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材料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24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课题材料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材料研究.docx

《课题材料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材料研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材料研究.docx

课题材料研究

目录

一、课题实施方案……………………………………………………1

二、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4

2、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二)…………………………………5

三、课题实施报告……………………………………………………7

四、课题研究总结……………………………………………………8

五、研究论文……………………………………………………………12

1、谈开放教学中创新………………………………………………12

2、营造参与氛围,增强参与意识……………………………………15

3、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19

4、尝试发现引导探索

—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3

六、研究心得:

…………………………………………………………28

心得体会一: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8

心得体会二:

优化例题教学,培养学习创新能力……………………30

心得体会三:

教学十得…………………………………………………31

心得体会四:

创新教学呼唤创新型教师………………………………34

心得体会五:

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35

七、教学案例

(一)……………………………………………………36

教学案例

(二)………………………………………………

“当堂达标教学与后进生转化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当堂达标教学与后进生转化课题研究。

二、课题负责人:

乔飞

三、申请时间:

2010年7月

四、研究的目的要求:

1、加强小学数学课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2、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我镇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提高我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服务;

3、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单靠课本,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为了冲破原来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发现问题,而且能解决实际问题;

4、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适应当今世界飞速发展需求,为此我镇有必要实施创新能力的实验与研究。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堂达标教学与后进生转化”课题研究着重于两个方面的研究:

1、本地实施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的有效途径。

2、提出这一内容,是因为各地有各地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即研究兴隆这一区域有哪些方法可以利用?

利用后的效果如何?

怎样有效利用等。

3、探索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

既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趣味性,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更能促进学生创新,使学生获益。

六、研究实施措施:

1、坚持团结就是力量的原则。

课题负责人负总责,把握研究方向,策划研究进度,协调合作。

2、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教研要始终为教学服务,不能为科研而研究。

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求大求全;要步步踏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

七、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民主集中制,课题负责人负总责,把握研究方向,协调分工合作,课题组其他成员掌握研究要领,钻研研究方法,团结合作,实现研究的目地要求。

2、坚持教、学、研三位一体,到教学现场——课堂,去发现问题,通过学习思考,来提出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剖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3、坚持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原则,对研究课题要尽职责,稳中求变,不要急躁,冒进,更不要发大喜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

稳步推进,搞研究做学问是一积累过程,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决不能拔苗助长。

4、积极寻求各方面支持,优良的土壤与优质的种子同等重要。

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也离不开各种主客观条件;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协调好与各级领导、各位同事同仁主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

5、妥善处理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中实施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学,防止研究与教学相互拖累,把在研究中获得教育智慧,教学机智,反过来用以指导教学。

八、研究阶段规划:

第一阶段:

2010.7—2011.9探索与积累阶段

第二阶段:

2011.9—2011.12总结升华阶段

最终完成时间:

2011.12,以论文形式归结。

 

“当堂达标教学与后进生转化”的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一、研究“当堂达标教学与后进生转化”的顾虑:

开始改革课堂教学时,也常想如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怎么办?

路虽有万万条,但走哪条好呢?

是寻着前人的脚迹走呢?

还是自己求找一条道路,改革课堂教学呢?

在自相矛盾中,彻夜难眠,跟妻子商量和同事商量,三、四天后我终于从矛盾中走出,决定走出自己的教学改革,说实在的,在以前我们无形中已改革了教学模式,摆脱了“填写式”数学的束缚,我感到改革课堂教学并不难,信心更足了。

二、研究“当堂达标教学与后进生转化”的过程: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是呀,在一开始的课堂教学,看着课堂教学不满意,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活跃的程度只是一半的同学,我并没有失去信心,深知要使铁棒成针必须功夫深。

和一些学习较好的同学谈话,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推进,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了课堂的主人。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老师同学的齐努力,我们的学习成绩还相当不错,顾虑没了。

三、研究“当堂达标教学与后进生转化”的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所提高,刚开始的时候,李跃同学一进入三年级,他是二十多名的学生,由于尝试教学改革,他的成绩占全班前五名了,还有第一次登台演讲,孟令菇同学面对黑板,背着同学,好像给黑板讲课,语言表达能力很差,现在好比一个教师在讲课一样自如,等等许多许多,不再一一列举。

总而言之,改革教学模式能活跃气氛,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能提高成绩。

四、研究“当堂达标教学与后进生转化”之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由于一些同学不听老师教诲,由于年龄小,贪玩太严重,致使有少数同学成绩非常差,总之,我在教学中继续摸索,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是我的追求。

在“开放”中创新

第二阶段总结

一、变经验

通过实验,学生们的确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意识明显增高

我教的是三年级数学,这个班学生的特点是热情,但缺乏钻劲,不爱集体合作,在研究数学的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可能下桌自由组队,在实验过程中,渐渐地他们发现有些问题光靠自己还不行,还需要群策群力,把问题解决地更圆满。

