,也有少数侵入原球茎,当年与共生萌发菌同时存在于营养繁殖茎与原球茎的不同细胞内,被蜜环菌侵入的细胞,其细胞核变畸形,消化蜜环菌而获得营养,原球茎在形成健壮的白头麻后逐渐消失,共生萌发菌也随之消失。

天麻是一种与两种共生真菌共生完成生活史的特殊植物。

与此同时,营养繁殖茎可长出7~8个侧芽,芽互生,为数节组成。

侧芽顶端一节膨大的小白麻,随着温度的降低而进入休眠期,此时天麻就完成了第一年的生长期。

    第二年4月初,气温回升,由种子形成的小白头麻和米麻结束休眠,开始萌动生长,进行有性繁殖后第二次无性繁殖。

天麻的大小块茎,实际上就是缩短肥大的地下茎的形态,其顶端生长锥可分化形成子麻,其余节位上的侧芽亦可相继萌生出短缩的枝状茎,其茎的顶端同样膨大形成新的块茎。

这些分枝称一级分枝。

在一级分枝上,再进行二级分枝、三级分枝,天麻的这种多芽萌发分枝特性,是其能够多代无性繁殖的基础,第二年是天麻商品生产的最关键时期,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较高的产量。

5月,天麻开始进入旺盛的生长时期,在保持充足的营养条件下,部分小白麻迅速膨胀壮大,成为商品箭麻,其余块茎通过分枝分芽,直接提供了翌年的种源。

到11月份,天麻进入休眠,此时为天麻的收获期。

    野生条件下,天麻块茎多分布于10厘米左右厚的土层中,并且不同生育形态的块茎多在这10厘米左右的土层中分布也有层次之分。

小白麻居最底层,约距地表8-10厘米;大白麻居中间层,约距地表5-8厘米;箭麻居最上层,距地表约1-5厘米;许多箭麻的混合芽在地表1厘米的土层中。

天麻的块茎虽然是一种变态茎,但它与其他植物一样生长具有负向地性,即它总是直立向上生长,在天麻栽培中,若天麻在土中播栽过深,在天麻生长过程中,由于块茎的负向地性,块茎总是直立向上伸长,从而使块茎的直径和长度之比小于常态指标,使天麻块茎变成长条形。

因此,为减轻天麻生长的负向地性和瘦长形天麻的形成,应实行浅窖或浅覆盖培养料的栽培方法

人工种植天麻技术之把好三关

人工种植天麻技术之把好三关

一、温度关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天麻的生长、产量和质量。

天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0—30℃,超过38℃时,蜜环菌和天麻的生长就会受到严重抑制;而当温度低于5℃时,天麻的块茎生长速度又会减慢并停止;低于-5℃时,天麻的块茎将受冻害而腐烂。

因此温度控制是天麻栽培成功的关键。

  二、湿度关种植天麻要求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在生长旺季时湿度少于60%不利于天麻生长,大于80%又容易引起块茎腐烂,因此要格外注意。

  三、光照关人工栽培天麻大多在室内、防空洞、地下室、温室内进行。

天麻从栽种到收获都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当阳光照射时应搭棚降温,以确保天麻块茎能正常生长。

由此可见,人工栽培天麻一定要分析当地有无适合天麻生长的条件,切勿盲目引种。

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掌握天麻的生长习性,加强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天麻种植前景--专家称市场看好

    近几年来,由于天麻市场行情和价格的回升,加上一些广告的夸大或虚假的宣传,天麻的人工栽培已被炒得沸沸扬扬,致使天麻身价倍增。

   天麻为兰科类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发育有着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物质基础。

