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5058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的智慧,是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取得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

A.胸有成竹诀窍忍辱负重

B.游刃有余诀窍苟且偷生

C.胸有成竹门道苟且偷生

D.游刃有余门道忍辱负重

2.下列各句中,诗句与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3分)

A.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节)

B.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端午节)

C.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重阳节)

D.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元宵节)

3.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①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②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③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④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

⑤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⑥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A.⑤⑥②④③①B.⑤②④⑥③①C.⑥②④③①⑤D.⑥②①④③⑤

4.给下面这幅漫画起一个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烛光里的温暖B.21世纪“卖火柴的小女孩”

C.办法总比困难多D.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赠张别驾序

归有光

张侯自尚书秋官郎,出判苏州。

会其属县昆山之令阙,来署其事。

未逾月,新令且至,吾党之士,为会于玉山之阳,邀侯为一日之欢,盖莫不戚然于侯之去者。

噫!

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

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若侯之不鄙夷吾人,与吾人之所以爱侯者,可谓有情矣。

吏之来,皆四海九州之人,无亲知之素。

一旦以天子之命,卒然而相临如是者,岂法度威力之所能为哉?

夫亦恃其有情以相爱而已。

今或自谓其能制百里之死生,法度威力之可以为,视其人漠然,而独行其恣睢之意,则今世之俗吏类如此也。

侯为人慈爱恺悌,可以望而知其情。

故不逾月,而县之士民,无不爱且慕焉。

嗟夫!

吾县之人,力耕以供赋贡。

曲事天子之命吏,盖亦无所不至。

虽骈死敲扑之下,未尝敢有疾怨之心,独于是非之实有不能昧者,而见于里巷之歌谣也。

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若《十月之交》、《雨无正》,虽幽厉之虐,不能绝也。

今大吏或相与比于上,不曰吏之无良,然且诟詈吾人,以为风俗之薄恶。

夫二百年仁孝忠厚之俗,奚至于今而独恶耶?

方侯之视事,即有倭寇之警。

贼自滨海深入百里,络绎城下,侯以安静镇之。

虽在倥偬之际,不肯因循旧弊,以扰于民。

自前年贼至,而县常先时塞门,又严缒城之禁。

小民斗米束菜,悉为吏卒所苛取。

近郊之人,扶老携幼,望门而呼,城上莫有应者,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

且日钩取疑似之人,以为贼谍而屠刳之。

盖冤苦无诉之民,有不独死于贼手者矣。

如前之为,今岁皆无之。

则贤人君子之所至,岂必其岁月之久!

如时雨之沾溉于物,岂有涯哉?

夫然后知侯之所以非今之俗吏。

而期月之间,吾人爱慕之深如此,则夫知吾县风俗之不薄者,亦莫如侯。

余故乐为道之云。

侯名牧,辛丑进士,山阴人。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一,有删改)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署其事署:

代理

B.侯为人慈爱恺悌恺:

和顺

C.且日钩取疑似之人钩:

牵连

D.无亲知之素素:

旧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侯在昆山任上深得民心,离任之际,归有光和朋友们特地在玉山之南邀请他聚饮,席间所有人无不为张侯的离任而伤感。

B.昆山百姓耕种努力,认真完税,勤心侍奉皇帝派来的官员,对于官员的恶行也都隐忍且无任何发泄之举。

C.归有光认为,现在的有些无良官员动不动就说地方民风浮薄丑恶,对地方仁孝忠厚的民风积淀视而不见,实在令人气愤。

D.张侯治理昆山虽然时间很短,但百姓爱戴仰慕,归有光认为张侯深深了解昆山民风民俗并不浮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

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5分)

(2)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5分)

8.文中张侯应对倭寇不肯因循“旧弊”?

