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33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

【知识网络】

研究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基础题正逐年减少,阅读题正在相应增加,题型也在不断创新。

当然,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脱离《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会脱离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真贯彻“大纲”和“课程标准”,认真训练,认真备考,以不变应万变是行之有效的“捷径”。

由于记叙文阅读知识面广、考查点多、联系生活实际密切,且题型灵活多变,因此,在历届中考语文试卷中,记叙文阅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是泛指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本专题主要学习记叙文的一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记叙文考查的能力点以及阅读方法、答题技巧等。

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如下:

【考点解读】

一、几种重要表达方式

记叙和描写无疑是记叙文中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考查最多的应该是描写、议论和抒情。

1、描写:

是记叙文中写人状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好的描写常常可以使形象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根据描写的对象,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人物描写:

其中又有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

景物描写:

其中又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等。

细节描写:

文章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描写单位。

它把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根据描写的方法,描写又有白描、工笔,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主观描写与客面描写等。

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应该掌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两种方法。

直接描写,也称“正面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所作的直接地刻划。

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就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这种描写方法比较含蓄、委婉,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像空间,更加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抒情:

即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用的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寓情于事)。

在记叙文中,间以抒情性的文字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议论:

即作者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

它是议论文中的主要表达方法,但用在记叙文体中可以起到点染主题,评价事物,折射作者理念的作用。

二、主要的叙述方法

1、顺叙和倒叙

顺叙,是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它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是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的叙述方式。

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埋下伏线,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2、插叙和补叙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的叙述手法。

它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情节,从而造成叙述时空的某种纵深感。

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

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作补充交代,它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二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笔给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3、总叙和分叙

总叙,即总的轮廓性的叙述,它常用在人物或事件的具体叙述之前,先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给人一个整体印象。

分叙,是在总叙之后对若干人物或事件的并列叙述手法,它可以使叙述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4、详叙与略叙

详叙,是具体而详尽的叙述手法,它常常用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传神部分、典型的言行细节等,以加深主题内涵的深度。

略叙,是简略、概括的叙述手法。

它往往用于概括介绍人物或事件,叙述人物或事件中的非重点部分,或表达某种言外之意等。

三、考查要求与趋向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②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③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命题的发展趋向看,全国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的考查、命题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选材体现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材料具有深厚浓郁的文化内涵,并且能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精神;

二是注重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

对文意的把握,结合语境对词句的理解,概括文章要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并谈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文章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的理解能力;

三是重视学生在记叙文阅读方面的个性化表达:

对文中人物或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评说,对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道理进行解释,对文中事件的发展趋向进行补说,对文中疑难之处进行辨析,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文章的美点进行赏析等。

从对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的调研来看,占90%以上的记叙文都有这类题目。

因此,在阅读复习中,应注意挖掘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

【金题解剖】

一、(2004,安徽省)阅读下面一篇记叙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

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跪在地上大哭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讲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

“我的儿子!

”“我的女儿!

”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拦住这位父亲说:

“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

”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着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

“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

父亲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

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

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

“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

“出来吧,阿曼达。

“不!

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动吧!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因为他看到儿子上学的小楼已变成废墟,(2分)认为儿子一定死了,感到绝望。

(2分)(意思对就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所谓“在文中”就是要联系原文,前后勾连,结合具体语境,正确分析句子的特定意义。

题中问及父亲“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语境,显然不难发现,原因就在前面提及的句子“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当中;而“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表明了父亲的极度悲伤,而其悲伤的原因,根据文章不难推断出应该是“认为儿子一定死了”。

2、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人帮他挖?

(6分)

 

[答案]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对他深表同情;(3分)但断定孩子绝无生还的可能,继续挖下去还会有危险。

(3分)(意思对就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进行分析,人们“摇头叹息”的原因不难分析。

由前面几段对其他“孩子父母”、“救火队长”和“警察”的描写可以看出,人们已经“绝望”了,而且“危险”还仍然存在,因此人们“摇头”拒绝了他的请求;而文中“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段更清楚地表明了人们“摇头叹息”的原因是对这位父亲的同情和怜悯。

3、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起什么作用?

(5分)

 

[答案]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2分)表现父亲的执著(坚毅、坚韧、顽强),对孩子的深挚的爱。

(3分)(意思对就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

画线句子是对父亲的行动描写和肖像描写,而描写的作用应该是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征或精神品质。

句中“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方面是突出了时间之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父亲的“执著”和对孩子的爱;而其中“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描写则突出了父亲为救孩子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4、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那些人之间的关爱?

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

(6分)

 

[答案]

(1)①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②救火队长关心“父亲”的生命安全。

③警察劝“父亲”控制情绪,并关心群众的安全。

④好心人劝慰“父亲”。

⑤过路人帮助“父亲”救出14个孩子。

⑥儿子鼓舞同学。

遇救时先让同学出去等。

(此问3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就得满分。

意思对就得分。

(2)①爱能够创造奇迹;②爱能够激发人的潜能;③爱使人高尚;④爱是精神的支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⑤爱使人坚毅;⑥爱是驱散黑暗的阳光。

(此问3分;答案不限以上所列,只要切合文章思想内容、语言精炼就可得分。

[解析]第5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我们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文章写了一位父亲救儿子的故事,表现父爱的伟大。

其他分布在文章当中还表现了许许多多人与人之间的“爱”。

解答第一个问题,只要能从文章中筛选出与“爱”有关的信息就可以了,比如表现在“救火队长”、“警察”、“过路人”、“儿子”等身上的“爱”都是我们可以从文章当中提取出来的;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在把握全文中心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父亲”与“儿子”两个人身上进行思考,然后作出高度的概括,使之由“特殊”到“一般”,成为自己的认识。

二、(2004年山东滨州市)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

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

“怎么是长亭外?

