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664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1跳起来

教学目标:

1、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2、表演《我和提琴》,了解挪威人民的风俗。

在学唱《我和提琴》过程中掌握3/8拍拍号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曲式打下基础。

3、在学唱新疆民歌《跳吧、跳吧》后,即兴创编舞蹈使歌舞一体。

教学重点:

学唱和表演《我和提琴》和《跳吧、跳吧》

教学难点:

1、掌握3/8拍号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

2、即兴创编舞蹈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马刀舞》2、表演《我和提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马刀舞》

1、设问:

谁见过骑着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

(电视剧、电影……)

2、欣赏管弦乐《马刀舞》,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

设问:

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师生讨论:

自己根据乐曲所想像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

(粗略的)

4、细细聆听:

能否把各段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再叙述得细致些?

如引子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是怎样的场面?

中间一段又是怎样?

……

5、把你们想像的场景,用动作跟随音乐表演出来。

二、学习《我和提琴》

1、音乐知识导入:

我们已经唱过很多3/4拍的歌曲,你们愿意唱哪一首?

3/4拍的含义是什么?

它的指挥图式是怎样的?

2、介绍挪威民歌《我和提琴》:

(1)、出示欧洲地图,找出挪威的地理位置:

北欧。

(2)、欣赏《我和提琴》演唱。

设问:

从歌曲内容中,你了解到挪威人的风土人情吗?

歌曲是几拍子的?

3、学唱歌曲曲调。

(1)、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

(2)、根据3/4拍的含义,启发学生讲3/8拍的含义。

设问:

3/4拍与3/8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

从分析对比中理解3/8拍。

(3)、学习3/8指挥图式,并用指挥图式自学曲调的第一、三、五乐句。

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起拍及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   奏。

(4)、流畅地唱好曲调(强弱弱节奏要鲜明,分句要清楚),用色块表示乐句的基本重复。

4.学唱歌曲:

(1)、再听范唱→第二次时学生轻声跟唱。

(2)、填上歌词。

5、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歌唱。

请少数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即兴伴舞。

6、将《平安夜》3/4拍改写成3/8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聆听《新疆舞曲》2、         表演唱《跳吧、跳吧》

教学过程:

一、    聆听《新疆舞曲》

1、谈话导入:

新疆各兄弟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大家来唱唱《娃哈哈》,边唱边跳。

2、我们来听一首钢琴独奏曲,听听乐曲的风格是哪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格音乐?

为什么?

——欣赏乐曲。

3、学生讨论——新疆风格的音乐——伴奏的音型具有新疆节奏的风格。

4、再欣赏一遍。

设问:

钢琴中的伴奏音型节奏是模仿新疆少数民族中哪件民族乐器?

5、学生讨论——手鼓。

6、全体学生轻轻地模仿手鼓的节奏:

,为钢琴独奏伴奏。

7、小结:

这是一首反映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音乐。

二、    表演唱《跳吧、跳吧》

1、图片导入:

出示新疆儿童歌舞的图片。

设问:

图中儿童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他们在做什么?

2、介绍一首短小精悍的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仅仅两句,但非常欢快,听两遍就能唱,一唱就能记住,唱了还想跳。

不信你试试——欣赏歌曲范唱。

3.大家说说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4.范唱曲调,大家看着歌谱。

设问:

这个短曲中有哪两个主要音?

这两个主要音是怎样行进的?

5.师生讨论。

答案:

一个“2”(re)一个“5”(sol)。

教师提示:

我们学过上行、下行,那么re与sol行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平行。

6.放慢速度,划着2/4拍指挥图式,每人自选一句即第1-4小节或第5-8小节,有困难举手,老师过来教。

唱会了就停止划拍指挥动作,说明你会了。

7.请自学第1-4小节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进行二句接唱。

8.交换自学另一句→交换接唱→齐唱(按原速要求)。

9.填入歌词歌唱(教师分别用四种节奏型手鼓伴奏),请同学们在练唱中选择伴奏型。

10.表演《跳吧,跳吧》,请学生自由选择打击乐器,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合着歌声即兴舞蹈。

(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时间的可能,可以表演数次,让更多学生参与,体验新疆地区载歌载舞的风格。

11.小结:

音乐与舞蹈一体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

三、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学唱《杨柳青》(江苏)、《大雁湖》(内蒙古)

教材分析:

歌曲《杨柳青》这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

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

第一、二两乐句均为6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4小节),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这不仅造成了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且增强了江苏民歌的风格。

歌曲《大雁湖》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

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

曲中通过对大雁湖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

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

曲调中“”切分节奏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

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啊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

第三乐句采用第一乐句换头重尾的手法,曲中的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们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解:

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

《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

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二、学习歌曲《杨柳青》

1、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

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

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

你能哼唱吗?

