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52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围绕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开交流,教材呈现了《鸟的天堂》和《月迹》中相关的语句,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自己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

第一题是为元旦联欢会设计海报,重在练习宣传语的拟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

第二题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通过把画面写具体的仿写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

“日积月累”编排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这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整首词的大意是: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舍不得回家。

这首词的前两句点明地点在西塞山前,时间是在桃花流水、鳜鱼肥美的春季。

后两句描绘出雨中垂钓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对本单元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进行回顾与归类品味,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设计海报,会拟写宣传语。

3.通过对比阅读两组例句,总结归纳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并利用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4.理解《渔歌子》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对本单元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进行回顾与归类品味,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渔歌子》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两组例句,总结归纳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并利用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1.紧密结合课文。

“交流平台”是针对本单元课文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两种描写手法进行交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顾,找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段,交流学习这句话时的感受,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设计海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仿写句子,要用好教材上给出的两组例句。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每组第二句的特点,总结归纳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

4.“日积月累”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景物的美丽,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1.学生课前搜集各种海报及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对本单元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进行回顾与归类品味,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设计海报,会拟写宣传语。

板块一 回顾交流,总结收获

1.谈话导入: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有很多景物描写,作者们通过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将景物描写得极其生动。

在这几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篇?

请说明理由。

(学生举手发言)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有感情地朗读。

(组内朗读)

3.全班展示朗读,读后说明喜欢的理由。

4.在学生对理由的阐述说明中,调动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从而体会课文的描写方法。

(1)出示教材上“交流平台”中的语段及小朋友的评价。

(2)学生默读语段和评价,明确教材上的同学是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梳理和总结语段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运用的描写手法。

(3)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相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指导。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作者笔下的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比灯光还亮,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作者笔下的鸟儿数量众多,声音热闹,大小、颜色不一,动作各异,体现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看到众多鸟儿的惊喜之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中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

静态描写:

宜读得轻柔、舒缓。

动态描写:

以读得轻快活泼,要读出变化感。

(6)小结:

写文章时,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准确,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板块二 明确主题,设计海报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元旦节快到了,我们班要设计一张元旦联欢会的海报参加全校的海报设计大赛。

让我们同心协力设计一张优秀的海报吧!

2.了解海报构成。

(1)小组分享课前搜集的海报,交流思考:

海报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文字:

主题、宣传语、活动时间、地点、主办单位等。

插图

(2)写好宣传语。

①通过对比同一主题的不同宣传语,引导学生了解宣传语的重要性。

示例1:

在元旦即将到来之际,五

(1)班盛大的元旦联欢晚会将在本班拉开序幕,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

示例2:

你想看神奇的魔术吗?

你想欣赏优美的舞蹈吗?

你想参与好玩的游戏吗?

元旦联欢晚会,期待你的参与!

②总结写好宣传语的方法。

A.要有对象意识,明确宣传语写给谁,以及对象的喜好是什么。

B.明确宣传活动的特点,突出活动的优势。

③尝试拟本次海报的宣传语,组内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点评)

(3)注意图文结合。

插图可简单,也可复杂些。

插图要符合主题。

(4)完成海报设计,评选优秀海报张贴展示。

第二课时

1.通过对比阅读两组例句,总结归纳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并利用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2.理解《渔歌子》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板块一 仿照例句,扩写句子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两组例句。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1)请学生自由读两组句子,读后思考:

两组句子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2)将全班分为两组,分别回答两组句子的异同。

①指名回答,比较第一组例句的异同。

(学生补充,教师引导)

同:

表达的意思相同,都是动态描写。

异:

第一句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语言简洁,意思明确;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笔下的景物更加鲜活,更有灵气,语句更加生动具体。

②举手发言,比较第二组例句的异同。

(教师指导、总结)

同:

表达的意思相同,都是静态描写。

异:

第一句是对景物的总体描写,语言简洁,意思明确;第二句运用叠词,补充说明了桂树的形态。

(3)总结:

要把画面写具体,可以添加静态描写或动态描写的语句,也可以增加恰当的修饰和补充说明的语句。

2.读习题句子,思考在扩充句子的时候,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

关键词:

清澈、玩耍、布满了阴云。

3.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将这些关键词写得更具体、生动。

并试着写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分享)

眼前是潺潺的小河。

河水清澈见底,映着蓝天和白云。

河水缓缓流动,绿油油的水草在水中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蓝天和白云里舞蹈。

公园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一只调皮的小狗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在柔软的草地上愉快地翻滚,一会儿从草坪上跳起去捕捉翻飞的蝴蝶,一会儿围着主人直打转。

清晨,原本晴空万里,可不知何时从四面八方聚来了许多云朵,有的像一团雪白的棉花,有的像一座小小的山峰,还有的像一头笨重的大象,云层越积越厚,天色越来越暗,像是有人在天地间拉上了一块黑色的幕布。

板块二 熟读成诵,积累诗词

1.导入: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一遍,认真听读音,并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判断这是一首诗还是一首词。

(指名回答)

2.学生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圈画出词中描绘的景物。

3.指名学生分享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张志和(732—774),唐代词人,初名龟龄,字子同。

16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得到当时皇帝的赏识,赐名“志和”。

后被贬官,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著有《玄真子》。

4.教师提供注释,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词的大意,并交流分享。

箬笠:

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为雨具,又称斗笠。

蓑衣:

