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798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林中的鸟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第一乐段;环境保护与小鸟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能唱准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的乐谱。

2、通过学习,教育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唱好乐谱。

难点:

乐谱中节奏的准确掌握。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课

1、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请学生看图说话。

(1)地球上到处是光秃秃的,小鸟没有了家园(树林)

(2)水被污染了,没有了水。

图(3)到处是绿树成荫,鲜花开放,清泉流淌者,小鸟歌唱着。

学生说后老师师小结: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毁坏地球就等于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小朋友从小就应该知道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教员,让小鸟歌唱。

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就是《小鸟,请到这里来》

2、听录音

第一遍:

请学生边听边打好拍子。

第二遍:

听辨出那些乐句相同。

3、学唱歌谱

先请学生通过听、看找出相同的乐句并进行比较。

生:

第一句和第二句以及第五句相似;第三句中的两小句也相似。

指导学生认音名、唱旋律:

先跟琴认唱音名。

再轻声划拍唱,老师把难唱的乐句进行范唱,学生再学唱。

完整的把歌谱连起来轻轻演唱。

要求能唱准音名、音高。

齐唱乐谱,要求能有感情的演唱乐谱。

巩固乐谱:

分组进行接口唱,

学生两人自由唱

有感情的演唱注意跳音记号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及参与率。

2.学生演唱歌曲第一乐段时的感情是否投入,声音是否整齐。

3.学生学唱歌谱时的积极程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演唱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第二乐段合唱部分。

2.欣赏童声合唱《林中的鸟声》。

3.节奏创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小鸟请到这里来》的合唱部分。

2.能普遍参与节奏创造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能专心欣赏童声合唱作品,从中受到启发,改善自己的歌声。

教学过程

1.导入

复习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学习合唱部分

(1)听录音

(2)学唱第二声部。

(3)两声部的配合。

3.欣赏《林中的小鸟》

这首歌曲与我们学唱的《小鸟请到这里来》是同一题材的作品,但风格却不一样。

曲作者李群是一位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女作家。

欣赏音乐《林中的小鸟》

4.节奏创造

教学评价

1.学唱《小鸟请到这里来》合唱部分的学习进程。

2.学生在欣赏童声合唱时的专心和领悟程度。

3.节奏创造的参与和创造的新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百鸟朝凤》

教学目标

1、聆听《百鸟朝凤》这首唢呐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唢呐的构造.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力。

教学工具: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唢呐、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听乐曲

提问:

(1)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2)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3)在什么地方看过?

在什么地方听过?

(4)唢呐演示。

1、用心聆听、体验。

2、表达听后的感受。

(1)情绪欢快热烈、生动而有趣。

(2)唢呐的特点:

音亮大、音色明亮而粗旷。

(3)民间节庆、婚丧喜事和戏曲场面。

让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

揭示课题,哼唱主题音乐,引导学生思考:

(1)鸟类的大王?

动物中的大王是狮子,鸟中的大王是凤凰。

(2)“朝”意指什么?

“朝”指朝拜之意

(3)“百”是什么意思?

“百”是虚指,表示多的意思。

(4)还可以起其他名字吗?

千鸟朝凤、万鸟朝凤、众鸟朝凤等等。

(5)哼唱主题音乐。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主题音乐的感受。

分段聆听乐曲

1.引导学生思考:

我仿佛听到……,我仿佛看到……。

2.鼓励学生用文字或者画画来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1.引子:

用语言叙述。

2.主题。

3.模拟各种鸟的叫声。

4.小组活动。

5.小组汇报。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进行二次创作。

小组活动、总结

1、你知道多少鸟的名字?

2、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

3、总结。

(1)学生讨论(看谁知道鸟的名字最多?

)。

(2.)小组叙述鸟的名字和怎样保护鸟类?

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对环境的保护。

让学生和鸟交朋友。

教学评价

1、学生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是否做到声情并茂,二声部合唱时声音是否和谐。

2、学生对乐曲《百鸟朝凤》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单元绿水江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学目标

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学过程

1.导入

采用谈话法导入到歌曲,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初听歌曲

3.学生自己学习歌曲谱子。

4.注意歌曲旋律里的休止符的演唱。

5.介绍采茶时的场景。

6.学生熟悉歌词。

7.自己填词。

8.巩固练习。

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是是否积极主动。

2.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率。

3.能否顺利的学习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2、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活动,以合作的方式创编几个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1、注意第一小节五度音程的音准。

