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57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docx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讲授:

谢倩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在基本理念和方法上对立和冲突的表现,以及对后世心理学的影响。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

•第二节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构造心理学或构造主义是19世纪末由冯特在德国奠基、铁钦纳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严密的心理学体系,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流派。

•关于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问题,历史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构造心理学形成于1879年,由冯特创立,而为铁钦纳所完成;另一种观点认为构造心理学由铁钦纳所创立,而冯特仅是构造主义的先驱。

赞成后一种观点的学者居多。

•尽管铁钦纳声称自己是冯特的忠实追随者,但是当他把冯特的心理学从德国带到美国时,他戏剧性地改变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

铁钦纳提出了他自己的方法,称之为构造主义。

但是他却仍然称它代表着冯特的心理学。

事实上,两个体系大相径庭。

¡°构造主义¡±这一标签或许只适合于铁钦纳的心理学。

•冯特承认意识元素的存在,但是冯特压倒一切的目标是元素的组织,即元素怎样通过统觉综合成较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铁钦纳关注的是意识的元素或内容,以及这些元素或内容通过联想过程而形成的机械联结。

他抛弃了冯特的统觉学说,关注的仅仅是元素本身。

在铁钦纳看来,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去发现元素性的意识经验的特性,亦即分析意识的各种元素成分,并由此而决定意识的构造。

一、铁钦纳(E.B.Titchener)的生平

•——铁钦纳一直把自己视为忠实的冯特主义者,他接受并坚持了冯特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培养了56名博士

•发表了约216篇论文和评论

¡°铁钦纳是一个把德国心理学引进美国的英国人¡±

铁钦纳是¡°在美国代表德国传统的英国人¡±

主要著作:

•《心理学大纲》(1896-1923)

•《心理学入门》(1898-1927)

•《实验心理学》(4卷本,1901-1905)

•——“最渊博的英文心理学著作”-屈尔佩

•《心理学教科书》(1909-1910)

•——“最能代表构造主义或铁钦纳主义的体系”

二、构造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

对这种区别,铁钦纳曾作过生动的描述:

热是跳跃;光是以太的波动;声音是空气的振动。

物理世界的这些经验形式被认为是不依赖经验着的人,这既不温暖也不寒冷,既不暗也不亮,既不静也不闹。

只有在这些经验被认为是依赖某个人的时候,才有冷热,黑白、色彩、灰色,乐声、嘶嘶声和砰砰声。

而这些东西则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

铁钦纳认为,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和自然科学是一样的,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

•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心理的结构;把基本过程从意识的缠结中拆解出来,或者把一定意识组织的组成成分分离出来。

•1、将具体或实际的心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成分;

•2、发现元素是如何结合的以及结合的规律;

•3、把这些元素和它们的生理或身体条件联系起来。

 

1.是什么:

经验元素的分析

•通过内省的实验分析,铁钦纳得出结论认为:

•意识经验的基本元素由感觉、意象、情感组成。

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基本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基本元素。

举例:

•康内尔大学的研究生们就情感状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的结论使得铁钦纳拒绝了冯特的感情三维说。

铁钦纳认为,情感仅有一个维度,那就是愉快/不愉快。

他否认了冯特的紧张/松弛和兴奋/抑制这两个情感维度。

2怎么样:

经验元素的结合

明确了意识的结构要素之后,第二步就要确定它们怎样结合成更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这一问题上,铁钦纳反对冯特的统觉和创造性综合的观点,而赞成传统的联想主义,仅用联想来说明心理元素的结合问题,并将接近律作为其联想的基本规律。

他是这样解释的:

联想说旨在解释事实,我们要尽力……找到描述这些事实的原则。

而且我们会发现,意识中无论何时出现某种感觉或意象过程,以前与之同时出现过的所有感觉和意向过程都有可能与它一起出现(当然,是想像的用语),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联想律……现在,我们可以稍加强制地把接近律转化为一般联想律。

铁钦纳认为,通过接近联想,我们首先把两个同类元素结合在一起,然后把两个以上的同类元素结合在一起,其次再把不同类的基本心理过程结合在一起。

•3为什么:

心理过程赖以产生的条件

从身心平行论的观点出发,铁钦纳主张为了解释心理过程,必须详尽地叙述心理过程发生的条件,即找出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生理过程。

他认为,用生理解释心理正如用一个国家的地图解释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一样,尽管神经系统不引起心理活动,但可以用来解释心理活动的一些特征。

