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docx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强力推荐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兰斯顿·休斯表现出强烈的激进社会主义倾向。

他从唯美主义诗学转向实用诗学,强调艺术的宣传作用及其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

休斯将这种诗学同3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民阵线美学结合起来,在30年代中后期创作了具有鲜明思想和艺术特征的“人民阵线诗歌”。

人民阵线诗歌一方面满足了新的政治需要,同时也促进了休斯诗歌艺术上的成熟。

人民阵线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多重声音融合,即多个言说者聚合为一个声音或者多个声音融入同一首诗;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即诗歌同时融合了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精英现代主义等多种成分;种族融合的多元文化;非间离诗学,即通过认同——质疑/间离——重新认同的审美模式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解释性诗学。

  关键词:

兰斯顿·休斯人民阵线美学诗歌社会诗学

  

  Title:

LangstonHughes’sPopularFrontPoemsinLate1930s

  Abstract:

In1930s,LangstonHughes,thenaradicalsocialistAfricanAmericanwriter,transferredfromhis1920saestheticism-orientedpoeticstoareality-accommodatingpragmaticpoetics,bywhichheputemphasisonthesocialfunctionsofarttodopropagandaforsocialrevolution.ThispoeticsallowsthePopularFrontaestheticstoinfluencehiscreation,whichleadstotheriseofhisPopularFrontpoems.Thesepoemsareacclimatedtothenewpoliticalrequirementswhilewitnessingagrowingartisticmaturity.Themajorfeaturesare:

acollectionofvoicesinasinglepoemordifferentpersonaeinonevoice;hybridityoflowandhighcultures,includinghighmodernism;multiculturalismbasedonracialintegration;andpoeticsofdisalienation,apoeticsofexplanationtoproducenewsubjectivityandsocialrealityinapatternofaffirmation—interpellation/alienation—reaffirmation.

  Author:

LuoLiangongisprofessorofEnglishat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andexecutivedirectorofChinese/AmericanAssociationforPoeticsandPoetry(CAAP).HisresearchareascoverEnglishpoetry,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andliterarytranslation.

  

  20世纪3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在美国逐渐升温,兰斯顿·休斯同许多美国作家一样,对以苏联为榜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成为仅次于理查德·赖特的最激进的非洲裔美国作家。

他激进的左倾政治思想不仅渗透在他在30年代的文学活动中,而且也对他的诗学主张和诗歌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发表于1931年的诗歌“向创造物的呼唤”(CollectedPoems135)①,是他放弃在20年代坚守的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标志。

这首诗表明,30年代的休斯已经发现他早期的唯美主义艺术观超脱于生活之外,不适合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他在诗中呼吁作家应该与“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世界的建立者”一道前进。

休斯在诗中强调一种实用的文学观,即文学艺术必须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推进社会变革。

他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文学艺术的任务在于宣传革命。

他说:

“文字曾经大多时候被用来使人们产生怀疑和恐惧,而现在,文字必须被用来使人们相信和行动”(“WritersWordsandtheWorld”198)。

休斯在这里表明,他逐渐从20年代的唯美主义艺术观转向了对现实的迁就,更加强调艺术对现实的表现和艺术对现实的影响作用。

 休斯这种艺术观不仅影响了他的艺术视角和艺术主题,而且从根本上影响了他写作诗歌的艺术手法。

从总体上看,休斯在30年代写作的诗歌在功能上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主义诗学原则,即诗歌的任务就是宣传革命、谋求变革。

从诗歌艺术上看,他强调对大众文化形式的吸收,但也不排斥对精英主义艺术形式的借鉴。

然而,休斯的创作在30年代前期和后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30年代初期,休斯的诗歌常常以不同的言说者面向不同的听者,用各自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言说。

在30年代初期,他的诗歌中的言说者和听者范围达到顶峰。

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大体分为三类:

1.积极向上的和喜剧性的诗歌;2.革命诗或激进诗;3.“艺术”诗。

积极向上的和喜剧性的诗歌主要面向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黑人民众,特别是美国南方黑人民众。

这类诗歌常以黑人民众乐于接受的自由之梦为框架,间接传达阶级观念、暴力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采用“一种被改造了的具有黑人文化特征和带着风雅传统的语言形式”(Rampersad221)进行写作。

