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881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呼市四中小学部为例

中文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不高。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得晚,阅读能力偏低造成的。

呼市四中(原内蒙古电力中学)小学部从2000年8月起,在新生一年级选择使用了被国家教委和中央教科所认可的七种识字教学方法之一的“韵语教材和韵语教学法”。

所用教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韵语教学研究与实验》(丛书)。

“韵语”教材的突出特点是:

各年级的训练目标明确集中、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核心,将基础知识寓于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该教材从读写例文的选编、习题形式的设计到训练要求的确定,都是把让学生快速形成汉语言能力作为主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作为训练主线,使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具体。

与之相适应,在韵语教学中也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情境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尝试性原则。

遵循以上韵语教学的原则,针对“韵语”教材的特点,根据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尝试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识字教学方面,强调了整体输入,定位联想;多种记忆,趣味识字;循环往复,以熟带生;复习巩固,高效练习;在阅读教学方面,注重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激发兴趣,广泛阅读;优化课堂,简化头绪;优化学法,培养能力;在作文教学方面,侧重于起步成篇,循序训练,读写结合,先仿后创。

十年的实验之花,终于结出丰硕的实验之果。

令人感到欣慰和高兴的是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在学生“尽早阅读,提前写作”的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验班学生的读写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班;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实验班学生注重主动发展,形成了更良好的个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得到了普遍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韵语,韵语教学,教学实践

绪论

(一)韵语与韵语教学

“韵语”,是指合韵律的文句,特指诗词。

它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学从儿歌、诗词、对联到歌词、戏剧等,都运用了韵语的形式。

它不仅形象有趣,朗朗上口,使人喜欢诵读;而且,特别有利于记忆,尤其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学习和使用。

“韵语教学”,是指以韵语形式编排教材,以韵语手段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和作文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是以“韵语识字”为前提,以“尽早阅读”为核心,以“循序作文”为综合发展的一项比较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全套韵语教学实验教材和教法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训练自学习惯为主线,以突出读、说、写紧密结合为特点,实行重点突破式的强化训练,从而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快速,高效。

韵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快速、高效”,它能使小学生在一年级认识2000多个常用汉字,二年级开始独立阅读一般书报,三至五年级就可以进行读写方面的训练。

“韵语”实验,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成功实验,既符合学生的识字规律,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它强调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尽早地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知识视野,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地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体上得到全面提升。

“韵语”教学古已有之。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就是普遍采用了韵语教学的形式。

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

我们古代的教学,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多诵读、多记忆和多感悟,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所以在蒙学阶段,学生能很快掌握大量的汉字。

掌握任何一个“汉字”都要包括“音”、“形”、“义”三方面。

作为初学者,首先要牢固地掌握字的“音”和“形”,在此基础上理解“义”。

因而古人就把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音”和“形”上,通过大量地诵读和背诵来使每个字的读音牢记于口耳之间,成为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再通过大量的书法训练,使“形”牢记于手眼之间,达到不仅写得好,而且写得正确无误。

而对“义”却不够重视,仅粗略地讲解其含义,甚至不讲解,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领悟和感知,这才是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具体从识字教学角度讲,这种教学体系的特点是:

记诵韵文→认识汉字→学习阅读文言文;以韵文为载体,便于记诵,便于快速识字。

读这些读物,最突出的一点是可以随文识字。

在阅读乃至朗诵的过程中,儿童能随着韵律节奏乃至趣味不断地熟习生字,以达到识字乃至会写的目标。

因此,古人也积累了识字教学方面的经验:

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第三,在文字学习中渗透着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

第四,联系日常生活。

第五,激发儿童的兴趣。

1982年,辽宁省东港市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姜兆臣开始构思当代小学教学中实行韵语教学的可能性问题,从1986年开始进行实验,1995年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并在全国推广。

该成果曾获省“八五”和“九五”中期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社会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及国际汉字识字教育特等奖等。

辽宁省教育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人民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等百余种报纸都先后做过长篇专题报道。

1998年,辽宁省教委专门成立了“韵语”教材编写委员会,从而使“韵语”教学更加科学、完善。

2000年11月,在由国家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召开的首届“全国小学语文识字交流研讨会”上受到重点推荐;2002年3月纳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韵语识字教学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正在引起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变革,分布在全国上千个县区的数万所小学自发地参与了推广试验工作。

辽宁省已将此教学法的实验教材作为全省义务教育通用课本,我国有关国际交流机构正组织向海外推广。

作为率先实施“韵语”教学改革的辽宁省东港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能认识近两千个常用汉字;二年级学生能流利地阅读报纸杂志和名著;三年级的学生可即兴看图写文,情节形象生动;四年级的学生能背诵三四百首古诗文,阅读数量突破150万字;五、六年级的学生现场命题,20多分钟完成五六百字以上的作文,立意深远,感情真挚。

