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204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卷答案详解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5月月考卷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命题人殷思文

本卷满分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弟子规》中的“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

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中的()

A.孝B.节C.悌D.信

2.学者葛兆光认为汉代儒学的改革,使得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阶层能够代天而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力,下列汉代儒学的主张体现了这一作用的是

A.今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B.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3.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科举考试)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衰

4.在某地发现一座古墓,经考古专家初步推断,它可能是一位具有一定身份地位者的墓,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有青铜剑、手抄本的《离骚》、唐三彩、雕版印刷的唐诗、活字印刷的唐诗等。

请你根据自己所具有的历史知识,判断这座古墓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A.战国B.唐代C.宋代D.元代

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6.学者在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时提出:

“元代戏曲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依此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壮大

C.国家政策的影响D.世俗文化的兴起

7.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8.《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

“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与500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

”这句话旨在说明

A.宋代城市生活已具有近代社会特征B.清末城市生活出现了历史性的倒退

C.宋以后中国城市发展长期陷于停滞D.中国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

9.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

”此事说明

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

B.洋务运动需要改变纲常伦理

C.洋务运动需要更多劳动力

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

10.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

“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

”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清末新政

C.戊戌变法一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11.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

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12.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

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

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

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想法。

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

②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③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

④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B

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成果

C

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

开启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D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明引发了发电机、无线电的发明

促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

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5.据上海警察局档案资料显示,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

下列口号与通知中所说的现象直接相关的最可能是()

A.“扶清灭洋”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打倒列强,除军阀”

16.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B.武装反抗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17.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在革命后被“国民”“公民”等词语代替。

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C.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D.使人民完全获得言论自由

18.有一位学生对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了以下一些连线,其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割占台湾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9.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基本一致D.革命对象和革命领导基本一致

20.下图中,可以获得的结论应该是()

A.中国工业化水平处于初期阶段

B.1936年后各行业产值均大幅下滑

C.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21.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余部又提出了“扫清灭洋”,下列对这一口号的变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阶级开始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斗争

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加深

D.义和团没有科学的斗争目标

2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3.由著名的英国“植物猎人”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引入欧洲的岷江百合因为其高贵美丽的气质,被人们赞为“帝王百合”,并普遍种植在欧洲的庭院里,装饰着他们的夏天。

这种岷江百合原产于中国的四川,在近代为欧洲和日本带来众多的经济价值。

相比于日本,中国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却视而不见。

由此可见

A.近代中国的经济遭到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垄断

B.欧洲引入帝王百合并制成花卉销往海外属于资本输出

C.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多的体现在经济上。

24.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历程

A.以民主启蒙为主题B.以学习西方为主题

C.体现碰撞分化与融合D.坚持传统文化

25.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应了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表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

A.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26.顾炎武认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7.下图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于西方

B.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由先进走向落后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10世纪时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

28.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9.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

“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时期,我们还是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要砍头。

这个弯路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当时中共的设想是

A.通过重庆谈判,建立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政府

B.希望通过和平激进方式争取民主

C.控制联合政府,打破一党专政

D.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30.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本质上

A.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一对峙一合作的历程

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

D.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2道大题,共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

千元]

此题⑴做在

答题纸地图上

材料二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

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倍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

材料三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材料四在新时代,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

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

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请回答:

(20分)

⑴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有利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8分)

⑵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927—1945年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

(4分)

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荣氏企业的复苏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什么策略?

(4分)

⑷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新时期,荣氏企业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

(4分)

32.(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

(6分)

材料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请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2分)中国走这样一条道路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2分)

材料三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

……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了哪些努力?

(4分)

高二历史答题卡

31.

(1)(8分)

 

(2)(4分)

 

(3)(4分)

 

(4)(4分)

 

座位号

 

32.

(1)(8分)

 

(2)(4分)

 

(3)(8分)

高二历史五月月考参考答案

1.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弟子规》”、“见未真,勿轻言”、“事非宜,勿轻诺”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相关内容。

进一步比较、分析,不难判断出,这体现的是封建伦理纲常“三纲五常”中,“信”的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

根据材料“使得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阶层能够代天而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力”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内容。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3.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并对历史基本概念把握的能力。

关键词“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见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的一面,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B正确。

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与国家的伦理道德相一致,故A项错误。

C项不能体现。

D项语法错误,而且过于绝对。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

4.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青铜剑是商周时期的、《离骚》是战国时期的、唐三彩是唐朝的、雕版印刷是唐朝的,活字印刷是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所以综合起来判断这座古墓的朝代最早可能是宋代,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最早的要求。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活字印刷术。

5.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抓住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AB项是史实,C项是史论,D项是史识,故答案为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6.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C故项正确;AB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代戏曲

7.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王夫之主张“天理”在“人欲”之中,这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观念的极大批判,他还提出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的要求,否定了“重农抑商”的观念,而主张“重商”或“工商皆本”。

这些思想主张的经济基础是明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市民阶层的要求,故答案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王夫之

8.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与500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这说明宋代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停滞不前,故C项正确;A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倒退”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城市的发展

9.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来看,主要反映缠足不便于在工厂从事纺纱和缫丝劳作,这实质反映了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

B、C、D和题意无关。

所以选A。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影响

10.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可知第三次现代化的努力是由清政府主导下开展的,进而推导出三次现代化的努力都与清政府的密不可分,而辛亥革命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推翻清政府,因此辛亥革命这一现代化的努力与清政府无关,故排除辛亥革命,因此答案为B。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

历史研究范式·近代化史观·中国近代化历程

11.A【解析】试题分析:

梁启超认为,工业革命后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科学”象影子一样可望不可即,这表明了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故选A;B、C、D材料都不能体现。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2.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应为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等地的失守,晚于题目中“徐州会战”的时间(1938年初),故排除第①项;此阶段,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暴行采取绥靖政策,故排除第②项;③④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

考点:

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

13.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错误,中国消费英国棉纱少主要是因为中国自然经济;C项错误,结论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结论应该是进入“电气时代”;B项正确,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学习器物。

14.C【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据此可推断这一事件使得民族危机的加深,唤醒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即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带来的影响,故选C。

A项以后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而未认识到西方的制度的先进;D项是在甲午战后。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

15.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通知内容可以看出,许多学生没有上课,结合“1919年5月”这个时间信息点,由此可以判断是五四运动。

C项是五四运动的口号。

故选C。

A项是指义和团运动,B项是指辛亥革命,发生时间是19世纪末。

D项是国民革命运动,发生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都与题干时间不符合。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6.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是指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放弃了效仿俄国走“中心城市夺权”的革命道路,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7.A【解析】试题分析:

从对老百姓“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到革命后“国民”“公民”的称呼的转变,反映了民主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

故选A。

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打击帝国主义有关的内容;C项是新中国成立后;D项说法错误,绝对化。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与影响

18.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A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是《南京条约》;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并没有割台湾,割让台湾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九龙司地方一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平等条约

19.C【解析】试题分析:

题目中所述三个事件的领导阶级并不一致,因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A、D错误,排除;B项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也不一致,因为前两个事件的结果最终没有完全成功,所以与其指导思想就不一致了,所以排除B;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也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所以C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性质、领导、对象和结果

2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