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61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docx

专题讲座外国文学

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指导

胡春梅(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在人教版、北京版以及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都占有一定篇幅,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四类文体。

虽然比起高中语文教材,初中阶段外国文学选文的比例较小,但是对于学生的阅读接受和价值观的建立而言,从初中到高中以及未来,应该是一个连续的体系。

关注初中阶段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为学生建构完整的文学理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外国文学作品是怎么来的?

外国文学作品是由外国作者用外语写成,而后由我国的翻译者译成中文译本。

同样道理,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文学作品也是外国文学,也需要由外国的译者进行翻译才能够被国内读者阅读。

所以,外国文学作品除了作者创作,译者的翻译也不可或缺。

译者不仅仅从事语言翻译,也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一般文学作品的形成,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理论著作《镜与灯》中有如下图示:

此图表达了四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们生存的世界影响了作者,作者创作出作品;读者阅读作品后所受的影响与启示,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

但是,一本译作的诞生就要比这个图示复杂得多,请看下图:

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以此图示来表示外国文学作品的形成。

除了上图所提到的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外,增加了译者和译作。

对于原创作者和翻译者而言,他们生存的世界是“异”。

有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有的是时代风尚的差异等等。

作者完成作品,二者之间步调统一,而译者需要依据作品的原貌来翻译作品。

这其中既包括语言翻译,也包括对作品的二次创作。

那么,译作相对照于原作品而言,可谓大有不同了。

译作应该符合本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怡”的效果。

因而,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包含作者与译者共同的心血,这是与中国文学作品的截然不同之处。

即使是雨果的同一本小说,不同的译者对文意的揣摩、语言的风格都会有所差异。

所以,我们会看见相同的作品因为不同的译者而面目迥异。

例如北京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十三册中,有英国诗人丁尼生的《鹰》,其原文如下:

TheEagle

Heclaspsthecragwithcrookedhands;

Closetothesuninlonelylands,

ringedwiththeazureworld,hestands.

Thewrinkledseabeneathhimcrawls:

Hewatchesfromhismountainwalls,

andlikeathunderbolthefalls.

——AlfredTennyson

英文原文不是很难,大家可以尝试着翻译一下。

现存较为权威的译本有两种,一为黄杲昕先生译本,一是辜正坤先生译本:

他用蜷曲的爪子抓着峭岩——

背顶着寂寂大地上的太阳,

那周围是一片淡淡的蓝天

他下面是个蠕动着的海面,

他站在墙似的山脊上凝望——

刹时间向下扑去迅如雷电。

(黄杲昕译)

 

扭曲的鹰爪扣紧巉岩,

头接孤峰上的太阳,

身披如洗的蓝天。

脚下沧海绽微澜,

傲立峰头闲看,

划然落,却似雷霆下九天。

(辜正坤译)

两种译本风格相异:

黄先生的译文格式工整,每行均为十一个字,恰似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有一种音乐美、建筑美;而辜先生的诗歌不受格式限制,错落有致。

尤其为人称道的是最后一句“傲立峰头闲看,划然落,却似雷霆下九天”,如同豪放派词作,语词文采突出了鹰威风凛然、迅疾展翅之雄姿。

北京版教材选取的是辜正坤先生的译本。

究竟怎样甄选优秀的译文?

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信、达、雅”的翻译理论。

当然翻译专家更有权威,可其中也包含个人的主观偏好。

请思考下列语句怎样翻译?

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朱生豪译。

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西风颂》,查良铮译。

Letlifebebeautifullikesummerflowersanddeathlikeautumnleaves.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飞鸟集》,郑振铎译。

 

第二节外国文学中的专用词语

专用词汇包括人名、地名和一些专用词汇以及特殊用语。

外国的人名、地名一般按照发音直接译成相应的汉字,此处不再赘言。

但一些专用词语,尤其是课文中涉及的一些教师与学生理解起来易出错的词语,此处作一解释。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选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伟大的悲剧》。

在课后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怎样理解文章题目‘伟大的悲剧’”?

