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98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疯狂专练二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教师版.docx

疯狂专练二十七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师版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疯狂专练二十七

1.【2017新课标Ⅲ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答案】B

2.【2017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根据题目的意思“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丰富度,C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耐酸雨,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6新课标

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C正确。

【答案】C

4.【2016浙江卷】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正确、B错误。

【答案】A

5.【2015天津卷】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析】由图示的从属关系可知:

甲是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答案】D

6.【2015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

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解析】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D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则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C正确、A错误。

【答案】A

7.【2017届江西莲塘一中高三考前模拟】蚜虫常聚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

对于蚜虫,重要的是抓紧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

下列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取样时应选择蚜虫较为集中的地块

C.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

D.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蚜虫

【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B错误;样方法可以估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引入七星瓢虫,可以使得蚜虫种群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D错误。

【答案】A

8.【2018届河南新乡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蝴蝶为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全世界有14000多种蝴蝶幼虫嗜食叶片,成虫大部分吸食花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16平方米草地上有8只蝴蝶可以表示蝴蝶的种群密度

B.若调查一长方形地块中某蝴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可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C.诱捕某种蝴蝶的雄性个体,会降低该种蝴蝶的种群密度

D.蝴蝶属于初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16平方米草地上的8只蝴蝶不一定都是同一种生物,因此不一定表示蝴蝶的种群密度,A错误;若调查一长方形地块中某蝴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因该蝴蝶幼虫的活动能力微乎其微,所以可用等距取样法取样,B正确;诱捕某种蝴蝶的雄性个体,会降低该种蝴蝶的出生率,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C正确;蝴蝶幼虫嗜食叶片,成虫大部分吸食花蜜,因此属于初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答案】A

9.【2018届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迁入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增大

B.种群中雌雄个体的相互交配往往是随机的

C.调查飞蝗的种群密度可以作为是否需要防止的依据

D.种群的基因库一般是稳定不变的

【解析】种群的迁入迁出可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使得种群内遗传差异增大,A错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相互交配往往不是随机的,B错误;调查飞蝗的种群密度可以作为是否需要防止的依据,C正确;种群的基因库一般是相对稳定的,D错误。

【答案】C

10.【2018届浙江绍兴新昌中学高三10月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蝉的年龄金字塔可以倒立

B.出生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C.性别比率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解析】年龄金字塔是表示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图的纵轴表示年龄,并按年龄递增顺序自下而上等距排列,蝉的年龄金字塔不可以倒立,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是重要因素,B错误;性别比率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

【答案】D

11.【2018届甘肃武威六中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C.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解析】种群密度表示现在的种群数量大小,而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B正确;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而特征④是年龄组成,D错误。

【答案】B

12.【2017届山西太原五中高三一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性外激素等化学信息进行害虫防治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B.甲种群的部分个体迁入乙种群中,则甲种群的迁出率等于乙种群的迁入率

C.某种群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随机分布等数量特征

D.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外,其余能量以10%~20%的传递效率流向下一营养级

【解析】利用性外激素等化学信息进行害虫防治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甲种群的部分个体迁入乙种群中,由于没有甲乙种群变化前的个体总数,故无法计算甲种群的迁出率和乙种群的迁入率,也就无法比较两者的大小,B错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个体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C错误;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剩余的能量才能流向下一营养级,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20%传给了第二营养级,D错误。

【答案】A

考点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3.【2017新课标Ⅰ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所以选D。

【答案】D

14.【2017海南卷】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误;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误;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正确。

【答案】D

15.【2017浙江卷】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

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B正确;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C错误;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不是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D错误。

【答案】B

16.【2017江苏卷】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适应环境,所以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答案】B

17.【2015江苏卷】(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析】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则不同水体中藻类种群不同,是影响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则藻类大量繁殖,数量增加,种类不一定增加,B错误;图示表明夏季藻类种类最多,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种类可能最多,C正确;浮游藻类同化的能量大约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元素等物质不存在该比例关系,D错误。

【答案】AC

18.【2015广东卷】图1表示在一个10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

【解析】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群刚迁入新环境中需适应一段时间,A错误;由题图可知酵母菌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J”型增长曲线,B错误;应采用血球计数板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错误;在10mL培养体系中培养到50h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K=120000个,D正确。

【答案】D

19.【2017届浙江四地市高三联考】下图表示某种群的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指数增长

B.数量达到K/2前,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C.数量超过K/2后,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衰退型

D.若为某鱼种群,K值时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A错误;数量达到K/2前,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B正确;数量超过K/2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减小至K值时的零,种群的数量仍在缓慢增加至最终趋于稳定,其年龄结构由增长型渐渐过渡到稳定型,C错误;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若为某鱼种群,超过K/2时捕捞,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K/2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D错误。

【答案】B

20.【2017届宁夏六盘山高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如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的年平均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数量为5千只,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始终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量最大约为10000只

C.因为天敌、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第6年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D.若该物种为害虫,将其数量控制在5千只左右可有效防虫

【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5000只,则K值为10000只,B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仍然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防治害虫时,要在5000之前处理,5000只左右种群增长率最大,会出现虫患,D错误。

【答案】B

21.【2017届江西南昌高三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解析】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答案】D

22.【2018届河北定州中学高三期中考试】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a-b时间段内,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解析】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

【答案】B

23.【“超级全能生”2018届浙江高三8月联考】下图表示一个种群在某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e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为0

B.该种群在c点时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的生存阻力最小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a、b、c、d点时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自然增长率大于0

【解析】该种群的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e点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稳定,A错误;该种群在c点时的增长速率最快,之前的生存阻力较小,此后的生存阻力增大,B错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量,C错误;a、b、c、d点时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自然增长率大于0,D正确。

【答案】D

24.【2018届江苏苏州高三期初调研】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自来水中大肠杆菌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

【解析】计数时,需统计小方格内以及小方格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A错误;每个计数室的容积有1mm×1mm×0.1mm,B正确;向血细胞计数板中滴加样液前应先盖上盖玻片,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若先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C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太少,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D错误。

【答案】B

25.【2018届山东淄博一中高三开学考试】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

C.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

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

【解析】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大,A错误;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正确;土壤动物中许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用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错误;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因不同的水层分布的生物存在差异,所以应在不同水层取样,D错误。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