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549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0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docx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

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全线暴跌,金融市场哀鸿一片,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爆发了,为缓解危机,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发行了约25亿美元的国债,到30年代末国债发行量高达400多亿美元。

——摘编自(美)劳赫威《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根据材料,指出“大危机”开始的经济部门。

(2)小历认为,罗斯福政府发行国债反映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金融。

(2)判断:

同意。

理由:

为应对危机,克服财政困难,罗斯福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干预),大量发行国债,刺激工农业生产,提供就业机会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美国股票全线暴跌,金融市场哀鸿一片,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爆发了”的信息可知,“大危机”开始的经济部门是金融。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同意小历的看法,根据材料“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发行了约25亿美元的国债,到30年代末国债发行量高达400多亿美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危机,克服财政困难,罗斯福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干预),大量发行国债,刺激工农业生产,提供就业机会,有效的缓解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所以我同意小历的看法。

2.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两张图片中的场景分别出现在哪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中?

(2)材料二中,三张图片分别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的美国、俄国、日本出现的社会危机。

请根据图片的历史信息,分别指出面对社会危机,美国、俄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摆脱了危机。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欧美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哪些。

(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一片困顿和恐慌之中。

为度过这一困难局面,美国实施了哪一措施?

日本和德国又是如何应对这一困难局面的?

【答案】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2)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3)革命(战争)改革两种方式

(4)罗斯福新政;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处死查理一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事件;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事件。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三张图片分别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的美国、俄国、日本出现的社会危机,面对社会危机,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摆脱危机;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来摆脱危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革摆脱了危机。

(3)依据上述材料的内容可知,英国、法国和美国通过战争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国和日本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此可知,欧美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革命和改革。

(4)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小问:

为度过经济大危机的困难局面,美国实施了新政;第二小问:

日本和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来应对这一困难局面。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这次战争历时6年,规模空前,能够取得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材料一2018年9月28日,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政府在边疆区接待宫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民族人民的胜利”国际研讨会,崔国杰总领事应邀出席并致辞。

崔总领事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俄罗斯是欧洲主战场。

中俄两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立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功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坚不可摧战斗友谊。

(1)根据材料一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主要战场分别是哪个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材料二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联盟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1937年《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2)请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

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5个月,100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

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

——(美)史沫特莱

(3)请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我们谨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皇军总将,兹此接受一九四五年七月廿六日由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中国政府及大不列颠政府于波茨坦协定所拟订的四个条款,及后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提出的附款,上述四强下称为同盟国。

我们兹此宣布日本皇军总将,所有日本陆军部队以及所有日本辖下地区的武装部队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书》

(4)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事宜进行洽谈是在湖南的什么地方?

综合三则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请用具体史实列举日本战败投降的原因,并指出对后人有何启示。

(5)为了铭记历史,我国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请你写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

(1)俄罗斯、中国;斯大林格勒战役。

(2)中国人民坚决抗战。

(3)百团大战。

(4)苏联对日宣战;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坚决反对外来侵略,要团结一致,要敢于反抗,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转折点。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俄罗斯是欧洲主战场”的信息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主要战场分别是俄罗斯和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2)依据材料二“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的信息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人民坚决抗战。

(3)依据材料三“100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百团大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事宜进行洽谈是在湖南的芷江,结合三则材料“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俄罗斯是欧洲主战场。

中俄两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立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功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坚不可摧战斗友谊”的内容可知,日本战败的原因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和苏联的对日宣战;依据材料“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的内容可知,日本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和坚决抗战;依据材料“100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的内容可知,日本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知,我们要坚决反对外来侵略,要团结一致,要敢于反抗,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转折点。

4.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战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斯大林格勒战役B.诺曼底登陆

(2)据图指出,第二战场开辟后同盟国军队为消灭德国法西斯进行了怎样的战略配合?

【答案】

(1)

(2)对德国进行东西夹击。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

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

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故左框填B;右框填A。

(2)观察题干图片可知,第二战场开辟后同盟国军队为消灭德国法西斯,对德国进行东西夹击。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的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罗斯福政府针对这一失业率状况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按部门就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国会要求企业按部门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的目的。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人在纽约做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总统最爱欢迎,他的后面才是上帝,而且上帝票数还远远落后于罗斯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的原因。

【答案】

(1)上升或猛增,快速增长等等。

兴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

(2)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3)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29年到43年美国失业率图表可知,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不足5%骤增到将近25%。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促进就业,美国罗斯福政府兴办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

(2)根据材料中“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可知,美国国会要求企业部门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在1933年当选美国总统,为了救治经济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在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罗斯福受到了民众的欢迎。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以下这段话摘自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价值萎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纳税的能力已降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交换手段难逃贸易的长河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更重要的是,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罗斯福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

(3)罗斯福针对“农产品找不到市场”采取了什么措施?