请简要概括“旧弊”有哪些。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旧游·别黄澹翁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

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

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此词作于淳祐九年,词人在苏州仓台为幕僚。

此词为词人在苏州送别友人黄澹翁时回忆起杭州姬妾而作。

9.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说“此恨有触即发,全不注在澹翁也,故曰‘送人犹未苦’”,联系全诗,概括作者“苦”的原因。

(5分)

10.下阙“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三句,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②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③廊腰缦回,;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④,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⑤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⑦,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⑧书到用时方恨少,。

(《警世贤文·勤奋篇》)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2-14题。

花花草草

[前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叶赛宁的故乡诺沃村在奥卡河对岸不远。

我觉得叶赛宁的诗,出色地表现了奥卡河彼岸的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的黄昏,每逢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是雾,还是林中蓝色的焦烟,弥漫在原野上。

在这仿佛寥无人迹的草原上,我有过多次不同的事故和突然的会遇。

有一次,我在一个小湖上钓鱼,湖岸高耸陡峭,长满攀缠的黑莓。

在上边,在我头顶上,开着有半人高的花,乡下的孩子们正在那里采酸模。

听声音,那儿有三个小姑娘和一个小男孩子。

两个小姑娘在学着孩子多的乡下女人的模样说话。

她们大概都在摹仿自己的母亲。

第三个小姑娘总没说话,只是尖声尖气地唱着:

在空袭请报的时候,

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往下的歌词她不知道了,在沉默片刻之后,又重复起关于空袭警报的歌儿来。

“请报,请报!

”一个哑嗓子的小姑娘生气地说,“整天价,吃苦受累,就为了能把他们,这一群崽子,送去上学,可他们在学堂里能学个什么?

连话都不会说!

是‘警报’,不是‘请报’!

等我告诉你爸爸,叫他教训教训你。

“我那彼契卡前两天,算术吃了个两分。

让我把他这顿捶呀,把手都打木了。

”另外一个小姑娘说。

“全是编的吧,妞儿卡!

”小男孩子用低沉的嗓音说道。

“是彼契卡的妈妈打的他。

就打了两下。

“瞧啊,鼻涕鬼!

”妞儿卡喝道。

“你再讲讲看!

“小姑娘们,你们听着!

”哑嗓子的姑娘高兴地喊道。

“咳!

我告诉你们点事儿!

就在这儿,雀滩附近,有一棵灌木。

天一黑,就开始从下到上冒蓝火苗!

冒的可凶着哪!

一直冒到天亮。

连走到它跟前去都不敢。

“它干吗冒火苗呢,克拉娃?

”妞儿卡吃惊地问。

“就是说有宝,”克拉娃回答说。

“下边埋着宝。

有金铅笔。

谁若是拿那支铅笔写上自己非常希望的东西,——要啥就有啥。

“给我!

”小男孩子要着说。

“给你什么?

“铅笔!

“你别跟我胡缠!

“给我!

”小男孩子喊道,而且忽然粗着嗓子哭了起来,又讨厌,又刺耳。

“给我铅笔,臭丫头!

“啊,你这样吗?

”妞儿卡喊道,立刻听到了响亮的巴掌声。

“倒霉蛋!

干吗我把你生下来了!

小男孩不知道为什么立刻不哭了。

“可是你呀,亲爱的,”克拉娃用一种假装的温柔的口吻说,“别打自个儿的孩子。

容易打晕过去。

你跟我学——教他们懂事。

若不然长大了也是一群呆子,对自个儿,对别人都没有一点儿好处。

“能教他什么?

”妞儿卡气愤地回答说。

“你教教他看!

他会给你个样儿瞧瞧!

“不教怎行呢!

”克拉娃反驳说。

“什么都得教给他们。

他这会儿跟着我们,哼哼唧唧地,你看,这一左一右全是花,一个跟一个不一样。

有几百样儿。

可他懂得什么呢?

屁也不懂。

比方说,这朵花,连叫个什么他都不晓得。

“夜盲草,”男孩子说。

“这才不是夜盲草,这是肺草。

你才是夜盲草哪!

“飞草!

”男孩子甚至有点高兴地重复说。

“不是‘飞草’,是‘肺草’。

字眼儿咬清楚。

“肺草,”男孩子急忙回答一遍,立刻问道:

“这是什么花,这个粉红色的?