2、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3、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设问:

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

(12345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

曲调中出现几次“xxxo”?

在出现“xxxo”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

(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4、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

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5、表演歌曲:

(1)在“xxxo”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

(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6、小结:

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二、学唱《大雁湖》

1.直接切入:

《杨柳青》是江南地区的民歌。

现在我们要学北方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大雁湖》,由于南北地区的不同,民歌风格也完全相同,

2.欣赏《大雁湖》范唱。

设问:

你能听出南北民歌的不同的风格吗?

(南方曲调较平稳,北方曲调多大跳,……)

3.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西北的热爱。

如果有内蒙古的学生请他谈谈家乡风光。

4.跟随录音哼唱歌曲数次,个别句子练唱。

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4小节一句)。

5.在歌曲基本会唱的基础上学唱曲调(因为该歌的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

在学曲调时,拟用点谱法,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教棒)点谱学唱。

能唱准即可(为以后学习切分节奏作感性铺垫)。

6.把2/4拍改编成3/4拍:

(1)各组讨论自编,也可自由结合自编。

(2)交流自己的改编创作,选出一、二首改编较流畅的曲调,把歌词填入。

(3)按顺序唱歌。

7.小结:

把民歌作改编创作,又是另一种乐趣。

三、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下课。

2少年的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器乐曲及歌曲《牧羊姑娘》,使学生:

1.感受乐曲的悲伤情绪。

2.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使学生了解下行旋律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牧羊姑娘》的悲伤情绪的突破方法:

1.利用多种感官(听、唱、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比欣赏,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能体会稍慢的速度、疏松的节奏、旋律下行对表现悲伤情绪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

欢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40分,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欣赏。

请大家欣赏六段音乐,你们仔细听,哪一段音乐表现了悲伤的情绪?

把答案序号记在纸上,也可以记在心里。

一、听六段录音

师放六段音乐录音。

生静听。

讨论:

哪段表现了悲伤的情绪?

生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白纸记下序号。

生:

听辨哪段表现了悲伤的情绪。

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答。

答案:

第一段、第三段、第五段

二、复听:

师:

那下面咱们再来听听这三段的音乐,你们仔细听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有哪些地方有区别?

生:

完整地听三段录音。

小结:

区别就是表现音乐的形式不一样,前两首是器乐曲,后一首是女声独唱。

相同点就是三段音乐的旋律是一样的,都表现了悲伤的情绪。

三、演唱主旋律:

师:

既然同学们都说这三段音乐是悲伤的,那么咱们就来唱一唱主旋律,看看它是怎样表现悲伤的情绪的。

生可以讨论也可以独立回答(不要求学生的语言多精确,贴近意思就可以了)(教师出示主旋律)。

师:

用口琴示范演奏。

生:

可以边听边轻声唱。

师无伴奏和学生一起唱。

生无伴奏和老师一起唱。

师口琴伴奏。

生演唱。

四、分析主旋律的音乐表现手法:

师:

现在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段音乐是怎样表现悲伤情绪的?

生:

按自己的理解分析。

板书演示分析结果:

速度:

缓慢的

节奏:

疏松的

旋律行进方向:

下行

五、扩展:

1.歌曲欣赏:

师:

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三首乐曲主旋律是一样的,其实前两首器乐曲是根据后面的歌曲改编的,那现在咱们完整地听听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生:

完整地听歌曲,体会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出示歌词)

小结--悲伤的牧羊姑娘形象。

2.给歌曲取名字:

师:

咱们听了器乐曲也唱了歌曲,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师:

对了,咱们今天欣赏的就是《牧羊姑娘》。

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取名字。

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六、结束:

师:

咱们欣赏了一首动人的《牧羊姑娘》。

最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来演唱一遍歌曲,结束今天的音乐旅程。

第3课《水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洪湖水,浪打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感受歌曲浓郁的湖北洪湖地区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

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2、引导学生用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这一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演唱和表表演能力。

2、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导入。

 2、提问:

这首歌曲主题是什么?

表现什么故事情节?

