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178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docx

《宏观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docx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第1节宏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学

【名词1.1】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按一定时期测算,通常是一年;GDP只包含最终产品;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因而只涉及市场活动。

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

【名词1.2】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包括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

GN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名词1.3】个人可支配收入

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

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名词1.4】失业率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名词1.5】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

名义的国民收入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实际的国民收入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后的国民收入。

这两个概念主要用于确定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作为GD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

【选择2011】《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我国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4049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

这意味着,2010年我国__B__为397983亿元。

A.实际国内生产总值B.名义国内生产总值C.实际国民生产总值D.名义居民可支配收入

【简答1.1】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

国民收入核算是对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一个结算,可以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衡量。

如果忽略统计误差,用支出法与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必然恒等。

一国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总供给表现为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

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简答2000】使用收入与支出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支出法:

指利用经济中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是该社会GDP的思想进行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国民收入公式为:

收入法:

指利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等于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的思想进行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国民收入公式为:

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者收入不应计入本期的GDP;

(2)国内生产总值以最终商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进行计算,中间投入不应计算在内,避免重复计算;

(3)核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有名义和实际之分,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第2节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名词2.1】消费函数

消费和收入的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

【名词2.2】边际消费倾向(MFC)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公式为: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而小于1,通常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名词2.3】储蓄函数

储蓄与收入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

用公式表示为:

【名词2.4】边际储蓄倾向(MPS)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公式为:

边际储蓄倾向大于零而小于1,通常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名词2009】投资乘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单位投资,那么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

倍,其中

为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投资增加

,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

,这一结论称为投资乘数定理,

称为投资乘数。

【名词2.5】税收乘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单位税收,那么将增加

倍均衡国民收入(实际是减少),其中

为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税收增加

,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这一结论称为税收乘数定理,

称为税收乘数。

【名词2.6】平衡预算乘数

在保持财政预算平衡的条件下,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相对于支出变动的比率。

如果政府支出与税收同时变动ΔG(或ΔT)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这一结论称为平衡预算乘数定理。

【选择2010】在两部门经济中,若消费函数表示为

,这表明__D__

A.边际储蓄倾向等于0.6【边际消费消费倾向为0.6,边际储蓄倾向等于0.4】

B.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00

C.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1】

D.平均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简答2.1】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一)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1)产品市场的均衡阐述的是简单国民收入理论。

在没有政府部门的封闭经济中,当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收入时,经济处与均衡。

假定计划投资为自主投资,它是一个不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而变动的固定量。

设消费函数为

,投资量为

于是,当

时,经济处于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从下列公式得到:

(2)均衡收入也可以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条件得到。

假定消费函数为

,那么储蓄函数为

,当投资等于储蓄时有:

(二)评价

(1)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是需求决定论。

(2)按总量分析,消费函数平均地取决于收入,但收入却受到分配的影响。

(3)相关的乘数理论是在一系列严格条件下得到的。

【简答2.2】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1)乘数理论说明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

主要包括: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这里以投资乘数为例说明。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单位投资,那么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

倍,其中

为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投资增加

,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

,这一结论称为投资乘数定理,

称为投资乘数。

(3)乘数理论揭示了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某一部门支出的增加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增加,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和收入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4)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支出的增加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如果某些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会限制乘数增倍作用。

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的影响。

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第3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名词3.1】投资函数

指投资与市场利率的函数关系,公式:

,投资与市场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名词3.2】IS曲线

在两部门经济中,储蓄函数为

,投资函数为

于是,对既定的利息率,均衡的国民收入由

决定。

由此得到的利息率与均衡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IS曲线(

函数关系)。

由于均衡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呈反向变动,故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名词3.3】流动偏好

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

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有:

交易、预防、投机。

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可以表示为:

;后一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反向变动,可以表示为:

这样,货币需求的总函数表示为:

【名词3.4】LM曲线

在货币市场上,不同的收入与不同的利息率相对应,表示这一对应关系的函数是LM曲线。

货币需求为

,货币供给为

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为:

,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名词2000】流动偏好陷阱

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蒙受损失。

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名词2005】资本的边际效率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恰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即:

其中,

为一项资本品的价格,

分别为该项资本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益,

为该项资本品的边际效率。

在实践中,资本的边际效率也称为预期利润率。

【选择2008】在IS-LM曲线的上方区域,意味着经济处于什么状态?

__A__

A.投资小于储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B.投资小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D.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选择2008】如果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的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明__C__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B.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C.若利率和收入都能按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则利率下降,收入下降

D.若利率和收入都能按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则利率下降,收入上升

【简答2003】IS-LM模型中均衡利率是如何决定的?