他放弃了20年代中后期已经逐渐成熟的黑人音乐诗体,多以戏剧独白的形式创作,黑人音乐退居为背景,因此诗歌也就突出了朗诵的功能而淡化了黑人音乐诗体所暗示的吟唱功能。

革命诗或者激进诗主要是指休斯在30年代发表在《新民众》、《哈莱姆解放者》等左翼文化刊物上的诗歌,主要面向受美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等组织影响和控制的文化机构所能到达的读者。

这一部分诗歌不加掩饰地直接表现了休斯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政治宣传,但是十分重视音乐性和声音的表现效果,偶尔借用一些现代派技法。

休斯的艺术诗是指他在30年代初期以现代主义美学原则为导向创作的诗歌,大多采用较为文雅的书面语言,淡化了种族背景。

诗歌在表现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所偏好的孤独与疏离、生命与死亡、自我本能与身份残缺等主题时,也从深层渗透出浓厚的政治意识,表现出与前两类诗歌相同的革命主题。

然而,在30年代中后期,这三类诗歌中的不同声音和技巧等逐渐走向融合,这不仅是休斯诗歌艺术自身的成长和成熟的结果,而且是30年代中期人民阵线美学兴起的结果。

  

  人民阵线运动缘起于1935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世界大会。

这次大会制定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政策,决定扩大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的统一战线,建立不仅包括左派而且包括自由派、温和派甚至反对法西斯主义的保守派在内的人民阵线,各国共产党组织随之而开始了一场促进建立一切反法西斯群体的政治联盟的运动。

美国共产党放弃了对美国政府新政的反对态度,重新回到工会运动的主流,力图寻求将广泛的社会群体团结起来,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人民阵线美学的核心就是要求艺术面向广泛的社会群体,为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服务。

虽然人民阵线政策在30年代末期即告终止,但是人民阵线美学对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

休斯在3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诗歌深深烙上了人民阵线美学的印记,形成了艺术倾向鲜明的“人民阵线诗歌”。

人民阵线诗歌一方面顺应了新的政治需要,同时也促进了休斯诗歌艺术上的成熟。

  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将30年代初期不同类型诗歌中的不同声音融合起来,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言说。

从政治上说,休斯诗歌中声音的融合正是人民阵线运动的政治意图引导和塑造的结果。

休斯在30年代初期创作的三类诗歌体现了他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阐释、宣传其政治理想的努力。

由于他以不同的声音面向不同的读者写作,因此他的诗歌的声音和接受者的范围都有其局限性。

然而到30年代中期,随着人民阵线美学的兴起,这种声音的局限性被逐渐打破,面向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的声音逐渐融合。

这种声音的融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将不同的社会群体聚合到一个声音之中,以一个声音言说;一是将不同的声音纳入到一个诗歌框架内向不同社会群体组成的读者群进行言说。

同一个诗集、甚至同一首诗常常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声音面向不同对象言说,即使是同一个声音,其身份背景也十分模糊。

休斯诗歌中的声音不像斯特林·布朗的诗歌中的那种个体的叙事性声音,而是常常体现多个群体同时发出的声音。

例如,“让美国再成为美国”中的言说者“我”,没有被局限于黑人或者白人,而是黑人、白人、新移民、印第安人、工人、农民、青年等众多社会群体组成的混合体。

诗中还有另一个身份模糊的言说者。

那个言说者试图与“我”的声音形成对话:

“喂,你们是谁,在黑暗中嘀嘀咕咕?

/你们是谁,扯掉了蒙住星星的黑纱布?