“悲剧”一词在日常用语当中,解释为不幸的遭遇。

但是,遭遇怎么能形容为“伟大的”?

其实,此处“悲剧”一词的含义源于外国文学史中对于“悲剧”这一文体的界定。

悲剧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在冲突中表现出激烈的情感、超人的意志和不朽的精神。

我想这才能恰当地解释《伟大的悲剧》这一题目:

虽然斯科特等人遭受挫折,直至全军覆灭,但是他们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与高尚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我们应当感受、学习、纪念,这也是茨威格创作这篇传记的意义所在。

与此类似,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中,也有“悲剧”一词的使用: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色彩,一张含蓄了很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虽然此文并非译文,但是作者何为在使用“悲剧”一词时,运用的却是“悲剧”一词的原意。

失聪后的贝多芬并非身处悲惨境地而痛苦不堪,而是在与困境斗争当中音乐家显示出的“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让我们读出了贝多芬超人的意志与伟大的精神世界。

这样解读才与此篇文章的主旨吻合。

另有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其中有两处令教师和学生匪夷所思。

“午前,希金斯背着双管猎枪来访。

……那位裁缝来时,带着一只鹅和一把剪刀;可是,他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

裁缝来复仇,为何要带着“一只鹅和一把剪刀”?

关于此处的解释,莫衷一是,但均差强人意。

笔者找来原文对照:

withhisgooseandapairofshears。

关键是goose在此处是何意?

英汉词典中goose有很多意思,要根据原文语境来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除了大家通常知道的“鹅”之意,有一条这样解释:

(裁缝用的)鹅颈式熨斗,弯把熨斗。

只有此意才能解释通原文。

紧接此处还有一段话:

“次日,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他终于诚心诚意地体谅我,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

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

编辑也是来复仇的,但是他“体谅我”,那应该和解。

但是后文却说:

邀“我”到药房去,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这显然在惩罚“我”。

这种前后矛盾的措辞恰表现了编辑一方面对“我”的行为很气愤,另一方面又看“我”是孩子而不屑一顾,突出了马克·吐温幽默的风格。

但是,药房何以来的酒呢?

只得找到原文对照:

invitingmedowntothedrugstore。

drugstore在词典中这样解释:

(美)(常兼售软饮料、化妆品、杂志等杂货的)药店,杂货店。

所以,其并非通常意义的药店,更像我们常说的杂货店。

我想,译为“杂货店”更符合文意,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在教学中,面对外国文学作品类似这样的疑难词语将会不断出现。

我认为难点在于:

第一,需要了解一些外国文化风俗,才能理解专用词语;第二,需要掌握作者的风格特色,才能理解在具体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资料阅读:

我国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译成英文时要尽可能保存。

西方也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译成中文时要尽可能再现。

例如布莱克的《向日葵》,第五行的原文和三种译文:

WheretheYouthpinedawaywithdesire,

1.那儿,少年因渴望而憔悴早殇,(飞白)

2.那里害相思病而死的少年郎,(宋雪亭)

3.怀着欲望而憔悴的钟情少年,(张德明)

《世界名诗鉴赏辞典》第123页说:

诗中的“少年”的原型是那喀索斯。

这位古希腊美少年因拒绝回声女神的求爱而遭到爱神的惩罚。

他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而爱上了它,最后怀着不能实现的爱而“憔悴早殇”。

他死后变成了一朵洁白的水仙花。

这个神话故事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三种译文都只依据原文的字面意义,没有再现原诗的文化内容。

许渊冲教授认为,译为“顾影自怜消磨了他的青春”,才是最为确切的译法。

第三节外国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指导

本节就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课文,针对其在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来做讲解,主要将外国文学作品划分为小说、童话和哲理散文三部分。

一、小说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包含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

教材中出现的小说类型多为短篇小说。

茅盾说:

“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

”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

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

因而,人物刻画是短篇小说的主要任务。

往往在一个生活的横截面上,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言行表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一侧面。

