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43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5月)综合练习

语文试题(解析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华彩乐章”。

从2009年起,“大数据”逐渐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词汇之一。

如今,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中,都能看到大数据的身影。

有学者认为对不同的使用者来说,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大数据是热门的融资标签;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或工程师来说,大数据意味着对一堆数据进行计算;对于消费者或者互联网用户来说,大数据是商家尽可能搜集的跟终端消费者相关的行为数据……

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数据相较于传统数据来说,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数据规模上,传统的大型数据集规模一般为TB级别,而大数据的规模则呈千倍级的增长,从TB跃升至PB。

第二,大数据不再是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和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类型的非结构化信息。

第三,大数据本身拥有海量信息,但信息必须通过分析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价值的转变,而真正可用的数据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

第四,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及时,流转快速,能保证大数据的新鲜和价值。

为什么人们对大数据如此关注?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经济学人》杂志数据编辑肯尼思·库克耶在其合著的畅销书《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分析的信息量很多,在处理个别现象的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

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关注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只需知道“是什么”,而不用知道“为什么”。

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模式,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对人类的认知方式和交流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取材于杨敏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规模巨大B.数据类型多样

C.数据可用度高D.数据流转性快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从1980年到现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词。

B.大数据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C.大数据对不同的使用者能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D.大数据在处理个别现象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

【答案】1.C2.A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理解。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对材料一的理解,C项,结合文本内容“但信息必须通过分析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价值的转变,而真正可用的数据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分析,“可用度高”错误。

2.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大数据”的理解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项,结合文本内容“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华彩乐章’。

从2009年起,‘大数据’逐渐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词汇之一”分析可知,“从1980年到现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词”,篡改文意。

材料二

大数据这股浪潮正在兴起,人民大众的经济、交通、医疗、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生活形态,都可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展开。

目前,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最广泛。

京东通过建立PB级大数据平台,将每个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与用户的沟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了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内容的效果。

例如,针对用户不同的属性特征、性格特点或行为习惯,在他们搜索或点击时,网站将展示符合该用户特点和偏好的商品,尽力给用户提供友好舒适的购买体验,这就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效率,提高用户黏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网上购物时,页面总能很“神奇”地为我们提供最想购买的商品的原因。

大数据在公共交通、打车出行等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步展开。

很多人都有在寒冬户外苦苦等公交车的经历,如今出门前只需提前查询地图,就知道车辆多久能够到站。

交管部门可以将实时路况与XX地图大数据对接,依托XX地图的交通大数据,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客户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来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

利用大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以做到及时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领域也在逐步应用大数据。

我国部分省市正在实施病历档案数字化,以配合临床医疗数据与病人体征数据的相关分析,用于远程诊疗、医疗研发,甚至还可结合保险数据分析,用于商业及公共政策制定等。

北京市政府联合XX公司及其他智能设备商和服务商共同宣布推出的“北京健康云”项目,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实时展示,来报告流感、手足口病、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主要传染病动态,并预测未来传染病趋势。

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和个人方方面面的今天,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很多行业、企业实现其价值的最佳途径,大数据的应用也将会全面展开。

(取材于王轶辰、孙博洋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东PB级大数据平台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效率。

B.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预测在户外等公交车的时间。

C.大数据能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等重大城市问题。

D.“北京健康云”能够利用大数据预测某传染病趋势。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情况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金融公司分析用户消费数据,评定用户信用等级及合理的授信额度。

B.某社区根据住户情况大数据,推荐社区维修服务项目,安排维修时间。

C.游客通过手机“旅游数据在线”了解景点实时信息,来帮助规划出行。

D.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天气观测结果,预测某地区某时一定会发生地震。

【答案】3.C4.D

【解析】

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结合文本内容“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以做到及时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分析,“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等重大城市问题”,于文无据。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D项,“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天气观测结果,预测某地区某时一定会发生地震”推断错误,“一定”的表述不符合“大数据”的特征,只能是预测。

材料三

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大数据热中,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冷思考,并积极应对。

一是隐私泄露问题。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人们就好像处在“鱼缸生活”中,个人的身份信息、行为信息、位置信息甚至信仰、观念等隐私信息,都可能被记录、保存、呈现,每个人的信息,无一不被外界掌握。