换言之,两者虽然是平行关系,但是了解生理过程有助于了解心理过程发生的环境。

(三)构造心理学的方法

——更加严格的内省法

•首先,在实验者的选择上,铁钦纳要求实验者必须经过专门的内省训练,坚决反对使用未受过训练的观察者。

•其次,他要求参加实验的内省者必须在情绪良好、精神饱满和身体健康时进行自我观察,内省时的周围环境必须安适,无干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内省者必须客观、准确地描述意识状态自身,而不是去描述刺激物。

在他看来,把心理过程与被观察的对象即刺激相混淆,就会犯¡°刺激错误¡±。

刺激错误是指混淆了心理过程和被观察的对象。

例如,看到一只苹果,然后就把这个对象描述为苹果,而不是报告体验到的色彩、亮度和形状等经验元素。

这就是犯了刺激错误。

内省者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给他们内省分析的对象命名。

•第四,在内省法的应用范围方面,铁钦纳打破了冯特的限制,由只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推广运用到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

•由于以这样一种方式看待内省观察者,因而,铁钦纳是把被试当作机械地记录仪,客观地报告他们观察到的刺激特征,机械地作出反应。

被试不过是一台无偏见的、客观的机器。

同冯特一致的是,铁钦纳认为受过训练的被试会变得如此机械化和习惯化,以至于他们的操作变成了无意识的过程。

铁钦纳写道:

在集中注意于所要观察现象的时候,心理学的被试就像物理学的被试那样,完全忘掉了自己的观察状态¡¡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观察者已经受到了足够的训练,观察状态已经机械化了。

•内省过程极其艰苦,进行这项工作的被试大都是研究生。

铁钦纳的学生回忆了一项有关有机体敏感性的研究。

在那个研究中,被试要在早晨吞下一根胃管,在全天的活动中都带着它,直到晚上才可以取出。

最初,许多学生呕吐不止,慢慢地才适应了胃管的存在。

这些被试在一天固定的时间前往实验室,通过胃管往胃里灌注热水,然后内省他们体验到的感觉。

之后,再使用冷水重复这一过程。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生们需要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记录他们在大便和小便时的感觉和感受。

•在他的晚年时,铁钦纳开始从基础上改造他的构造心理学,并试图对他的体系进行一个全新的解释。

大约在1918年,他在讲课时就放弃了心理元素的概念,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不应该是基本元素,而是心理生活的更大维度和心理过程。

这些维度或过程包括性质、强度、持续性、清晰度和广延性等。

过了几年之后,他在给一位研究生的信中写道:

“你必须放弃根据感觉和情感进行思维的方式。

10年之前那些都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它已经完全过时了……你必须学会根据维度而不是根据诸如感觉那样的系统概念进行思考”。

•到1920年的时候,铁钦纳开始对¡°构造心理学¡±这一术语产生疑虑,而改称他的理论体系为¡°存在心理学¡±(existentialpsychology)。

他开始重新思考他的内省方法,赞成一种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的方法考察自然发生的经验,而不是尝试把经验破解为它的元素。

•这些都显示出铁钦纳理论观点的戏剧性变化。

如果铁钦纳能活得更久一些,去贯彻这些观点,那么或许彻底改变了构造心理学的面貌和命运。

这些观念显示出科学家所具备的那种开放性和灵活性。

历史学家经过对铁钦纳的信件和讲义的仔细考证,搜集和整理了这类变化的证据。

尽管这些观念并没有正式纳入铁钦纳的体系,但是它们显示出铁钦纳的发展方向。

他的去世阻碍了目标的实现。

三、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与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关系

(一)他把冯特的元素主义推向极端,对心理元素作了最为详尽的划分,扩充了心理元素的性质。

(二)他突破了冯特对内省法运用范围的限制,不但用内省法分析感知等基本的心理过程,而且还用内省法研究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

(三)铁钦纳发展了冯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

(四)铁钦纳突出了冯特心理学的分析性。

四、对铁钦纳和构造心理学的评价

•构造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建立之后的第一个正式的学派,也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短命学派,从19世纪末建立到20世纪20-30年代消亡,持续约30多年的时间。

在心理学史界,对构造心理学及其创始人铁钦纳多持负面的评价,将其作为学派兴衰的反面教材。

然而,任何一个学派的出现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任何一个学派的兴衰必有历史规律可循。

构造心理学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作为一种心理学思想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一)主要贡献

•1、建立了第一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派,并充当了靶子,从负面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发展。

•“就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后,由铁钦纳所倡导的系统心理学招致了潮水般的强烈反对意见。

