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17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化学学科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学科指导.docx

《化学学科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学科指导.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学科指导.docx

化学学科指导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化学1

一、《化学1》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方法和使用说明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因而在整个高中学科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化学1》是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第一个模块,承担着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衔接、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因而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教材的宏观体系看,《化学1》注重把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相结合考虑,因此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而更多考虑其知识内容的切入、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

《化学1》四个专题与社会生产生活及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

专题

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学科知识体系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用化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身边的化学:

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

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

专题三: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化学1》不仅在专题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安排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而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注意贯彻上述编排理念。

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

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具体而言,不同的栏目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如:

“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活动探究”:

让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材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交流与讨论”:

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充分表现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力提供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周密分析教材的微观结构,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化学1》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化学核心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性质及其应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化学方法、原子和物质结构等。

由于有些内容在后续相关模块中还将出现,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充分注意把握尺度和方法。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教师要高度重视《化学1》中化学概念的教学,并采用比喻、图片等生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启发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现象到本质等多角度、多层面丰富和发展对各个概念的认识。

化学基本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可以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化学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学习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的必要基础。

教师在设计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时应努力再现化学基本原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重视在相关物质性质教学中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

《化学1》中所涉及的元素和物质均较为典型,教师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身边的物质、生活中的现象出发,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强调基础、掌握要点、注重比较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切忌任意扩展,脱离教材的主线。

《化学1》试图通过对海水、矿物等资源的描述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充分重视“绿色化学”等观念的教学,努力使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化学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发现、新成果、新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化学与个人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更深刻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化学1》教学的又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各种资源(如用模型法、假说法研究原子结构的演变、用定量研究法研究化学变化、用实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不同浓度溶液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通过实验法和类推法等掌握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认为,在《化学1》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与初中自然课程中化学部分内容以及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化学1》在很多方面都是初中自然科学内容与选修内容的桥梁和衔接,不少内容既是初中知识的延伸,又是选修内容的基础准备,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特性,在学科教学中既不老调重弹,又不能走得太快,努力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正确把握基础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因此往往会把教材中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等栏目丢在一边。

事实上,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富“含金量”。

因此,教师绝不应忽视教材中的这些师生活动,把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与化学研究方法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当然,教师同样不能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活动中而忽视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三是课时要求和教学容量的关系。

表面上看,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

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关键是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要求,站在课程的高度,用全新的理念来审视《化学1》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顺利完成《化学1》的教学任务。

为了帮助教师把握新教材的教学要求,特制订本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我们按教材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要求分三个层次要求:

基本要求:

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的内容。

发展要求:

有条件学生可在本节增补;全体学生在必修课程结束时应掌握的内容。

说明:

不宜拓展(或留待选修学习)的内容;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

二、各专题教学建议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一、课程标准内容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4.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5.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6.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7.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8.初步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二、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基本要求

①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根据物质的导电状况等进行分类,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②认识物质的量,并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④能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⑤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发展要求

①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②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阿佛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说明

不宜拓展提示:

①对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会判断,不要对其它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扩展,也不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

相关内容将在后续课程中学习

②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基本要求

①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

②初步学会NH4+、Cl-、SO42-、Na+、K+的检验方法,能用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

③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发展要求

①物质的分离、提纯及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

②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溶液中化学反应中的计算。

说明

不宜拓展:

①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②把物质、离子的检验过于具体化。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基本要求

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发展要求

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

说明

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知识我省学生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学习掌握。

②对夸克等不宜作过多纠缠,只要有不断发展的概念即可。

③对离子键、共价键等不必深化,《化学2》还要研究。

三、本专题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建议

单元名称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

物质的量

1.5

物质的聚集状态

1.5

物质的分散系

1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

常见物质的检验

1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1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

原子的构成

专题回顾和小结

1

合计

10

2、本专题教学方法建议

(1)注意与初中自然学科相关知识的衔接,要把握好教学难度,确保学生的可接受性。

(2)举例要适当、典型,不宜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反应实例。

(3)整个专题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物质”中心,从物质的分类、变化到物质的处理(分离、提纯及检验)再到物质内在结构的研究,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整体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4)可引导学生结合生产生活中常见物质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研究物质、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是高中化学的起始部分,因此,本专题的教学过程应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领悟一些新的概念如电解质、胶体、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及同位素等,从而使他们体验探究活动过程的乐趣,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高中学习过程中知识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