二是信息安全问题。

个人所产生的数据包括主动产生的数据和被动留下的数据,其删除权、存储权、使用权、知情权等本属于个人可以自主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保障。

大数据使用的失范与误导,如大数据使用的权责问题、相关信息产品的社会责任问题等,也是信息安全问题衍生的伦理问题。

三是数据鸿沟问题。

一部分人能够较好占有并利用大数据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难以占有和利用大数据资源,造成数据鸿沟。

学术界普遍认为,针对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应确立相应的伦理原则。

大数据技术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责统一原则和尊重自主原则,数据的存储、删除、使用、知情等权利应充分赋予数据产生者,还应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消除可能引起的风险。

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个大数据地方性条例。

大数据地方立法对国家层面立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法律规范,大数据产业才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而健康发展、不断创新的大数据产业,也会带动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控制。

解决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从根本上看要靠技术事前保护,所以应鼓励以技术进步消除大数据技术的负面效应,从技术层面提高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水平。

(取材于杨维东等相关文章)

5.下列对三则材料中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颠覆”:

“颠”字可以写成“巅”。

B.材料二的“福祉”:

“祉”读作zhǐ,和“福”字同义。

C.材料二的“肺结核”:

“肺”字一共八画。

D.材料三的“衍生”:

“衍”是会意字,从“氵”从“行”。

6.下列三则材料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华彩乐章”:

最精彩的技术

B.材料二的“用户黏性”:

用户的忠诚度

C.材料三的“鱼缸生活”:

被束缚的、不自由的生活

D.材料三的“数据鸿沟”:

掌控数据能力的巨大差距

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自己产生的数据难以自主。

B.针对大数据发展热潮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应该确立倡导相关的伦理原则。

C.我国已经出台了大数据监管的地方条例,这有助于推动国家层面的立法。

D.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必将会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

8.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大数据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5.A6.C7.D

8.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人类的认知方式和交流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大数据让老百姓生活更便利,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变化;

大数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伦理问题,需要进行冷思考、积极应对。

【解析】

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词语解说。

需要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A项,“颠覆”,释义为颠倒失序;颠仆、跌落;谓倾侧,翻倒;颠坠覆败、灭亡;推翻、摧毁;困顿。

“巅”为山之顶,“颠”有颠簸之意。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词语解说。

需要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

C项,结合语境内容“个人的身份信息、行为信息、位置信息甚至信仰、观念等隐私信息,都可能被记录、保存、呈现,每个人的信息,无一不被外界掌握”分析可知,是指透明生活,生活的比较公开化。

7.试题分析:

本题需要综合分析文本的内容,筛选主要信息,分析选项内容。

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D项,结合文本内容“有法律规范,大数据产业才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而健康发展、不断创新的大数据产业,也会带动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分析,因果关系不当。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

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

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

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

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

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

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

“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

”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

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

“此今之黄叔度【1】也。

”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

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

“吾宁曳履衡门矣。

”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

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

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

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

母且殁,谓先生曰:

“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

毋忘吾言!

”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2】。

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

明年,荐先生于朝。

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

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

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尝谓其门人曰:

“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3】,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

澜时为童子,窃志之。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

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

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

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

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

【1】黄叔度:

东汉著名贤士。

【2】南雍:

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

【3】无入而不自得:

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9.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迫起之起:

起用

B.比入试比:

等到

C.无贤愚戚疏戚:

亲近

D.已尽亡之矣亡:

死亡

1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然从先君宦游于外

B.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无因及门也

C.为之具行李为其同舍生所取

D.强之应诏则先生之殁于南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能以子代行乎

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

B.吾宁曳履衡门矣

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

C.破常调任使之

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D.中微且数百年

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扬先生为贤士。

B.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

C.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

D.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

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②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14.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结合槐里先生所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

【答案】9.D10.A11.A12.D

13.①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由坚决地推辞,就推让给朋友汪叔昂。

②言行一贯(或言行一致)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

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之志是:

在春天,穿着春服,长幼相携,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享受春风,表现出他对融入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槐里先生认为领悟“曾点之志”就可以做到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所以他认同。

【解析】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亡”,结合“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呜呼惜哉”等内容分析,应该译为散失。

1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介词,在。

B项,副词,于是,就;名词,缘由。

C项,介词,替;“为……所”表被动。

D项,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A项,结合前后文内容“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不得已”等分析可知,应该是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

