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02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

高二历史:

选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2、北魏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是

A.北魏统一北方B.民族融合C.吸取汉族先进的文化D.民族矛盾尖锐

4、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0mefucy8HO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0mefucy8HO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制度B.减少变法阻力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民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D.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

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10、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0mefucy8HO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0mefucy8HO

A.①②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0mefucy8HO

13、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

14、均田制实质

A.农民土地私有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1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行汉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统一北方D.阶级矛盾

17、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0mefucy8HO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0mefucy8HO

18、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中心南移’

1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2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确立鲜卑族封建经济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A.均田制B.三长制C.傣禄制D.定姓族

21、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后,在基层的统治实行的是

A.编户齐民B.宗主督护制C.南北面官制D.郡县制

22、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A.抑制土地兼并B.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C.打击豪强地主D

.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2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24、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和北魏实行的均田制的相同点包括

①耕种者享有土地使用权

②屯田民或受田农民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收获物

③性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5、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26、北魏孝文帝实

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

A.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B.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C.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D.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0mefucy8HO

27、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

2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

29、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有①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②保障了改革的深化

③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④促进了胡汉民族的融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0mefucy8HO

A.大化改新B.商鞅变法C.忽必烈改革D.孝文帝改革0mefucy8HO

31、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其原因不包括

A.均田制的施行B.吏治的改革

C.负担的调整D.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纳贡

3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制

33、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

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4、据史书记载: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造诣0mefucy8HO

A、知识丰富B、诗辞文章写作C、政治D、汉族文化

3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0mefucy8HO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

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

极一时

36、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过程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

程D、中原先进文化向周边扩展的过程37、下37、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0mefucy8HO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8、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鲜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

39、对于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

A、改革都获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40、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41、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

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③冗官冗兵冗费④少数民族的威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2.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经济停滞不前②阶级矛盾尖锐③民族间矛盾尖锐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3.“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岁币。

”这一材料说的是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4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这说明

A强化国家机器才能保障改革的进行B改革必须强化中央集权

C政治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D加强中央集权必然增加官吏数量

45、宋朝集中军权的举措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防止地方割据B巩固皇权C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D扩大了官僚机构

46、庆历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A增强财政收入B减轻民众负担,缓和阶级矛盾C整顿吏治D重视农业

47、北宋集中军权的背景是

A官僚机构腐败B吸取唐朝藩政割据的教训

C强化专制皇权D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三权分立

48、北宋皇权的空前强化,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皇权进行巩固②军队战斗力加强③政府工作效率提

高④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A①②B②

③C③④D①④

49、北宋与辽、西夏交战中,连遭败绩,其原因有

①北宋兵员不足②军队素质低下③将帅权力太大④将帅指挥受阻多

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

50、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

①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②王安石积极主张变法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④庆历新政夭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改革科举选拔人才

C增加国家军事力量,抵制少数民族侵扰D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实现富国强兵

52.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改革背景相同B改革措施相同C改革性质相同D改革结果相同

53、有关北宋初年加强中央

集权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开支庞大D使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54.有关北宋科举制作用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进一步扩大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B为地主阶级各阶层入仕参政提供了条件

C有利于平民阶级参与政权D加强了中央集权

5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B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56.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0mefucy8HO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7.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58.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它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强化人们的法制意识B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做官

C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选拔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59.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B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C保守派上台执政,坚决反对新法D政令不畅,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

60、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都是在激烈争论中推行的,主要有

①青苗法②蓦役法③均输法④保甲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1、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加速封建化进程

④都有利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④

62.王安石新法被废除,主要原因是

A变法措施不尽完善,用人不当B宋神宗改革决心动摇

C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强烈反对D司马光出任宰相

63.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积贫的局面,这表现在

①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②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开辟了许多荒地④国库充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4.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①有些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②利息偏高③一些农民负担沉重④它最有争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5.王安石变法法令中,带有显著成效的改革措施有

①农田水利法②方田均税法③蓦役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6.王安石改革措施中,对民众有一定缺陷的措施是

①方田均税法②青苗法③蓦役法④均输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7.保甲法的作用有

①加强对民众控制②减少军费开支③增强抵制少数民族入侵的力量④有利于兵农合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8.北宋军事力量增强最突出表现在

A加强对人民控制B取得了对辽、西夏战争的胜利C军队精兵简政卓有成效D武器质量得到提高0mefucy8HO

69.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改革措施主要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保甲法D改革科举制度

70.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

A军事B理财C改革科举D限制贵族地主利益

71.王安石采取的理财措施包括

①青苗法②蓦役法③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2、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进行改革的是指

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北宋王安石变法

73、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蓦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中央集权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图一北魏骑马武士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0mefucy8HO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0mefucy8HO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

其影响是什么?

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

0mefucy8HO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75、阅读下列材料:

历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看法不一。

宋人邵伯温在《问臣录》中说:

“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F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

”而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粱启超在《王荆公》中写道:

“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掣政而一扫之。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

”0mefucy8HO

请回答:

(1>宋人邵伯温所说的“尽变更祖宗法度”,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2>邵伯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吗?

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5分>

(3>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

请你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4分>

高二历史定时练<3)答案

一、选择题

1-5DCADD6-10DDDAC11-15DCBCB16-20BABCA21-25BBBCD26-30DBDCD31-35DDDDA36-40CDBCD41--50DBDCCCBDCD51--60DBDCBCDDAC61--

73DCDACBDBBDBDA0mefucy8HO

二、材料分析题

答案:

<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

0mefucy8HO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答案:

(1>针对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

整顿财政,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推行保甲法、将兵法;改革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改革“恩荫”制度。

0mefucy8HO

(2>不正确,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王安石变法,一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对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克服“三冗”“两积”现象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的“三不畏”的变革精神更应值得肯定。

0mefucy8HO

(3>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服务。

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作出了充分肯定是正确的,但过于拔高,特别是认为将历代所有弊政全部扫除,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0mefucy8HO

点拨:

本题选择了两段评价王安石变法的言语。

两者的评价都过于绝对化,没有全面、客观地评价。

应该按照正确的观点,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

0mefucy8HO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