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62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通市新高考基地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南通市2022届高三年级新高考基地学校第四次大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

这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

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A.促进了民族交融B.隐含着分裂割据因素

C.推动了文化繁荣D.有利于统一大国形成

【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而且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这意味着分封制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分封制的局限性,排除B项;文化繁荣与材料中文化融合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2.牛耕画像石是古代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代。

目前出土的东汉汉代牛耕画像石共十三幅,具体情况如下表。

下表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无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A.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B.牛耕技术发展历程

C.农田生态保护情况

D.精耕细作熟练程度

【2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牛耕是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陕西和山东的牛耕图画像石较多,而其他省份较少,这可以说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牛耕技术发展历程,排除B项;材料与农田生态保护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熟练程度,排除D项。

故选A项。

3.唐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社会现实,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

陈寅恪认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许多错误,很多史料遗留在国外。

由此他研究唐诗,并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的研究表明

A.唐诗全面反映了唐社会风貌

B.唐诗是研究唐史的原始史料

C.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

D.历史研究必须运用文学作品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诗歌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陈寅恪通过研究唐诗,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说明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C项正确;“全面反映”说法绝对,排除A项;唐诗并不是研究唐史的原始史料,排除B项;文学作品有助于历史研究,但“必须”说法绝对,排除D项。

故选C项。

4.北宋时期,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自农转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其中还有不少“转客于市,佣力以食”,甚至有些农民趁着农闲之时选择进入市镇务工出力,“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这表明当时

A.社会分工格局有所改变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重农抑商思想失去市场

D.农民生活极为艰辛困苦

【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农民弃农或者佣力以食、趁着农闲之时选择进入市镇务工出力,这些现象都说明当时人们的择业选择有一定的空间,社会分工的格局有一定的变化,A项正确;明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农民转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并不意味着农民的生活极为艰辛,排除D项。

故选A项。

5.明朝初期,内阁阁臣们朝夕与皇帝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

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

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

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

材料反映明初政治生活

A.内阁掌控了朝中的政治实权

B.专制主义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C.皇帝与内阁之间能相互监督

D.内阁阁臣能够影响皇帝决策

【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内阁阁臣“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说明内阁阁臣能够影响皇帝决策,D项正确;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不能掌控政治实权,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不能监督皇帝,排除C项。

故选D项。

6.1844年后,曾任广东澄海县训导梁廷相,陆续撰成《合省国说》、《兰偶说》等书籍,这些书籍对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作了简要记叙,而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

据此可知,梁廷相的思想

A.推动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B.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影响

C.有利于开拓国人的视野

D.强调抵御外辱的重要性

【6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44年后,可知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材料“这些书籍对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作了简要记叙,而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

”说明,梁廷相介绍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有利于开拓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推动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排除A项;材料后半句只说明了“而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体现不出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抵御外辱,排除D项。

故选C项。

7.武昌起义之后,在新疆伊犁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杨缵绪等人担忧沙俄乘乱入侵,动员回民响应革命,发动伊犁起义。

起义后,各方“当众申明和平解决,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杨缵绪被推为该会会长,宣布实施五族共和,出示安民。

这说明辛亥革命

A.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归属B.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国家认同

C.有着较为广泛

群众基础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7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疆伊犁起义之后,各方“当众申明和平解决,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实行五族共和,这说明当时新疆地区民族认同感较强,意味着辛亥革命推动了边疆地区民族国家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民众对于新政权的归属,而且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成立了民国,排除A项;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故选B项。

8.1933年的春耕生产运动中,瑞金武阳区“发动了生产比赛.家与家比,屋(小村)

与屋比,村与村比,乡与乡比,比什么?

