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36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docx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7月,当时中国发生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又说: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即家庭需要他的支持,“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中他表白道: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内心是想“超然”,而又想“挣扎”,一方面对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不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制造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不满,有强烈的正义感,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向往洁净、自由、美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不愿投身革命,希望有所作为的热情与无从选择的痛苦,内心充满着矛盾、惶惑、凄苦之情。

  由于心里颇不平静,因此为了散心,为了排解内心的这种苦闷、忧愁,作者很自然地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要等夜深人静之时踏着月光去游荷塘。

  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首先从作者散步地点的转换入手理清线

  索。

  家————小路————荷塘————家

  2、为什么不宁静、愁?

  3、因什么得静、喜?

  4、为什么又愁?

  分析1、2、3自然段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第二自然段的对比手法:

路得幽僻与作者的心情

  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可

  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开始由愁到喜渐渐转变了。

  第4自然段:

月下荷塘

  1、作者在这段写了哪些景色,是怎样描写的?

顺序:

由远到近,自上而下

  荷叶:

舞女的裙

  荷花:

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

渺茫的歌声

  荷波:

凝碧的波痕

  流水:

脉脉

  2、分析修辞手法

  各比喻、拟人句的相似点?

  通感:

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分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

  相似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例子:

  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

  她唱得歌真甜!

  她笑得很甜!

  3、小结:

修辞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第5自然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正面描写:

月光如水、薄雾似沙、花叶若梦

  侧面烘托:

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2、分析动词使用的精确

  泻浮洗笼

  换成括号里的好不好?

  “泻”字扣紧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范围广,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

再加止“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幽美。

而“照”字是照射之意,范围窄,虽也可写月光,但结合语境,与“静静地”、“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了和谐感,也无动感,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表达效果欠佳。

“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作者用“泻”字主要写出月光的特点。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出雾的轻柔、轻飘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突出静态美。

而“升”字只给人腾空而起的印象,不能刻画出雾的轻柔,不能妥贴地刻画雾“薄薄”的形貌。

  第6自然段:

荷塘四周

  1、景物:

树、远山、路灯

  2、分析“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转折,蛙声热闹,却不能感染作者,作者依然难以排解心中的愁绪,照应

  了文眼。

  联想部分:

  《采莲赋》————无福消受

  《西洲曲》)————惦着江南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2、但他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进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

首尾呼应。

  总结

  1、全文线索

  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

感情变化是:

“心里颇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后来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归纳中心: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简评作者的思想:

  1、也许有些同学会想,作者这种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寄情于风月山水之中的思想,会不会太消极了?

  作者这种回避现实的思想应该说是消极的。

但是能否据此说他不爱国呢?

不能。

从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一点来看,他还是有爱国倾向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后来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原因,而最终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

在当前,我们也应象作者一样爱国,具有崇高的人格。

  点评课后练习,布置作业。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

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

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

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

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

散文集《背影》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

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

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

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

“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

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

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

其实只是成见。

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

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

”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三、荷塘夕照明——怀念朱自清先生

  今年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

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比邻而立。

朱、闻两位老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自清亭”的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名“荷塘月色’。

那草亭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

  夏日的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

雨过天晴,我信步来到荷花池畔。

荷塘一片碧绿,间杂着朵朵莲花,微风中送来阵阵清香。

  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是我在中学里读过的。

在解放前,到清华念书

  的时候,我打听到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

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

  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这里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这篇文章的头一句话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冷僻而又有几分清幽的荷塘月色,就正好成了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暂时“自由”“独处”的地方了。

我那时虽是工学院的学生,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的倾慕,对清华园里的进步文艺活动,总是要挤进去听听的。

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发表演讲。

他这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度潇洒的诗人,而是一个扶着手杖,身材瘦小的老人了。

但看去精神却很好。

他认定了前进的方向,提出要做“向下的”知识分子,即接近工农大众的知识分子。

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党打内战的和平宣言,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的争人权宣言上签名,起草教授罢教宣言,还常扶着手杖去征集签名。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他这用以自况的诗句,表明晚年的朱自清的确不再是写《荷塘月色》时感伤独处的朱自清了。

  朱自清写过一首《挽一多先生》的诗,称闻一多是“一团火”,那么,自清先生又该比作什么呢?

他同闻一多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也许是一池清水吧。

虽是清水,也会时起波澜,甚至卷起千堆雪。

不是吗?

你看他在“一?

二九”运动中,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一?

二一”运动中,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

闻一多被害时,他冒着危险,在成都各界人士追悼会上发表演说。

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心签名?

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在弥留之际,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出卖中国人灵魂的“救济面粉”?

在池塘边漫想,清华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更教人心潮难平。

从朱自清的诗句,想到叶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壮志豪情;

我想,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的心境吧。

而《荷塘月色》呢,该另有新篇了。

  四、《采莲赋》参考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

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

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

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

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

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

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大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大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指名朗读。

  提问:

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

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

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

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

  小路——荷塘——月色——荷塘周围的树漫步——思索

  讲读第2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

提问:

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

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

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

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

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一般的夜晚、没有月光的晚上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讲读第3节:

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

请学生把“象今晚上,?

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

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

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讲读第4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讲读第5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酣眠”比喻什么?

“小睡”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

“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

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

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

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

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

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

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

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