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1588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doc

高等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数学建模的应用

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是理论分析的方法,即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分析因果关系,在适当的假设下用数学工具去描述其数量特征。

(一)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了解问题,明确目的。

在建模前要对实际问题的背景有深刻的了解,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观察。

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和要求,并按要求收集必要的数据。

(2)对问题进行简化和假设。

一般地,一个问题是复杂的,涉及的方面较多,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目的、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舍去一些次要因素,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提出几条合理的假设。

不同的简化和假设,有可能得出不同的模型和结果。

(3)建立模型。

在所作简化和假设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应尽量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以便推广使用。

(4)对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和修改。

建立模型后,要对模型进行分析,即用解方程、推理、图解、计算机模拟、定理证明、稳定性讨论等数学的运算和证明得到数量结果,将此结果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一般地,一个模型要经过反复地修改才能成功。

(5)模型的应用。

用已建立的模型分析、解释已有的现象,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给人们的决策提供参考。

归纳起来,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可以用下面的框图来说明:

问题假设建模分析应用

检验、修改

图1

(二)数学建模的范例

例教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块黑板,学生距离墙壁多远,能够看得最清楚?

这个问题学生在实际中经常遇到,凭我们的实际经验,看黑板上、下边缘的视角越大,看得就会越清楚,当我们坐得离黑板越远,看黑板上、下边缘的视角就会越小,自然就看不清楚了,那么是不是坐得越近越好呢?

先建立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

A

a

Bb

DC

图2.3-1

模型1:

先对问题进行如下假设:

1.假设这是一个普通的教室(不是阶梯教室),黑板的上、下边缘在学生水平视线的上方a米和b处。

2.看黑板的清楚程度只与视角的大小有关。

设学生D距黑板米,视黑板上、下边缘的的仰角分别为。

由假设知:

所以,当且仅当时,最大,从而视角最大。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最佳的座位既不在最前面,也不在最后面。

坐得太远或太近,都会影响我们的视觉,这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y

A

B

D

xO

图2.3-2

下面我们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将问题复杂一些。

模型2:

设教室是一间阶梯教室,如图2.3-2所示。

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将阶梯面看成一个斜面,与水平面成角,以黑板所在直线为轴,以水平线为轴,建立坐标系(见图2.3-2)。

则直线OE的方程(除原点)为:

若学生D距黑板的水平距离为,则D在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则:

所以

设,要使最大,只要最小就可以了。

对求导得:

当时,,则随的增大而增大;当时,,则随的增大而减小,由因为是连续的,所以当时,取最小值,也就是时,学生的视角最大。

通过这两个模型,我们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总愿意坐在中间几排。

模型1和模型2所应用的基本知识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假设的教室的环境不同,建立的模型有些细微差别,所以结果不同,但这两个结果都是基本符合实际的。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只考虑了一个因素,那就是视角,其实我们还可以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

前面学生对后面学生的遮挡,学生看黑板的舒适度(视线与水平面成多少度角最舒服),等。

我们考虑的因素越多,所的结果就会越合理。

但有时如果考虑的因素过多、过细的话,解题过程就会相当繁琐,有时甚至得不到结果。

所以“简化假设”时就需要我们冷静的分析,在众多的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作出最佳的选择。

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力求计算简便。

二、矩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有关矩阵的乘法

矩阵A=与=相乘

=

====

(二)矩阵应用的范例—人口流动问题

例假设某个中小城市及郊区乡镇共有40万人从事农、工、商工作,假定这个总人数在若干年内保持不变,而社会调查表明:

(1)在这40万就业人员中,目前约有25万人从事农业,10万人从事工业,5万人经商;

(2)在务农人员中,每年约有10%改为务工,10%改为经商;

(3)在务工人员中,每年约有10%改为务农,20%改为经商;

(4)在经商人员中,每年约有10%改为务农,20%改为务工。

现欲预测一、二年后从事各业人员的人数,以及经过多年之后,从事各业人员总数之发展趋势。

解:

若用三维向量(xi,yi,zi)T表示第i年后从事这三种职业的人员总数,则已知(x0,y0,z0)T=(25,10,5)T。

而欲求(x1,y1,z1)T,(x2,y2,z2)T并考察在n→∞时(xn,yn,zn)T的发展趋势。

依题意,一年后,从事农、工、商的人员总数应为

以(x0,y0,z0)T=(25,10,5)T代入上式,即得:

即一年业人员的人数分别为21.5万10.5万、8万人。

以及

即两年后从事各业人员的人数分别为19.05万、11.1万、9.85万人。

进而推得:

即n年之后从事各业人员的人数完全由决定。

在这个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我们应用到矩阵的乘法、转置等,将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进而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人口流动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复杂,但通过对矩阵的正确应用,我们成功的将其解决。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