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76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14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6页
亲,该文档总共1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全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

1、《走,我们植树去》

《走,我们植树去》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

但要让学生凭借简洁的语言文字来体会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保意识。

其中目标3是重点更是难点。

课文中全诗可分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点题。

先表明在什么季节,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植树,然后发出“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的号召,点明题旨。

第2至5自然段,写植树的意义和价值,指出植树的重要性。

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

表明植树造林的决心。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

由于学生没有植树的生活经验,对课文中植树造林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难理解和体会,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

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

课前请学生亲近大自然,去郊区体会树木的给大家带来的清新。

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我力争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个别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音符、荒滩、沟渠”进行正音,诗歌的语言很简洁,句子很短,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课文中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

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了解。

最后,我将预留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渠、栽、版、乖”,我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

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抄写词语。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趣味是中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来学习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少先队员去植树。

”创设课文的情境,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

情感也被调动起来。

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主要体会我们少先队员决心去植树,心情很高兴。

先请学生自读一、二自然段,自行感悟到少先队员心情很高兴、决心很大。

接着问“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

”(“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再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

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

现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

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根据回答问题,板书:

“绿色工厂增添新绿绿色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讲解光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绿色的希望”指什么。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后的景象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用处?

指导读好第3、4、5节。

课后,我设想给学生预留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

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2《第一朵杏花》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第一朵杏花》

,课文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阅读朗读能力。

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理年,我初步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绿线格内的1个生字只认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其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是文章重点。

目标4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

株、皱、掌”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

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

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

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

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

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

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

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

(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

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

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

“竺爷爷!

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

“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

“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

“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

“刚才。

”竺爷爷()地问:

“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

“是。

(2)读第二遍:

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

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

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

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郑重”什么意思?

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

一丝不苟]师述: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

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

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

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

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

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

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自由交流。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3《燕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燕子》(板书:

课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燕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

这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

《走,我们去植树》、《燕子》、《第一朵杏花》、《江南春》、《春日偶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

顺应新课程对第二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本单元集合现代诗、古诗、记叙文、散文多种体裁的作品,让学生体会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目标

1.重点理解文章中“洒落”“赶集”“聚拢”“掠过”“小圆晕”等词语。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能够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会抓住特点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2.初步学会默读,养成良好地默读习惯。

(三)情感目标

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以及春光明媚的温馨。

《燕子》一文短小精悍,语言清新,不多的言辞却如诗如歌,学《燕子》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与美文为友。

为此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

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时,指导学生精读全文,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教学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让学生学会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习作者用优美的词语进行描绘的方法。

第一小节描写的是燕子的外形,表达了作者想关于燕子活泼机灵的强烈愿望,是体现全文情感基调的重点段落,更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关键段落。

教学难点是:

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理解这句话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体现。

所以我会通过直观的动画、有针对性的问答以及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燕子对于春天的作用。

另一个难点句是:

“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我将会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图片展示、生动形象的讲授来使学生体会“痕”这个字的意蕴,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获得共鸣,从而理解整个句子意思,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

三、说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东西来辅助教学。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易懂的具体形象。

2.赏读教学法:

,运用自主感知朗读法、抓关键词品渎法、对比品评法、设置情境悟读法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如:

通过品读赏析描写小燕子的语句,学习对小燕子抓住特点、按顺序的描写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

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根据学习卡的要求研读文章段落,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文章情感,在合作中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

通过分析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4.情境教学法:

我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体验,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读者的阅读现状,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魅力。

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学习重点逐渐向阅读过渡。

一些阅读方法掌握,如:

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随着年龄的提升,学生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事物的变化感知春天的勃勃生机。

但由于孩子们生活在城市里,对于燕子这种候鸟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电视等媒介,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却是一个难题。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我预设了以上教学目标。

五、说设计特色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

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本课的设计特色为:

紧扣语文教学特质,抓住语言,立足词汇,注重词语的意蕴形象教学,让一个个词语连同它们的画面感、温度、情感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里,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领略到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光的美好。

六、说教学手段

我准备用多媒体、板书、动画、简笔画等手段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下面我主要讲讲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指导思想。

七、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春景美(10分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让同学们观看一小段与文章内容描写相似的flash动画。

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教学的形象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的表象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提出问题,寻觅春景美

我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燕子》这篇文章,你们喜欢燕子吗?

”“我们现在这个季节有燕子吗?

燕子在什么季节才会来呢?

”接着导入“对啊,燕子只有在春天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文章第二小节,找出春天有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请你在文章中标注出来。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通过我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训练阅读能力。

3、咬文嚼字,赏析文段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进行提炼板书(板书:

雨、风、柳丝、草、芽、花、)

结合板书的词语,我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例如,我会问雨有什么特点呢?