要具有弹跳感。

2、注意第二小节圆滑线的唱法。

要唱得连贯、柔和,和跳跃的形成对比。

3、注意第三小节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乐段第一句可按顿音的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象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最后一个乐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而轻,并要做到声断气连,使歌声即分开又连贯,寄托着少年队员热爱茶山的情感。

6、演唱时要注意乐句的分句,可引导学生划分乐句,做到正确地换气。

(二)欣赏有关采茶的音乐作品

1、器乐合奏《采茶扑蝶》。

2、广西民歌《采茶歌》。

(三)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见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评价

1、是否能用纯净、甜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否积极参与舞蹈动作的创编。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童声合唱《西湖春晓》。

2、了解与西湖相关的音乐和文化知识。

教学目标

1、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

2、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3、了解赞美西湖诗歌,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西湖的美景

1、播放有关西湖的录象片,简要介绍有关西湖的传说。

2、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

(二)欣赏歌曲《西湖春晓》

1、第一遍:

听一听歌中唱了什么?

2、在歌曲的背景音乐中朗读歌词。

3、第二遍:

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八六拍音乐的旋律。

4、第三遍:

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

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三)补充欣赏描述写西湖的古诗及为古诗谱写的歌曲

1、朗读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2、朗诵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评价

1、是否听出歌曲是合唱的演唱形式。

2、能否正确地随音乐的韵律轻轻晃动身体。

3、是否能说出一种与西湖有关的文化知识。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民乐合奏《江南好》

2、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1、感受民乐合奏《江南好》优美而又欢快的情绪和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

2、分辨《江南好》的乐曲结构。

3、知识拓展,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生:

北京、沈阳、成都……)今天我们一起到江南去看一看。

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一问大家,你们对江南有什么了解?

(生:

在我国的南方、有水乡之称)

2、师:

首先我们来看地图,谁能介绍一下江南的地理位置?

(生:

江南的地理位置:

人们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称为南方,一说到“江南水乡”,又以江、浙一带最为典型,这里江河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3、师:

你知道江南的历史么?

(生:

江南的历史:

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创造了良渚和河母渡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物、遗址。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就是“一郡丰收,可供数郡使用”,宋代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彦。

宋王朝的南迁,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4、师:

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江南的风情?

(生:

江南的特产:

江南的物产丰富,风味小吃多,著名的有太湖“三白”,阳澄湖的大闸蟹,莲藕,鸡头米,菱角,橘子,枇杷,栗子,白果,糕团。

)(生:

江南的文化艺术:

江南文化传承吴越文化的风采,保有楚文化的余韵,历代文学艺术繁荣发达,学术著述宏富绵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代出不穷,诗歌、绘画等风格明秀绮丽,自成流派)

二、欣赏:

1、师: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悠扬的笛声来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一下音乐中描绘了江南怎样的景色?

a)初听《江南好》

b)师:

听完这首乐曲,你想说些什么?

(生:

小桥流水人家、烟雨蒙蒙、小舟摇曳、渔歌飘响、山清水秀……)

c)师:

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江南好》。

这首乐曲,是根据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欢乐歌》改编而成。

旋律明快流畅,不仅描写了江南优美的景色,更有江南人民的纯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感受。

我们再次来欣赏乐曲《江南好》感受江南美景,请同学们思考乐曲分为几部分?

d)复听音乐(生:

乐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第二部分欢快)

2、分段复听

a)师:

同学们认真的感受第一部分音乐,说一说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是什么民族乐器把我们带到了江南?

b)生:

潺潺的流水、幽静的小巷……。

c)生:

悠扬的笛声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

d)师:

为什么你认为有潺潺的水声、幽静的小巷?

e)生:

速度:

中速、稍慢。

情绪优美(教师进行评价)

f)师:

欣赏完美丽的江南景色,不同的美景又印入我们的眼帘。

g)生:

细听第二段(师:

下面这一段乐曲又表现了什么?

h)生:

水中的鱼儿跃出水面、渔民在愉快的撒网捕鱼、人们划着小舟在水中采摘荷花、莲蓬……(速度是快的、情绪是欢快的)

i)师:

这一段音乐是如此的欢快。

书上用三种颜色的小船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三段,请同学们看一看三种颜色的小船出现了几次?

我们为它们排排顺序。

j)生:

做练习(教师进行巡视,并且进行指导。

3、完整欣赏乐曲《江南好》

师:

听完了乐曲我们已经知道这首乐曲是由民乐合奏的。

领奏乐器是竹笛,属于民族吹管乐器(出示竹笛,让学生观察并说出:

竹制、上端有吹孔有六个音孔、以及清脆明亮的音色。

并由同学进行吹奏展示)

三、知识拓展

师:

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已经知道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来赞美江南。

同学们能够说一说么?