比耕耘,比肥料,比杂粮蔬菜种植”。

武阳区开展生产比赛意在

A.动员群众进行土地改革

B.为战略转移作重要准备

C.激发苏区农民革命热情

D.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8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33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土地革命时期,瑞金武阳区开展生产比赛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激发苏区农民革命热情,C项正确;动员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激发苏区农民革命热情,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没有发生战略转移,排除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9.粟裕指示先遣纵队南进到淮河以南、长江北岸,后来又派出几个解放军加强营到皖中、苏中地区,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侦察敌情,勘察地形,详细勘测并绘制成图。

与该指示有关的战役是

A.淮海战役B.淞沪会战

C.武汉会战D.渡江战役

【9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解放军”称呼以及涉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北部,说明这一指示与渡江战役有关,D项正确;淮海战役与题干区域不符,排除A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发生在抗战时期,当时中共军队称呼不是解放军,排除B、C项。

故选D项。

10.对新中国来说,这次会议得以和西方大国的政治家及外交官进行面对面交流。

周恩来介绍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代表相识,促成他们之间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了解。

该会议上,中国

A.成功推动朝鲜问题解决

B.拓展了对外交流的空间

C.首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加强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10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印度支那地区,周恩来出席,而且“得以和西方大国的政治家及外交官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是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拓展了对外交流的空间,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并没有推动朝鲜问题的彻底解决,排除A项;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排除C项;D项与亚非国际相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11.下图是1963年的一幅宣传画《小小科学家》。

解读准确的是

A.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B.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C.形成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D.显著提升国民科学素养

【11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宣传画《小小科学家》体现了当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表现,A项正确;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形成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排除C项;“显著提升”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选A项。

12.中央十二大报告起草稿将民主与精神文明列为一个部分,即“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和高度精神文明”。

之后修改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民主建设归到精神文明的题目下论述。

最后定稿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分出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

这表明

A.精神文明建设影响民主政治B.民主问题日益受到党的重视

C.拨乱反正工作得以顺利完成D.社会主义的本质被广泛认知

【1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分出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体现了民主问题日益受到党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强调民主问题日益受到党的重视,未体现精神文明建设影响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拨乱反正工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D项。

故选B项。

13.西班牙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物价平均上涨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

在英国的埃克塞特,一夸特小麦的价格在1543—1544年不到10先令,两年后上涨到19先令,几经波折后到1556—1557年涨到32先令。

西欧国家的价格波动

A.受股份公司的操纵控制

B.引发西欧国家殖民争夺

C.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D.导致欧洲白银大量外流

【1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16世纪的欧洲国家物价上升,这是价格革命的表现,其有助于共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削弱了封建势力,推动欧洲社会变革,C项正确;价格革命和股份公司无关,排除A项;殖民争夺并不是价格革命导致,排除B项;欧洲贵金属流入引发了价格革命,排除D项。

故选C项。

14.一批青年画家在取材上不再以历史和宗教为主,代之以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自然风光。

他们喜欢对景写生,并致力于捕捉眼睛所摄取的真实影像,以描绘瞬间经历的个人感觉。

下列作品能体现该画派风格的是

A.《拾穗者》B.《日出·印象》C.《格尔尼卡》D.《自由引导人民》

【1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喜欢对景写生,并致力于捕捉眼睛所摄取的真实影像,以描绘瞬间经历的个人感觉”可知,该画派是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其代表作是《日出·印象》,B项正确;《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排除A项;《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排除C项;《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排除D项。

故选B项。

15.苏俄(联)政府决定:

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此后一年内有M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私营企业多达27个。

苏俄(联)政府这一做法

A.因战争

特殊需要而实行

B.推动了苏联完成工业化建设

C.有利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D.导致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1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俄(联)政府赞成部分小企业实行私有或者出租,部分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这一做法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完成,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下,公有制占据主导,排除D项。

故选C项。

16.下图截取自《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20世纪的世界史》的目录,其中第二节的标题应为

A.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B.战后苏联的历史进程

C.冷战在欧洲的加剧

D.“第三世界”的兴起

【1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大标题可知,本章内容是多极化趋势,而两大阵营的分化意味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即“第三世界的兴起”,D项正确;冷战开始是在两大阵营分化之前,排除A项;苏联解体在美苏争霸之后,排除B项;冷战在欧洲的加剧与是在两大阵营分化之前,排除C项。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满分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72年,轮船招商局经李鸿章奏请清政府批准,于上海设局招集商股成立。

