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098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docx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汇编

1.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

1.字词:

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2.作者简介王家新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3.文章体裁: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3.文章内容:

"山"和"海"两个形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4.诗歌结构:

痴想--沮丧--诱惑--坚信5.写作特色

(1)语言朴实凝练。

如"诱惑"、"枯干"、"铁青"、等词语意蕴丰富。

(2)运用多种修辞。

如设问、比喻、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人的情感得以真实再现。

(3)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念的思想感情。

6.重点语句理解。

(1)"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许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课时:

1.字词: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2.作者简介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文章体裁:

记叙文(六个要素)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5.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3,冒险:

爬上石架,上下不得第二部分14-22,脱险:

父亲鼓励,顺利脱险。

第三部分23,感悟:

分解困难,逐步战胜第二课时.1、人物形象塑造:

(1)父亲:

;教"我"脱险,并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2)杰利:

杰利去把父亲找来,说明他富有友情。

(3)我:

身体孱弱,在父亲鼓励下应对危险,克服困难。

刻画方法:

心理描写。

(4)其他孩子:

在"我"陷入困境时,把"我"丢那儿不管,还无情嘲笑,说明他们不讲情义。

2.领悟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预示着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3.语言特点:

全文以记叙为主,描写生动、形象,篇末议论点题。

人物语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和处境。

尤其是心理描写的词语精当传神,富有表现力。

如:

"冷汗直冒""咚咚直跳""头晕目眩""全身麻木"等,突出了"我"害怕恐惧的心理。

3.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1、字词:

收敛脆弱颤动断续宽恕零落聒聒2、作者简介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

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3、文章体裁:

哲理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5、写作特点

(1)先抑后扬的手法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

并生发感悟,产生了对生命的思考。

(2)前后照应的写法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

(3)隐喻的表达方式:

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第二课时.1、字词:

卑微一丝不苟色泽2、作者简介席慕蓉,台湾作家、画家,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所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3、文章体裁:

哲理散文。

4、文章内容及哲理:

作者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5.主题表达方式:

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5、写作特点"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4.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

1.字词:

璞藤萝翩瀑迸溅嚷嚷苞禁琼伫槐伶仃虬酿笼2.作者简介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主要作品:

中短篇小说《知音》、《弦上的梦》、《红豆》,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

后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

3、文章体裁:

借景抒情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5、文章结构:

全文11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1),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第二部分(2-9),描绘了紫藤萝的花形、花色和花香第三部分:

(10--11)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第二课时.1、托物言志、写景状物的写法托物言志:

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

是托物言志的基础。

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3、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比喻:

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通常的说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拟:

就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如:

(1)"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喻:

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

(2)"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比拟)(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于了紫藤萝花的动态美。

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4、景物描写:

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5、通感修辞运用通感:

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如:

"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5.童趣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①沈复:

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

②《浮生六记》:

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共六卷,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真实的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三、.重点词句1、理解词义私素徐鞭以...为项兴果林方驱或2、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3、音同字不同唳-砾鹤-壑项-向4、义同字不同察-视-观-见唳-鸣素-白5、一词多义观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①明察秋毫(看到、看清)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①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②神游其中(感受、想象)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为①项为之强(因为)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之①昂首观之(代夏蚊)②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③观之,兴正浓(代二虫)④驱之别院(代虾蟆)⑤故时有物外之趣(的)⑥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观之")其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②蹲其身(代自己)6、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夏蚊成雷7、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8、省略句"鞭数十"应为"鞭之数十""使与台齐"应为"余使目与台齐"9、重点句子含义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见二虫斗草间。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课时:

一、文章内容本文主旨是写儿时的"物外之趣"。

作者生动的描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的趣事,表现幼年的审美情趣。

二、品味作者写作和语言风格1.仔细观察2.联想、想象丰富3.充满童心童稚6.理想第一课时:

1.字词:

蜕、倔强、洗濯、玷污、诅咒、怨恨、碌碌终生、绝处逢生2.作者简介流沙河,1931年生,原名余勋坦。

四川金堂人。

诗集《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等。

3.体裁:

哲理诗。

4.主题思想:

作者用种种意象,阐述了理想之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理想使人积极乐观;理想使人斗志顽强;理想使人永远年青;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5.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6、重点语句的含义"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对"获得"与"牺牲"的理解。

7.短文两篇第一课时一、生字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雏形。

二、作家简介:

张晓风,台湾著名女作家。

三、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书写了奉献者的胸襟,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四、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

五、重点语句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写得非常含蓄。

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第二课时一、生字词的积累玲珑剔透、具体而微、不可磨灭、回味无穷多姿多彩二、文章内容文章通过写两个事例书写人生的一种体验。

第一次的感觉很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多姿多彩。

三、写作方法1.详略恰当安排。

2.由生活经历感悟到人生哲理。

四、重点语句理解"第一次真好""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五、品味语言风格清新含蓄,富有韵味8.人生寓言第一课时1.字词:

皎洁慷慨金窖厄运心旷神怡撤销行乞慧心:

聪慧的心思。

风韵:

风度、韵致,形容仪态优美。

后多用以指妇女的美好姿态慷慨:

情绪激昂;性格豪爽;大方,不吝啬。

厄运:

艰难困苦的遭遇。

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悦。

得失之患:

生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怕失去。

天灾人祸:

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2.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等。

3.体裁: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4.寓言寓意的理解1)《白兔和月亮》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

2)《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5.文章写法《白兔和月亮》:

曲折起伏,前后对比中表现出寓意。

《落难的王子》:

首先在编写上采用极端例子的写法表达厄运让人坚强的道理。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给人真实可信之感。