学生已不满足于写成篇的文,而开始着手编著成本的“书”。

这就是辽宁省东港实验小学韵语教学实验的结果,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为之赞叹,全国各地的专家为之称道,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为之瞠目,所有家长们为之自豪和骄傲。

(二)实验对象与实践思路

2000年8月起,呼市四中(原内蒙古电力中学)小学部,在新生一年级选择使用了“韵语教材和韵语教学法”,这是被国家教委和中央教科所认可的七种识字教学方法之一。

呼市四中(原内蒙古电力中学)小学部实行韵语教学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制学校,以“教学生九年,让学生受益五十年”为办学宗旨,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较为先进,具有课改的基础与条件。

第二,我校充分重视了韵语教学研究和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呼市地区共有三所学校[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赛罕区幸福街小学、原玉泉区五塔寺小学。

(这所学校后撤销。

)]先后使用了韵语教材。

我们经常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相互研讨教材、教法,相互听课、相互进行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等等。

这种交流与切磋也有效地促进了校间的资源共享,在合作与竞争中的共赢。

第三,除了以上优势外,我校的小学语文教师无论是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还是教学理论方面都较强,而且对这一实验颇有探索兴趣。

至2006年7月,第一轮共进行了三个实验班的教改实验,共学生180名,全部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升入初中。

本课题研究,即以呼市四中(原内蒙古电力中学)小学部为基本实验和研究对象,同时适当吸纳了区内、国内同类院校的教学及实验数据、成果。

我校韵语教学的主要实践思路是:

博采众家之长,吸纳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科学、高效为宗旨,坚持用教学改革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由此形成有效的操作模式;以教学效果为目标,坚持实践第一,注重实践过程,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韵语教学于1986年在小范围进行实验,1994年获“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特等奖;1995年一次性成功地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并向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1999年,“韵语”教材被辽宁省教育厅正式纳入义务教育教材目录向全省推广;2000年11月26日,国家教育部召开“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韵语识字被认为是当前全国较突出的一种快速、高效识字法,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策划,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光盘向全国推广;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韵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韵语教学向国际推广。

《人民日报》等百余家国内外报刊及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都相继报道了“韵语”教学的成果。

《中国教育报》于1998年7月15日和1999年3月29日曾用整版的篇幅进行了专题报道,并于2000年7月4日和2001年7月3日各连续一个月

举办了推广“韵语”教学经验的专栏。

“韵语”教学曾获辽宁省“八五”和“九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并被教育部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科研课题,有关部门正组织向国内外进行大面积推广。

目前,全国除台湾省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都有“韵语”教学实验班,并都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辽宁省思维科学学会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韵语教学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进行大力推广,认为它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对素质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韵语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不高。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

他说:

“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个中肯而尖锐的批评震动了整个语文学界,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据调查,小学三四年级是学习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原因之一是看不懂数学应用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得晚,阅读能力偏低造成的。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

积三十年的教学经验,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呢?

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汉字的表意特点及其客观上为小学生阅读所带来的实际困难。

要达到独立阅读,必须要先会认2500个常用汉字。

而这2500个常用汉字,若按常规教学得用5~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就严重扼制了儿童语言思维和整体素质的有序发展。

回顾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来的经验,可以说,都是在殊途同归地倾向于尽早地进入阅读和大量阅读。

为此,就必须首先解决快速识字问题。

多年来,我国在小学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异常活跃,已形成40多种识字方法。

尽管方法各异,但都在追求一个目标——即快速识字、尽早读写。

为实现这一目标,呼市四中(原内蒙古电力中学)小学部从2000年8月起,在新生一年级选择使用了被国家教委和中央教科所认可的七种识字教学方法之一的“韵语教材和韵语教学法”。

所用教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韵语教学研究与实验》(丛书)。

就呼市地区的小学所使用的教材而言,大多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

韵语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编写体系及结构框架来讲,人教版作为阅读、作文学习的主要教材,以读写训练重点为核心,以基础训练中的听说读写作为能力训练内容和字词句段拼音标点作为知识学习内容为辅的结构框架;韵语版另辟蹊径地发展语言教学,以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为特色,打破了“先识字,后读书”的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第二,从教材的容量、难度上以及选文的内容上讲,人教版难度、容量适中;韵语版的内容高于大纲要求。