春风是什么样的啊?

和冬天的风有什么不同呢?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吗?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会说,教师要适时鼓励。

)你能读出微风

轻轻地吹拂着脸庞的感觉吗?

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神韵。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赏析。

“这么美的花,这么美的树,这么美的柳丝,它们是怎么来到春天的呢?

”结合课文语境以及板书,学生理解“赶集、聚拢”这两个词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的烂漫无比的春天。

在同学们沉浸在美丽的春景中时,我询问学生:

“你们喜欢春天?

是啊,我们班的同学都被这美的景色吸引去了,南方的小燕子也按捺不住了呢。

”生齐读: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四年级学生因为阅读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会出现问题,这一小节主要描写的是美丽的春景,却在最后一句写了小燕子,着实表现了在作者眼中燕子的到来使春天更有生趣了。

新课标中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

我通过直观的动画、有针对性的问答、入情入境的范读使学生体会燕子对于春天的作用。

学生沉浸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学的轻松。

(二)赏读感悟,发现燕子美(10分钟)

1、抓特点,赏读燕子外形美。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第二小节之后,我提问:

文章中哪一个小节写了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

写了燕子哪些方面?

各自有什么特点?

这样一只小燕子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细读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

在读中“品”,在“品”中读。

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

学生自由读后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很快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

归纳出燕子活泼可爱的特点之后,我问学生:

有谁可以把燕子这种活泼可爱的感觉读出来?

谁愿意来试一试?

并且提示:

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认为那个地方可以读的更可爱的?

学生读的不到位的地方,我来范读。

在学生朗读兴致较高的时候,我提出要求:

老师给你们一分钟时间,看谁能将这么可爱的小燕子记在脑子里。

燕子这篇课文是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让学生短时记忆文章,减轻学生课余负担,训练学生背诵文章能力。

请学生起来背诵的同时,根据学生背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燕子的简笔画。

2、明晰写作顺序。

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明确作者是运用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

最后我指着简笔画,让学生分步描述燕子的外形特征。

集体背诵了第一小节。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阅读课侧重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既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燕子特点描写出了活泼可爱的燕子,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学生较为直观的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

(三)自主探究飞行美、停歇美(16分钟)

接着是探究体悟,整体感知课文。

三四两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燕子飞行时的特点以及燕子停歇时的情景,运用动静结合、从远到近的描写方法表现了活泼机灵的燕子。

在前两个自然段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赏读法,每个小组在三四两个自然段任选一个,根据我提供的学习单上的问题对所选小节进行自主探究体悟,思考问题,品味语言。

最后请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学习第三小节的要求是:

①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②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③从燕子“唧唧”的叫声中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在说什么?

这组问题的设置旨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一二两节的方法,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将知识分为: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其中“程序性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就是学习习语文的诸多方法和运用策略的知识,如阅读散文的方法、抓关键字词分析的方法。

同时发挥学生想象,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第四小节的要求是:

①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②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③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

通过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发现,这也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学生的情感逐步升华。

四年级下册作为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关键时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在交流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的探究发现紧扣文本主题,从文本出发,从文字入手,用换词法、情景设置法、图片感受法等不同的方法自主理解词语,适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词,交流讨论,感受词语意蕴,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例如: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1)关键词:

斜着掠过

(2)换词理解,将词语放到句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3)对比品评:

“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

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表现了燕子飞行速度十分快,飞行技术高超,突出燕子为春天增添的情趣。

(5)再读第三小节,在语境中感受燕子的动态美。

(四)最后是升华情感,赞美春天(4分钟)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春天吸引你的地方。

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形成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意识,进行情感教育。

八、板书设计

我这个板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重点突出。

外形美:

羽毛翅膀尾巴

燕子春景美:

雨、风、柳丝、草、芽、花

(增添生机)

飞行:

停歇:

五线谱

(动静结合)

 

3《燕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燕子》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和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休息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荡漾、五线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将教学难点确定为:

学会细致观察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

语言学习方法不仅是获取语文内容的手段,其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决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结合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交流的特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朗读感悟法。

本课的语言像诗一样优美,清新活泼,节奏鲜明。

教学时,应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内容,并将之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图文结合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小学生是用声音、形象、色彩来思维的。

所以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引导感知燕子的外形美,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欣赏燕子飞行、停歇时的优雅姿态。

3、品词析句法。

通过对比想象,感受语言的精妙,表达的精确。

如文中的“赶集似的聚拢来”要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加以想象,体会光彩夺目的春天的动态美。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外,我在本课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想象法等,力求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体会内容中掌握方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教学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篇课文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圈画法、理解关键词句等方法,具体学法运用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阐述。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课计划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以感知、感悟语言为主,主要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