1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

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D项,结合文本内容“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分析可知,“意”表示推测,“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表述错误。

1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①“固”译为坚决,“辞”译为推辞,“让”译为推让。

②“以……为法”译为把……当作榜样。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

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

参考译文: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住在秘图湖的后面。

他的先辈曾经在门前种植了三株槐树,自号槐里子,学者于是就称他为槐里先生。

先生的始祖是晋朝右将军王羲之。

曾祖性常与弟弟秉常、敬常都因为文学在建国之初扬名。

王性常以广东参议之职死在苗祸之中。

父亲遁石翁凭借品德和学问成为当世隐者。

先生自从成为童生,就有志于圣贤之学。

十四岁的时候,就精通《四书》《五经》和宋代很多大儒者的学说。

当时,朝廷正督促有关官员寻访遗世的隐逸之人,御史听闻遁石翁之名,就到家里要强迫起用他,没有成功。

看见了先生,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对遁石翁说:

“您不屑于就任,惩罚就将到您自身了,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

”不得已,才让先生成为县学生员。

当时的教师程晶,自负有才学,态度倨傲,看见先生就很尊敬佩服,对人说:

“这是当今的黄叔度啊。

”当年应该有乡试,县邑官员首先推荐了先生去应举。

等到考试之时,众生衣冠不整,先生感叹说:

“我宁愿拖着鞋在草房呆着啊。

”于是就回去了,不再去应试。

宣德年间,朝廷诏令朝廷内外推举可担任风宪官的优异人才,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当时先生按年次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县令黄维一向看重先生,为他准备行李,安排仆从,强迫他应诏。

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缘由,坚决推辞,就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汪叔昂。

不久,遁石翁去世,先生又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又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李文昭;而自己躬身耕种,教授学生,来赡养自己的母亲。

他母亲将要去世的时候,对先生说:

“你越来越贫穷了,我死了,你一定要去为官,一定不要忘记我的话!

”等到办完丧事,先生才去应试,进入到南京的国子监。

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听闻先生到来,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他,使他不用列于弟子之列。

第二年,又向朝廷推荐先生。

还没有得到消息,先生就去世了。

先生仪表堂堂,眉清目秀,长长的髯须,远远望见让人以为是神仙。

无论贤能愚蠢、亲近疏远,(先生)都知道敬重并且爱护他们。

言行一贯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

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

“学者能够领悟曾点的想法,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

先生和先父冷川先生为友,先父每每称赞先生所著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都认为是近代儒者比不上的,和别人谈论起人物,也一定称先生为首位。

我当时为童生,偷偷记住了这些。

然而,跟随先父宦游在外,没有缘由到先生家门。

现在回来了,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

去先生家里讨求他的著作,仅存下《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因为先生在国子监去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在旁边服侍,被他同屋的学生拿走,已经都散失了,这真是太可惜了!

先父年幼的时候,曾经听闻乡里父老传言,说王氏从东晋以来在江左兴盛,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了。

元代有位擅长占卜的隐士,与先生的先人交往,曾经说他的后人里会出现一位名扬天下的大儒者,意思大概指的是先生。

而先生也最终没有被任用,难道(大儒者)还在他的子孙中(出现)吗?

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1】守空堂。

壮齿【2】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

【1】块然:

孤独貌。

【2】壮齿:

壮年。

15.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风”两句以写秋景起笔,写出了秋风寒冷、白露凝霜的景象。

B.“柔条”两句写植物的枝条一日日苍劲,绿叶一天天地渐趋萎黄。

C.“明月”两句写明月从云边露出,“皦皦”突显出月光的明亮皎洁。

D.“披轩”两句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开窗面对前庭,听得雁鸣嗷嗷。

16.从全诗看,“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两句中,“月”这一意象含有愁情,下列诗句中的“月”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D.我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朱淑真《菩萨蛮》)

17.本诗中“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和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都有“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答案】15.D16.A

17.相同点:

二者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

不同点: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是空旷、空荡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孤独之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盛年不再、年华老去的感叹。

【解析】

1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

D项,“嗷嗷晨雁翔”,直到晨飞的大雁嗷嗷叫唤,可见开窗面对前庭的时间之久,因人老志不达的失落而愁肠百结。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选项为内容错误。

1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意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