一是天麻为典型的异养类型的高等植物,生长和发育必须以蜜环菌为“食料”。

若无蜜环菌供给“营养”,天麻球茎则会因饥饿而萎缩,在2--3年内消亡。

因此,人工栽培天麻,前提条件是先培育好蜜环菌菌种和菌材。

我国天麻的主产区在云南、四川、吉林、贵州、陕西、湖北、西藏、辽宁、江西、安徽、黑龙江、河北、台湾等省区的部分高山地带。

野生天麻的垂直分布区域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湖北和云南等省野生天麻,多分布在海拔1300-1900米的高山区,四川省多分布在1200-2500米外,辽宁省多分布在200---400米外,陕西省多分布在800-1000米处,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无大热,冬无大寒,夏季多雨,空气湿润、凉爽;北方和高寒山区的冬季则积雪较厚,覆盖度大,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空气的相对湿度在70%-80%,年平均气温25℃,月平均最高温度24--29℃,月平均最低温度1.3~-1.6℃。

天麻和蜜环菌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0-32℃,如果夏季自然气温连续一周内超过38℃,天麻球茎就会因高温而烂麻,造成减产或无收。

因此,南方和低海拔平原、丘陵地区,没有现代降温设备,是不适宜栽培天麻的,即使要种,也须到天麻产区去种植才为稳妥。

   天麻的生产周期较长,从培养蜜环菌菌种、菌材至播麻种到采收,一般需几个月时间。

凡条件具备,气候适宜者,可以大量发展天麻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项目去开发

 

--今天我要做俯卧撑···今天先俯卧,明天再撑。

--真不愿意起来,尤其我还病了,可我还得带病坚持吃饭。

--肚子大不可怕,可怕的是肚子里没有好东西。

或者说,没有好吃的东西很可怕

--今天是元旦,我决定在新的一年里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8小时,这样的话,8乘以365除以24···121.6天···5月3日叫我起床!

--我向星星许了个愿,我并不是真的相信它,但是反正也是免费的,而且也没有证据证明它不灵。

--球状也是身材。

···现在的梦想决定着你的将来,所以还是再睡一会吧。

--失败的人特点是会不断地失败。

如果你想看看他的失败的话,他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欧迪在窗外冻得瑟瑟发抖,真可怜,我真有点不忍心看他这样,不,难道我能坐视不管吗?

我必须做点什么···加菲拉上了窗帘。

--这个汉堡的味道真不错,但是不如前八个的味道好。

--除了吃和睡,生命也许还会有别的意义,不过我觉得没有就挺好。

--我的体重是我自己的事。

--我每天只吃四类食物:

早饭、午饭、晚饭和零食。

--我并不是每次吃完饭就看电视,有时我边吃饭边看电视,生活中有些改变会增加乐趣。

--学的越多,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忘记的越多;忘记的越多,知道的越少。

为什么学来着?

--上帝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幸运的是在选择朋友方面他给你留了余地。

--工作好有意思耶!

尤其是看着别人工作。

--努力工作不会导致死亡!

不过,我不会用自己去证明。

--爱情就像照片,需要大量的暗房时间来培养。

--不要等明天交不上差再找借口,今天就要找好。

--聪明的人都是未婚的,结了婚的人很难再聪明起来。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每个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两个。

--要用心去爱你的邻居,不过不要让她的老公知道。

--钞票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还需要信用卡

 

徐锦堂——天麻之父

作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1569    更新时间:

2008-12-10

徐锦堂,药用植物栽培专家。

山西五台人。

1958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农学系。

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

物研究所栽培室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真菌室主任、研究员。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事天麻无性繁殖栽培和有性繁殖播种的研究。

1965年利用野生菌材伴栽天麻成功。

1973年研究成功天麻菌床栽培法。

1976年试验成功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使天麻由野生变为家栽,1980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在黄连栽培技术研究中,试验成功人工造林及玉米遮阴栽培技术。

合编有《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作物栽培》、《天麻》等。

徐锦堂

1931年2月出生,河北乐亭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1982年始,先后培养硕士12名,博士11名,现在校博士研究生5名。

曾承担或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基金、侨办科学基金和卫生厅科学基金项目。

现正从事角膜病和眼表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性别:

职称:

教授

学历:

研究生

学习经历:

1955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1956年被选派到原苏联莫斯科医学院攻读眼科研究生,1959年获医学副博士学位。

后去乌克兰Filatov眼科研究所学习,1960年回国,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教。

1981年调暨南大学医学院,1987年到美国Luisville大学眼科研究所访问学习半年。

天生之麻多奇妙 历尽艰辛解其谜----记天麻之父徐锦堂

天麻,顾名思义为天生之麻。

《本草纲目》中称"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

近代药理实验也证明,天麻有止眩晕、抗惊厥、镇静等功效,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全靠人工采挖野生天麻供药用。

由于野生天麻资源有限,越挖越少,供应十分紧张。

60年代初,徐锦堂在山区蹲点时,发现山里有天麻,并对这种无根、无绿色叶片的特殊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他听说天麻供应比黄连还紧张时,便萌发一个念头:

搞天麻人工栽培。

一天,他把想法与老药农一谈,老人连连摆手说不行,并说:

我年轻时也种过天麻,种下几个月就不见了。

据说天麻长有仙人脚,我就在它周边用石头垒个圈,几个月后还是跑了。

老人还随口说出一段歌谣:

"天麻、天麻,天生之麻,老天爷播种,土地爷发芽,人要种它,那是白搭。

"

尽管天麻药用功效显著,但对这种特殊植物人类对它的生长规律知之甚少。

抱着解决药用急需的愿望,徐锦堂毅然把天麻野生变家栽列入第二个课题。

个人承担一个课题谈何容易。

没有做试验用的天麻,上山时就带把镢头,碰上就挖几个,有时他自己掏钱买几个。

当地县领导深深地为他这种精神所感动,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1000元钱支持他。

为种活天麻,他把各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方法都试验过了,却没有一个天麻成活。

然而他并不灰心,仍继续试验。

1962年春天,偶然发现一个碰掉顶芽的天麻,埋了20几天长出了小天麻,他晃然大悟:

以往的失败在于顶芽抽苔后,天麻就成了空壳。

民间传说天麻长有仙人脚,可能就源于此。

重复试验,小天麻长出来了,有的新生麻还超过了母麻的重量。

可喜的进展,受到所领导重视。

1964年,天麻野生变家栽被列入研究所正式课题,所里并增派2名同志,成立天麻研究小组,由徐锦堂任组长。

为摸清天麻生长规律,徐锦堂等人进行了3年艰苦的全面的天麻野生生态调查,基本摸清了天麻生长繁殖过程,以及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土壤质地等条件。

但天麻靠什么养分生长依然是个谜。

为此,徐锦堂等人查阅了大量有关文献、材料,但均一无所获。

70年代,有一次徐锦堂在北京开会时,一个偶然机会发现日本学者草野俊助1911年曾发表过天麻与蜜环菌的关系。

使徐锦堂决心以此为线索,独立揭开天麻生长营养来源的秘密。

一天夜里他醒来,又习惯地下床观察床下的天麻。

他十分惊奇地看到天麻发生微弱的荧光。

掰开天麻一看,发现荧光出自一些快要腐烂的母麻,里面长满白色和黑褐色的菌丝。

经过分析研究,从这些菌丝中分离出了蜜环菌。

天麻无根、无绿色叶片,本身不能制造养分,而是靠侵入块茎中的蜜环菌获得营养。

蜜环菌分离的成功,为天麻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

1965年,徐锦堂用野生蜜环菌材伴栽天麻取得初步成功,同时研究成功人工培养菌材的技术。

在天麻神秘大门就要叩开时,"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一封催促下山的电报,使徐锦堂被迫去了"干校"。

1972年,当天麻组行将撤点之时,刚从"干校"回来的徐锦堂,不顾"臭老九"帽子的压力,毅然据理力争:

"天麻野生变家栽虽获成功,但还处于试验室阶段,离大面积推广应用还有很大距离,市场供应这么紧缺,课题不能下马。

"当时天麻只能作为"首长"保健药,偌大的北京药材市场上很难买到天麻,所里又让他重新负责天麻的研究。

当年在所里还召开了六省市天麻座谈会,会上,徐锦堂从天麻生长特点,谈到天麻与蜜环菌关系,人工菌材的培养,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陕西省药材公司的同志,当即邀请他去汉中指导天麻生产。

1972年冬,徐锦堂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把试验点定在汉中地区的宁强县滴水铺公社东风三队。

这里群山环抱,山高坡陡,气候湿润,全年温差较小,且有天麻资源分布。

他决定搞一种方法简单、农民易学、又省工稳产的天麻栽培方法。

沿着产区-实验室,实验室一产区的科研路线,他不知设计了多少方案,爬了多少高山陡坡。

1973年,"天麻无性繁殖固定菌床法"宣告成功。

第二年,东风三队的天麻空窝率下降到1.1%,平均窝产由0.15-0.2公斤,提高到1.5公斤,生长周期由2年,缩短为1年。

他发明的方法简单易学,省工省时,不与农作物争劳力,还解决了大坑培养菌材易污染杂菌的难题,深受农民的欢迎。

为了全面推广这一技术,徐锦堂不辞辛苦,奔波于各地讲学,常常是刚在这个县讲完又奔往另一个县。

为了抢时间,他有时顾不上吃饭、休息,有几次晕倒在路上,但一醒过来又抖擞精神上了讲台。

他先后在陕西40余县讲过课,听课人超过2万,培训出几百名不脱产的技术骨干。

这一成果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逐渐推广的过程中,徐锦堂敏锐地发现,最早栽培成功天麻的东风三队,由于多代无性繁殖天麻出现了退化,产量降低。

作为植物栽培的研究人员,徐锦堂十分清楚,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后果不堪设想,搞有性繁殖是防止退化的一条出路。

但这意味着要推翻自己已成功的方法,需要在天麻神秘的世界重新去探索。

天麻种子奇小,一粒莲子大小的果实里,包含着数万粒种籽。

像面粉一样的种籽,只有种胚,没有胚乳及其他营养贮存的器官,使其发芽异常困难。

他日以继夜地试验探索,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对此许多人迷惑不解,因为"固定菌床法"成功之后,生产效益良好,许多地方把它当作"拳头"产品。

群众栽天麻的积极性也很高,曾出现一个冬天有上万人上山采挖天麻种麻的盛况。

在身背干粮,夜宿岩洞的"群众运动"面前,他不顾冒"给群众运动泼冷水"的风险,多次提出单纯搞无性繁殖多代后要退化的观点。

有的同志悄悄地劝他,他却说:

"如不这样做,一旦出现大面积减产,我怎么对得起产区的人民。

"

1978年,徐锦堂又把一项重大发明奉献给产区人民--"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

这一方法具有发芽率高、生长期短、商品天麻比重大,产量高、成本低,对扩大天麻种子来源,防止种麻退化,提高天麻产量具有显著意义。

天麻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进行生产,实现了天麻大面积稳产高产。

这一成果,1980年,被国家科委评为二等发明奖,并被中华医学会等四学会推荐为"建国35年来20项重大医药科研成果"之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火车头。

陕西汉中地区的宁强县过去是个苦地方,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1983年,全县总产天麻达100万斤(1983年后分田到户就无法统计),其中鲜商品天麻45万斤,县药材公司收购39万斤,仅此一项农民即增加100万元收入。

汉中地区1983年收鲜商品天麻140万斤,总产近300万斤,总产值近1000万元。

天麻大面积推广生产,还带动了当地食品、酿酒、制药及出口产品的生产,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他时刻关注着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不畏艰难去攻克它。