“这是薄荷。

你跟着我说:

薄荷!

“薄荷不就得了,”男孩子应着说。

“你别跟我得了不得了的,你就光跟我学着说。

这个是绣线菊。

可香着哪!

可娇着哪!

你要不要,我给你掐一朵?

小孩子,看来很喜欢这个游戏。

他一面哼哧着,一面极认真地跟克拉娃重复着花名。

她飞快地说了一大堆名字。

我听着,只是惊讶。

但是,这一堂出色的植物课,突然给破坏了。

“我扎了刺了啊!

”男孩子突然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你们把我领到哪儿来了,臭丫头?

哪儿都是刺!

我回不去家了!

“喂,小丫头们!

”在远处一个老年人的声音喊道。

“你们干吗欺负小孩子?

“帕霍姆老大爷,他自个儿扎了刺!

”准确发音的捍卫者克拉娃喊道。

听得见老人走到孩子们身边的声音。

他往下,往湖上看了一眼,看见了我的钓竿,说道:

“这儿有人钓鱼,你们嚷到半天云上去了。

这么大的牧场还不够你们跑的!

孩子们很快就走了,我就这样没看见他们。

“先生,您身上带着烟没有?

我告诉他有。

我跟老头儿说,方才在这儿有一个小姑娘,非常有意思,什么花草都认得。

“您说的是克拉娃吗?

”他问道。

“那是集体农庄的饲马员的丫头。

她怎能不知道呢,她奶奶是全省数一数二的草药医!

您和她奶奶谈谈。

保您听个够。

”老头儿又要了一支烟就走了。

不久,我也走了。

当我从树丛钻出来到牧场大路上的时候,在前方,远远地看见了三个女孩子。

她们抱着一大把花。

其中有一个拉着一个赤足的小男孩子,他戴着一顶很大的便帽。

小姑娘们走得很快,像一溜烟似的。

然后传来一声尖声尖气的声音:

在空袭请报的时候,

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太阳已经在奥卡河对岸诺沃村背后落下去了,浅红色的斜辉,照耀在绵亘在东方的茂密的森林上。

(节选自《金蔷薇》,有删节)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奥卡河对岸不远的诺沃村是诗人叶赛宁的故乡,地处草原,视野开阔,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的黄昏充满诗意,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和美的享受。

B.“出色的植物课”给破坏之前,小男孩时而生气,时而开心,时而哭闹,时而又十分乖巧,作者借助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段,成功刻画了小男孩的的典型形象。

C.文中歌曲中的“请报”点出了诺沃村过往曾经经历战火这一社会环境,这与当下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结尾部分,近镜头是一群归家的孩子,远镜头是落日余晖下的密林,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画面唯美,令读者回味无穷。

13.请概括并简析克拉娃的形象特点。

(6分)

14.请探究这篇散文的丰富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

暴力趋势下降的这区区几千年时间对于整个人类演化的整个进程来说,实在微不足道。

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改观,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

日趋增长的世界主义倾向使得我们能间接体验世界上其他人的苦难,并感同身受。

即便如此,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普遍得令人吃惊。

其他动物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但人类不仅会出于生物的本能,还会为文化的原因而大打出手。

只有我们人类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

这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

幸好,我们已经初窥门径,逐渐洞察出集体暴力在历史中渐渐减少的原因。

这是有实际意义的:

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一些棘手的冲突。

我们不是唯一会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

一群狼会组织起来消灭敌对狼群的成员;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会与附近种族的“部队”作战。

事实上,我们与黑猩猩演化出了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进行集体攻击。

区别在于,黑猩猩的战斗只是为了获取领地,我们的目的却复杂得多。

社会心理学家们早就意识到,引导人们进行群体对抗与进攻这件事容易得可怕。

为数众多的实验都向我们揭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文化身份的标记都能够让人产生对“圈外人”的敌意——甚至连随机分配的衬衫颜色都能做到这一点。

