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71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Word文件下载.docx

A.建立统一外交机构的必要性B.沦为“洋人的朝廷”

C.摆脱了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7.1901年8月,清政府规定乡会试分三场进行,分别考中国政治史事论、各国政治艺学策、四书五经。

作出这一规定,说明清政府是为了

A.实行君主立宪B.大力引进西学C.挽救统治危机D.实践维新思想

8.据下表可推知当时

年份

进口洋纱

进口棉布

1914—1916

95.3

69.3

1917—1919

59.2

58.7

1920—1922

48.7

52.1

(1914—1922年中国进口洋纱和棉布情况,以1913年进口指数为100)

A.对外贸易处于出超B.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C.小农经济占据主导D.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良机

9.1942年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认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提出“党的政策是鼓励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这一决定有利于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壮大反对国民党力量

C.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10.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党的会议

观点或论断

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强化D.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11.在苏格拉底看来,法律是由城邦颁布的,守法的人就是正义的人,相反,正义的人也就是守法的人。

苏格拉底赞同“恶法亦法”,“法律的不正义不是不屈从它的充足理由”。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主张加强城邦的立法B.赞同雅典民主政治

C.维护法律的绝对权威D.宣扬知德合一思想

12.保罗·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17世纪初期,荷兰内河发达,河网纵横交错,这一定程度上为它对付西班牙提供了天然屏障。

但17世纪中叶以后,荷兰的浅海限制了荷兰战舰的吨位和火力,致使其舰队暴露在不列颠海军的炮口之下。

该学者意在说明

A.地理因素影响国家兴衰B.综合国力是国际竞争的关键

C.海军实力决定国家发展D.英国是荷兰崛起的最大障碍

13.下表为1856年和1876年法国不同部门劳动力就业人口分布图(单位:

%),由此可知,法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56年

51.7

26.8

21.4

1876年

48.8

27.3

22.8

A.经济结构发展均衡B.经济转型升级乏力

C.工业化进程较迅速D.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14.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指出:

“议会政治和选举权本来是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制度而锻造出来的武器,资产阶级如果将其贯彻到底,则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有利,从而不可避免会带上社会主义的性质”。

马克思意在说明

A.暴力革命已不合时宜B.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C.工人斗争应与时俱进D.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转变

15.“该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中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透露出悲观的人生哲学和极端的自由主义,反映了病态心理和颓废倾向,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反抗、摆脱资本主义奴役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方式是消极的。

”这一作品

A.追求浪漫主义的情怀B.揭露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

C.强调个性解放的精神D.真实反映了当代社会本质

1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积极推进其领导下的“大西洋伙伴关系”,法国总统戴高乐则谋求建立“法国的欧洲”,并于1963年极力反对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这说明

A.法美两国争夺焦点转向欧洲B.和平与动荡局势并存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D.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创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17、18、19为必做题。

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0分。

20、21、22题为选做题,每题12分,从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20题计分12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孔子吸取《周易》智慧,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他从“仁”出发,提出“钓而不纲(结网),弋不射宿(巢宿)”,把不合时宜的滥伐幼树和捕杀幼兽斥为“不孝”。

在孔子看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提倡“节用而爱人”,赞扬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摘编自任俊华等《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

材料二

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东南地区被围垦的湖泊达数十个,“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大量湖泊消失或萎缩,造成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的局面,水旱之灾明显增多。

朝廷多次下诏禁止围田并展开废田还湖行动,但这些禁令并没有很好执行,围湖围田皆为豪宗,且政府为安置流民,时禁时围,东南地区盲目围田的势头始终持续。

——摘编自张建民《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宋东南地区围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影响。

(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19世纪初,霍乱从印度和中东波及到欧洲。

此起彼伏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让欧洲成为霍乱流行的重灾区。

​1851年,英、法等欧洲12国召开了世界公共卫生史上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

部分科学家认为霍乱是一种接触传染类疾病,但英国不予认可和支持。

1883年霍乱再次爆发,法国和德国政府经过调查,确认霍乱是一种接触传染类疾病,并指出霍乱是英国商船从印度港口传到欧洲。

调查结果遭到英国政府的强烈抵制。

因此,世界卫生大会从第一届开始40年内没有通过和签署任何国际公约。

——摘编自张勇安《谁是“卫生帝国主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成为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卫生治理的专业机制。

成立以来,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卫生条例》,为全球卫生安全建立起了国际法律架构;

通过设立多种项目,促进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治,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全球负责促进和保护健康的主要国际机构,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占有中心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由1948年的53个发展到2015年的194个。