自从1911年,日本学者草野俊助发现天麻与蜜环菌共生关系之后,国内外植物界长期认为,天麻是靠蜜环菌获得营养,甚至在种子发芽阶段也如此。

然而,在实践中徐锦堂却发现相反现象,蜜环菌对天麻种子的发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为此,他提出天麻种子发芽是与蜜环菌不同的其他真菌有关的设想,并于1979-1981年分离到12种使天麻种子共生萌发的真菌。

经小区试验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天麻种子发芽率提高了7倍。

由于当时未能鉴定出这些萌发菌的分类科属,在学术界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徐锦堂报道的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菌,很可能是蜜环菌呈现的另一种形式。

"

1988年,徐锦堂和他的研究生培养出天麻种子萌发菌的子实体,经鉴定确认为口蘑科小菇属的紫萁小菇,属我国尚未发现的国内新纪录。

它的发现与应用,使学术界对天麻种子萌发营养来源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紫萁小菇的主要作用是,天麻胚细胞消化了侵入的紫萁小菇的菌丝获得营养而发芽。

而蜜环菌在天麻种子发芽阶段不提供营养,反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种子萌发后的原球茎,开始第一次无性繁殖,分化生长出营养繁殖茎,萌发菌所提供的营养已远远不能满足天麻无性繁殖阶段的需要,必须接上蜜环菌才能正常生长,这也是天麻在漫长的物种形成过程中,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结果。

由此,徐锦堂提出"天麻是先后靠双菌共生完成从种子到种子全部生活史的植物"的观点,并由此揭开了"天生之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

此项成果,荣获卫生部甲等奖,并被国家科委选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选集》中。

老骥伏枥志千里 再返山林栽猪苓

猪苓栽培研究是徐锦堂继黄连、天麻之后,第三次向科学高峰的进军。

此时他已两鬓斑白,身患多种疾病,然而他深知此项研究的重大意义。

猪苓,是一种具有利水抗癌功效的中药。

近年药物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出猪苓多糖,证明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一些临床实验也表明,猪苓多糖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作为肿瘤治疗中的一种辅助药物,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同时,猪苓多糖注射液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也有明显的疗效,已运用于临床。

与天麻情况相同,猪苓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70年代末,作为重点科研项目,组织过六省市合作攻关,但由于生产技术复杂、投资高、用工多、产量低,而未能大面积推广生产。

徐锦堂和他的助手们从国家用药的急需出发,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而是迎难而上,坚持在产区蹲点。

他从营养源研究入手,经大量实验室研究与产区栽培研究,重新设计栽培方案。

他将已栽培3年应该收获的猪苓不翻动,只挖开穴边加入新木材和蜜环菌种。

3年后,收获时奇迹出现了,后3年长的猪苓大大超过前3年的产量。

这给了他很大启示:

猪苓栽后第3年才开始旺盛生长,但此时原栽菌材已朽,不能再提供营养。

经大量实验室试验,通过生物切片,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及采取发酵培养手段,他从理论上阐明了蜜环菌与猪苓菌是一种寄生与反寄生的共生关系,并利用同位素示踪原子法,证实了猪苓可以从土壤中渗入有机和无机营养的第二营养源。

这一发现为栽培猪苓大量利用树叶等有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化学分析测定,家栽与野生猪苓的化学成分相同。

1990年5月,徐锦堂不顾大家劝说,怀揣"心血管疾病救急包",爬上了海拔1500米的猪苓试验场。

这一年,他为了猪苓曾三次来到这里。

工夫不负有心人,当他和其他同志一道挖出仅生长5年,重量达7.5公斤的"猪苓王"时,徐锦堂和在场的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因为这标志着"猪苓半野生栽培"方法的成功,实现了徐锦堂提出的易学、省工、投资少、见效快的设想,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1990年11月21日,在"猪苓繁殖、生长、营养及半野生栽培技术研究"鉴定会上,与会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会上,我国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人能取得这样多的成果实属不易,徐锦堂同志的成功经验应当认真总结,特别是他不畏艰苦,贵在长期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值得提倡。

正如楼教授所言,徐锦堂认为,搞应用科学的人,目标始终应当放在生产上,为生产服务。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回首在药用植物世界的几十年探索历程,徐锦堂常说:

我是靠国家奖学金读完中专、大学的,没有党的培养哪有我的今天!

