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614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 重点复习资料.docx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优级重点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要点(2007.10)

题型:

单选20个×1’,多选10个×1’,名解5个×4’,简答4个×6’,论述2个×13’考试时间:

06.4.22日

※第一章、概论(P3)

1、心理学:

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3、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4心理学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

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斯金纳

研究“刺激—反应”,主张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

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德国出现的心理学派别)

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弗洛伊德

/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

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奈瑟

/

5、冯特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的始祖。

P6-7

6、1913年,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P8

7、华生持“环境决定论”,他说:

你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

P8

8、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P12

9、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

(简答题)P13-15

⑴理论领域:

①实验与认知心理学;②人格与社会心理学;③发展心理学;④心理测量学;⑤生理心理学。

⑵应用领域:

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②教育与学校心理学;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④广告与消费心理;⑤法律与犯罪

10、心理学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P15

⑴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P15-16

⑵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P16

⑶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P17

⑷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次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P18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11、观察法的使用条件:

对所研究的对象处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现质的改变,或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

P16

12、观察法的特点:

⑴优点:

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持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

⑵缺点:

处于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

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13、测验法的研究领域(作用):

P16⑴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⑵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⑶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使用测验法的时候,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使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用的效果。

14、实验法有三类变量:

⑴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⑵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⑶控制变量

15、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两者唯一区别:

控制的严格性)

⑴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景中;⑵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

P17

16、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⑴认识内外世界;⑵调整和控制行为;⑶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P21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21)

一、意识的含义:

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是把它当成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层是.指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

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和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主要状态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三)白日梦状态四)睡眠状态

三、注意及其特点、功能:

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1.指向性:

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功能:

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四、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首先,注意不等同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提供了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这样一种机制。

其次,注意有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出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五、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

事先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随意后注意:

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自觉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

类似与随意注意,但它又不需要一直的努力,类似与不随意注意。

六、生物节律:

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是生物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分别为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其中日周期的影响重大。

(飞行时差)

七、睡眠:

人的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这一阶段脑电波为α波,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第二阶段为轻睡期,脑电波为频率更慢的θ波,

第三、第四阶段是沉睡期,以δ为主,梦游、梦呓和尿床主要发生在在个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快速眼动时期(rapideyemovementREM),此时很难唤醒。

整个睡眠过程一般要循环4-6次,并且REM时期逐渐延长。

老年人δ波的时间很短,因此老年人一般睡不沉。

八、失眠:

1.情景性是由生活情景的改变而造成。

2.假性失眠

3.节律性失眠,是指因生活秩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

九、梦:

梦是睡眠中的奇异现象。

梦具有以下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自我中心是梦境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环境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同时,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弗洛伊德曾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无意识是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是指意识和无意识的过渡层面。

十、催眠:

类似于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景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一般而言,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

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催眠诱导: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P38-39

心理促动药物:

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P40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42)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

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

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

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

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

人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

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

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以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选择题:

1、人类感觉根据他获得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2、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都和感受性成反比。

3、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了解一下

4、可见光的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

5、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就是这种适应现象,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6、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

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构成,最重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而棒体细胞位于网膜边缘。

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散,锥体细胞逐渐变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加,这就造成了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更好。

7、人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

8、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

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9、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音色。

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10、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

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

11、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但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叫做拍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觉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12、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

内耳的形状类似蜗牛,内部充满液体,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13、运动知觉从运动中获得线索。

14、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

15、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实践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短;而实践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长。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低估计。

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的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

16、社会认知的过程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1)信息的搜集与选择

(2)信息的整合过程

17、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

(1)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论

(2)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3)接触机会的限制,人们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刻板,又由于缺乏直接接触的机会,因而印象难以改变(4)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刻板常常与人们的利益或价值发生关系,而且还可以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5)自然环境个文化背景的影响。

18、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另外,一个人对社会刻板印象的性质越了解,他也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

 

三、简答题:

1、感觉产生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转换:

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第四步是产生感觉。

2、简述知觉产生的过程:

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获取事物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于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

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

3、深度知觉产生的过程:

深度知觉也叫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

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的线索引起的。

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

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

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性透视、遮挡、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

另一方面则产生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辐合、双眼视差。

4、运动知觉的线索:

(1)来自网膜的信息。

首先,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过去知觉的信息来源。

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国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刺激,从而提供过去的信息。

其次,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也是产生运动知觉的线索,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时,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对运动知觉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

(2)来自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

当人眼追随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网膜上的映象是相对静止的,这时中枢发出的眼睛、头部和身体的动作指令以及大脑对这些运动的反映就成为运动知觉的线索。

5、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6、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认知对象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特殊性

7、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在原由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的知觉经验与主观状态。

格式塔学派提出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知觉组织原则:

接近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封闭性原则、良好图形原则。

(2)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并且突出在背景之上,而作为背景的部分则轮廓模糊,不具有意义,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选择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

知觉的选择性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个客体的时候,该客体就成为知觉的对象,其他客体就成了背景。

(3)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在理解的过程中,言语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记忆:

是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从人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整个过程总称为记忆。

二、基本过程:

1.编码:

记忆第一过程,它是把来自感观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方式,并且编码的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

2.保持:

也称存储,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人脑中得到,一定时间后才可以被提取。

3.提取:

三、类型: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记忆系统(比较重要)P82-92:

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一,感觉记忆:

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只能将来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继续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

称视象和声象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TM)也称工作记忆,信息加工的核心,一般只保持20-30秒。

如果加以复述,可继续保存。

(一)编码的形式:

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存储,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

(二)存储容量:

乔治米勒,7±2组块(人们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

(三),储存的持久性:

复述是指信息保存起来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短时乃至长时储存都具有重要作用,它包括保持性复述,即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的材料,和精细复述,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三,长时记忆:

是信息经过充分地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一)编码形式:

主要涉及语意代码,将信息成功地编码进入长时记忆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

还有视觉代码。

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式:

涉及两个概念:

语意网络(以同步练习60页为主),图式以P60页为主。

一、遗忘的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研究,他创造有无意义音节。

为测量遗忘,他设计了节省法,即再学习法。

绘制的曲线,可将遗忘总结为“先多后少,先快后慢”。

遗忘原因有两种解释:

1、消退,此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此理论认为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解除,记忆又可以恢复。

它可分为前摄干扰和后摄干扰。

前者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在长时记忆里信息的遗忘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

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特殊的提取线索。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触景生情’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做情境依存性记忆

3.情绪作用,积极的情绪更有利于记忆,强烈的情绪体验能导致异常生动,详细栩栩如生的持久记忆。

三、有意的遗忘作用:

人们为了减轻心理的不安,有意识地逼自己不去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体验的事情,或以某种方式有意地歪曲他们,使之不再出现。

这种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不再出现的记忆效应即为有意遗忘。

四,提高记忆的方法:

1.地点法2.韵律法:

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又称口诀法3.记笔记,是常用的

一、学习的定义: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它们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P99,写出下图):

A注意B原有意识C新知识的内部联系D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E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

三、学习的分类:

依学习的方式划分: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并不截然对立

依内容划分: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四、学习的策略:

1、复习的时间,应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涉及过度学习的问题(过度学习指在恰能背诵某一类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

一般过度学习的程度为50%为好,如你能6遍刚好记住,可再读3遍)

复习的方法:

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几种常用的有:

集群,即归类,摘录,划线,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P105)

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1.思维:

以人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认知活动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征(P106):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知道具体的例子)

3.思维的过程(了解):

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概括和抽象

4.思维的种类: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概念的形成过程(能区分日常概念、科学概念)

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内涵越大,概念越小。

二、人工概念:

是认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

一、推理的一般概念: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

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二、问题解决:

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摸中思维任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目标指向性、目标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看书P117)

启发式:

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心理定式)(看例子P119)

第四节想象和创造性培养

一、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

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者说表象,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想象不是回忆,不是对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的特征。

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制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的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

高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