”(CollectedPoems190)这个言说者可以是来自“我”所代表的群体之内,是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审视和确认;也可以是来自这个群体之外,可能是敌对的群体,与“我”形成一种对抗关系;也可能是来自某个或所有的可以成为同盟的群体,与“我”形成一种认同关系。

这两个言说者的对话诉诸于不同的类型的听者/读者,使休斯的诗歌具有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诗人作为言说者的身份在休斯的诗歌中也逐渐淡化,即使偶尔出现在诗歌中也退居到次要的地位。

例如“哈莱姆空袭”(CollectedPoems185-188)一诗,其中诗人的声音既来自黑人社区之外,又来自黑人社区之内,飘忽不定,将民众的声音以蒙太奇的手法拼贴在一起,形成混杂的民众的声音。

同一诗集和同一诗作中这种声音的对话性和多样性赋予诗歌以更加宽广的接受空间,再一次显示了一种新的读者/听者的存在,这种新的读者/听者群体将休斯在30年代早期诗歌的不同类型的读者聚合在一起,同时也丰富了休斯诗歌的表意结构,使诗歌意义走向模糊。

这不仅是休斯诗艺的自觉发展,更体现了人民阵线美学的影响。

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体现了人民阵线美学有意识地混杂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特点。

司默瑟斯特说,“人民阵线美学的一个最显著也最为人注意到的一个特点就是自觉地在文类和媒介上进行混杂——将精英与低俗、大众化与艺术化、惠特曼与艾略特、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学文献与非文学文献混杂起来”(Smethurst145)。

这一特点在休斯30年代早期(甚至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中就有体现,在30年代中后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休斯一直视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为诗歌艺术之根,即便是在30年代,他对黑人民间文化的表现不像他在20年代那样直接和明显,黑人民间文化也仍然渗透在他的诗歌语言、节奏和表现技巧中。

休斯对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成分的吸收十分突出,如大众语言、集体朗诵和合唱表演、电影、戏剧等都溶入到诗歌中。

休斯在30年代创作的作品表现了一个基本观点,即大众文化是民众与统治阶级的斗争领域。

②这与30年代许多左翼作家如费尔林和大卫·德曼的观点迥异,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社会主导力量的一种霸权网络,因而他们诗歌作品中的大众文化常常表现为一种抑制革命激情和人的情感的手段。

与他们相反,休斯的诗歌却表现出了一种对大众文化的乐观态度,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宣泄革命激情的载体。

休斯在30年代早期创作的喜剧性作品和革命诗,都大量运用民众的口头语言与口语节奏、合唱、滑稽剧等大众文化形式,30年代中后期更是加强了对大众文化的依靠。

例如,他在“哈莱姆空袭”中将电影脚本、黑人口头表达技巧、甚至粗俗的语汇都溶入到诗歌中,传达出民众面对现实的真实感受和革命觉醒。

  然而,休斯并不拒绝对于以庞德和艾略特为代表的精英现代主义的吸纳,也不拒绝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追求。

美国学者强纳森·吉尔在比较研究庞德和休斯的诗作以及往来书信之后认为,“庞德的现代主义与休斯在哈莱姆文艺复兴中的角色之间不仅仅表现出类同或者联手合作的关系,更是某种走向同一个文学事业的东西”(Jill79)。

这一论断肯定了休斯20年代的诗歌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庞德的现代主义但又与现代主义趋同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这一论断同样适应于他在30年代特别是3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

休斯在20年代自发地以黑人方言、黑人音乐以及淡化作者声音等方式创造诗歌,如果说他创作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诗歌却又接近庞德和艾略特的精英现代主义的美国黑人现代主义诗歌,那么30年代的休斯在坚持自己的黑人现代主义诗学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庞德等精英现代主义诗人的接受,特别是随着人民阵线美学的兴起,他看到了有限度地吸收精英现代主义诗学的政治意义,即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精英诗学,可以将文学精英分子聚合起来,有利于建立更广泛的反法西斯联盟。

随着他与庞德的通信交往加深,庞德也开始对休斯的诗歌提出更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例如,1932年代庞德在给休斯的信中写道:

“任何不起作用的词都应该删除。

你的“鲁碧·布朗”中的‘险恶的’(sinister)一词就没有效率。

”③很明显,庞德的意见是从他的意象主义诗歌理论出发的,正如吉尔所分析的那样,庞德是借此建议休斯“应该让裸露的意象去表现意义,而不是作者自己的介入”(Jill86)。

事实上,庞德忽视了一个事实,即休斯在2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注意不过多通过主观介入展现生活片段,但是对于30年代初期的休斯而言,庞德的劝告与休斯改变诗歌中的诗人声音的政治需要相吻合,有可能提醒了休斯,让他看到了诗歌发展的方向,从而推动并加速了这一转变。