第三,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讲, 人教版是从发展语言入手,建立听说读写的系统,把教材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以句、段、篇为重点的训练;韵语版以“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读写”作为分阶段的教学内容。

我校实验小组的教师们通过学习、研究,初步了解了“韵语”教材的体系及其特点,现大致划分为两部分:

从一至二年级所使用的主要针对“识字教学”的教材和从三至六年级所使用的主要针对“阅读习作教学”的教材进行说明。

(一)识字

“韵语”教学遵循了识字教学的规律以及儿童学习的规律。

所谓“韵语识字”的载体,我们称之为“韵文”,它是根据儿童喜欢表现,喜欢鼓励等心理特点和“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的认知规律编写而成;根据快速记忆的原理和汉字的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定位联想和奇特联想的方法,进行快速识字。

它把《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阶段认识的2500多个常用汉字,先组成最常用的词,再用这些最常用的词围绕一定的中心意思和故事情节,编成句式整齐、合辙押韵、通俗有趣、易于理解、短小精练、生字密度大,并具有儿童阅读特点的小韵文。

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去认读。

它把庞杂繁多的汉字变成精练集中、情趣盎然、朗朗上口的韵文,字不再是独立、枯燥的存在,易于背诵记忆,在古代蒙学读本中也曾经延续数千年。

“韵语”教材中的识字韵文从形式上可分为四类:

1.由独体字组合成复合字的韵文。

如:

一人大,二人天,日月明,小尖大。

(《一人大》)

2.由数个反义词组成的韵文。

如:

新对旧,始对终,加重对减轻,困难对容易,表扬对批评。

(《对一对》)

3.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易于理解记忆、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韵文。

如:

方元喜欢画图画,可惜粗心总出差。

并爱当众夸自己,不管什么都会画。

(《方元画画

(一)》)

4.古诗词。

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样就使儿童能尽早地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开始较顺利地进行初级阅读。

(二)阅读和习作

从三年级第五册教材开始,每册教材三个单元都分别安排有三个阅读训练重点(除六年级第十二册仅安排有两个阅读训练重点)以及三个作文训练重点(除六年级第十二册仅安排有两个作文训练重点)。

在训练的项目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了整体的序列,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每册设8篇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8次口语交际练习,8次作文练习,8个单元练习。

以上内容分为8组(仅六年级十二册有6组),每组包括以下5项内容:

1.单元阅读知识短文。

设在每个单元首篇课文之前,这部分内容指明了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及阅读方法的介绍。

如第七册第二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知识短文中,首先讲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必要性;然后结合课文具体介绍了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最后强调了要不断练习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这样,就提示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了解阅读知识和方法,抓住学习重点,搞好自学。

在教学中要结合本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的教学,使学生理解阅读知识学会阅读方法;再通过后两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进行独立自学,并在本单元后几篇略读课文的阅读中逐步巩固。

2.课例。

包括阅读提示、课文、读读写写、讨论题和练习。

阅读提示。

如第八册第一课《争吵》这样提示:

同学之间朝夕相处,难免产生一点误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读读课文,看看“我”和克莱谛是因为什么事争吵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画出描写“我”感到后悔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体会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不难看出,课前的阅读提示是从激发阅读兴趣人手,围绕读写训练重点和课文难点提示阅读中要注意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文。

所选课文注意了语言的典范性、思想性和人文性,适于教与学。

每组教材一般有3篇课文,首篇为精读课文,后两篇为略读课文,同组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互有联系,并且与本组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紧密结合。

精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起“导”的作用,特别是每单元的首组首篇精读课文,要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运用阅读知识和方法自学课文。

次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起到“扶”的作用,就是在教师的“扶持”下,让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独立自学。

末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教师的“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运用从上两篇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独立阅读,淡化教师的阅读指导,突出对文章写法方面的点拨引导,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文的写法,结合文后的“习作指导”进行独立习作实践。

此外,精读课文内容同时还体现作文训练重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兼顾“写法”的领会,做到读写结合。

如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因果”。

教学第二组课文时,教师要借助《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精读课文的讲析,从李大钊被捕前后几件惊心动魄的事例的因果联系中,指导学生基本了解如何分清事件之间的前后因果联系。

再结合讨论题,总结出这一阅读方法和规律,并适当渗透“倒叙”的写作知识,然后通过《詹天佑》《我的老师伊凡先生》两篇略读课文来强化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分清事情的因果”阅读方法。

读读写写。

这是课文出现的必须掌握的常见词语,要求学生记住、解义、会写。

形式为文中的重点字、词(两字词、三字词、四字词)等。

讨论题。

如上面提到,《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精读课文后,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你从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安排在精读课文后的围绕读写训练重点并结合课文内容而设的议论交流题目,目的是通过讨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总结出阅读方法。

练习。

一般设置理解课文内容、落实读写训练重点和片段练习的题目,提出了读、背、默或复述的要求,指出内容理解的重点和片段练习要求,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读写练习。

如第八册《父亲》课后,教材在练习中结合课文训练点设计了这样一个仿写片段练习:

你的爸爸或妈妈是怎样关爱你的?

