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13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Ca:

40As:

75In:

115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周礼》冲记载“煤饼烧蛎房(即牡蛎壳)成灰”,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将此溶于水制得的碱液用于造纸术中沤浸树皮脱胶。

该“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B.Na2OC.Fe2O3D.SiO2

【答案】A

【解析】分析:

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灼烧生成氧化钙,化学式为CaO。

详解:

“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灼烧生成氧化钙,所以“蜃”主要成分是氧化钙,答案选A。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Si的熔点高,可用作半导体材料B.Cl2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有色有机物质

C.Na2CO3 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洗涤油污D.Al2O3硬度很大,可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答案】C

【解析】A.Si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用作半导体材料,与熔点高无关系,选项A错误;B、Cl2有氧化性,但Cl2溶于水生成的HClO才有漂白性,性质与用途关系不对应,选项B错误;C、Na2CO3 为强碱弱酸盐,水解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洗涤油污,关系对应,选项C正确;D、氧化铝熔点很高,故可以做耐火材料,而不是利用其硬度很大的性质,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有关原子、分子或物质所对应的表示式正确的是

A.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B.氯化钠电子式:

C.水分子结构式:

D.乙炔分子比例模型:

【答案】C

【解析】分析: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B、离子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C、结构式就是用元素符号和短线表示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方式的式子;D、球棍模型是一种空间填充模型,用来表现化学分子的三维空间分布。

详解:

A、氯原子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总数都是17,所以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选项A错误;B、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属于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选项B错误;C、水分子结构式为:

,选项C正确;D、乙炔分子球棍模型为:

,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8g甲烷中含C- H键数目为0.4NA

B.标准状况下,11.2LSO3中含分子数目为0. 5NA

C.1L0.1 mol/L NH4NO3溶液中含氧原子数目为0. 3NA

D.7. 8g Na2O2与足量CO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1NA

【答案】D

【解析】A、8g甲烷的物质的量为0.5mol,而甲烷中含4条C-H键,故0.5mol甲烷中含2NA条C-H键,选项A错误;B、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选项B错误;C.1L0.1mol/L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硝酸铵0.1mol,0.1mol硝酸铵中含有0.3mol氧原子,由于水中含有氧原子,所以该硝酸铵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大于0.3mol,溶液中氧原子数大于0.3NA,选项C错误;D、7.8gNa2O2的物质的量n=

=

=0.1mol,根据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是歧化反应,1molNa2O2~1mole-,故0.1molNa2O2转移0.1mol电子,个数为0.1NA,选项D正确;答案选D。

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l的溶液中:

HCO3-、SO42-、K+、Cl-

B.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K+、SO42-、Na+、MnO4-

C.遇石蕊变蓝的溶液中;NO3-、Na+、AlO2-、K+

D.含大量NO3-的溶液中:

H+、Fe2+、Cl-、NH4+

【答案】C

【解析】分析:

A.pH=l的溶液呈酸性,弱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存在;B、MnO4-在水溶液中为紫红色;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显碱性;D、NO3-、H+、Fe2+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详解:

A.pH=l的溶液呈酸性,H+与H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A错误;B、该组离子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MnO4-在水溶液中为紫红色,选项B错误;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显碱性,各离子相互不反应能大量共存,选项C正确;D.NO3-、H+、Fe2+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选项D错误;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考常见题型,把握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颜色的考查,选项B为易错点,注意信息的抽取和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6.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Y原子最外层比W原子最外层多1个电子,Z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W单质在常温下能被浓硫酸钝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Y

Z> W

C.X、Y形成的化合物只含有极性键D.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Z的强

【答案】B

【解析】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则X为氢元素,Z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则Z为氮元素,W单质在常温下能被浓硫酸钝化则W为铝元素,Y原子最外层比W原子最外层多1个电子,则Y为碳元素。

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同周期元素原子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而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故原子半径:

Z

Z>W,选项B正确;C.X、Y形成的化合物如乙烯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选项C错误;D.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碳酸酸性比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硝酸弱,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元素周期规律是高考必考知识点,考生在备考中应牢牢把握各规律的递变,并注意积累掌握短周期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7.某有机物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0H12O3B.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褪色

C.lmol 该有机物可中和2molNaOHD.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B

【解析】分析:

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含有羧基,具有酸性,可发生中和、酯化反应,含有羟基,可发生取代和消去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点睛: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烯烃、醇的性质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钠和水反应:

Na+H2O=Na+ +OH-+H2↑

B.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aCO3+2H+= Ca2++H2O+CO2↑

C.碳酸氢铵溶液与过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NH4++OH-= NH3↑+H2O

D.碘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

2Fe2++2I- +2Cl2 = 2Fe3++I2+4C1-

【答案】B

【解析】分析:

A.电子、电荷不守恒;B、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氧化碳;C、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碳酸氢根离子也参与反应;D、向碘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生成氯化铁、碘单质。

点睛: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

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Fe

Fe2O3

FeCl3(aq)B.N2

NH3

NO

C.SiO2

H2SiO3

Na2SiO3(aq)D.Al2O3

Al(OH)3

AlCl3(aq)

【答案】B

【解析】分析:

A.Fe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而不产生氧化铁;B.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C.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不产生硅酸;D.氧化铝与氨水不反应无法生成氢氧化铝。

详解:

A.Fe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所以物质间转化不能均一步实现,选项A错误;

B.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选项B正确;C.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不产生硅酸,所以物质间转化不能均一步实现,选项C错误;D.氧化铝与氨水不反应无法生成氢氧化铝,得不到二氧化碳,所以物质间转化不能均一步实现,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转化的特点、反应条件,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10.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必要时可加热),其中a、b、c中分别盛有试剂1、2、3,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试剂1

试剂2

试剂3

实验目的

装置

A

浓盐酸

MnO2

饱和NaCl溶液

除去Cl2中的HC1

B

浓HNO3

Cu片

KI—淀粉溶液

验证NO2的氧化性

C

稀硫酸

溶液X

澄淸石灰水

验证X中是否有CO32-

D

70%硫酸

Na2SO3

酸性KMnO4溶液

验证SO2具有漂白性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需要加热,题中没有加热装置无法完全实验,选项A错误;B、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二氧化氮具有氧化性,遇KI—淀粉溶液使溶液变蓝,能实现实验目的,选项B正确;C、若溶液X中含有碳酸氢根离子或亚硫酸氢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均能达到相同现象,故无法实现实验目的,选项C错误;D、实验证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1.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甲表示某吸热反应在无催化剂(a)和有催化剂(b)时反应的能量变化

B.图乙表示常温下,0.1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mol/L醋酸溶液的滴定曲线

C.图丙表示某可逆反应的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t0时刻改变的条件是使用了催化剂

D.图丁表示一定质量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变化曲线,且醋酸电离程度:

a

【答案】D

【解析】A、图甲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放热反应,选项A错误;B、滴定终点时即氢氧化钠的体积为20.00mL时,为醋酸钠溶液,溶液呈碱性pH>7,选项B错误;C、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相等的反应,如:

3A(g)⇌2C(g)+B(g),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所以图示可能为增大压强,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也可能为使用了催化剂,选项C错误;D、醋酸是弱电解质,所以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促进醋酸电离,所以溶液体积越大,醋酸的电离程度越大,所以醋酸电离程度大小顺序是c>b>a,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2.甲图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装置,该装冒可利用一种微生物将有机废水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乙图是种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消毒液发生器。

关于甲、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的X极要与装置乙中的a极连接

B.装置乙中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C1--2e-=Cl2↑

C.当N极消耗lmol气体时,有2molH+通过离子交换膜

D.若有机废水中主要含有淀粉,则装置甲中M极反应为:

(C6H10O5)n+7nH2O-24ne-=6nCO2↑+24nH+

【答案】C

【解析】A、由题图甲分析得出M(或X)为负极,N(或Y)为正极,由图乙分析得出a为阴极,b为阳极。

乙的a极要与甲的X极相连接,选项A正确;B、乙的b极为阳极,氯离子放电,选项B正确;C、氧气在N电极得到电子,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故当N极消耗lmol气体时,有4molH+通过离子交换膜,选项C不正确;D、因图甲中传递的是质子,葡萄糖在M极放电,故电极反应式为(C6H10O5)n+7nH2O-24ne-=6nCO2↑+24nH+,选项D正确;答案选C。

13.浓度均为0. 1mol/L、体积为V0的HX、HY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lg(V/V0)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X、HY都是弱酸,且HX的酸性比HY的弱