华生倡导了心理学的一个激进的新取向,产生于德国的新的格式塔心理学对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展开了一场致命的批评,挑战铁钦纳的理论观点,其他还有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在美国比铁钦纳的构造主义狭隘方法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严格控制的内省法增强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铁钦纳的巨著《实验心理学》对心理实验的仪器、步骤以及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等都作了详细的说明。

该书曾被作为心理学实验的手册广泛流传,训练了美国一代心理学家。

他创立的¡°实验者¡±组织,不仅后来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实验心理学分会,而且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运动的中心。

所以,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运动中,仍可看到铁钦纳所倡导的实验研究精神。

•铁钦纳对美国心理学思想最持久的影响是他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强调实验室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在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铁钦纳指导其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实验,并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对感觉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感觉的某些属性,如乐音的音高、强度等,这些研究成果已被吸收到现代心理学特别是感觉心理学之中。

•构造主义所受到的最主要批评是内省法的极端运用。

尽管铁钦纳在使用时按照科学的要求给它附加了更多限制的条件。

内省法的可信度仍受到质疑。

哲学家孔德指出:

如果认为心灵能观察自己的活动,它就不得不把自身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进行观察,另外一个则被观察,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铁钦纳过于贬低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忽视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在铁钦纳时代,心理学已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弗洛伊德在精神病学领域对潜意识的探索,机能心理学对人格、学习、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的研究等。

铁钦纳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是非常熟悉的。

但是,由于他恪守要建立一门纯粹的科学心理学的信念,使他不仅拒绝去探索实践知识,而且顽固地将上述领域的研究拒之于心理学的正统体系之外,只承认它们是心理学的应用,是旁门别支,是心理学中的¡°下里巴人¡±。

•再次,构造心理学所受到的致命打击是它未能及时地吸收进化论思想。

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一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美国的国情,成为人们进行学术探索甚至求生存的重要信条。

机能心理学就是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美国本土心理学。

铁钦纳逆潮流而行,固守“纯科学”的信念,抨击机能心理学的价值和地位,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预习题:

•1,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

•2,进化论对机能主义的影响。

•3,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区别。

第二节美国机能主义

functionalism

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顾名思义,机能主义关心的是心灵怎样发挥它的功能,或者有机体怎样利用心灵去适应环境。

机能心理学运动关注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心理过程完成了什么?

机能主义并不从构成的观点研究心灵,也就是说,它不关心心理的元素或结构,它关注心灵在现实世界中所导致的实际结果。

•铁钦纳和冯特所进行的研究对于了解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因此,那不符合机能主义的目标。

机能主义的这种功利主义的目标与心理学中的纯科学方法是不一致的。

•机能主义有意识地对抗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和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

在机能主义看来,这两种心理学的范围都过于狭隘,它们都无法回答机能主义者提出的问题,即心灵做什么?

心灵怎样工作?

•由于强调心理功能的研究,因而机能主义者对人们怎样发挥功能、怎样适应环境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产生兴趣。

应用心理学早期的迅速发展被认为是机能主义运动最重要的遗产。

•机能主义是现代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

也是一种研究取向。

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包括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它的主要发展和兴盛在美国,但思想和理论基础却是由欧洲的英法心理学奠定的。

•作为一种研究取向,机能主义心理学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在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流派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乃至于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寻找机能主义心理学理论及研究取向的源头,需要回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

——舒尔茨认为

•机能主义者不从心理构成(即要素的结构)的立场来研究心理,而从心理是一种活动(机能)的集合体来研究心理,认为这种活动或机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显著的实际的结果。

•(杨立能等译,1981)

•¡°广义地说,美国心理学今天仍然是机能主义的¡¡今天,很大一部分当代的机能主义者正在进行关于人类学习的研究。

在美国,学习测验和心理测验作为研究领域的流行也是有关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风格的充分见证。

作为一种系统的观点,机能主义是盖世的成功,但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成就,它已不再是一个阵线分明的心理学学派。

可以说,它已经被吸收在主流心理学中。

任何心理学观点也不能期待更美好的命运了。

¡±

机能心理学的含义

一、机能心理学科学基础和先驱

(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科学基础

•1、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

•拉马克指出,有机体是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两条原则的调节下进化而来的。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接受圣经上关于创世纪的解释,为什么学者们这个时候开始寻求另外的解释了呢?