请选一件印象最深的小事,仿本文倒数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下来。

要求:

写清事情的经过。

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

3.口语交际。

设在每组阅读课文与作文训练之间的口语交际话题,目的是紧密配合读写训练重点,把阅读和习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口语交际是前面阅读的继续,是后面习作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交流的双向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如第八册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记叙的顺序”,在第一组课文后的口语交际以“让我告诉你”为题,让学生把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或所做、所感说给同学、老师听。

要把那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说清楚,把事情经过说具体,还要讲出从中得到的收获或感受。

接下来,在习作中写一件事,要求是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4.作文。

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末篇略读课文或小范文向学生介绍写作知识并指导学生习作。

还以第八册第一组的习作为例,在习作指导中,就以本组最后一课《伞》,让学生首先分析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由此得出结论,按一定顺序记叙一件事,通常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先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再抓住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最后要写清事情的结果。

在记事过程中,还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反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提示本次习作的范围和要求。

5.单元练习。

8组单元练习安排了拼音、字、词、句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训练题型。

各练习还分别设有“语言积累”、“阅读练习”、“知识窗”和“实践活动”等训练形式,以扩展语文学习天地,更好地配合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以上不难看出,“韵语”教材的突出特点是:

各年级的训练目标明确集中、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核心,将基础知识寓于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该教材从读写例文的选编、习题形式的设计到训练要求的确定,都是把让学生快速形成汉语言能力作为主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作为训练主线,使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具体。

具体地说,这套教材,每个单元都设有阅读和作文指导。

这样不但明确地提出了各单元的训练重点和训练目标,而且还提出

了具体的训练方法,十分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特别是作文指导,都是按课堂教学的程序设计的(训练重点、例文、写作目的、提纲、重点点拨、本次习作要求)极易操作。

这套教材各单元的教学重点非常明确,训练内容集中,训练强度大。

每个单元阅读和作文教学重点相互对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并且都是通过“引——扶——放”这一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

综上所述,“韵语”教学实验教材是根据国家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要求、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编排的,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为目标,加强综合训练,突出重点。

教材把听、说、读、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开展小学语文韵语教学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韵语”教材的设计编排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原则,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科学、高效、简易、实用”这一教育宗旨。

与此相适应,韵语教学也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一方面,“韵语识字”的课堂教学遵循了“韵语”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如教学《课间》一课,“课间操场真热闹,拔河拍球投沙包。

跳绳踢毽丢手绢,校园处处有欢笑。

”一共有28个字,其中就含有26个生字。

虽然生字密度大,但由于课文短,通俗有趣,又朗朗上口,学生能用较短的时间即可背诵;又因为课文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且与学生校园生活联系紧密,而不是无规律地罗列生字,所以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这些生字。

所以说,“韵语识字”教学是要求“边读书,边识字”,寓识字于具体语言环境之中,从而突破记忆的难关。

另一方面,在“韵语”阅读与习作教学中,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也更加体现出韵语教学整体性的特点:

先通过“读”获得写作方法——再通过“写”加以运用巩固——最后通过对比达到对所“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韵语”教学实践必须坚持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即从整体(韵文)→部分(词句)→整体的教学思路,使阅读教学改革实践得以推进和发展。

(二)层次性原则

“韵语”教学是以三个层次的训练为主线:

在低年级是以识字训练为主,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加强语感训练;中年级是以独立理解能力的训练为主;高年级则是以鉴赏与运用能力的训练为主。

这样,就把以往杂乱的阅读教学变为一条清晰的主线,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但由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加之“韵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及学习兴趣、习惯为目的,学习内容难度较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如不注意,容易形成学习能力的分化现象。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尤其在高年级段,要实行“分层教学”,通过“因人设层,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全体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教学目的。

(三)情境性原则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古人云: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本)。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

“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的而非苦恼的事。

”“韵语”教学也是如此。

对于正处在低年级识字阶段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紧张、枯燥、乏味、疲惫,就会抑制其思维活动,从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因此,要充分利用韵语教材的特点,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中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学得十分快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就认识、学会了生字,并且使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兴趣盎然。

例如,《猴子捡豆》

(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