1、咏江南课件展示诗词两首。

读一读:

组织学生一起朗读。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

分析诗词内容:

写出了对江南的美好回忆,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引出下一个环节:

2、看江南

(1)小桥流水人家

选择的照片是江南的桥,江南的民居,江南的小巷,江南的河流等,突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动场景,从每张照片反映的不同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江南的美。

谈一谈:

对江南建筑的感受。

(2)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是首屈一指的。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寻求反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构成了苏州园林的基调。

说一说:

身边的园林景色。

3、唱江南

4、舞江南

演一演:

模仿舞蹈动作

5、画江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江南的美景,其实还有许多我们没有了解到的知识内容,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江南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多的感受江南。

(放乐曲《江南好》出教室。

 

教学评价

1.能否分辨乐曲第二部分的结构。

2.能否初步干支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

3.能否说出对音乐的感受。

4.能否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

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唱山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

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师: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对吧?

生:

对。

师:

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

刘三姐。

2、师:

很好,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

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师:

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什么水面翻筋斗?

鸭子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

大船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

荷叶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

鸳鸯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

木瓜结果抱娘颈,

什么结果一条心?

香蕉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

柚子结果包梳子,

什么结果披鱼鳞?

菠萝结果披鱼鳞。

什么有嘴不讲话?

菩萨有嘴不讲话,

什么无嘴闹喳喳?

铜锣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

财主有脚不走路,

什么无脚走天下?

铜钱无脚走天下。

师: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

生:

聪明,有智慧。

师:

是的,所有的问题刘三姐都是毫不犹豫、对答如流。

那么,片中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生:

对唱。

师:

很好,什么是对唱?

生:

对唱就是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师表扬)

4、师:

广西壮族被称为歌海,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随口就唱,唱的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情,他们用山歌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爱歌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但是,当时有个恶霸地主不让老百姓唱歌,刘三姐就提出了对歌比赛,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了斗争。

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片断,大家一起观赏。

5、(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斗争的片断。

什么生来头戴冠?

中了状元头戴冠,

大红锦袍身上穿。

大红锦袍身上穿。

什么生来肚皮大?

莫公享福肚皮大,

手脚不分背朝天。

见了皇上背朝天。

丫鬟:

老爷,头戴冠是大公鸡,肚皮大是老母猪呀!

6、师:

同学们都笑了,这段对歌的情绪怎样?

生:

风趣、幽默的,机智地骂了财主。

生:

滑稽的。

师:

很好,这是财主花了重金请来三位秀才与三姐对歌的场面,他们是秀才吗?

生:

不是,是蠢才。

师:

是的,是蠢才。

知识来源于生活,他们死读书本,没有生活知识,结果丑态百出,刘三姐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众乡亲战胜了老财主。

生:

财主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唱歌?

师:

这要从故事的开头说起:

广西壮族歌手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幸被一老渔夫救起收留。

三姐的哥哥刘二沿江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她。

于是刘二兄妹与老渔夫一家住在一起,靠采茶、打猎为生。

恶霸地主莫怀仁企图霸占茶山,他禁止姑娘们上山采茶,还妄想禁歌。

三姐提出和莫怀仁对歌,如他能取胜,就可以禁歌。

莫怀仁为赢得胜利,以重金请来三名秀才来对歌。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聪明的刘三姐凭自己的智慧把三名酸秀才斗得狼狈不堪。

同学们,莫怀仁能善罢甘休吗?

生:

不能。

师:

是的,莫怀仁不甘心失败,又令爪牙把三姐抢到家里进行威逼利诱,三姐毫不屈服。

老渔夫之子阿牛夜闯莫府,救出三姐。

阿牛和三姐在生活中萌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们用山歌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迁居到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师:

故事讲完了,老师要问你们,刘三姐是哪个民族的?