第三,反复的手法,意蕴深远。

6.语言特色精美,生动。

9.我的信念1.字词:

1)问心无愧(kuì)渲染(xuàn)闲暇(xiá)奢望(shē)呵责(hē)蹂躏(róulìn)猝然(cù)眺望(tiào)2)解释词语:

问心无愧:

问心:

问问自己。

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致力:

尽力;竭力。

专心致志:

致:

尽,极;志:

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盛名:

很大的名声。

蹂躏:

1.踩踏;践踏辗压。

2.侵扰;侵略。

3.欺凌;糟蹋。

呵责:

呵斥。

逆来顺受: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2.作者简介居里夫人Marie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3.本文内容:

本文内容的把握需要经过一番梳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1)科学研究需要自由。

(2)科学研究需要安静。

(3)科学研究需要时间。

(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

(1)目标要始终如一。

(2)要有信心。

(3)要坚忍不拔。

(4)要勤奋努力。

4.重点语句理解"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明确:

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5.人物形象理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10.《论文》十则第一课时:

1.文学常识: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②〈〈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2.重点字词:

读音:

愠、省、罔、殆、传、恕通假字:

"乐"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

"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传古义:

老师传授的知识今义:

传授三古义:

非确切数"几个"9y9h999999999999一词多义而:

顺接连词,可译为"并且"。

如:

"学而时习之"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如:

"学而不思则罔"知了解,如:

"人不知而不愠"知:

知道,如:

"温故而知新"明白,如:

"知之为知之"智慧,如:

通"智""是智也"3.涉及的成语: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任重道远:

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死而后已:

到死才停止。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4.重点句子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6)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5.文章内容:

第一则讲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人的品德修养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四则讲学习方法,阐明"学"与"思"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强调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长处,也要借鉴别人短处反省自己。

第七则讲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讲个人修养,既要胸怀宽广,又要意志坚定。

第九则讲人的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

第十则讲个人的处世之道。

6.文章主题:

本文言简意深,富有哲理,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具有借鉴意义。

11.春第一课时:

1.字词:

朗润,酝酿,卖弄,婉转,烘托,赶趟儿,欣欣然,舒活,花枝招展,抖擞精神,黄晕,嘹亮2.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3.文章体裁:

抒情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图画。

赞美抒唱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

4.文章结构:

全文10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写盼春第二部分2-7,写绘春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3-7分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称为"春之五图"第三部分8-10,写赞春第二课时.1.文章结构严谨精美。

先总写春天,然后从几个方面细细描绘,最后又总写,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2.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

3.写景特点:

(1)描写细腻,生动传神。

如对"春风"的描写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语言特点精美、生动、准确、朴实,隽永,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多变、口语的穿插等等.12.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1.字词:

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2.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3.文章体裁:

写景散文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知情。

5.文章结构:

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

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征:

"温情"色彩。

第二部分(2-5段):

写济南的城、山、水,无不涂上"温情"色彩。

第三部分(最后一句):

小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第二课时.1.文章线索: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2.写景(方法)艺术:

(1)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

(2)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使眼前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3)取景远近大细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华观。

3.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语言朴实,清新上口。

(3)布局谋篇,层次井然。

4、语言特点:

语言朴实,清新上口。

作者写济南是个宝地,是阳光下晒着的小城,写雪后的山,写独特的水,娓娓道来,不矫饰。

如:

(1).写第五段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段话,把济南冬天水温适宜,绿萍、水藻之类的水生植物长势良好的情况生动真切地描绘出来,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就好象拉家常似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

(2).作者在词语的选用上非常讲究,值得我们仔细品位。

如.第3段描写小雪后的山色,树尖的"顶",山尖的"镶"山腰的"露",都各得其所。

(3).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如"准保暖和""着落""干""蓝汪汪"等之,都是家常用语,富有生活气息。

13.夏感一课时: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长期从事欣慰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

2.重点字词:

磅礴,澹澹,春华秋实,春花秋月,芊芊,黛色,贮满,3.文章结构:

第1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2-4段,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5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

中间三段分别写了,夏天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天紧张的旋律4.语言特色:

(1)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

如"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2)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显得雅致。

如"春日融融,秋波澹癚"(3)刚性气质如"磅礴""滚动""升腾"5.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

如"好像路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突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拟人:

"清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想像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有关夏天的诗词: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4.秋天一课时:

1.字词:

丁丁幽谷肥硕栖息归泊寥阔枯涸清冽梦寐2.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

现代诗人,评论家。

著作有《汉同集》《画梦》《生活是多么广阔》。

3.文章体裁:

诗歌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通过一个个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5.文章结构:

全文共15行,分三节第一节:

(1-5行):

描绘农家丰收图。

第二节:

(6-10行):

描绘霜晨归鱼图。

第三节:

(11-15行):

描绘少女思恋图。

.文章线索:

秋天3.写作特色:

(1)运用富有特色的词语,描绘秋天的特征。

如:

"丁丁"写出了山谷伐木之声悠远地飘来;"栖息"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2)运用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营造意境。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15.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

1.作者作品简介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人。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

王湾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观沧海》:

乐府诗。

《次北固山下》:

五言律诗2.诵读重点词语音形:

竭澹竦峙萧瑟诗歌节奏:

四言诗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一二或二二一如: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分析诗歌内容重点词语释义:

澹澹竦峙萧瑟若其幸次客路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作者思想感情《观沧海》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

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5.写作方法《观沧海》:

虚实结合的手法《次北固山下》颔联颈联的对仗手法第二课时:

1.作者作品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马致远(1250?

-1323?

),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

《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