2、解决能力增强

我顺便编出一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路,我再错误地说出作法,让学生找错,找出为什么错。

3、自信心、自觉性明显提高

有时做题,不相信自己,以为自己没能力研究这道题。

我鼓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苦乐、有成功、有失败,在失败中摸索经验教训,有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需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

三、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我用我的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学生,教无定法,知识又是无止境的,更需要教师的努力,坚持不懈。

 

课题实施报告

一、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

1、让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充分发挥潜能。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战的过程中,验证做得是否正确。

3、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改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轻松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人。

不但使学生学到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而且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有能力的人。

三、实验过程

真正地做到发展学生的能力,最关键地具有创新能力。

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去准备学习用具,有兴趣、爱好动手的同学,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制造学具,既有实用价值,又实惠。

实验过程有以下几点:

1、一开始,学生都不敢板演,好不容易上来一位学生,讲得不自然。

此时,会表扬一番,下次争取再让这个学生上来讲,此时,我又表扬一番,接连几次的表扬,这个学生逐渐会讲了,讲课自然大方。

真是一遍生,两遍熟,三遍可以当师傅。

关键是你让他练了吗?

你给他充足的机会了吗?

我会用同样的方法让每位学生上来讲,一遍不行,明天还让他讲……

2、“万事开头难”,逐渐地每一位学生,有办法有创新,都能在板前运用自如。

 

“当堂达标教学与后进生转化”的研究总结

教师领会新课标,创设活动课堂

学生重直观操作,培养学生能

现在老师中间流传着一句话真不错,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川流不息的自来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得追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将来祖国的重担会旁无责贷地落在他们的肩膀上,面对国际形式的发展、变化,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发展教育好下一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我们教师的任务重、路很遥远、素质教育的高低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进步,因此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

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灵活指示,创设活课堂,让学生重视直观操作,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有句话说得不错,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川流不息的自来水,那么川流不息的自来水如何来,就需要教师领会新课标,创设活课堂。

实施新课程,追求新课堂,实现新目标,要求教师应具有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才能朝着课改要求的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新课标中的理念,做到既娴熟于心,又运用自如,从而创设出新理念指导下的“活课堂”。

一、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观念创新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师应具有哪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怎样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与思考。

真正做到了读中有思、思中悟、行有所感,深深认识到课堂应体现的新理念。

第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学习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方向,与学生一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都体验到喜悦,体验到学习教学的快乐。

第二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第三,要转变评价标准,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后进生的转化,体现实践性

新课程强调知识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才会回到生活中去运用知识,才能真正地显示其知识水平。

所以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在充分体验经历知识的过程。

例如,某些人要处理树木,四百元一方,如何办呢?

谁能帮老大伯解决问题,算出来某树多方,共多少元?

学生积极想主意,找办法,有用绳子量出周长,有的量出半径或直径,量出木材长度等等。

这样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即加深了对圆柱的体积的做法,又体验到知识就在身边,感受知识的趣味和作用。

同时使知识更贴进学生、贴近生活。

教师领会新课标,创设活动课堂的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更要注意直观操作,培养学生能力。

1、引导学生在直观演示操作中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2、乌中斯基曾经说过:

最初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

总之,能够为儿童的多种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使他们自己也进到学生思维的世界。

可见,在学习某些知识时进行直观演示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给学生创设一种观察、思考、想象的氛围,使学生在获得充分的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知识。

三、让课堂走进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有兴趣呢?

就必须让课堂课贴进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知识

既然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学“圆”这一单元中的“圆的周长”我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圆,学生很快从身边找到了许多,一下子说出了好多,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中“高矮”这一节时,我先和学生并肩站在讲台上,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很快就想到了老师高、学生矮,然后,再让同桌互相比较高矮。

这样将数学生活化,学生会很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2、学生在生活中用知识

体会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掌握知识,这样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知识,运用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

3、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调查,从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体验,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能观察、分析并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研究论文:

一、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在教学中,不但需要老师创新,更需要学生的创新。

(一)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如何在这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学科书呢?

我们做法是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思想重组教材。

创造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情境,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究、讨论。

逐步让学生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新教材的实验,我们感到这样的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为此,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思路重组教材,如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重组了教材,第一个环节是:

创设情境,让学生求一个圆形草坪的面积,算二个环节是:

让学生借学具自主探索,总结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

引导学生运有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材重新组合后,一些教学内容需要的课时数发生了变化。

(二)按“探究性学习”后要求组织教学。

为了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自主性、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给学生充分的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地时间和空间。

动手实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从事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在认真反思的氛围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亲自体验探索中解决问题,在亲自体验和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2、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此,我们在教学时,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

例如:

黑兔和白免共18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求黑兔、白兔各多少只?