  在30年代初期,休斯三类诗歌的言说者往往与诗人一致,而且诗人-言说者的关系在诗歌中相对稳定且贯穿始终,诗歌的整个结构也相对单纯。

如在“黑人母亲”、“一支新歌”等诗中,似乎诗人就是言说者,这种相对稳定的诗人-言说者的关系贯穿于诗歌中,建立起诗歌的戏剧独白结构。

而在30年代中后期,休斯诗歌中这种诗人-言说者的稳定关系逐渐瓦解,诗人作为言说者的身份让位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声音,或者说诗人的言说者身份被幻化为众多不同的声音,整首诗成为众多杂音的集合体。

由于不同的声音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语言标记,对不同的声音也没有任何主观评价,各种声音只是被客观地拼贴在一起,诗歌的结构也说失去稳定,诗歌的意义也更加模糊。

“哈莱姆空袭”、“在埃塞俄比亚广播”等诗歌都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这些诗歌与庞德的劝告相呼应,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主张和实践。

休斯的诗歌强调对声音及其相关的生活片段的拼贴,不同的声音具有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因而在整体结构上体现了庞德的诗学主张,但在微观结构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

诗歌常中声音的混杂和不同话语的拼贴,与艾略特的《荒原》有相似之处。

但是较之艾略特,休斯的诗歌采用大众话题和生活素材,缺乏指涉精英文化的典故。

从总体来看,休斯的诗歌吸收和创造了一些符合精英现代主义诗学情趣的成分,但这些成分已经完全糅合进了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学之中,他的诗歌因此而具有更大的解释空间和更宽广的读者面。

休斯的诗歌中还运用了许多精英现代主义文学热衷的表现技巧和手段,如书写变异、文类和媒体的混杂等。

“在埃塞俄比亚广播”(CollectedPoems192-193)就是一个例子。

这首诗将韵文、散文、口语交谈等不同文体糅杂,将报纸新闻、电台广播、民间小道消息等不同信息媒体混杂,将叙述、对话、引用等表现手段并用,将优雅的、通俗的、调侃的语言风格交织,整首诗展现出不同文类、媒体、语言风格的狂欢。

此外,诗中还在视觉符号和书写排列上也表现出了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如新闻标题和关键词全部采用大写,为突出某些词汇而采用斜体,新闻报道以散文体形式穿插在诗行中,使整首诗显得杂乱而有致。

这种视觉上的多样化与文类、媒体、语言风格上的混杂,模拟了一个庞杂的社会体系,从而使这首以埃塞俄比亚战争为背景的诗,将地区性问题置于国际社会中审视、将种族问题与法西斯和殖民主义联系起来、将现实置于整个人类历史中进行考察、将政治事件置于社会各个群体(官方、民间、政治集团)的视野之中。

然而,这些看似精英主义的诗歌技巧实则是根植于大众文化主体之上的,而不是背离大众文化而转向经典和书卷之中。

  休斯诗歌中的书写变形偶尔也带有卡明斯等诗歌的美学特征——如“立方体”(CollectedPoems175-176)中将“disease”一词的七个字母分七行不规则排列,注重通过诗歌视觉变形产生意义,但是在更多情况之下,诗歌中的书写和排列变形可以被看作是诗歌朗诵的指令,或者是出自不同言说者的话语。

例如,为声援司各茨博事件中的一位黑人青年,休斯在1938年发表的朗诵诗“8月19日”(ColletedPoems204-206)中,将非洲鼓、黑人说唱艺术、黑人口头话语节奏等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并且以黑体、斜体、大写等书写形式将不同的朗诵者和朗诵节奏表现出来。

在诗中,“八月十九就是那一天”(“August19thisthedate”)用于和声朗诵,代表民众的声音,与那个黑人青年的孤单的声音交叉。

在开始部分,这行诗用黑体小写,与正白体印刷的黑人青年的声音相区别;而在后半部变成了大写“AUGUST19THISTHEDATE”,黑人青年的声音也从正白体变成了斜体。

诗中这种特别的书写印刷形式首先区别了不同的朗诵者,而书写印刷形式的变化也暗示了朗诵速度、语气、强度上的变化。

从“August19thisthedate”到“AUGUST19THISTHEDATE”的书写变化,暗示朗诵速度更快、语气更坚定、力量更强,表现出民众觉醒和团结的力量。

代表黑人青年声音的文字从正白体到斜体也暗示了这个青年的语气和思想的变化:

正白体部分是黑人青年对自己即将被处死的现实情形的陈述和思考,而从“世界!