3.实验教学建议

①教师可以再适当补充一些溶液和胶体作光照对比实验,以便使学生归纳出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对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

”的问题不作讨论。

②溶液导电性实验,可用并联装置,五种溶液同时进行,以便学生作对比观察。

③从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实验,课本只要求学生设计方案,相应的学生实验在《实验化学》模块中课题3安排,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验条件,决定是否将该实验提前在本专题教学中进行。

④学生物质分离(如蒸馏、萃取、分液等)的操作技能可在《实验化学》模块中再加以训练。

4、案例: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

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确实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科学性”,而不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

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分类标准,可设计下列活动:

〔活动1〕教师展示三瓶样品,分别是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

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肉眼观察分辨出哪瓶是浊液,哪瓶是胶体,哪瓶是溶液吗?

当学生对于胶体和溶液无法区分时介绍丁达尔现象。

〔活动2〕学生实验:

取二个烧杯,第一个加入40mL水,第二个烧杯加入40mL热水(并继续加热至沸腾)。

在第一个烧杯中逐滴滴入饱和的FeCl3溶液10滴,待第二个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快速滴入10滴饱和FeCl3溶液,同时撤去酒精灯。

观察二个烧杯里的混合物,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观察表观现象和是否有丁达尔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表(略)。

〔活动3〕学生实验:

把实验1中的FeCl3溶液倒掉一部分,留下约10mL,往其中加入一吸管NaOH溶液,摇匀,观察现象。

把实验1得到的Fe(OH)3胶体和实验2制得的Fe(OH)3悬浊液进行过滤,观察过滤后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表(略),得出结论和解释。

如果将探究的重点放在“胶体的制备方法和胶体的性质”,由于学生缺乏盐类水解等必要的知识基础,无法探究,教师必然要补充,不但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脱离了本课题原有的教学任务,是典型的为探究而探究。

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一、课程标准内容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通过实验了解氯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对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

5.实验:

溶液中Cl—等离子的检验,氯气的漂白性。

6.查阅资料:

日常生活中含氯化合物。

二、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基本要求

①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氯、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的原理,初步掌握氯气的重要性质,了解溴、碘单质的性质,知道氯、溴、碘的性质差异,认识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②知道如何区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发生了电子转移,能简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③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认识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发展要求

①实地参观盐场、氯碱厂或利用海水资源的企业,了解其生产原理,让学生从实际社会生活中了解海水中主要物质的提取过程,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②理解可逆反应概念。

③了解Br—、I—多种方法的检验。

④增补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

说明

①只局限于认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以及阴、阳极的产物,其它电解质溶液的电解、以及电极产物的分析不宜拓展。

电解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等将在《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详细学习。

②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会分析简单氧化还原反应,会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单线桥表示方法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溶化,不宜拓展复杂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有关计算。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基本要求

①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理解钠的重要性质,了解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通过实验对比研究来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②了解钠的制取和海水中镁的提取。

③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④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发展要求

①简单氧化还原反应型的离子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②镁与水的反应。

说明

①不宜拓展钠与硫的反应。

②不宜拓展过氧化钠的有关性质。

③只要求了解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事实,不宜用水解原理作解释,《化学反应原理》中专门研究。

④外界条件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在本专题学习不宜拓展,《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专门学习。

⑤仅限于讨论复分解反应型的离子反应条件,不宜拓展复杂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如酸式盐与碱反应;不宜过多拓展氧化还原反应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⑥合金的概念在初中已作介绍。

三、本专题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建议:

本专题共有两个单元,建议第一单元安排5课时,第二单元安排4课时,专题回顾与小结1课时。

单元名称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氯气的生产原理

1.5

氯气的性质

1.5

溴、碘的提取

1

氧化还原反应

1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1

碳酸钠的性质及其应用

1

离子反应

1

镁的提取及应用

1

专题回顾和小结

1

合计

10

2.教学方法建议:

(1)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验探究这一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的方法,引导探究氯、溴、碘、钠、镁及其化合物性质。

(2)通过卤素单质及其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中微粒结构发生变化,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以碳酸钠性质探究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实验教学建议