看似矛盾的是,这种与人对抗的倾向却可能与我们天性中高贵得多的另一面紧密结合,那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善良与暴力的混杂是有其优势的,因为在部落战争的世界中,当某个群体的成员都倾向于拧成一股绳,并愿意为共同利益而战的时候,相应的就会比成员缺乏为团队而做出自我牺牲意识的群体更有竞争力。

而史前的人类大多数时候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从12000年以来的考古证据以及对部落社会的人种学研究来看,鲍尔斯估计,平均14%的人都是因为群体之间的暴力行为而致死的,这么高的死亡率已足够促进这种混合心理的演化。

对捍卫集体荣誉的全身心奉献是心理学家所谓“神圣价值”的一个例子。

神圣价值一般为整个社群所共有,而且绝不能用诸如食物或金钱这种物质利益来交换。

神圣价值是绝对的,不可谈判也不容任何妥协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很多冲突的背后神圣价值都充当重要的推手角色。

证据显示,我们思考神圣价值的方式与我们思考一般取舍的方式有本质不同。

研究者们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的大脑,观察当人们想着放弃那些微不足道的价值和神圣价值时,大脑的活动到底有没有不同。

当人们在被利益引诱而考虑否认诸如“我喜欢百事可乐”之类的小事时,大脑中与计算利益得失相关的区域被激活。

与之相反的是,一旦人们想到自己要背弃“我信仰神灵”或“我不能杀害无辜的人”这样的信条的时候,人们大脑中活动的区域与拒绝规则时用到的区域是一样的。

这结果支持了如下理念,那就是大脑把神圣价值处理为绝对的、必须遵守的道德戒律。

(选自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B,vol367,p754,有删节)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者们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的大脑,发现大脑计算利益得失相关的区域与拒绝规则时用到的区域是一样的。

B.人类不仅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还会为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

C.虽然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的文化的改变发生改观。

D.因为群体之间的暴力行为而致死的高死亡率已足够促进善良与暴力混合心理的演化。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在几千年时间里暴力趋势不断下降,但是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存在。

B.人类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的行为,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

C.在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中,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和大猩猩进行集体攻击,然而我们的攻击目的比大猩猩复杂。

D.当发生部落战争时,就能看到与人对抗的倾向与我们天性中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结合的优势。

17.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神圣价值”的特点。

(6分)

七、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12分)

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发现语文之美,享受阅读之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访谈

记者:

李节

李:

您觉得学好语文的关键是什么?

 

陈:

“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

欧阳修说: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

”欧阳修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

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父亲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

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

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需要时间和耐心。

因此,“语文教学”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

传统教学与现代标准化教学有很大差异。

过去主要靠自学,学生面对经典的文本,仔细琢磨,百思不得其解,这才去请教;现在则以“文学史”或“文学概论”为教学中心,经典文本反而成了“配合演出”。

学生省了上下求索的工夫,迅速获得有关作家作品的“精彩结论”。

一星期就知道《诗经》是怎么回事;两星期,《楚辞》也打发了。

这样确实推进很快,可学生真的掌握了吗?

 

晚清西学大潮中,章太炎对标准化教学很不以为然,认为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必定注重“耳学”,养成“道听途说”的学风。

而传统中国的书院教学,依靠山长的个人魅力,以及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自学为主,注重的是“眼学”。

前者整齐划一,适合普及知识;后者因材施教,有可能深入研究。

当然,现代社会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讲“四书五经”。

但如何在“含英咀华”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李:

新课程以来,很多中小学语文教材都请大学教授担任主编,您对此怎么看?

 

陈:

视野开阔、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参与到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当然有好处。

但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毕竟不是一回事,切忌将原本应在大学才教的知识,提前压缩到中学课本中去。

大城市里的重点中学,教师和学生水平都很高,可这不是整个教改及课本编写的主要目标。

另外,过多站在大学教授的立场看问题,可能会忽略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欣赏趣味等。

这样,调子很高,但所编教材可能不切实际。

在我看来,大学教授若想介入中小学教育,必须多与中小学老师接触、交流,了解中小学的教学规律,不能“居高临下”。

李:

您是否愿意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陈:

前些年我也参加过,但不久就发现,解决教材编写中的诸多问题,非我能力所及。

李:

您的意思是说中小学教材编写本身是一个专业,并不是说搞文学的或者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就可以编?