生:

广西壮族的。

师:

很好。

三、学唱歌曲:

1、导入:

师: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

生:

想。

2、听录音范唱:

(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

师:

我们一起听录音范唱,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

(听录音)。

师:

谁来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

中速、优美地、婉转地。

生:

委婉动听地。

生:

甜美柔和地。

师:

你们说的都非常正确,这首歌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根据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刘三姐》影片一上映,这首歌象插上了翅膀,立即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人们喜欢刘三姐,更喜欢她唱的这首歌。

3、再听,轻声随唱:

师:

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

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

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

(听后回答)以前一首歌中只有一个拍号,而这首歌中有两种拍号。

师: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结合歌曲讲解)在这首歌曲中,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出现,叫作“变换拍子”。

生:

(齐说)变换拍子。

师:

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

老师,这首歌中的“哎”特别长。

师:

很好,这首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字多音,旋律起伏,这也是难点之处。

4、难点解决:

(1、2、3、4、依次出示)

师:

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乘上节奏火车进入“节奏城”,把这些难点一一解决了。

1)

师:

这首歌中只有一小节3/4拍,按2/4的划拍方法,注意突出强拍。

生:

(略)

师:

唱时注意附点的韵味。

生:

(视唱)

2)师:

(出示卡片)歌中还有一处“哎”,老师也把它提出来,大家对照一下,有何不同?

生:

旋律一样,节奏变化。

师:

很好,大家划拍唱一唱。

生:

(略,并把歌曲的第一乐句完整唱一遍)

师:

这一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首歌曲算是一首主题歌。

3)师:

歌中还有一处易混淆,(出示卡片)老师也把它提炼出来了。

生:

(划拍视唱)。

师:

结束处的“弯又多”前面加上“罗”在歌曲中是弱起,我们来视唱一下。

生:

(略)

5、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

(放录音)

师:

现在我们随录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生:

随录音演唱歌曲。

6、视唱曲谱:

(详细过程略)

1)划拍视唱。

注意变换拍子略突出强拍。

2)随教师的伴奏视唱。

(一人指谱)

7、唱词,歌曲处理:

1)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2)歌词分析:

师:

现在我们来看歌词:

前两句可看出:

老百姓爱唱山歌,随口就唱,漫山遍有唱就有对的,“歌海”嘛。

后两句:

山歌都是从老百姓心底流淌出来的,多得象春江水数不清。

“滩险”实际是暗喻,比喻当时的恶霸势力,江水遇到礁石总会流淌过去,在这里指刘三姐与众乡亲一定能战胜恶霸势力,这两句应自豪地演唱。

明白了吗?

生:

明白了。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

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再来演唱一遍歌曲。

生:

(随老师优美的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9、设计演唱形式:

师:

唱得非常好,但老师听了,感觉还不解渴,我们刚才的演唱形式是……。

生:

齐唱。

师:

我们能否变换一下演唱方法?

小组讨论一下,设计成什么形式。

生:

讨论并演唱:

1)男女生接力唱,最后一个“罗湾又多”齐唱。

2)领唱与齐唱。

3)创设情境,领唱在江面,齐唱在岸边。

师:

(鼓掌)你们的演唱,仿佛把老师带到了山清水秀的广西桂林──刘三姐的故乡。

四、知识拓展

壮族风俗歌会“歌圩”简介:

师: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出示卡片)最著名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

大家齐读……。

生:

(齐读)壮族风俗歌会“歌圩”。

师:

“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

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生:

想。

师:

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边听,边观看老师给大家搜集的图片──壮乡风情(大屏幕)。

生1: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等地。

壮族地区有“歌海”之称,男女老幼都用唱山歌来表达情意。

“歌圩”是壮族历史悠久的风俗歌会。

生2:

“歌圩”活动,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选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生3: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

由于这种活动互相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

生4: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

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生5: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

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生6: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师: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同学们可回去搜集相关资料,下课再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学唱了优美的歌曲……

生:

《唱山歌》。

师:

还简单了解了壮族风俗歌会……

生:

“歌圩”。

师: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民歌很多。

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

最后,我们以优美的歌声演唱《唱山歌》结束本课。

生:

随教师钢琴伴奏有感情地演唱(领唱与齐唱)。

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率与参与程度和情绪反应。

2.是否能基本正确、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

3.能否用语言简单地描述自己对这首民歌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侗族大歌《小山羊》。

2.欣赏琵琶独奏《天山之春》。

教学目标

1.知道《小山羊》是侗族民歌,《天山之春》的旋律取材于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并感受其风格。

2.熟悉两个作品的旋律,并能随音乐哼唱。

3.知道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并能听辨其音色。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1.播放音乐《大板城的姑娘》

(随着音乐,学生以自己喜欢的表演方式进入教室)

师:

首先老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二.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师: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维吾尔族作为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它也有着辉煌的历史.上节课我们的作业是收集有关维吾尔族的资料,同学们,收集到了吗?

(收集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