虽然我获得了几项国家奖,发表了近40篇论文,但这只能说明过去。

我要尽最大努力,把知识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简历

1929年6月11日 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1952年 毕业于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技术学校。

1952一1954年 任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技术学校教员。

1958年 毕业于山西农学院。

1958-1984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3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栽培室副主任。

1984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药用真菌室主任。

1985-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论著

1 徐锦堂.黄连.见: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栽培室编.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16-28.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徐锦堂,冉砚珠编著).天麻.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3 徐锦堂,冉砚珠,王孝文等.天麻有性繁殖方法的研究.药学学报,1980,15(2):

100-103.

4 徐锦堂.贝母福尔马林浸种试验小结.中药材科技,1980(12):

2122.

5 徐锦堂,冉砚珠,孙昌高等.天麻种子发芽的营养来源及其与蜜环菌的关系.中草药,1980,11(3):

125-128.

6 徐锦堂,冉砚珠,王孝文等.天麻种子成熟度对发芽的影响.中草药,1981,12(2):

37一38.

7 徐锦堂,冉砚珠,牟春等.天麻种子发芽营养来源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1,(3):

2.

8 徐锦堂,冉砚珠.天麻栽培技术.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7.

9 冉砚珠,徐锦堂.蜜环菌抑制天麻种子发芽的研究.中药通报,1988,13(10):

15-17.

10 徐锦堂.尖贝分切繁殖经验介绍.药学通报,1988,23(10):

296-298.

11 徐锦堂,郭顺星.供给天麻种子萌发营养的真菌--紫萁小菇.真菌学报,1989,8(3):

221一226.

12 徐锦堂,冉砚珠等.天麻生活史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9,11(4):

237-241.

13 徐锦堂,牟春.天麻原球茎生长发育与紫萁小菇及蜜环菌的关系.植物学报,1990,32(1):

26-31.

14 徐锦堂,冉砚珠.紫萁小菇等天麻种子萌发菌分离方法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0,25(3):

139-142.

15 吴惧,徐锦堂.光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1990,25(2):

76-78.

16 郭顺星,徐锦堂.天麻消化紫萁小菇及蜜环菌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真菌学报,1990,9(3):

218-225.

17 吴惧,徐锦堂.光质对灵芝纤维酶多酚氧化酶及其灵芝产量的影响.中草药,1990,21(4)28-30.

18 郭顺星,徐锦堂.促进天麻等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真菌发酵液的抑菌作用.中国药学杂志,1990,25(4):

200-202.

19 冉砚珠,徐锦堂.紫萁小菇等天麻种子萌发菌的筛选.中国中药杂志,1990,5(5):

15-18.

20 郭顺星,徐锦堂.兰科植物种子无菌萌发的研究.种子,1990,(5):

36-38.

21 徐锦堂,牟春.天麻种子萌发动态及紫萁小菇菌丝侵入的细胞学观察.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0,12(5):

313-317.

22 郭顺星,徐锦堂.促进石斛等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真菌分离与培养.中草药,1990,21(6):

28-31.

23 郭顺星,徐锦堂.真菌及其培养物提取液在细叶石斛种子萌发中的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990,15(7):

13-15.

24 郭顺星,徐锦堂.白及种子染菌萌发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植物学报,1990,32(8):

594-598.

25 冉砚珠,徐锦堂.紫萁小菇等天麻种子萌发菌生物学特性及种子共生萌发条件的研究.中草药,1990,21(9):

29-32.

26 郭顺星,徐锦堂.促进天麻等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真菌初生产物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