/制止所有的水蛭/别让他们将你我的生命吸干”(“World!

/Stopalltheleeches/Thatsuckyourlifeawayandmine.”)开始,黑人青年的话语改用斜体书写,内容上从围绕自己死刑的思考转到了对全世界受压迫者命运的思考和对所有民众的呼吁,并且语气变得坚定有力,这无疑暗示了他思想的觉醒。

这样,民众和黑人青年的声音变化与鼓点的变化相呼应。

休斯曾经留下一个便条,指示如何朗诵这首诗,上面写道:

“在最后两节[即民众的声音和黑人青年的声音都发生变化之后的两个诗节],每一诗行之后要插入一个鼓点。

‘八月十九就是那一天’。

在最后一个诗节中,鼓点要更急促,一行比一行急促,直到最后只剩下鼓点,不间断的鼓点,就像心脏跳动一样。

”④由此可见,诗中在书写和印刷形式上的特别使用既是意义表现策略,又是对朗诵的指示。

但从根本上说,这种看似精英主义的诗歌形式不是基于对语言经验的突破或者语言文字游戏的尝试,而是显示了休斯对大众文化和大众审美情趣的尊重。

在这一意义上,休斯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精英主义特征的艺术形式,仍然是以大众文化为根本、以民众作为主体的广泛的社会群体为对象,体现了一种大众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兰斯顿·休斯表现出强烈的激进社会主义倾向。

他从唯美主义诗学转向实用诗学,强调艺术的宣传作用及其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

休斯将这种诗学同3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民阵线美学结合起来,在30年代中后期创作了具有鲜明思想和艺术特征的“人民阵线诗歌”。

人民阵线诗歌一方面满足了新的政治需要,同时也促进了休斯诗歌艺术上的成熟。

人民阵线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多重声音融合,即多个言说者聚合为一个声音或者多个声音融入同一首诗;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即诗歌同时融合了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精英现代主义等多种成分;种族融合的多元文化;非间离诗学,即通过认同——质疑/间离——重新认同的审美模式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解释性诗学。

  关键词:

兰斯顿·休斯人民阵线美学诗歌社会诗学

  

  Title:

LangstonHughes’sPopularFrontPoemsinLate1930s

  Abstract:

In1930s,LangstonHughes,thenaradicalsocialistAfricanAmericanwriter,transferredfromhis1920saestheticism-orientedpoeticstoareality-accommodatingpragmaticpoetics,bywhichheputemphasisonthesocialfunctionsofarttodopropagandaforsocialrevolution.ThispoeticsallowsthePopularFrontaestheticstoinfluencehiscreation,whichleadstotheriseofhisPopularFrontpoems.Thesepoemsareacclimatedtothenewpoliticalrequirementswhilewitnessingagrowingartisticmaturity.Themajorfeaturesare:

acollectionofvoicesinasinglepoemordifferentpersonaeinonevoice;hybridityoflowandhighcultures,includinghighmodernism;multiculturalismbasedonracialintegration;andpoeticsofdisalienation,apoeticsofexplanationtoproducenewsubjectivityandsocialrealityinapatternofaffirmation—interpellation/alienation—reaffirmation.

  Author:

LuoLiangongisprofessorofEnglishat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andexecutivedirectorofChinese/AmericanAssociationforPoeticsandPoetry(CAAP).HisresearchareascoverEnglishpoetry,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andliterarytranslation.

  

  20世纪3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在美国逐渐升温,兰斯顿·休斯同许多美国作家一样,对以苏联为榜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成为仅次于理查德·赖特的最激进的非洲裔美国作家。

他激进的左倾政治思想不仅渗透在他在30年代的文学活动中,而且也对他的诗学主张和诗歌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发表于1931年的诗歌“向创造物的呼唤”(CollectedPoems135)①,是他放弃在20年代坚守的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