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036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8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2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8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八 精准掌握散文化小说的读法和答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狩 猎

师 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

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

“你没良心。

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

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

什么好东西?

……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

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

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作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

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

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

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

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

她的样子仿佛说:

“你瞧我多有本事?

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

”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

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

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

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跌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

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

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

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

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

“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

”他心里想。

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

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

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

”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

现在没有人做了。

”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

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

”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

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

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

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

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

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孟安卿为什么要离开果园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满腔壮志,追求梦想,而果园城讲究实际,无法实现梦想。

(2)担心爱情的幻象破碎,姨表妹沦为世俗所认可的能干的老婆,他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

(3)小城生活平静、单调。

2.文章写孟安卿在旅馆中拔白头发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暗示时间流逝;暗示追求梦想的辛劳;希望自己以良好的形象,呈现在故乡人面前;希望能重新回到与姨表妹的爱情中。

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孟安卿什么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激动和恐慌。

激动是朱太太一家还住在这儿,就要看见想念的人。

恐慌是因为果园城的变化很大,担心相见的结果会令自己失望。

4.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道昔日恋情不可能挽回,不愿将心中的幻梦打碎;没法割舍与果园城的感情;离开果园城开始新的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箱子岩

沈从文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

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

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

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

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

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

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嘭嘭嘭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

渔船上妇女小孩们,精神无不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或船篷上锐声呼喊。

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兴奋了些,会把住家里的小船跳沉。

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应当经过箱子岩。

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问迟早,把小船在箱子岩下停泊。

这一天是十二月七号,快要过年的光景。

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

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上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

我从石壁裂罅爬上洞口,到搁龙船处看了一下,旧船已不知坏了还是被水冲去了,只见有四只新船搁在石梁上,船头还贴有鸡血同鸡毛,一望就明白是今年方下水的。

出得洞口时,见岩下左边泊定五只渔船,有几个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鱼网。

上船后觉得这样子太冷落了,可不是个办法,就又要船上水手为我把小船撑到岩壁断折处有人家地方去,就便上岸,看看乡下人过年以前是什么光景。

四点钟左右,黄昏已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

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

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

有些来烘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

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的乡情。

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

平常日子特别是隆冬严寒天气,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

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

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老虎牌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了屋子。

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

“什长,你发财回来了!

好个灯!

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画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份特高一层。

把灯搁在木桌上,懒洋洋地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高兴地说:

“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

“船上老八说你发了财,瞒我们,怕我们开借。

“发了财,哼。

用得着瞒你们?

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

原来这个青年汉子,是个打鱼人的独生子。

三年前被省城里募兵委员看中了招去,训练了三个月,就开到江西边境去同共产党打仗。

打了半年仗,一班弟兄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好好的活着,奉令调回后防招募新军补充时,他因此升了班长。

第二次又训练三个月,再开到前线去打仗。

于是碎了一只腿。

战争是个什么东西他也明白了。

取得了本营证明,领得了些伤兵抚恤费后,于是回到家乡来,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做点特别生意①。

我想弄明白那什长的年龄,从那个当地唯一成衣人②口中,方知道这什长今年还只二十一岁。

那成衣人还说:

“这小子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蹶了一只脚,还会一月一个来回下常德府,吃喝玩乐发财走好运。

若两只腿全弄坏,那就更好了。

回船时,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屈指计算那什长年龄,二十一岁减十五,得到个数目是六。

我记起十五年前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狭长而描绘朱红线条的船只,那锣鼓与热情兴奋的呼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踯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个我今晚所见到的跛脚什长。

1934年

(有删改)

注 ①特别生意:

指贩卖鸦片。

②成衣人:

裁缝。

5.作者说“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你觉得十五年前的箱子岩留给作者的印象有哪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湘西的山水和谐静谧,美丽古朴;

(2)赛龙舟民俗的热闹欢腾;(3)湘西人民焕发着旺盛生命力,淳朴而和平。

6.分析文章第四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阴沉萧索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

(2)与十五年前美丽如画的辰河形成对比,暗示昔日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正处在风雨飘摇、濒临崩溃之中;(3)为下文写故乡的人事做铺垫。

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作描写,运用“搁”“坐”“拉”“摊”等一系列动作,刻画出什长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2)神态描写,“懒洋洋”“满不高兴”显示出什长的骄气;(3)语言描写,什长认为本次买卖运气不好没捞到钱,丝毫没有觉察到贩卖鸦片有何不妥,刻画出他的油气。