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等刻画出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统治时期的官吏形象,这是我们可以通过文本阅读得到并进一步总结概括出的。

那么得出人物性格的特征后,还需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深层意义。

因而教师可以出示《变色龙》问世时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社会背景中领悟此文深刻的社会意义。

此乃“借一斑略知全豹”,亦即现实主义小说的价值所在。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

小弗朗士的眼睛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

他平时淘气、不好好学习,但是今日懊悔万分;韩麦尔先生对课堂的留恋、充满情感的语言、下课时痛苦的神情,都在向读者表达着他们对于祖国、对于母语的热爱。

当然,都德选取了一个特殊的生活片段。

在教师向学生出示有关普法战争的背景资料后,结合对于人物的分析,学生更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爱母语和爱国之情。

因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教学,需要立足文本做精细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主要环节便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结合适当的背景资料便可引导学生得出文章主旨。

可见,陌生的社会背景并不妨碍学生的正常阅读,关键是对于文本信息的搜寻与概括总结。

但是,传统意义的小说到了20世纪,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即使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小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小说的三要素而言,人物模糊化,没有姓名,没有面貌,没有生活,人物是类型化的,即人物代表了一类人或整个人类;情节没有故事性,更多地转向人物内心,展示人物心理世界——心理活动、情绪或潜意识;环境虚拟,更多表现为一种象征意义。

因而,主题也由具体到抽象。

不再如同《变色龙》等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而是去思考人性本身、个体与命运的斗争、人类的存在等抽象的,甚至终极的命题。

20世纪后的小说,鉴于初中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教材中出现得不多,仅有一篇被称为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老人与海》。

解读此文,作者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是一把钥匙。

《老人与海》写成文字的情节很简单:

坚持出海——捕杀大鱼——苦斗群鲨,人物也就是古巴的老渔夫桑迪亚戈,他身处的环境就是大海。

但是,貌似简单的文字之下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海明威曾言:

“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人们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称为“冰山原则”: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因而,我们解读《老人与海》的关键在于通过八分之一的文字来解读出八分之七的内涵,这其中多为桑迪亚戈的内心世界。

如文中这样一段话:

“这是一条巨大的鲭鲨,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般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除了它的上下颚。

它的背部和剑鱼的一般蓝,肚子是银色的,鱼皮光滑而漂亮。

……这种鱼生就拿海里所有的鱼当食料,它们游得那么快,那么壮健,武器齐备,以致所向无敌。

它闻到了这新鲜的血腥气,此刻正加快了速度,蓝色的脊鳍划破了水面。

老人看见它在游来,看出这是条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的鲨鱼。

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灰鲸鲨:

它很美,游速快,壮健,所向无敌,并且“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

本文重点是写老渔夫,此处为何费笔墨描写这条鲨呢?

全文是老人海上勇斗群鲨的过程,只有战胜鲨鱼才能表现老人的勇猛与毅力,此处为何如此赞美这条灰鲸鲨?

作者想要读者体会到的绝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所言。

借助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来分析文中那段话便豁然开朗。

作者细致描写老人的对手——灰鲸鲨,他的对手愈是完美壮健,愈显出老人的处境危险,愈能令读者体会到老人孤身奋战的勇气和毅力。

显然,作者表面上写灰鲸鲨,实际上省略了对老人的担忧、赞美、敬佩等发自内心的深沉的情感。

对于桑提亚哥而言,即使身处险境,他也认为这条“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的鲨鱼”是海里最快最凶猛的鱼,这才是他的真正对手。

只有这般势均力敌的较量才能显示自己的实力与尊严。

虽然海明威反对有人简单地以象征手法来解读他的作品,但是文中象征的意义显而易见,例如文中的几个段落:

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

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

它们在暮色中象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

(出海前)

在这以后,他梦见那道长长的黄色海滩,看见第一头狮子在傍晚时分来到海滩上,接着其他狮子也来了,于是他把下巴搁在船头的木板上,船抛下了锚停泊在那里,晚风吹向海面,他等着看有没有更多的狮子来,感到很快乐。

