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83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高级中学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邵伯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2020.10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第1~3题

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

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

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

“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

“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

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

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

这种“和合”,既包括了“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

泰山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

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有关。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

康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说命上》就称:

“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人主不遗葑菲刍荛之言,故能成其圣。

”这已经将泰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摘编自陈锋《尊崇•社稷•苍生:

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文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黄河、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泰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国泰民安,它既体现在帝王巡守、封禅祭祀之中,也体现在民间信仰上。

C.泰山文化主要由“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构成,而从泰山文化的形成来看,“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

D.泰山文化中的“和合”源于传统文化,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容,也包括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泰山文化的两大精髓,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引用《日讲书经解义》卷五中的语句意在论证“和谐包容”的泰山文化的内涵己有提升。

C.文章在论述“和合共生”泰山文化的内涵时,先论述“天人合一”,再论述“和谐包容”。

D.文章运用引证、例证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泰山文化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泰山,天下泰安”的泰山宣传语,其内涵与“国泰民安”的泰山文化精髓一致。

B.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理念。

C.泰山祈雨活动源于泰山神“灵显昭著,佑庇万民”,体现了泰山文化和谐包容的内涵。

D.“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赞美泰山文化,显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SARS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SARS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列为怀疑对象。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是人为制造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

“首先,有不少实验室,包括美国、欧洲或中国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

“他说。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

“比如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陈继明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

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在‘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

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1918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性的HIN1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

这类行为已经遭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甚至谴责。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曹务春表示,在2004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说SARS是源于实验室泄漏。

“我与一位长期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

他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为SARS病毒是RNA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

”曾务春说。

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SARS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

因为,SARS来无影去无踪,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

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

SARS显然不是这样。

从这一点看,SARS病毒不太像自然发生的病毒。

(摘编自《SARS湖源猜想》,《中国科学报》2013年4月12日)

材料二: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

毒力和传播力。

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

新冠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

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

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左右,远低于SARS(10%)和MER(35%)的水平。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O),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

可想而知,RO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O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

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

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S(2-5),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病毒肺炎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

(摘编自新华网《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2020年1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

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

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书泽提出:

“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

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

”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

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令》“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

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已经充分动员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取得积极成效。

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而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过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攸关全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刻,伦理学工作者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事上磨炼”,把“敬畏生命”的信念落实为“敬佑生命”的行动,向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义无反顾、舍已教人的医护人员学习,团结一心、排除干扰,直至最终战胜疫情。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学思考》,《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7日,陈泽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让人对很多新发传染病产生怀疑,SARS等病毒被实验室复制出来的行为受到关注和谴责。

B.因为SARS病毒不符合一般传染病流行规律,没有在消失后再次流行,所以俄罗斯一些科学家证实了它来自实验室。

C.毒力和传播力是衡量一种传染病影响的两个维度,据此分析,新冠病毒肺炎在传播力这个维度上远低于SARS。

D.孟子、列子、施韦泽等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同时人应该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

《黄帝内经》、《月令》等典籍也有此观点。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SARS病毒是否源于实验室泄漏,英国、俄罗斯专家存在较大分歧,英国专家认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制造出来类似病毒。

B.基本传染指数是一个判断病毒传播力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因此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可以采取外力干预的办法降低RO指数。

C.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原因是有人存在科学不端、不察行为,人为制造病毒成本不高。

D.基于对中国古代伦理观之先进性和欧洲传统思想缺陷的认识,施韦泽提出要敬畏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负起责任的伦理学。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人类怎样才能应对流行病毒。

(4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

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是黑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的坐不住。

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

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

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祥,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

应了那句古话:

大树底下无美草,当大树参天而立时,谁还想得到那些树底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呢。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

《一米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

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己,是没办法的办法。

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撵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

⑦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光里晒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

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暖的地方啊。

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

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

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

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

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

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有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地挖光阴,看电影电视上传播的一些大片,也是强调挖光阴,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都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汉字的妙处还在于:

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冷了往热处走。

光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

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

小时候读过一篇《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房中,长工冷得受不了,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

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

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

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的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

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

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住在向阳和住在背阴房间的不同”“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光对于人类和植物来说的重要性”。

B.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撵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坐在阴凉处纳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C.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不切合我们生活实际的事情,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去生活。

D.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努力拼搏。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比较,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的日子是‘紧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文章的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抒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作铺垫。

C.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点滴和小故事表达哲思,比如用童话《火龙衣》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日子→寻找阳光→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子”来组织文章,思路清晰条理。

9.文中第④段,母亲说: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请简述(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

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

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

琰谏曰:

“昔孙卿有言:

‘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

’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绍以为骑都尉。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

“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

“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琰对曰:

“今天下分,九州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其方热彪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太祖改容谢之。

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

初授东曹时,教曰:

“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魏国初建,拜尚书。

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惟琰露板答曰:

“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植,琰之兄女婿也。

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

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

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

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月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

“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

‘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

”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

太祖令曰:

“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

“遂赐琰死。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B.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C.琐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D.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鱼是春秋时卫大夫,正直不阿,敢于谏诤。

孔子赞扬他邦有道,则忠心任职,像箭一样正直;邦无道,则忠言进谏,也像箭那样正直。

后用为颂扬直臣之典。

B.领,有表示兼任官职之意,但一般表示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千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

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

在曹操对立谁为太子迟疑不决时,崔琰始终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B.崔琰推举的杨训才学横溢,品德清高坚守道义,深得太祖赏识,也得到世人的认同。

C.曹操对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能够坚守个人操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D.崔琐个性刚直,不屈服于权势,虽然受到惩处,仍然刚直不阿,最终因此而丢了性命。

13.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

(4分)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鹞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气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

C.三、四句“飘鹞”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15.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在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借陈王曹植当年设宴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也是怀才不遇的心境,

(3)在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仿佛让我们听到诗人对于酒菜欠丰盛感到抱歉的话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1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经济发展行稳致远,要靠民法制度()关系、维护秩序;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需要民法制度立规明矩、();法治建设劈波斩浪,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

从呱呱坠地到两鬓如霜;从清晨迎接第一缕阳光,到下班回家休息打开电视,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民法打交道,受法律规制,①。

民法典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可谓()。

为了解决信息技术发展对个人信息保护带来的挑战,民法典新增对侵害人格权的禁令制度。

互联网对侵害人格权的损害后果具有一种无限放大(),相关的侵权信息一旦在网上发布,即可在瞬间实现全球范围内传播,损害将如覆水难收,受害人的权利很难恢复原状。

在人格权侵权中,_②,因此,对受害人而言,最有效的救济方式是及时制止、停止侵权信息的传播。

侵害后果如果任由蔓延,将使受害人的权益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侵害人格权的禁令制度适应了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立法要求,对于及时制止侵害人格权的行为、有效预防侵害人格权损害后果的发生、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调整隐恶扬善事无巨细效果B.调整激浊扬清事无巨细效应

C.调节隐恶扬善事必躬亲效应D.调节激浊扬清事必躬亲效果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侵害后果任由蔓延,受害人的权益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B.如果任由侵害后果蔓延,将使受害人的权益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C.如果侵害后果任由蔓延,将使受害人的权益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D.如果任由侵害后果蔓延,受害人的权益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19.请在文中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