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716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x

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种群

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

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

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年龄

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

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

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3)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

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

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

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思维诊断]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 √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

(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新课标,6D)( × )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2012·安徽,30Ⅱ

(2)改编)( × )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

(6)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 )

(7)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 )

(8)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 )

题组一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答案 B

解析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所具有的。

2.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答案 B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选项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正确;选项B,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说法错误;选项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正确;选项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说法正确。

疑难辨析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题组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

3.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 B

解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4.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

答案 D

解析 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错误;据图分析,由于释放总数的值不变,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本实验没有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的关系,C项错误。

易错警示

种群密度调查的注意事项

(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

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2)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可能偏大。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

模型

形成

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

K值

无K值,持续增加

有K值,可在K值

附近上下波动

2.两种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的比较

下图中甲表示的是“J”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乙表示的是“S”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由乙图可知,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两个经典曲线分析

 

(1)甲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环境的阻力或被环境所淘汰的个体数目。

(2)乙图表示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纳量(K2)变成新的环境容纳量(K1)的是①②④⑤(填数字)。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 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 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 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 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

[思维诊断]

(1)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2014·浙江,4C)( × )

(2)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 )

(3)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 )

(4)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

(5)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 )

题组一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 B

解析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2.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

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 B

解析 由题可知,0~t1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t1~t2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小,到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故A、D错误,B正确;由于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因此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N,C错误。

思维建模

“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题组二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3.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答案 B

解析 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

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数量降低,B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组成是不同的,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错误。

4.(2010·山东,8)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 C

解析 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K时种群密度最大,若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归纳提升

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项目

灭鼠、灭蝗等

捕鱼、森林砍伐等

K/2(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树木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或砍伐后,鱼、树木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蝗的生存

保证鱼、树木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考点三(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思维诊断]

(1)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一些环境因素(如培养液成分、温度等)的影响( × )

(2)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 √ )

(3)在取样液前要将培养基震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 )

(4)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只能用“S”型曲线的形式表示( × )

(5)重复实验次数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 )

题组 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

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D.②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培养酵母菌时,不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④中不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⑦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

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所示),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 B

解析 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条件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

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成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Ⅲ>Ⅰ=Ⅱ>Ⅳ。

3.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A正确;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故不同时刻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C错误;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D正确。

易错警示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网络构建

要语强记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

Nt=N0·λt)。

3.“S”型增长曲线成因:

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1.(2014·广东,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 B

解析 A项,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

B项,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不具备丰富度这一特征。

C项,对于活动能力较弱的昆虫,如蚜虫、跳蝻等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项,从坐标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幼虫密度增加在前,松针长度增加在后,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幼虫密度减小后,松针的长度随之变短。

2.(2014·福建,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 B

解析 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强度更高。

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

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

D项,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3.(2012·重庆,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看出,该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在a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项正确。

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B项错误。

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项正确。

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4.(2010·山东,6改编)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

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曲线a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

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

在一定范围内(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高于一定范围(即较高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A错误;曲线a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正确;由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C错误;种群密度相同时,存活率较低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故d点时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D错误。

5.(2012·海南,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 B

解析 用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正确,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

练出高分

1.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根据种群密度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D.动物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 A

解析 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雌雄同体的动物就不具有性别比例,例如草履虫、变形虫等,A正确;种群密度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故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错误。

2.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

速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 C

解析 种群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知,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型曲线的特征,B错误;生物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变慢,C正确;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应该是种内数量最大、种群密度最高时,由表可知是第7年,D错误。

3.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