——摘编自晋继勇、郑鑫《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间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世界卫生大会难有成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19世纪世界卫生大会相比,说明二战后世界卫生组织的特点,并简析其成立的意义。

(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

言论或主张

孔子

“均无贫”,“修文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

统治者对小民要“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

仁政,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

君者,民之心也;

民者,君之体也

柳宗元

吏为民役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康有为

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

梁启超

反对“君为政”,主张“民为政”

孙中山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摘编自崔之清《儒学的民本思想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人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言论或主张,围绕“民本”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20、21、22题为选做题,每题12分,从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20题计分。

20.[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

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

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而汉初贾谊则认为: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态度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21.[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二战胜利后,盟国对战败国的处置成了当务之急,这首先涉及对德、日两大侵略元凶的处置,也涉及对其帮凶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芬兰的处理。

德、日处置事关全局,不易谈妥,这五个次要的前敌国则比较容易解决。

1945年9月,由美、英、苏主导的国际会议开始举行。

由于各大国在殖民地的归属、势力范围的划分、各国的边界及各国的政权组成等方面矛盾重重,经过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1946年12月,最终通过了《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

《五国和约》的基本内容有:

保障基本人权和自由;

处置法西斯战犯;

支付战争赔款;

重新划分疆界,大部分国家恢复了原有疆界;

限制五国武装力量等。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国和约》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五国和约》的签署。

22.[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李勣(594—669年),曹州离狐(今属山东)人,“好惠施,拯济贫乏”。

隋末天下“同苦隋政”之时,李勣参加瓦岗军起义,知人善任,建议“开仓济贫”,博得饥民拥护。

武德二年(619年),归顺李唐,随秦王李世民悉平四方。

后东突厥颉利可汗屡次掳掠并州(今太原)一带,李勣受命屡退突厥,“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用师筹算,临敌应变”,悉平高丽。

李勣兼通医学,曾奉旨组织编撰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影响日本、朝鲜等邻邦的医药发展。

李勣戎马一生,建树颇多,唐太宗评价他“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勋书册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李勣能多次平定北方边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勣的历史贡献。

历史试题(2020.10)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A

D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1)遵循自然,敬畏自然;

取之有度,持续发展;

热爱自然,融入自然;

节用资源。

(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2)原因:

北民南迁,人地矛盾突出;

政策不定,执行不力;

生态意识淡薄。

(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影响:

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

易引发自然灾害,破坏农业生产;

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18.【答案】

(1)欧洲的政治动荡和国际格局的变化;

科学界对霍乱认知的差异;

欧洲国家内部矛盾尖锐,利益诉求不同;

以欧洲为中心,没有兼顾殖民地的利益;

(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特点:

有制度化的框架;

有国际法保障;

更具专业性;

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居于中心地位;

更具广泛性,世界大部分国家参与;

意义:

有利于推动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治;

有利于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推动了全球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化;

进一步推动全球一体化,促进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9.【答案】

示例一:

选取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论题:

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证: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其核心之一是“仁”。

要求统治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了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在继承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观念,强调统治者以德服人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出治国策略。

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提出过如“君舟民水”的民本观念等。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主要代表思想家的观念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对春秋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示例二:

选取:

黄宗羲、康有为、梁启超

民本思想根植于时代或者时代推动民本思想的发展

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传统儒家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产生了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要求限制君权,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潮,起到了思想启迪的作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不断丧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但客观上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起步,民族工业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并不断发展,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反对“君为政”,主张“民为政”等民本思想,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由此可见,明末清初和近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民本观念内涵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所处时代的背景。

其他示例:

相关论题:

不同时代的民本内涵有所区别;

古代民本思想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策略;

先秦时代的儒家奠定了中国特色民本思想的基调;

近代的民本思想吸纳和融合了西学等。

(其他论题,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20.【答案】

(1)荀子基于法治立场,认为商鞅变法使民众顺从于法治,颇有古风;

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环了家庭伦理关系。

两者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导致对商鞅变法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反映出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

(每点3分,任答2点给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增加秦国税收;

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21.【答案】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五国的处理较为容易;

各大国的矛盾日趋尖锐;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有利于世界和平;

挫败了西方国家控制东欧国家的企图,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为处置德、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大国强权;

22.【答案】

(1)原因:

唐初经济发展,为平定北方边患奠定物质基础;

统治者加强防御,重视边疆地区;

李勣个人魅力强,英勇善战;

(每点2分,答出3点共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历史贡献: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缓和社会矛盾;

民族交融;

推动了中国医药的发展;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