用茅草或棕丝编织成,披在身上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

不须:

不一定要。

5.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词中有画,并说说词人是怎样组合春景图的。

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

6.小组交流:

如何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指名回答问题。

渔翁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生动地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其实是词人借渔翁的生活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2)齐读这首词,感受词人隐居生活的乐趣。

7.背诵全词。

1.在“交流平台”的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在“词句段运用”中,仿照例句把画面写具体。

在仿写之前,先引导学生总结两组例句把画面写具体的不同方法,再让学生学以致用,扩写句子。

3.学习“日积月累”时,应让学生先了解词人的生平,进而结合词文理解词人的感情。

快乐练习

训练1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

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

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

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

“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

”但他没有得到回应。

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其求助置之不理。

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

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

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

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

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

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

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

他艰难地爬上来。

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

“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1、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并填在文章形状的横线上。

2、儿子发现危险知道解决危机一系列的反应是什么?

第一个反应——()第二个反应——()

儿子最后的办法——()

3、父亲为什么无论孩子怎样的反应都置之不理?

他是怎么想的?

4、如果你也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你的父亲或其他大人会怎么做?

训练2

挑书

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

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的要命。

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

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

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

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后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

这一决定做出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

“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

”父亲逢人便说。

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

“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碰上熟人问:

“要干什么去?

”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

“秀才搬家——净是书。

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

”“这回算得了!

”对方回敬了一声。

“嗨!

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打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的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

尤其是那个“嗨”字。

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

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

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啊!

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1)“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2)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3、摘抄几处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

训练3

父亲

1984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父亲不慎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

人全身都在颤,嘴唇瞬间乌青。

8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

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

“没事,只是摔了一跤。

”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

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

“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

“可是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喊着:

“妈妈!

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尸解的结果让所有的人惊呆了:

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的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大神迹……“够了。

”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

“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不为人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请用心阅读。

⑴“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句中的“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是“奇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文章中画出父亲有意隐瞒自己受伤的句子,再说说父亲这样做的用意。

⑶“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抵达前夜,父亲为什么这样讲?

3、老医生为什么把这个奇迹称为“父亲”?

训练4

母爱的力量

  母女俩在家中洗澡,因淋浴器煤气泄露,她们几乎同时倒在卫生间里。

恍惚中母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硬是一寸一寸地爬到电话机旁,发出微弱的呼救声,结果她们获救了。

  一个年轻的母亲因患白血病缠绵病榻多时,身心越来越疲惫。

她知道留给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趁医生护士不注意的时候拼命地女儿编结了一件毛衣。

毛衣结完藏在枕头下,人也从此进入半昏迷状态。

后来她隐约听见护士的议论,知道不出三日将永远地离开亲人,心里倒也十分镇定。

第二天忽听得病房外有鼓乐声,向床前守护的丈夫,丈夫只得告诉她:

“再过两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生们在操练。

”年轻的母亲咬了咬牙说:

“我要活过儿童节,我不能死在六月一日。

不然,每到儿童节,女二想起这天失去母亲,她能高兴起来么?

”果然,这个年轻的母亲在半昏迷状态下与死神周旋,时不时微睁开眼睛问一下,什么时候了?

终于坚持到六月三日,她松了一口气:

“好了,我要同你们说再见了。

”说完指指枕头下,含笑而去。

  还有一则故事说来更加揪心。

这个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常发作,发作起来就用脑袋撞墙,头破血流也不止。

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她的第二个儿子也得了这种病,而且更加严重。

到大儿子准备成家时,她把小儿子送到精神病康复院,因为家太小,怕未来的媳妇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然而媳妇进门得知婆婆患有这种可怕的疾病时,非但不给予同情,反而生厌起来,也准备把她送到康复院。

这位母亲知道了,对儿子说:

“两个人一起进医院,这笔费用我们家承担不起。

”无能的儿子却说:

“那叫我怎么办呢?

”这位患有精神分裂的母亲此刻清醒起来,不再说话了。

第二天在儿子儿媳妇上班后,从窗口跳了下来。

  是的,母爱是伟大的。

在这种母爱的支持下,母爱富有超长的坚韧。

超长的勇气,超长的镇定和超长的牺牲精神。

这种超长的精神和意志,是人类得以繁衍,进步,纯洁的原动力。

  但是,儿女们常常忘记这个简单的道理,非要到他们为人父母后才觉醒.那时,一切都晚了。

1、“恍惚中母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问题的严重性”指什么?

2、母亲为什么说“我要活过儿童节。

”?

3、这位患有精神分裂的母亲此刻清醒起来。

这位母亲此时明白了什么?

4、“人类得以繁衍,进步,纯洁的原动力”是什么?

训练5

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

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

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柜台上……

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

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

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

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

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

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去。

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啊?

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

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

别人的每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

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

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

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

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

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

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提醒我,说:

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

我一怔。

她继续说:

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

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只属于城市。

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

祝父亲节快乐。

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

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

我打电话去问他。

他说:

忘了。

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

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

她凝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

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

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

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过。

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

那句短短的祝福,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1、我为什么要坚持每月用填写汇款单的方式给父亲寄钱?

2、怎样理解父亲取钱时的“庄严”程序?

3、儿子表面上很了解父亲,他真的很了解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训练6

北风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心:

“不要紧,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

“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

“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愣。

1、用自己的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读短文,理解“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中的“亲情”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这样的”指的是什么?

3、读完短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