 

陈:

对。

举个例子吧,我翻看《叶圣陶全集》,偶尔读到《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是我小学时念过的课文,怎么会出现在《叶圣陶全集》?

原来,叶先生正编写小学语文课本,找不到合适的范文,干脆自己写一首。

那一瞬间,我很震撼。

当初叶圣陶、张志公等人编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是大行家,且全力以赴,一辈子把这当事业来认真经营。

(节选自《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有删改)

18.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语文”首先要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能力,而不是依靠别人提供的“方法”“诀窍”“捷径”。

B.语文教学“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中“难”在需要时间和耐心,“容易”在它没有什么高妙的招数,只要多读多悟多写,语文水平就会逐渐提高。

 

C.陈平原认为传统教学和现代标准化教学各有优长,学生不能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就只知道结论,而不自学、研读、交流经典文本。

D.“道听途说”的学风和中国传统的书院教学各有利弊。

前者整齐划一,适合普及知识;后者因材施教,有可能深入研究。

 

19.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平原在思考现代“文学史”或“文学概论”为教学中心,而忽视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对如何把握“含英咀华”与“博览群书”之间“度”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B.陈平原举学生快速掌握《诗经》《楚辞》的例子,意在揭示这种现代标准化教学的弊端,强调学生上下求索、自主研读文本,必不可少,甚至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之一。

C.举《小小的船》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小学教材编写本身是一个专业,因为当找不到合适范文的时候,需要编者自己去写,这不是搞文学的或中文系教授可以胜任的。

D.大学教授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会有好处,但如果居高临下,不考虑中学实情,所编教材可能不切实际,好的中文系教授,未必能成为合格的教材主编。

 

20.陈平原认为如何才能编写好中小学教材?

(6分)

八、写作(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把黄灯当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有人无视黄灯的存在。

个人、社会、团体、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语文Ⅱ(附加题)

1、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10分)

谢安石见阮光禄《白马论》,不即解,重相咨尽。

阮叹曰:

“非唯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杜公有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亦谓此耳夫刿鉥心腑指摘造化如探大海出珊瑚奈何令逐臭吠声之士轻读之也。

至于有美必赏,如响之应,连城隐璞,卞生动容,流水离弦,钟子拊心,古人所以重知己而薄感恩,夫岂欺我。

——《艺苑卮言》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3.《艺苑卮言》作者是谁?

文中“流水离弦,钟子拊心”用的是哪个典故?

(2分)

24.古人为什么看重知己,请根据这段文字简要概括。

(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家》中,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

周报社后来发展成了一个研究和传播新文化的团体,后被封禁,改名为《利群周报》。

B.《茶馆》中,王利发嘴里“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作过国会议员”的人是崔久峰,他认清了中国不实业救国的话,终免不了“你我都得作亡国奴”的结局。

C.《鸭的喜剧》主人公是仲密君,本篇记述了他在居住北京期间用养小鸭的乐趣来排除寂寞的失败尝试,说明企图用点缀生活的方法排除黑暗社会造成的寂寞是不切实际的。

D.《老人与海》结尾,马诺林送来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捕鱼,表明马诺林在老人精神的感召下,决心以老人为榜样,并回到老人的身旁。

E.《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情人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

26.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湘云建议将诗社改为何名?

为何建议改名?

(6分)

(2)司马懿用“反间计”离间了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请简述司马懿的“反间计”。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王士祯《花草蒙拾》云:

“‘生香真色人难学’,为‘丹青女易描,真色人难学’所从出,千古诗文之诀,尽此七字。

”所谓“生香真色”自宜尽属天才,必天性未经斫丧者,克葆其真也。

《人间词话》云: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