科学探索的发现

•19世纪30年代,英格兰和欧洲大陆上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那些令人不安地类似于人类的动物物种。

在那个时期之前,只有少数勇敢的探险者曾经见到过猩猩或类人猿这类动物。

1835年,即达尔文从5年周期的探险航行返回的前一年,一个被称作¡°托米¡±的类人猿在伦敦动物园展出。

•1837年,一只黑猩猩展示给公众,两年之后,另一只黑猩猩在动物园公开展示。

动物管理员按照儿童的衣着方式打扮了托米和两个詹尼。

他们教会动物¡°坐在桌子旁边使用勺子、盘子和茶杯吃饭和喝水,并能理解管理员告诉它们的东西,知道它们应该干些什么和不应该干些什么。

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这样的场面令人不安和困惑¡±

•1853年,英国博物馆把一具大猩猩的骨骼和人的骨骼放到一起展览,其类似性如此令人震惊,以至于许多参观者报告他们感到难过。

在这个时候,他们还能坚持认为人是独一无二的,与其它物种完全不同吗?

•人们渴望了解这些骨骼和化石对于人类的起源所揭示的意义。

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类物品的逐渐积累意味着生命形式不能再被看作是自时间的开始以来静止不变的,而是从属于变化和变异。

旧的物种明显地灭绝了,新的物种又出现了,其中某些物种改变了它们原有的形式。

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是变异和变化的结果,而且仍然处于进化的过程之中。

•时代的思想氛围使得进化的观念不仅成为科学上令人尊敬的思想,而且成为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东西。

长时期以来,科学家们思索、推测,形成了各种假设,但是却没有提供任何支持性的证据。

此时,达尔文的《论物种的起源》出版了,它提供的数据如此富有说服力,以至于人们再也不能忽视进化理论了。

时代精神需要这样一种理论,达尔文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达尔文的研究之路

达尔文的航行科考

•达尔文选择了马尔萨斯的环境条件调节人口增长的思想。

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论》中谈到:

食物的增长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食物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

因此,为了保持食品供应和人口增长之间比例的平衡,必然出现战争、瘟疫、饥饿等等,来调节人口的数量。

•达尔文把这一思想应用于动物、植物和人,认为在适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在生存竞争中获胜的人和动植物才能生存下来,而那些不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在生存竞争中失败的人和动植物就会被淘汰。

这就是最初的¡°适者生存¡±的进化原则。

•达尔文把马尔萨斯的原理扩展到所有的生命有机体。

他认为,那些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成长起来的生命形式倾向于把那些使得它们得以生存的特殊技能和优点遗传给它们的子孙后代。

•既然变异是遗传的一种一般定律,那么在它们的后代本身将显示变异。

也就是说,某些后代将具有一些有用的品质,因而可以发展到比它们的父母更高的阶段。

这些品质倾向于保存下来,经过多代,可以发展出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如此广泛,以至于可以解释今天在同一物种之间所见到的差异。

•达尔文的《论物种的起源》第一次印刷的1250本书在出版的当天即一售而空。

这本书立刻引起了舆论大哗,并导致了广泛的争论。

进化论引起的轩然大波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生存竞争:

达尔文认为,所有生物繁衍后代的能力都超出了环境条件所能承受的程度。

如果环境允许,有机体会尽可能地繁衍子孙,但由于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限制,只允许一部分活下来,其他的则会由于食品的匮乏或者疾病而失去生存的机会。

因此,在生物界存在着¡°生存竞争¡±。

•¡°生存竞争¡±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物种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物种内部。

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如力量、形状、偏好、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有些个体因为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存活下来,而另一些个体由于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亡,这就是¡°适者生存¡±的原理。

•遵循达尔文的路线,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家考察了加拉帕戈斯群岛,观察13种鸣雀怎样适应剧烈的环境改变,以及其后代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这一研究计划开始于1973年,持续时间长达20多年之久。