(出海中)

在路另一头的棚屋里,老人又睡着了。

他还是脸朝下睡着,而那个孩子就坐在他旁边,看着他。

老人正梦见狮子。

(出海后)

在出海前后,桑提亚哥的梦境中都出现“狮子”。

梦境是人的潜意识的再现,此处“狮子”代表着桑提亚哥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如果说是一位胸怀梦想的年轻人,或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将其比作“狮子”不足为奇。

而这里是一位年过八旬,而且不走运的老渔夫。

这样一位老年人、一位普通人,他的内心也是如此浩瀚与伟大。

海明威再一次以文学样式树立了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

勇敢面对失败,在暴力、死亡和失败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

正是因为作者描写的细致入微、详略得当,桑提亚哥老人硬汉的形象跃然纸上,体现了海明威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

《老人与海》所思考的人的存在、勇气等问题,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1954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为:

“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去迎接那看起来难以应付的现实,勇气令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

二、童话

童话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篇幅所占比例较大,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篇幅较长的童话,而在高中教材中几乎没有童话,这取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

因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童话,例如《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犟龟》等,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既要突出童话的故事性、娱乐性,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童话的内涵,体会童话蕴含的美学特征。

其中,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出现,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应该有所差异。

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童话的教学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童话的结构。

童话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因而其故事性、娱乐性较强,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且结构简单、便于记忆。

童话有一个鲜明的结构特点,即“三段论式”,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童话无不采用了这一经典结构范式。

如《白雪公主》,白雪公主逃到森林中与小矮人住在一起后,后母三次到来加害于她;《皇帝的新装》中,当两个骗子装模作样的假装织布时,老臣、官员与皇帝自己共三次前去视察。

米切尔·恩德的代表作品《犟龟》虽然属于现代童话,但在结构上依然借鉴了童话的传统范式,以重复手法演绎故事情节。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针对儿童的阅读特征,在重复中加深记忆,获得阅读快感。

其次,童话的虚构。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幻想和现实结合的规律。

童话的逻辑性建立在假定之上,即作者必须为幻想人物的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一个假设的条件,然后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事物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想的生活环境条件下,合理地自然地发展。

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也就是使假戏真做,使作品获得强烈的艺术真实性。

但是,运用童话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强烈的夸张、离奇的幻想、扭曲变形和机智的反讽,获得荒诞美。

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童话中的虚构特征。

例如,在《白雪公主》一文中,美丽的公主、凶狠的后母、可爱的小矮人、英俊的白马王子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但是奇遇小矮人以及美丽的森林等情节,奇幻、陌生、美妙吸引着小读者,这正是童话虚构特征所带来的荒诞美。

最后,童话的象征性。

面对儿童,童话除了娱乐与审美的功效,教育意义也很重要。

童话透过表象看本质,在这些奇异的世界中又处处闪耀着现实社会的折光,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思想情感。

童话是最具有象征涵义的文体类型,童话的象征隐喻之美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美学特质。

童话中的象征在不同的作品中常常呈现两种类型:

一种更倾向于具象象征;一种更倾向于总体象征。

例如,《丑小鸭》中丑小鸭这一核心人物,代表了生活中不畏困难、勇敢生存、认可自我的个体精神历程的具象体现;而《皇帝的新装》中发生的一切,隐含着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以及自欺欺人、人云亦云的不良社会风气,其象征意义来源于童话的总体形象体系。

三、哲理散文

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既然讲哲理、论道理,就如同议论文,有论点、论证。

但是其以散文的语言,甚至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来完成。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以及译作的语言,外国哲理散文常常被教师与学生认为是最难理解的课文。