B.相同温度下,电离常数K(HX):

a>b

C.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c(OH-):

a

D.lg(V/V0)=3,若同时微热两种溶液,则[c(X-)/c(Y-)]减小

【答案】C

【解析】A、根据图分析,当lg

=0,HX的pH>1,说明HX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HY的pH=1,说明其完全电离,为强电解质,所以HY的酸性大于HX,选项A错误;B、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电离常数a=b,选项B错误;C、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酸中的氢离子浓度越小,其抑制水电离程度越小,根据图分析,b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a,则水的电离程度a

=3,若同时微热两种溶液,X-物质的量增多,Y-物质的量不变,二者溶液的体积相等,所以

比值变大,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4.在一定温度下,向KOH溶液中通入11.2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氯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种含氯盐:

 0.7molKC1、0.2mnolKClO和X。

则X是

A.0. 1molKClO3B.0.2molKClO3C.0.1molKClO4D.0.2molKClO4

【答案】A

【解析】11.2L(标准状况)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0.5mol,因为:

0.7molKCl、0.2molKClO,根据氯守恒,所以X的物质的量为:

0.5×2-0.7-0.2=0.1mol,设X中Cl的化合价为x价,由电子得失守恒分析可知:

0.7×1=0.2×1+0.1x,即x=5,所以X中氯的化合价为+5价,则X为KClO3,物质的量为0.1mol,答案选A。

第II卷(共58分)

15.过氧化钙是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常温下为白色固体,易溶于酸,难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1)某实验小组拟选用如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制备过氧化钙,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装置可重复使用);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入一段时间气体,加热药品;③反应结束后,先想灭酒精灯,待反应管冷却至室温后,停止通入气体;④拆除装置,取出产物。

实验步骤③的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反应Ca2++H2O2+2NH3+8H2O=CaO2·8H2O↓+2NH4+,在碱性环境下制取CaO2·8H2O的装置如下:

①仪器C的名称____________;反应结束后,经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洗涤、低温烘干可获得CaO2·8H2O。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装置B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测定产品中CaO2·8H2O的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

准确称取ag产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bgKI晶体,再滴入少量2mol/L的硫酸,充分反应。

步骤二:

向上述锥形瓶中加入几滴___________(作指示剂)。

步骤三:

逐滴加入浓度为cmol/L的Na2S2O3溶液至反应完全,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再重复上述操作2次,得出三次平均消耗Na2S2O3溶液体枳为VmL。

则CaO2·8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

[已知:

I2+2S2O32-=2I-+S4O62-]

【答案】

(1).cedabe或cedbac

(2).防止倒吸(3).分液漏斗(4).过滤(5).Ca(OH)2+2NH4Cl

CaCl2+ 2NH3↑+ 2H2O(6).温度低可减少过氧化氢分解,提高过氧化氢的利用率(或反应放热,温度低有利于提高产率)(7).淀粉溶液(8).[(108cV×10-3 )/a]×100%

【解析】

(1)制备过氧化钙时,用双氧水制备氧气,钙属于极活泼的金属,极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而制备的氧气中会混有水蒸气,所以在与钙化合之前需要干燥,选用试剂是浓硫酸;同时为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最后还需要连接浓硫酸的洗气瓶,所以正确的顺序为:

cedabe或cedbac;实验结束时为防止空气进入装置,还要继续通氧气直到装置冷却,所以实验步骤③的操作目的是防止倒吸;

(2)①根据图中仪器可知,仪器C的名称为分液漏斗;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可获得CaO2·8H2O;②装置A中利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共热制取氨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l

CaCl2+ 2NH3↑+ 2H2O;装置B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其可能原因是温度低可减少过氧化氢分解,提高过氧化氢的利用率(或反应放热,温度低有利于提高产率);③利用淀粉遇碘变蓝,故选择的指示剂为淀粉溶液;(4)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关系可知:

CaO2·8H2O~I2~2S2O32-

2162

amc×V×10-3mol

因此m%=

16.一种磁性材料的磨削废料,主要成分是铁镍合金(含镍质量分数约21%),还含有铜、钙、镁、硅的氧化物。

由该废料制备氢氧化镍,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溶”时,溶液中有Fe3+、Fe2+、Ni2+等生成,废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金属镍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铁”时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加入碳酸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铜”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若用Na2S代替H2S除铜,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除钙镁过程在陶瓷容器中进行,NaF的实际用量不能过多的理由为______________。