8.作者曾说: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却忽略了。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朴实的故事,描写出战乱带给湘西的转变,破坏了湘西的原始美,导致湘西民风的衰败和人心的腐烂。

问题直击

江苏卷考查小说,总偏爱散文化小说,而考生恰恰在这种文体阅读和答题上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鉴于散文化小说主题模糊、含蓄的特点,考生读不懂这种小说,尤其是读不懂小说的主题;第二,因为它与散文很“像”,所以考生答题时缺少明显的文体意识,有时甚至滑向散文文体。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文体进行专门训练,以精准掌握其读法与答法。

一、精准阅读

1.充分把握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

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

(1)淡化情节

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些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2)虚化人物

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

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2.认真读好“这一个”文本

考场上散文化小说阅读,首先存在一个文体确认问题。

一般而言,命题者会在题干中或以其他方式告诉你它是一篇小说,而到底是否是散文化小说,则要靠你自己判断。

可以根据作者去断定,如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汪曾祺等,以及当代作家贾平凹、钟阿城、何立伟等;但主要应依据散文化小说的特征去判断。

阅读时,既要关照散文化小说的“散文”与“小说”特质,又要认认真真地读好“这一个”文本,因为江苏小说命题总体上虽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

所以,确认文体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读懂“这一个”文本。

既要整体把握,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等,又要精读细读,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等。

二、精准答题

散文化小说从命题上与其他小说无异,但鉴于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命题的重点多放在人物形象和主旨意蕴两个方面。

因此,要特别关注这两方面的问题。

人物形象题既注意整体与局部(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作整体分析或概括;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某处描写去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情感、心理活动的分析),更突出局部;既注意直接与间接,更突出间接(即借助其他非人物分析概括题,如情节作用题、物象题、艺术赏析题等来考查人物形象)。

答这类题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的人物形象题的思路去答即可。

因为命题较灵活,所以应特别注意审准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主旨意蕴题是散文化小说阅读题中最难的。

因为它要突出情调,而情调感情之类是最难把握的,说不清,道不明,又无明确语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为此,我们既要紧紧扣住人物性格、命运来认识,又要注意感受作者在小说中氛围的渲染,如小说中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人间百态,以及景物描写,要把人物放在这种自然、历史的氛围中去观照,去思考。

另外,有部分探究题是针对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征设题的,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邮差先生》的探究题: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对此,必须结合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

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

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注]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

格啦格啦格啦格啦。

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

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

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

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

“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

“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

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

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

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

“账,你记吧!

“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

”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

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

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

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

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

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

“不谢不谢,一个凉水!

“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

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

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

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

那也真是一种技巧:

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

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

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

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

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

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

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

“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

“是。

”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

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

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

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

“井泉龙王之神位。

”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

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

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

(有删改)

注 辘轳:

汉民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

1.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勤劳朴实。

干活利落,担水价钱远近相同,自己从不记账。

②乐于助人。

盛水给放学口渴的孩子们喝,义务帮人捞筲。

③热爱生活。

相信自己的力气,敬重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

④坚守原则。

只伺候人,不伺候花;鄙夷不劳而获的人。

2.小说行文舒缓,叙事平淡,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主人公老魏职业平凡,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这样写有助于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②小说描写的小城生活平淡,节奏舒缓,这样写有助于表现眷恋往日和谐安宁生活的主题;③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而洋溢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这样写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抒情意味。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谈谈你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同意。

①都聚焦于社会底层具有传统美德的普通民众,塑造了有着健康、优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人物形象;②都诗意地描写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形成一幅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充盈着文化意蕴;③都表达了对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钟情与赞美,暗示了对浮躁、污浊的时代风气的抗争与拒绝;④都坚持把真的、善的、美的世界升华开来,形成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在人性与人生方面给人以启示。

(观点二)不同意。

①本文重在描写老魏清苦而乐观的生活方式,《边城》重在叙述祖孙、兄弟及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②本文描绘了北方小城宁静祥和的日常生活,《边城》突出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③本文重在塑造城镇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个体形象,《边城》重在刻画边远城乡普通民众的群体形象;④本文意在表达对旧日生活的依恋与失去的惆怅,《边城》意在表达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