二、聆听《洪湖水,浪打浪》 

1、作品简介

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欧洲传统歌剧分为:

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歌曲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

主要内容为1930年前后,湖北沔阳县委把赤卫队撤离后,当地白极会头子彭霸天在国民党部队的支持下企图卷土重来,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率领下继续袭击敌人。

刘闯有勇无谋,枪打密探而暴露目标。

韩英在掩护队伍撤退中,与分队长王金标一同被捕。

后来王金标叛变,韩英宁死不屈。

敌人把韩英的母亲找来劝降,韩英母女互相勉励,坚贞不屈。

敌人把叛徒王金标放回,想诱骗赤卫队进入伏击圈。

此时彭霸天的副官表露了地下党员的真实身份,以自己的生命掩护韩英逃脱。

韩英回到赤卫队枪毙了叛徒,配合红军作战,消灭了彭霸天。

2、聆听《洪湖水浪打浪》

3、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4、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再次聆听感受音乐。

6、音乐活动(分组进行)

⑴根据歌曲意境用笔描绘出你所感受的画面。

⑵根据音乐编排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7、课堂展示

⑴请美术组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⑵请舞蹈组表演舞蹈动作

8、课堂回顾教师总结

9、作业

课后背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并把握其含义。

10、在音乐声中愉快下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D.S.反复记号

2、歌曲《采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D.S.反复记号,能够准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2、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采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浙江民歌风格的歌曲。

3、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从而受到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D.S.反复记号的作用,并准确运用于歌曲之中。

2、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采菱》。

3、准确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2、准确创编新歌词,并试唱。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问导入:

谁吃过菱角?

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

介绍有关菱的知识:

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挂图,或展出实物)。

              

教师引出歌曲,学生读出歌曲名字

板书歌曲《采菱》

二、寓教于乐

1、请学生认真地听范唱。

(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受。

教师揭示歌曲主题:

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用优美的旋律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看江南水乡的图片,加深了解。

2、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让学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水乡的美,孩子们的快乐。

过渡语:

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

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演唱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

(播放音乐,学生回答)

3、教师范唱歌谱。

(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  

4、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学唱曲调。

(1)教师教唱2遍。

(2)生随琴视唱。

(3)师生进行接唱练习。

  (4)随琴完整视唱曲谱。

5、学唱歌词

(1)听音乐唱词,初步做到节奏、音准。

师生一起随琴唱词

(2)随琴加前奏演唱歌曲。

过渡语:

有进步,同学们在唱歌曲时,你发现歌曲里有你不认识的新朋友了吗?

生:

有!

D.S。

(3)认识反复记号D.S.

师:

这首歌曲只有一段,但有了反复记号D.S.,我们就要再唱一遍。

(4)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

自己写一段旋律用上D.S。

(5)现在我们就完整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

师小结:

同学们唱得不错,看来大家已经和D.S.反复记号交上朋友了,请你不要把这位新朋友忘了!

(设计意图:

认识反复记号,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此知识,并会在歌曲中运用)

三、情感启发,处理歌曲

1、分句处理歌曲

(1)大家看歌曲的前两句都唱了些什么?

(创设水乡情景)

师:

水乡的孩子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家乡,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演唱?

(抒情)

(2)“动听的泉水”,应怎样唱?

(愉快、欢快的心情来演唱。

学生唱一唱。

(3)请大家听听老师唱第四乐句,看有什么感觉?

(教师范唱“啊划呀划”,并稍加身体动作。

有种流动的感觉)

(4)最后一句又重复了第一

(5)师有感情的范唱。

注意表情内心的结合。

(设计意图:

通过简单的歌曲处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内涵,用表情、歌声来表现歌曲。

2、随琴完整的唱歌曲。

 (要求:

面带微笑,有感情)

四、表演

1、过渡语:

同学们的歌声真是太美了!

从大家的歌声中可以我们可以感到,今年的水菱肯定是大丰收,让我们一

2、简介:

湖中有美丽的荷花和水菱,有许多小船和木盆散落在湖中,“采菱”就是菱角成熟时,人们划着小船或洗澡的木盆去湖中把菱角采摘回来。

采菱时人坐在木盆里,用手轻轻拖拉着菱叶,可以随意进退。

采菱时,用手把菱叶翻转过来,两指轻轻一捏,菱就采到了。

 

(设计意图:

通过给学生展示采菱的图片,以及介绍采菱人是怎样采菱的,使学生了解菱角是怎样采下来的,从而体验了采菱人的劳动情景。

3、学生表演试一试。

(设计意图:

让学生表演,真正体验采菱时的全过程。

4、小组合作:

女生采菱,男生划船,

5、听音乐演唱歌曲,体验江南菱角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五、创编歌词并小结

1、教师示范创作:

临沭的孩子爱临沭,从小就生活在苍山旁,山上的松林一排排,山下的楼房一幢幢,啊看呀看,啊看呀看,临沭的孩子爱临沭呀!