(5)已知常温下Ksp[Ni(OH)2]=2. 0×10-15 ,该流程在“沉镍”过程中,需调节溶液pH约为______时,Ni2+才刚好沉淀完全(离子沉淀完全的依度≤1.0×10-5mol/L;lg2=0.30)。

【答案】

(1).SiO2

(2).5Ni+12H++2NO3-= 5Ni2++N2↑+6H2O(3).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4).调节溶液的pH,使Fe3+完全沉淀为黄钠铁矾渣(5).H2S+Cu2+=CuS↓+2H+ (6).无易挥发的有毒气体H2S 逸出,可保护环境(7).过量的F-生成氢氟酸会腐蚀陶瓷容器(8).9.15

【解析】分析:

废料与稀硫酸、稀硝酸酸溶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硫酸镍。

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加入双氧水目的是将Fe2+全部氧化为Fe3+,加入碳酸钠调节pH,除掉铁离子,通入硫化氢除掉铜离子,硫化氢可与铜离子反应生成硫化铜,加入氟化钠,可生成氟化钙、氟化镁沉淀,最后调节pH生成氢氧化镍沉淀。

详解:

(1)SiO2不溶于硫酸和硝酸,故“酸溶”时,废渣的主要成分是SiO2;金属镍溶解时被氧化为镍离子的同时硝酸被还原产生氮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Ni+12H++2NO3-= 5Ni2++N2↑+6H2O;

(2)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加入双氧水目的是将Fe2+全部氧化为Fe3+;加入碳酸钠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使Fe3+完全沉淀为黄钠铁矾渣;(3)硫化氢与铜离子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

H2S+Cu2+=CuS↓+2H+;Na2S与铜离子反应生成CuS沉淀,若用Na2S代替H2S除铜,则无易挥发的有毒气体H2S 逸出,可保护环境,除铜效果更好;(4)氟离子水解生成氟化氢,腐蚀陶瓷容器,故NaF的实际用量不能过多;(5)Ksp[Ni(OH)2]=c(Ni2+)c2(OH-)=1.0×10-5mol/L×c2(OH-)=2.0×10-15,则c(OH-)=

×10-5,c(H+)=

,该流程在“沉镍”过程中,需调节溶液pH约为9.15时,Ni2+才刚好沉淀完全。

点睛:

本题以工艺流程为基础,考查了工艺流程解题思路和基本方法,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化合物性质等相关知识,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7.氨作为重要化工原料,被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

氨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可发生下列两个反应:

反应I:

4NH3(g)+5O2(g) 

4NO(g)+6H2O(g)   △H=-905.0kJ·molˉ1

反应II:

4NH3(g)+3O2(g) 

 2N2(g)+6H2O(g)   △H=-1266.6kJ·molˉ1

(1)写出NO分解生成N2与O2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I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内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表:

时间浓度

c(NH3)/mol/Ll

c((O2)/mol/L

c(NO)/mol/L

第0min

0.8

1.6

0

第2min

0.3

0.975

0.5

第3niin

0.3

0.975

0.5

第4min

0.7

1.475

0.1

①反应从开始到第2min时,v(H2O)=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3 min时,改变的反应条件可能是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使用催化剂B.臧小压强C.升高温度D.增加O2的浓度

③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单位时间内消耗n mol NO的同时消耗n mol NH3

C.百分含量w(NH3)=w(NO)

D.反应速率v(NH3):

v(O2):

v(NO):

v(H2O)=4:

5:

4:

(3)①若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8molNH3(g)和6molO2(g) ,发生反应II。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相同时间内测得c(N2)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T1℃下,NH3的平衡转化率为___。

②图中a、c两点对应的容器内部压强Pa____Pc(填“>”、“<”或“=”)

(4)氨气可用于生成硝酸铵化肥。

25℃时,已知NH3·H2O的电离常数Kb=1.8×10-5,则硝酸铵在此温度下发生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h=___________。

【答案】

(1).2NO(g)

N2(g) +O2(g)△H= -180.8 kJ/mol 

(2).0.375mol/(L·min)(3).C(4).B(5).60%(6).>(7).(5/9)×10-9(或5.6×10-10)

【解析】

(1)已知:

反应I:

4NH3(g)+5O2(g) 

4NO(g)+6H2O(g)   △H=-905.0kJ·molˉ1,反应II:

4NH3(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