研究者目击到正在发生的进化过程,观察到一代鸣雀与另一代鸣雀之间的差异。

并且得出结论认为,达尔文低估了自然选择的力量。

就鸣雀这一事例来说,进化过程比人们期望得更快。

•他们观察到,在严酷的干旱条件下,一种鸣雀开始产生变异,因为干旱严重影响了鸣雀的食物供给,使得它们的食物只剩下了坚硬带壳的种子。

只有那些长着厚厚的嘴巴的鸣雀才能啄开硬壳,获得其内的种子作为食物。

那些长着细长嘴巴的鸣雀,由于无法破开种子,很快就死亡了。

因此,在这种干旱的条件下,厚厚的嘴巴是适应环境的必要的工具。

•当那些厚嘴巴的鸣雀生育后,它们的后代通过遗传获得了这个特征,其嘴巴比比干旱前的祖先的嘴巴平均大出4%到5%。

仅仅经过了一代,自然选择就发挥了作用,导致了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一代。

•然后那个地方开始下雨,暴雨和洪水冲击着这个群岛,冲走了那些较大的种子,鸣雀的主要食物源仅仅剩下了那些微小的种子。

现在厚嘴巴的鸟开始处在不利地位,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食物。

很明显,细长嘴巴对于生存是必要的了。

•自然选择的钟摆已经向另一个方向运动,开始对那些鸣雀产生不利影响。

长着大嘴巴的鸟面临着死亡。

细长嘴巴的鸟却繁荣起来。

自然选择在循环发生着作用。

到随后的一代,鸣雀嘴巴的平均长度明显变小了。

这一种系再次进化,适应着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

就像达尔文所预测的那样,只有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

毒蛤蟆进化神速成为达尔文进化论经典案例

•据法新社16日报道,70年前,澳大利亚政府从海外将百余只毒蛤蟆(学名蔗蟾蜍,Bufomarinus)引入昆士兰州,用来对付吃甘蔗的昆虫。

然而未曾想到,这些蔗蟾蜍不仅胃口大,而且繁殖速度快,用它们消灭害虫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

现在,科学家又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

•蔗蟾蜍体态丰满,模样丑陋,有毒性,而且不停地变异。

目前,这一重两公斤的蟾蜍种类已将活动范围扩展到澳大利亚热带和亚热带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无情地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蔗蟾蜍入侵的前线(达尔文市以东60公里处)找到它们的位置,接着用时10个月捕捉,在给其中一些做上记号后,再将它们放回野外。

随后,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蔗蟾蜍在潮湿天气时每晚能跳跃1.8公里,这可是任一种类青蛙和蟾蜍的记录。

•现在这已被看作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经典案例:

动物越强壮,速度越快,越聪明,它们就越有能力开辟新领地,防止那些软弱、速度缓慢和笨拙的动物进入它们的领地。

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蔗蟾蜍每年的活动范围仅仅扩展10公里。

而今天,它们正以每年50多公里的速度扩展地盘。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在长腿的帮助下,活动范围更大,行动更快。

•这个由悉尼大学生物学学院教授理查德¡¤辛尼领导的研究小组警告说,¡°蔗蟾蜍事件¡±应引起各国政府警惕,并引以为戒,在入侵物种进化成更加危险的对手之前就尽快消灭它们。

关于进化的思索

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关于性别差异的解释

达尔文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对表情的研究

为了证明人类与动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连续性,达尔文深入研究了动物与人的表情。

在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达尔文使用大量资料论证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具有共同的发生根源。

1872年,出版《人和动物的表情》一书

•例如,在有机体进化过程中,出于生存的需要,动物需要使用咆哮、露出牙齿等表情动作吓退攻击它的侵略者,因此,这些表情和动作总是同愤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尽管这些表情的原始功能已经退化,但它们同愤怒这一情绪之间的联结却被保留下来。

现代人在攻击和防御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同样的表情。

•达尔文认为,人类的情绪表达具有普遍性,不同文化条件下的人具有基本相同的表情特征。

因此,不论在哪一种文化条件下,人们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对方究竟是高兴,还是悲伤;是愤怒,还是痛苦;是紧张,还是放松。

•达尔文在19世纪后半期所做的工作对当代心理学产生如下影响:

(1)关注动物心理,形成了比较心理学的基础。

进化理论提出了在人和低等动物心理机能之间存在连续性的有趣问题。

如果人的心灵是从更为原始的心灵进化而来的,那么动物和人的心灵之间不是存在着类似的特点吗?

心理学家意识到,动物行为的研究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心理学家关注动物心理机能的研究,为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课题。

•有证据表明,达尔文的进化论刺激了动物心理学的发展。

在达尔文出版《论物种起源》之前,科学家没有任何理由关注动物心灵,因为动物被认为是自动机,没有心理或灵魂。

毕竟笛卡尔曾经强调指出,动物与人类没有类似的特性。

•达尔文的工作改变这个的观点。

认为在人的心灵和动物心灵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

因此,科学家们可以设想在人与动物的心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之间都存在着连续性,因为人类是在经过连续的进化发展过程后从动物衍生而来的。

•达尔文相信低等动物也能体验到愉快和痛苦、幸福和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