(4)罗斯福针对“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美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2)1933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各企业行业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3)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4)兴办公共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时间“1933年”以及材料的描述可知,这反映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29年--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2)根据材料中的“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1933年美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各企业行业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3)依据材料“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旦”及所学可知,针对材料中农场主的危机,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点睛】

此题注意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结果和影响。

1929年——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美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农业方面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政府还兴建公共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5年,德国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国际联盟口头上提出抗议,而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决心使用武力来制止德国的扩军备战。

1938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奥地利,并把下一个攻击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战争危险迫在眉睫。

这时,苏联发出了警报,它建议与英法等国举行会议,商讨对付德国威胁的办法。

但是,英、法主政者们对苏联建议的反应都很冷淡……斯大林为了苏联自身的利益,……开始秘密的与纳粹德国举行谈判。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条款终于在1939年8月23日深夜签订,仅仅过了一星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全面爆发了。

——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全面爆发了”的标志性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观点:

主要大国各自为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论述:

现对德国的侵略行径,西方各国没有制止,而是推行绥靖政策,这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行为;苏联在寻求与英、法合作无果之后转向和德国合作,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得德国没有后顾之忧的发动战争。

因此,各国各自为政,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标志是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根据材料“国际联盟口头上提出抗议,而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决心使用武力来制止德国的扩军备战”“苏联发出了警报,它建议与英法等国举行会议,商讨对付德国威胁的办法。

但是,英、法主政者们对苏联建议的反应都很冷淡……斯大林为了苏联自身的利益,……开始秘密的与纳粹德国举行谈判”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大国各自为政,故从材料中可以概括的观点是主要大国各自为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合材料及所学对观点分析即可。

西方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西方以苏联为敌,促使苏联在寻求与英、法合作无果之后,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得德国没有后顾之忧的发动战争。

【点睛】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材料中的中心观点进行概括,结合材料和结合所学,对材料观点进行论述即可。

8.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必备的品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

1992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他反复对大家讲这样的道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起春潮澎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现象

出现在美国的什么时候?

根据材料二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缓解了它面临的严重困难?

(2)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来纠正其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请从材料三中找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将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

美国克服经济困难采用的手段和我国为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将采用的手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答案】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新政

(2)开创了政府大规模敢于经济生活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手段;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无论哪种经济,只要有利于其社会经济发展,都可以互相借鉴。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现象出现在美国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它面临的严重困难。

(2)材料二美国政府开创了政府大规模敢于经济生活的经济模式来纠正其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将采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

美国克服经济困难采用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说明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我国为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将采用的市场经济的手段说明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无论哪种经济,只要有利于其社会经济发展,都可以互相借鉴。

【点睛】

关于经济大危机,还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包括:

危机的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关于罗斯福新政,还可以考查:

新政的特点: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核心: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工业。

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还可以考查: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9.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戴高乐几乎是单独一个人成功地赢得了法国的合法地位。

他的努力促使法国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获得了战后对德分区占领的权利。

法国恢复了像中国那样的大国地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材料二:

戴高乐说,进步是维护国家独立的惟一条件。

在戴高乐时代,……法国的经济都是百分之五、六甚至到七的速度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要求独立的思想,谋求大国地位的思想越来越明显。

除了经济实力,更为世人所称道的是戴高乐带领战后法国,走出的一条独特的大国之路。

坚持独立外交政策的法国,成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大国崛起·法国》

材料三:

戴高乐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呈现出这个样子。

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

(1)材料一中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是指哪次会议?

法国能够获得这些权益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你认为法国是否应该将“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来实现法国复兴?

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答案】

(1)雅尔塔会议(2分)法国解放,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2分)

(2)应该。

(2分)

二战中通过与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实现了法国的独立和解放;法国与德国化解宿怨,推动欧共体成立,维护了法国安全,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增强了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法国大力促进欧盟的建立和发展,为法国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家需要通过相互合作促进自身发展。

(答出三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每点2分,共6分)

不应该。

(2分)

二战中法国因为重新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才重新赢得了大国的地位;二战后,正是在戴高乐独立思想指导下,法国的经济得以发展;法国因为坚持独立外交政策,成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法国因在二战前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丧失战争主动权,导致国家沦亡;二战后因为接受美国经济援助,加入北约组织,受控于美国;当今“一超多强”局面下,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制衡,各国只有保持独立自主,才能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答出三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尔塔会议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在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法国能够获得这些权益的前提条件是法国解放,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为法国应该将“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来实现法国复兴,理由是:

二战中法国通过与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实现了法国的独立和解放;法国与德国化解宿怨,推动欧共体成立,维护了法国安全,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增强了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法国大力促进欧盟的建立和发展,为法国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家需要通过相互合作促进自身发展。

认为法国不应该将“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来实现法国复兴,理由是:

二战中法国因为重新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才重新赢得了大国的地位;二战后,正是在戴高乐独立思想指导下,法国的经济得以发展;法国因为坚持独立外交政策,成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法国因在二战前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丧失战争主动权,导致国家沦亡;二战后因为接受美国经济援助,加入北约组织,受控于美国;当今“一超多强”局面下,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制衡,各国只有保持独立自主,才能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

——摘编自《联合国家宣言》(1842年1月1日)

材料二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贺信中评价这次战役说:

“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参加“本宣言签字国”有多少个?

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这次战役”指的是哪一次战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为何有这样高度的评价?

(不得照抄材料)(6分)

【答案】

(1)26;(2分)消灭法西斯。

(2分)

(2)斯大林格勒战役;(2分)沉重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预示着法西斯走向灭亡;有助于盟军后续作战计划;给予反法西斯斗争必胜的信心。

(4分。

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的数量及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目的。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目的是消灭法西斯。

(2)本题主要考查“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罗斯福高度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沉重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预示着法西斯走向灭亡;有助于盟军后续作战计划;给予反法西斯斗争必胜的信心。

考点: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