讲解这一类作品,我以为应当从文体特点入手。

哲理散文以优美而充满包蕴意义的语言来讲道理,所以首先应当对难懂的语句咬文嚼字。

只有将个别的阅读障碍清除了,才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全文的意思。

例如《谈读书》一文,由于作者是16世纪的哲学家,其语言精练、深刻隽永,因而译者对其原文保留了语言的精炼、深刻等特征。

开篇首段,便造成了学生阅读的障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能否恰切地理解文意呢?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一般有两个方法:

一是将难懂的词句以易懂的词句来解释。

如这句“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中,“怡情”、“幽居”是理解句子的关键词语,疏通了这两个难点,此句话便迎刃而解。

二是不能止步于字面的解释,还应要求学生能够从抽象走向具体,即在生活中找一个实例来印证作者的说法。

只有当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了,才证明他们听懂了。

注意,是学生自己举例,而非教师以生活例证来讲解课文,否则就会大大降低课文的教学价值。

哲理散文需要咬文嚼字,不能走马观花。

但是,全文疏通以后,见了“树木”还需见“林”,需要整体感知全文的结构,并得出文章的论点。

如《谈读书》一文,当学生已疏通全文文意,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脉。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

(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同时,体会并学习作者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

请回答问题:

在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为什么所有的成年人都在撒谎,而只有孩子一语道破天机呢?

这说明只有孩子是诚实的吗?

第四节 文学比较

前面按照文体谈了谈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其实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言:

“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文学作为人类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并非森严壁垒。

当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社会背景使得每个国家的文学呈现出特有的魅力,但是各个国家的文学彼此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促成了文学花园的精彩纷呈!

仅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文学间的相互影响已初见端倪。

在北京版第十五册中,有《星》同题散文诗两首,课后练习题问到:

“对星星,巴金的感悟和史密斯的感悟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其实,面对自然现象,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会生发出感慨,这是人类共有的联想能力。

但是,这其中又有微妙的差异,如巴金在文中这样写:

“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

这些眼睛每一眨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自然与人和谐相伴,星星似乎明白我的心里,随着我的心情给予关怀。

正像东方文学理论中谈到的“人情偕自然”。

再看看史密斯的感慨:

“我的思想也在星海里遨游了。

我也是星的世界里的一个王子;在我的里面,也有东西在燃烧,在发光。

”“我”也成为了星星,通过星的抚慰,“我”变得强大了。

作者强调的是个体的变化,而非人与星之间的和谐共处。

还有,通过原始先民神话的比较,更能突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京版第十四册“单元综合练习”:

“下面是两则外国有关人类诞生的神话,比较一下,跟女娲造人有什么异同,特别是细节有什么不同。

”通过中国神话女娲造人与希腊神话的普罗米修斯造人以及巴比伦神话的众神造人相比较,除了神话体现原始先民思维特征这一共同点之外,差异显而易见。

在中国神话中,女娲造人充满了情感,女娲与泥人之间以母子相称;而西方神话造人的过程显得十分理智,它其实是通过人类诞生的过程来解释人性本身以及人的存在方式。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取了泰戈尔与冰心的散文诗,均是以母爱为主题。

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国家的人都会深情地咏赞母爱。

但是,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处境等等,使得同主题的作品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例如教材所选的《金色花》轻快活泼,冰心的《荷叶》就显得哀婉深沉。

其中托物寓情的写作手法,散文诗精致、抒情的文体,对于母爱主题的关注,两位作者可谓是不谋而合。

冰心曾在《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中写道:

“你的极端的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的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飘渺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

”可见,不同作家之间的影响是文学领域的普遍现象,因而每个国家的文学都处在世界文学的生态圈,彼此影响、彼此依存。

这种现象已经涉及到了比较文学的领域,即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或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意义在于,了解他人、认识自己、探讨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比较文学方面涉及较少,也并非教学的重点。

但是,让初中生建立世界文学的理念,为高中阶段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打下基础。

资料阅读:

《西游记》中最著名的孙悟空的来源曾引起过争论。

有人说他来自印度,至少是部分来自印度,有人说他纯粹是国产的无支祁。

陈寅恪主张前者,鲁迅对这个问题似乎倾向于后者。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被改编成《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