本专题共安排9个实验来帮助学生初步学习从海水中获得物质的化学性质。

其中电解饱和食盐水和氯气的性质宜教师演示为主,另外氯水的性质、溴和碘的提取、钠的性质、碳酸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和镁的性质实验建议以学生探究为主。

有条件的学校部分可以采用微型实验。

①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初步掌握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以及会写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电极的产物。

其它电解质溶液的电解以及电极产物的分析不宜拓展。

②化学史话中的“氯气制取”实验,建议教师在实验室里做好演示,它是继学生初中学习实验室制气装置后,高中学习实验室制气体开始的新装置,我们只要讲清实验器材的连接、尾气处理和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即可,实验操作技能和原理方面都不宜拓展。

③氯水的性质探究实验有一定难度,我们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只要求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认识卤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④溴、碘的提取原理探究实验,认识从海水中提取溴和从海带等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化学反应原理,让学生从实际社会生活中了解海水中主要物质的提取过程,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⑤金属钠的性质探究实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验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感受实验中的物质变化,体验实验过程和乐趣,通过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认识钠的性质。

不要增加钠和盐溶液的反应实验。

⑥碳酸钠的性质实验探究,经历实验过程,学会溶液pH的测定及试管和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

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尝试通过对比实验,观察现象,获得实验结果,加深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了解。

⑧电解质溶液导电性探究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感受实验中灯泡亮度差异,来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形成对溶液导电性差异的正确认识,因为是对照实验,实验中除电解质不同外,其它条件要尽可能相同,所以对四组电解质溶液进行并联同时实验,但不要进行量化比较,提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⑨镁的性质实验探究,是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体验实验过程,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学会去除金属表面氧化物的方法。

实验中不增加镁和冷水和热水中的反应,Mg和N2的反应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一、课程标准内容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通过实验了解非金属元素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基本要求

①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的存在形式,了解从铝土矿获得铝的方法,从炼铝方法的变化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铝的重要性质,如与酸、碱反应,钝化现象等。

了解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例举铝合金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③以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例了解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一般性质。

发展要求

①知道明矾的组成和净水作用。

②对铝热反应进行拓展,了解用其他金属氧化物如Cr2O3、MnO2等代替氧化铁也可发生铝热反应,并可用以冶炼铬、锰等金属。

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说明

①不要拓展到明矾以外的其他净水剂

②不要求介绍其他种类合金

③铝热反应的放热不需定量计算,化学反应热等在《化学2》会详细介绍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基本要求

①了解自然界铁、铜的存在形式和冶炼方法,体会铁、铜的冶炼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②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实验探究,了解铁、铜、Fe2+、Fe3+的性质,Fe2+、Fe3+的相互转化,了解铁、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

③了解钢铁腐蚀的原理和危害性,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钢铁防腐,了解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同时形成珍惜、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发展要求

①了解Fe2+、Fe3+的常用检验方法。

②知道铬和镍与不锈钢的联系,并简单介绍不锈钢的重要用途。

说明

不拓展到铜的电解精炼,有关内容到《化学2》中介绍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基本要求

①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了解硅及其化合物(以二氧化硅和硅酸钠为例)的重要性质。

知道水泥、陶瓷、玻璃三大硅酸盐产品。

②了解工业上高纯硅的制备方法。

③了解硅、二氧化硅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开发新材料的意识。

发展要求

了解分子筛的化学组成、结构和作用。

对光导纤维的组成和作用有初步了解。

说明

不要拓展到硅的晶体结构,原子晶体在《化学2》会介绍

三、本专题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建议

单元名称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1

铝的性质

1

铝的氢氧化物

1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1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1

钢铁的腐蚀

1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等信息材料

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1

二氧化硅等信息材料

1

专题回顾和小结

1

合计

9

2、教学方法建议

(1)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认识铝、铁、铜和硅的性质。

(2)结合前面专题学习的活泼非金属氯、溴和活泼金属钠、镁,了解铝、铁、钢、硅和它们的异同,逐步建立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3)本单元内容中涉及较多的酸、碱、盐、氧化物间的转化关系。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酸、碱、盐、氧化物的转化关系,并尝试用这种转化关系解决化学中的问题。

(4)本单元涉及不少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归类,进一步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