怎么不是长城外呢?

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

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

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

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

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

”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

这不就是燕子吗?

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

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

燕子啊!

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

宝贝,快看!

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

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

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

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

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4分)

[答案]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

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本题4分,每个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要点的概括。

首先,我们要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确定写了哪两件事:

从时间(一是“初中的时候”,一是“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文章中记叙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与其相关的主要事件则是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第二件事情的主要人物应该是“我”,与其相关的主要事件则是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然后,将主要人物与主要事件进行合理地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2分)

[答案]第一件事与第二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作者由第一件事自然地引出了第二件事。

(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思路的把握。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文章先记叙了两件事情,然后在最后三段针对这两件事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及对生活的思考。

显然,这两件事情应该是有着共同的特征的,正是这共同的特征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

(2分)

 

[答案]可惜那首歌唱的不是自己的家乡,可惜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

(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理。

首先要找到题干所涉及的原文的答题区域,即文章的第七段“好可惜!

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然后分析其内涵,应该有两层含义,即“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然后对答案进行概括即可。

4、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突然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修辞作用的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才能结合全文的中心思想判断其作用。

根据这一思路,首先判断出划线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就是强调突出,强化感情,然后结合文章中心,不难得出答案。

5、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

(2分)

 

[答案]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本题2分,可摘录原文,也可用自己话回答,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文体特征,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归纳。

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最后两段抒情,并阐述自己的“体会”,其中观点性的句子就是答案。

6、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2分)

 

[答案]作者从小就远离故乡,“燕子”早已成为故乡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自己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本题2分,答出“象征”1分,答出“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文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

解答本题要注意整体阅读,把握与题目相关的重要信息。

比如题干中“联系作者生平”的要求就提示我们要注意文末的[注],这样联系文章所叙第一件事及全文中心不难得出答案。

【技法解析】

一、注重整体阅读,分清文体类型

阅读记叙文应首先从整体入手,明确文章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然后再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解题。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2)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二、辨识分析表现手法,领会理解作者意图

在记叙文中,为了使记叙生动,描写形象,表达真挚,构思精巧,经常使用一些表现手法(如布局上的巧设悬念、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描写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与概括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与肖像描写;表达中的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辨识分析表现手法,从所用表现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出发,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作用。

三、充分利用题干信息,寻求解题突破口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能力。

信息不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命题者往往在设计题干时给考生以巧妙的暗示,以体现对考生的人文怀,降低试题的难度。

题干中体现的重要信息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命题者的意图,明确答题的区域或方向,并掌握答题的方法。

【拓展创新】

一、(2004年山东滨州市)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材料为席慕容的《燕子》)

7、文中说:

“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请你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话,表达那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

(4分)

 

[答案]示例:

燕子啊,你可是从我遥远的故乡飞到了我的身旁?

你的声声呢喃,可是故乡人托你带给我的问候?

燕子啊,你可以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什么时候我能够像你一样自由地飞回自己的家乡?

(本题4分,可以从两个方面评分,内容合乎要求得2分,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得2分。

否则酌情扣分。

[解析]在记叙文阅读方面的个性化表达是近几年中考点中考查的一个热点。

本题主要考查在把握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表达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限制性,即必须理解作者那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显然,欢喜是因为它寄托了作者思乡的情感,看到了燕子仿佛足以给自己带来“深沉的安慰”;而悲伤是因为睹物伤情,表现了自己久别家乡的相思之苦。

但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可以知道,作者内心真正的、最强烈的情感还是那种“朦胧的悲伤”,因此,所写的句子应该是体现出这种感情基调来的。

二、(2004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儿子的创意

毕淑敏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

突然说:

“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

”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很郑重地说:

“这上面写着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

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

”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

“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

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

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

“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

比如博物馆里可以卖斋饭,让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

比如……”

我打断他说:

“别比如了。

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还侈谈什么建筑!

十几岁的儿子好脾气,不理睬我的挖苦。

自语道:

“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

我说:

“噢,那不成了地下宫殿?

儿子不理我,遐想着说:

“博物馆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成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

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象征着人类将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划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

“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水涌出来,积成一个火山口样的湖泊。

想过没有?

还有你设计的飞梯,空中的螺旋状,多么危险!

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

“妈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

不过那是工程师们的事,不关我的创意。

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

那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

我叹了一口气说:

“好了,随你瞎想好了。

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

付邮之前,我说:

“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完成稿吗?

他翻了我一眼说:

“您是评委吗?

我只好一笑了之。

很长时间过去了,儿子收到了一个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

是那家发起部门寄来的。

我们拆开信,里面是一张请柬,邀请儿子到海外参加发奖仪式。

儿子苦恼地说:

“现在赶去也来不及了。

再说他们也没说清我是不是获奖者。

我说:

“还不死心啊?

邀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