有的学生说用算术法,18÷(1+1/5)求的是白兔的,18-白兔的=黑兔的只数,还有的同学这样解:

18÷(1+5)=黑兔的只数,18-黑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还有同学用按比分配18×5/5+1=白兔的只数;还有的同学用方程解。

(1)解:

设黑兔为X只,5X+X=18,X=3(黑),18-3=15(白)。

(2)解:

设白兔为X只,1/5X+X=18,X=15(白),18-15=3(黑),

算起来有五种解法,当然并不是一个学生得到的,而是群策群力。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开放性的问题,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极具挑战性,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1、设计开放的实际应用问题

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字,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应用,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

例如:

在学分数除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教材没有,我这里有10块糖,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几块?

学生自然列出10÷5=2(块),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有位同学把这道题变成分数除法,然后学生自己解答出来。

在这真实的有用的数学学习中,学生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也就从原有的旧知识中总结出新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创新。

2、设计开放的教育环节。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这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擦高学生创新的火花。

3、设计开放的练习题。

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深化的过程,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和发展性思维发展。

4、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背景,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把所学的知识以组合、整理,转化成技能,从而学会创新。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的创新教学是学生创新学习的桥梁,学生的创新是教师创新的结果。

二、营造参与氛围,增强参与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学生具备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后,教师还必须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来,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爱因斯坦说过:

“教育应该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

如何将数学学习设计成一件一件宝贵而诱人的礼物,让学生迫不及待而乐于获取呢?

数学游戏正是儿童获取数学礼物的最佳方式!

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常常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新奇的,有趣的东西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游戏本身又能调节全体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他们全身心投入。

从动手、动脑、动口,在游戏中玩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感悟,在游戏中创新,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中同时得到培养。

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

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维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1、人人动口,在游戏中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

“一个人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表达”。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至此,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只有继续引导儿童人人动口,把这种数学抽象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学生的数学抽象才能得到强化,同时也是一次反馈。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以小组为单位,组长有五本书,组员向组长借的1/5或2/5或3/5或4/5。

并得到自己借书的本数。

组长并不给组员算出来,让组员去借书的1/5,回答出几本?

如何列式?

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同桌之间交流,甲同学准备几个相同的东西,乙同学去借某些东西的几分之几并且算出来。

例如:

甲同学准备了10支笔,乙同学借它的1/5,求应借几支?

乙算:

10×1/5=2(支)然后甲乙互换角色,乙准备了9支笔,甲借了1/3,甲借了多支?

甲解答:

9×1/3=3(支),再角色互换,甲准备了10支笔,乙借它的1/5,还剩几分之几?

还利几支?

乙回答:

把10支笔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取走1份,还剩下10支笔的4/5,列式:

10×4/5=8支笔,答还剩4/5,还剩下8支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入角色,都用语言表达出来,为此他们在喜欢玩的“游戏”中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敢说,乐于说、抢着说。

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为计算的算理说明和计算速度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人人动脑,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操作是前导,思维才是关键,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让儿童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要做到这一点,引导儿童人人动脑,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的思维灵活性,比较单薄,当他看过直观事物之后,往往不善于自觉地把观察得到的规律抽象出来,作为教师必须及时地启发和引导他们把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部分时,推导圆的面积,让学生准备相同的圆,把其中的一个圆分割成若干个完全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沿着直径成两大部分,然后按着课本上的步骤,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近似的长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有的把整个圆平均分成4部分,四个近似的等腰三角行,拼成图形,有的把整个圆平均分成8份,八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圆形,有的把整个圆个分成16份,十六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贴在一张大纸上,让学生再每组都拼成以上图形进行板演,然后同桌间互相讲,并且按一定的顺序出示

(1)能转化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转化图形的面积与图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如果圆的半径为R,那么长方形的长和宽该如何表示?

并且把这个图弄明白了,总结出来了: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由于学生通过游戏演示,再引导他们动脑,一步一步地思考,很快知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的游戏生动形象,人人动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人人动手,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有形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

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教学提示,运用数学游戏,引导儿童人人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讲新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个自制的长方体,让学生准备一个自制正方体;在动手的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动脑想,需要几个面,相对的面的关系,而且还要动手粘贴,这样正方体、长方体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每一个人面前,让学生通过自制的长方体、正方体去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面有多个,棱有多条,分别有多少个顶点?

长方体的对面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关系……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这样,既强化了记忆,又培养了操作能力,还为长方体的面积求法,正方体的面积求法作了成功而无形的铺垫。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和参与多少。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维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学”

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对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深奥,教师若能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很容易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如,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上课后,给学生出了这样的题目,从A到B哪条长?

学生有的说,左边的弧长,有的学生说右边的弧长;还有的说一样长,通过学生的实际计算,全班学生感到惊奇,唤起了差生的兴趣,想解开谜底的愿望非常强烈。

可见,新颖的导人,精心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处于“想学”的最佳状态。

5、指导学法,让学生“会学”

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应只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