临沭的孩子爱临沭。

2、教师范唱自己的创作,让学生听。

3、激发创作:

我们生活在临沭县,在临沂市,在山东省,在中国,我们可以创作一段,两段,甚至三段歌词把我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抒发出来。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创作,或独立创作。

(2)让学生跟音乐唱一唱新歌词。

(设计意图:

教师示范创作让学生有创作的榜样,告诉了学生创作并不难。

让学生不感到创作的困难,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成就感,找到了自信,找到兴趣,在歌词的创作中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6、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互评,或互评,教师总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自评中找自己的不足,在互评中找看到别人的长处,在教师的评价中更深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师:

学习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谈谈。

学生反馈:

(这节课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

从水乡能够联想到我们自己的家乡,因为我们临沭是桤柳之乡,大钻石----常林钻石出自我们家乡,我们应该用骄傲、自豪的心情唱起临沭的孩子爱临沭。

六、小结

同学们学习这首歌曲以后,不但认识了新朋友D.S,而且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最让老师欣慰的是你们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歌词,用自己创作的歌词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表达艺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用舞蹈,也可以用绘画,还可以用相声小品等不同的形式,创作你的家乡表达你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布置课后用不同形式创作,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

下一节课请同学们展示创作。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水乡船歌》

2、学唱《癞蛤蟆和小青蛙》

教学目标:

1、感受歌

 

曲所具有的江南水乡特色,引导学生能够听辩出乐曲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并比较乐曲几部分之间的异同。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

2、在学唱中认识中强、中弱的力度记号,并会在歌曲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听辩出乐曲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并比较乐曲几部分之间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初听。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演奏乐器和演奏形式。

设问:

(1)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哪些乐曲?

演奏主旋律的是什么乐器?

(2)复习笛子、二胡、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知识,出示《水》

二、复听,让学生轻声跟着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听后讨论:

(1)请根据音乐的情绪,分别用“抒情优美的,”“活泼欢快地”来表示乐曲的不同部分。

并说说音乐让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2)唱一唱主题12,再呱呱音乐,说说它们之间除了情绪上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

(3)第三段旋律和哪一段相同?

(4)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乐曲的曲式结构图.

3、在学生熟悉乐曲的结构和乐曲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聆听,当笛子演奏主题旋律时,还伴随着其他乐器演奏的旋律,你能听出来吗?

4、小结:

这是一首具有江南音乐风格的器乐曲,作品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

三、学唱歌曲引入

说说癞蛤蟆和小青蛙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教师简单介绍,引入歌曲。

四、新歌教学

1、聆听歌曲范唱。

(1)歌曲中的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你觉得这首歌曲具有怎么样的风格?

(3)与平时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2、学唱歌曲

(1)一句一句教唱。

(2)注意弱起

(3)唱准2-61-64-2等音程。

3、了解力度记号,并学会运用。

4、表演唱

(1)讨论角色的特点。

(2)与同桌创编神态、动作、表情来演唱。

5、上台表演,相互评论。

5、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童年的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中的故事欣赏《彼得与狼》

教材分析:

音乐欣赏《彼得与狼》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带有故事朗诵的交响童话。

它发挥了各种管弦乐器的特征,以自然音响的模拟和性格化音调的刻画,来描绘童话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动态。

故事生动活泼,富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让学生分辨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定音鼓等乐器的音色,能说出乐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2.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熟悉交响童话中人物的音乐主题,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哼唱彼得的主题。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听辩各种乐器的音色,说出乐器名称以及各个乐器音色所刻画出来的人物。

教学难点:

说出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并哼唱彼得的音乐主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用长笛吹奏或录音播放一段学生熟悉的音乐,并提问是什么乐器及它属于西洋乐器还是民乐。

分类:

弓弦、木管、铜管、打击乐(分别说说代表乐器)

根据刚才同学们对旧知识的巩固,老师带来了这样一小段音乐,请同学们听一听。

二、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听凯旋主题,想象】

你觉得这段音乐是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

如果这是一队人在行进,那么你觉得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知觉欣赏,感受音乐的进行曲风格与辉煌的音效。

设疑:

这支队伍他们之前究竟又经历了什么?

(提出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交响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现在就请我们的主人公们闪亮登场!

三、认识故事人物、演奏乐器及音乐主题

【播放课件】

1.出示故事中的七位主人公

2.播放主人公的主题音乐,听一听,猜一猜哪个主题代表哪个故事主人公。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有趣的音乐小故事,这是现代著名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它发挥了各种管弦乐器的特征,以自然音响的模拟和性格化音调的刻画,来描绘童话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动态。

故事生动活泼,富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师:

故事中有一个小男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