在运用IS-LM模型分析经济时,将国民经济的均衡看成是商品方面的均衡与货币方面的均衡,将市场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组合,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组合,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组合。

交点的利率为均衡利率,交点的收入为均衡收入(如上图)。

当IS和LM曲线发生移动时,均衡点也发生相应变动。

由于IS的变动是由投资和储蓄的变动引起的,LM变动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变化引起的。

因此,这些变量的改变都将改变均衡点的位置,引起利率和收入的改变。

【简答2005】IS曲线为何向右下倾斜

IS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在两部门经济中,储蓄函数为

,投资函数为

于是,对既定的利息率,均衡的国民收入由

决定,由此得到的利息率与均衡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IS曲线。

在投资是自主投资的情况下,投资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而投资又取决于利息率。

投资与均衡收入呈同方向变动,而投资又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因此,均衡收入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即1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简答3.1】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

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货币当局控制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用m表示。

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上图。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流动偏好基础上的。

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有:

交易、预防、投机。

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可以表示为:

;后一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反向变动,可以表示为:

这样,货币需求的总函数表示为: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

但凯思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这个重要因素。

此外,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

【简答3.2】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1)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是由人们的交易、预防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的。

交易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即

特别是当利息率足够低时,人们预计有价证券价格不会再继续上升,因而会把货币留在手中。

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2)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货币(

)供给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给(

)是狭义货币供给加上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供给(

)是广义货币加上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

货币供给是由国家货币政策决定,是一个外生变量,大小与利息率无关。

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上图。

(3)利息率的决定。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决定市场均衡利息率的大小。

当市场利息率高于均衡利息率时,说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即人们持有了超过意愿的货币量。

因而,人们会将手中的货币换成有价证券,从而利息率下降。

相反,如果市场利息率低于均衡利息率,说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下跌,亦即利率上升。

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

【简答3.3】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

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

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

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使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等理论来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

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

但是,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二是投资的不断增加。

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

(3)流动偏好:

凯恩斯认为人们偏好货币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用作交易、应付不测、投机。

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蒙受损失,此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当预期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从以上三个规律看出,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

因此凯恩斯主张,需要增加国家消费和投资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

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有效需求。

第4节宏观经济政策

【名词4.1】财政制度:

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制度。

【名词4.2】充分就业

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名词4.3】预算盈余

指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

如果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则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是扩张的。

【名词2003】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和公债等。

【名词4.4】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

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

再贴现制度、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等。

辅助性手段:

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信贷配额等。

【名词4.5】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率:

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储蓄中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这种制度就叫做法定准备金制度。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就会降低,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倍数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应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名词4.6】再贴现制度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

中央银行可以使用再贴现率执行相应的货币政策:

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减少;降低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增加,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加。

【名词4.7】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货币供应量减少。

公开市场业务的使用最为广泛。

【名词4.8】货币创造乘数

指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后对货币供给量产生的倍数作用。

若银行系统增加存款

,法定准备金率

,通过向客户放贷,可在银行系统中最多创造出的货币量为:

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论述4.1】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

(1)需求管理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的调控方式。

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

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总需求管理政策可以用来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2)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在封闭经济中,短期内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3)可以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

略。

货币政策:

(4)总需求管理政策存在一些限制条件。

一是经济态势和程度判断方面的困难;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三是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

尽管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的,但它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第5节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名词2011】货币工资刚性

指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

这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

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名词2003】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指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表示经济中的总供给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短期总供给曲线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增加,因而总供给量与价格总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坐标轴。

【名词2006】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

表示经济中的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消费和投资的需求量减少,因而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呈反方向变动,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简答2010】试作图说明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答:

(1)总需求:

(2)总需求函数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

假定投资函数

,储蓄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供给函数

在名义货币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下列模型中得到(消去利率

):

(3)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

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名义货币量(

)表示的实际货币量(

)相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如图)。

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得到不同的总需求量。

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总需求量减少,所以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第6节经济增长

【名词6.1】有保证的增长率

指资本家意愿的增长率,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共同决定,公式为

,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

【简答6.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基本假设前提?

其主要结论如何?

【名词2013】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因基本分析思路相同,故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该模型的假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且只生产一种产品;

(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

(3)储蓄率保持不变;

(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

(5)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基本公式:

,其中,

为经济增长速度、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

(四)该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比呈反比。

经济要实现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需要实际经济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

只有实际的与意愿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

只有实际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经济增长才不会受到劳动力的制约,也不会产生失业。

因此,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表示为:

,式中:

分别为经济中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人口增长率。

然而,哈罗德-多马模型并不认为经济总能实现上述经济增长。

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即

,那么在储蓄率既定的条件下,实际资本-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

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以便提高资本-产出比。

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提高。

结果实际经济增长率会更大。

同样的道理,在

时,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将使得实际经济增长更低。

这表明该模型的稳定均衡增长是很难达到的,故哈罗德将它形象地称为“刃锋”。

【论述6.1】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

由于其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

(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且只生产一种产品;

(2)劳动与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并不能完全替代;

(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

(4)储蓄率保持不变;

(5)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

(6)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从而得到:

,其中s为储蓄率,ƒ(k)为人均产量函数,

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n为人口增长率,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

(三)模型表明

单位时期内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加

,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

,称为资本的广化。

模型的结论:

经济可以稳定增长,条件是

,此时经济以人口增长率增长。

(四)借鉴意义。

有三种途径实现人均产出量的增加:

(1)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均衡增长。

(2)提高储蓄率,使得人均资本增加。

(3)降低人口出生率。

如果实现低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可以配备更多的资本。

【简答6.2】简要说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政策含义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

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二)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这些内生因素也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

(2)在众多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与其他内生因素一样,技术进步是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当事人自主最优选择的结果,从而技术进步是由内生决定的;

(3)技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等都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使得生产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而且正是这种外部效应构成了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条件;

(4)由于外部效应的作用,经济在处于均衡增长状态时,通常不能达到社会最优状态。

即经济的均衡增长率通常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5)影响经济当事人行为的政策(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可以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使得稳态增长率内生化的基本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