此前,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垄断着中国近海和长江航运,它联合英商,对招商局展开压价竟争,招商局依靠清政府漕运、借款等补助,在压价竞争中生存下来。

1876年春,旗昌准备出售产业,12月,招商局唐廷枢、盛宣怀、徐润向两江总督沈葆祯详细察述购并旗昌的利弊,并请求拨借官款支持。

沈葆祯对借官款之请“毅然许之”。

1877年3月,旗昌产业正式换旗过户,转归招商局所有。

购并旗昌产业以后,招商局无论航轮艘数、航轮吨位和运费收入,都翻了一番以上,加上从旗昌接收下来的一大批航运技术人员,更大大充实了招商局的实力,这就为该局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姜铎《略论招商局历史上的三次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7题答案】

【答案】示例1:

轮船招商局在清政府支持下得到发展。

轮船招商局在清政府的批准下成立,在与外商竞争中,依靠清政府漕运、借款等补助而获胜。

在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中,也得到了官款的援助。

因此,轮船招商局的发展离不开清政府的支持。

示例2:

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股份制形式。

它从事内河和近海航运,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

后来,在它的影响下,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它利用近代航运技术,培养了一大批航运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可见,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信息,首先拟定一个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示例1:

轮船招商局在清政府支持下得到发展。

轮船招商局在清政府的批准下成立,在与外商竞争中,依靠清政府漕运、借款等补助而获胜。

在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中,也得到了官款的援助。

因此,轮船招商局的发展离不开清政府的支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合乎自然和道德的新的“理性宗教”,它与欧洲盛行的那种基于迷信的“神示宗教”完全不同。

出于对法国专制制度和暴君统治的深恶痛绝,启蒙思想家们盛赞中国的法律和道德。

孟德斯鸠认可中国的孝道“对父亲的这种尊敬,就要父亲以爱还报其子女,官吏要以爱还报其治下的老百姓”。

由于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向往,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强烈的“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取向。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潮”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陈独秀等急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既是对西方文化的体认和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也是出于民族救亡的需要。

他们把人民看作是“无知”、“落后”的一群,自命为“先知先觉”者。

启蒙思想家讨论了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制、法律,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人权原则和立法原则,法国百科全书派以《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作为工具,来宣传他们自己的理论并应周到一切知识对象上去。

——摘编自陈国清《论中、法“启蒙运动”的若干差异》

(1)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传统文化“为我所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18题答案】

【答案】

(1)表现:

伏尔泰崇尚儒学,对抗天主教教义;孟德斯鸠认可中国孝道,主张君主与百姓和谐相处。

背景: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的压迫;儒学文化存在优秀成分,具有借鉴。

(2)斗争矛头:

启蒙运动反对的是封建教会(或封建专制),而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封建儒学(或复辟帝制);

启蒙运动要求获得资产阶级人权,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将人的独立与民族独立相结合。

发动运动知识分子主体:

启蒙运动一部分启蒙思想家源于自然科学家队伍或深谙自然科学的学者,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

群众基础:

启蒙运动群众基础则比较广泛;新文化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解析】

【详解】

(1)表现:

根据材料“伏尔泰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合乎自然和道德的新的’理性宗教’,”可分析出伏尔泰崇尚儒学,对抗天主教教义;根据材料“孟德斯鸠认可中国的孝道‘对父亲的这种尊敬,就要父亲以爱还报其子女,官吏要以爱还报其治下的老百姓’。

”可分析出孟德斯鸠认可中国孝道,主张君主与百姓和谐相处。

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的压迫;儒学文化存在优秀成分,具有借鉴。

(2)斗争矛头不同:

根据材料“出于对法国专制制度和暴君统治的深恶痛绝,启蒙思想家们盛赞中国的法律和道德。

”可知启蒙运动反对的是封建教会(或封建专制),根据材料“陈独秀等急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既是对西方文化的体认和对中国传统的批判,”可知而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封建儒学(或复辟帝制);结合所学知识目的不同:

启蒙运动要求获得资产阶级人权,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将人的独立与民族独立相结合。

发动运动知识分子主体不同:

启蒙运动一部分启蒙思想家源于自然科学家队伍或深谙自然科学的学者,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群众基础不同:

启蒙运动群众基础则比较广泛;新文化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2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60年代开始俄国地方自治改革,地方自治机构从事公众服务和一些慈善事业,各地扫盲委员会举办识字班、开办图书馆等活动来普及教育,提高了地方自治局在民众中的信誉。

改革赋予民众参与地方自治的权利,激活了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人们要求政治自由,要求真正实现自身的利益。

亚历山大二世在不威胁专制统治和沙皇权力的情况下,用地方自治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地方自治机构既把沙皇政府的合法性作为其发展的唯一动力,但又试图从羽翼丰满的沙皇专制体制下解放出来,真正独立行事。

结果俄国中央和地方自治机构之间出现下一种既对立又合作的局面。

——摘编自齐小艳《19~20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改革的作用及地位》

(1)据材料,如何理解俄国中央和地方自治机构之间“既对立又合作”。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地方自治机构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题答案】

【答案】

(1)合作:

沙皇想通过地方政治机构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地方自治机构的设立要得到沙皇的批准。

对立:

自治机构的发展会冲击沙皇专制统治;沙皇给自治机构活动的前提是不威胁其专制的统治。

(2)影响:

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推动地方自治;提高公民意识;推动了俄国民主化进程;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以维护沙皇专制为前提,具有较大局限性。

【解析】

【详解】

(1)合作和对立:

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在不威胁专制统治和沙皇权力的情况下,用地方自治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地方自治机构既把沙皇政府的合法性作为其发展的唯一动力,但又试图从羽翼丰满的沙皇专制体制下解放出来,真正独立行事”可知,合作:

沙皇想通过地方政治机构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地方自治机构的设立要得到沙皇的批准。

对立:

自治机构的发展会冲击沙皇专制统治;沙皇给自治机构活动的前提是不威胁其专制的统治。

(2)影响:

根据材料“用地方自治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可知,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推动地方自治;根据材料“改革赋予民众参与地方自治的权利,激活了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人们要求政治自由,要求真正实现自身的利益”可知,提高公民意识;推动了俄国民主化进程;根据材料“各地扫盲委员会举办识字班、开办图书馆等活动来普及教育”可知,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在不威胁专制统治和沙皇权力的情况下,用地方自治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可知,以维护沙皇专制为前提,具有较大局限性。

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统一后,秦始皇统一祭祀制度、完成封禅大典,对作为国家标志物的国号、国运、君号等十四个方面都一一对其进行了规范,确立最基本的礼法制度。

他推行“终始五德学说”,证明了秦朝代替周朝建立新的大一统帝国进行统治的政治合理性,他巡游全国,所到之处都立石刻,记载和颂扬秦朝的功德与秦始皇的清明勤政,以塑造帝王形象,强化秦文化凝聚力。

这些做法,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摘编自徐艺舫《秦始皇执政时期的文化软实力战略反思》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主要举措。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意义。

【22题答案】

【答案】

(1)举措:

确立礼法制度;统一文字;确立皇帝制度;推行“终始五德学说”;巡游石刻。

(2)意义:

促进文化统一和文化交流,确保中央政令的有效传达;形成文化集权;巩固大一统政治局面;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

【解析】

【详解】

(1)举措:

根据材料“秦统一后,秦始皇统一祭祀制度、完成封禅大典,对作为国家标志物的国号、国运、君号等十四个方面都一一对其进行了规范,确立最基本的礼法制度”可知,确立礼法制度;根据材料“他推行‘终始五德学说’,证明了秦朝代替周朝建立新的大一统帝国进行统治的政治合理性”可知,推行“终始五德学说”;根据材料“他巡游全国,所到之处都立石刻,记载和颂扬秦朝的功德与秦始皇的清明勤政,以塑造帝王形象,强化秦文化凝聚力”可知,巡游石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文字;确立皇帝制度。

(2)意义:

根据材料中秦始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措施,可从促进文化统一和文化交流,确保中央政令的有效传达;形成文化集权;巩固大一统政治局面;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等方面分析其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